通知设置 新通知
《把时间当朋友》读后感_《把时间当朋友》读后感2000字
读后感2000字 • Alvazhou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277 次浏览 • 2017-03-29 08:34

共耗时8天读完,坚持记录自己的思考,整理与此。
推荐阅读指数:★★★★☆
2017年3月17日
今天开始看《把时间当做朋友》,一开始觉得这本书写的是个啥呀,然后就继续看,看了半天还是觉得这本书写的是个啥呀。
本着学习的精神和态度,在即将掩卷之际,终于让我发现了我想看的部分,书中云“对现状不满、急于摆脱现状,是人们常常不知不觉落入的陷阱。接受现状才是最优策略——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做什么都做好,用什么都用好。不要常常觉得苦,而要想办法在任何情况下找到情趣——快乐是一种本事”
希望后续的章节能够不要只谈理论,也谈点实际的,看这本书有点像一开始看《这本书能让你戒烟》,没有方法,全是理论,一堆的理论洗脑,不过刚刚看完《身边的逻辑学》一书,凡是看到听到的观点和态度都要经过思考再吸收的我,想要被洗脑应该有点难度,因为总要带着批判性思维去阅读书籍,思考了才是真正的成长。现在想想,读书的目的就是要形成独立的思想意识,学会独立思考,否则读书干嘛!?
2017年3月18日
今天继续看《把时间当作朋友》,进入到第三章管理篇,真真太棒了,犀利的观点,实用的方法。
关于及时行动:接受任务之后,什么时候开始执行才好那?答案是“现在就开始”,对于有着强烈拖延症的人,总是预估好时间,不到最后一刻绝不开始执行,到最后总是因为时间不足而不得不放弃一些品质,在这一点上一定要有改进,改了这个点,有了充足的时间作为缓冲,相信一定能够把任务做到接近完美。
“拖延的人并非不做事,他们做事,甚至做很多事。拖延的人也并非不努力,他们会花很长时间去做事,但做的只是很简单的事” 现在回想一下自己之前去完成任务的时候,总是会先挑简单的做完,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直面困难是需要勇气的,并且越有价值的事情,困难越大,因为价值和困难程度是成正比的。
文中提到了时间记录,非常有借鉴价值,金钱的记录和时间的记录同样重要,而比这两个记录本身更加重要的是坚持,无论是记录什么东西,只要坚持一段时间,就能发现其价值,然后不断完善,不断更新,把价值发挥出来,创造更多的价值,进步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形成的。我愿意尝试着去记录时间,既然想让时间成为我的朋友,自然要记录和朋友的点点滴滴,以便于交往了一段时间后,要回忆回忆我和她之间究竟发生过什么奇妙的故事!
判断一项任务是否真的重要其实只需要一个标准:这项任务的完成是否确实对达成目标有益。每个人都喜欢做有趣的事,做的时候往往并不关心这件事情到底有没有用。可是有趣的事不见得有用!(例如玩游戏)无用的事情,哪怕非常有趣,都不应该去做;而有用的事情,哪怕非常无趣,都应该去做。以后我要按照这一条标准来判定是否应该投入花费时间放在这个上面,逐渐向理智方向思考事情是否值得做,而不是随性而做。
关于制定计划:“所有真正执行到底的计划,都是因为其目标现实可行”,人不能好高骛远,我们一定要制定现实可行的目标,这个目标才有价值去实现,否则即使再坚持不懈,最后也只是徒劳无益。(例如目标设定为发明永动机);制定了计划之后,我们发现计划总是被变化打乱,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计划过于长远。先制定一周的计划,执行的不错之后,再制定一个月的,以此类推,最长的计划不要超过一年,我打算现制定一个一周计划,看执行情况来确定后续的计划,试运行一下。
明天接着看。
2017年3月19日
今天看到《学习篇》,“学习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为”。有人不喜欢学习的主要原因,书中明言非常透彻:“第一,拒绝学习就不可能有机会知道学习之后的收获;第二,由于不知道学习之后的收获是什么,也就不可能知道那收获有多好、多大;第三,既然对学习的好处无从了解,自然也就没有学习的动力……”
学习的主要手段包括:试错、观察、阅读、思考。针对思考,我想多说一些。当我们学会用思考的方式进行学习的时候,你会感觉你的世界变得和之前不一样了,一点一滴的改变实实在在在发生。每每接到一项新的任务,我都会先去思考应该如何做会更有效果,如何做会更有效率,我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如何简化一些步骤或者一些事项,可能有的时候通过花费一整天的思考时间仅仅换来的是步骤简化的几秒钟,不过那种喜悦自不为外人道也。
2017年3月20日
今天把第四章学习篇看完了,不过今天的读书心得想写前一章管理篇,关于时间管理的内容,书中介绍了时间管理的理念,书中摘抄出了李敖的“事件日志”,柳比歇夫《奇特的一声》的“事件-时间日志”,以及本书作者李笑来仿照两位大师所做的自己的日志。之前也接触过一些时间管理类的知识,并且也下过一款非常牛的时间管理软件atimelogger2,不过很遗憾的是只是把app下在了手机里,从来都没有用过,通过记账软件,我明白了自己的钱是怎么花的,更有针对性的进行财务的管理,已经初见成效,起码比之前要好的多了。于是这次我下定决心要做出行为改变(只有行为改变才算是真正的改变,想一想谁都会,是否能够去做才是关键),今天算是时间记录的起始,正如我标题中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先坚持7天,看看成效,届时我在和大家分享我记录时间的心得体会,看看是否有可操作性,既然有人能够做成,就意味着这件事是可以做成的,我能不能做成,不一定,但没试过谁又能知道谁行谁不行那!!
学习篇中最后一部分讲自学能力的问题,说得非常好。“本科教育之‘本’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理论上讲,一个人本科毕业之后,应该有能力自学他所需要的任何知识”。
然而经历过本科教育的我绝对有资格来评判一下,大多数本科的学生在毕业之际依然不具备基本的自学能力。可悲可恨可憎。更令人可悲可恨可憎的的在于,有部分家长居然不在乎自己孩子的自学能力的培养,一味的希望老师上课多讲内容,多讲方法,多讲技巧,多做练习题,殊不知,这些在我看来都不是什么教学的核心内容,最核心内容是教会学生自学的能力。而在客观事实中,家长们迫不及待的希望看到学生成绩的突破,哪有那么容易!学习的进展和时间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想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纯属是美丽的扯。这个关系更可能是阶梯状的,学习过程中有很长时间一点进展都没有,但从某一刻开始突飞猛进,而后又是长长的一段平台期。但是很多人往往在只进行了一小段时间后,就因为觉得进展过分缓慢而开始动摇,以至于从来不曾体会过“突飞猛进”的感觉。在其漫长的一生中总会遇到身边的某些人正在“突飞猛进”,那些最终放弃的人会给自己一个貌似合理的解释:“呀,他肯定有诀窍”,殊不知,那些人只是坚持着学习下去了而已,你学你也行,谁让你放弃了。
2017年3月21日
继续看《把时间当作朋友》,本章标题“思考”,“思考”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独立思考,只不过是从别人那里知道一个结论的时候,自己动脑重新推演一遍,看看得出结论的过程有没有漏洞和不合理的地方,衡量一下结论到底有没有道理的过程”。
现在的人真心缺乏思考,尤其是独立思考的能力,究其原因就是太懒,有脑子不用等于没脑子。
拥有逻辑思维能力才会避免沦落到“人家说什么就信什么”的境地。有的时候有些混乱的毫无逻辑可言的观点却可以带来理解上的惊喜。于是无数人不由自主、不加分辨的将其接受,可是就这样接受一个结论(即使是正确的)有什么意义那?举一个例子:比如下面这幅图:

人们总是愿意用这个公式来告诉人们:每天坚持比别人多做一点点,可能一两天并不见成效,但是日子长了,自然效果就明显了。
但是如果我们用逻辑来思考这个公式,不难看出问题,每天多做一点的话是1.01,如果坚持做两天应该是1.01+1.01,并不是1.01*1.01,以此类推,365天之后,应该是1.01*365,并不是1.01的365次方。
虽然结论是正确的,我们也愿意相信这个结论,并且事实也是如此,的确每天坚持比别人多做一点点,日子长了,效果就明显了,但是推导出来这个正确结论的过程却完全不符合逻辑。
学会独立思考(逻辑思维)会让我们避免被不合乎逻辑的事情所误导,我们也就不会那么容易“上当受骗”了,即使“上当受骗”也是自己心甘情愿的。
2017年3月23日
《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阅读已经接近尾声。第七章里面的几个话题我特别喜赞成作者的观点,也想分享一些我自己的观点。
关于兴趣,很多父母强行让孩子参加这样或者那样的兴趣班,孩子一开始不感兴趣,父母美其名曰,慢慢学,兴趣就有了。殊不知,越学越没有兴趣。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搞清楚兴趣和学好之间的关系。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会有兴趣。做家长的,不是仅仅给孩子买架钢琴,买个吉他他们就有兴趣了,而是应该:根据孩子的情况,选出孩子最可能做得比别人好的事情(在这件事情上应该下大工夫花时间和经历去和孩子共同寻找),然后绞尽脑汁让孩子学得会、做得好、做得比一般人好、做得比谁都好,兴趣就自然出现了。
关于方法,作为一名老师,我是不是就会和家长们打交道,家长们总和我说的一句话就是:“王老师啊,我家孩子学习总是没有什么好的方法,考试技巧不足啊……”。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依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尤其针对于语言学习更是如此,坚持其实就是重复,而重复说到底就是时间的投入,准确的说是大量时间投入。有的学生抱怨说单词总是背不下来,或者背下来的一会儿就忘了,在我看来就是下的功夫不够。看看下面一段文字“为了学习英语,我下的功夫是很大的。下面举几个具体的例子:坚持每天听写A4的纸20页,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晚上开会晚了也要补上。从1980年1月31日到1983年2月我调离沈阳为止,3年内写了一柜子的听写记录,用去了圆珠笔芯一把,听坏电子管收音机9部,半导体收录机3部,单放机4部,翻坏词典2本。”你如果能够做到上面的这几点,简单的坚持,简单的重复,每天都做一样的事情,你也一样能把英语学好,那时候就不会去想有什么有什么好的方法?如果下次再有人问我有没有好的方法,我就把上面那段文字告诉他,做到了我包你学好英语,如果做不到就别瞎BB,照着我说的做。
2017年3月24日
今天把《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读完了,收获颇丰,自己做出了最关键的行为改变,开始尝试着记录自己的时间,现在每天晚上睡觉之前都会看一看自己一天都把时间花在了什么地方,一开始的时候,未记录的时间比较多差不多得有6-7个小时都没有记录,还没有适应不太习惯,现在未记录的时间越来越少,今天未记录的时间只有不到3个小时,剩余的时间都有记录,都有案可查。我突然发现一旦开始记录自己每天花费的时间,就会变得格外的“小心”,之前可能会不加节制的玩游戏,或者浪费时间,但是现在需要记录了,感觉把玩游戏的时间记录的太多显得自己太不悟正业了,于是乎间接的就导致“不能玩游戏”的想法产生,而工作和学习的时间明显增加了很多,虽然还没有记录太长时间,对此项举动还没有什么发言权,但我相信一件事情只要坚持下去,它的价值就自然而然的体现出来了。
在本书最后的部分讲到“节奏”,作者以健身房健身为例,详细阐述了“我们应该把自己的生活节奏调整的慢一点”这一观点。我无比赞同。之前有制定过背诵单词的计划,觉得自己是英语老师,已经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了,所以背单词应该不是什么难事,所以给自己制定的计划是每天背诵100个,一开始坚持的并不吃力,但是仅仅坚持了一周逐渐开始发现花费的时间成倍的增长,需要复习的单词太多,有点吃不消了,但又不想违背之前的计划,硬挺着坚持,不过好景不长,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什么时候放弃了这个计划,但总共背诵的单词不会超过2000个,而现在这2000个单词能有多少还依然记得已经无从得知了。“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去做,做很久很久”。其实背诵单词就是一个“值得做的事情”,永无止境,那么我就无需太过着急,因为这件事情我们是要做很久很久的,那么我们不妨把目标定的低一些,每天只背5个,我计算了一下,如果从我进入新东方开始执行这个计划的话,8年的时间,我就已经拥有14600的词汇量了,如果再加上我之前所拥有的词汇量,超过20000不成问题,而如果已经拥有20000词汇量的人,所有跟英语有关的考试和资料都应该不成问题了,但现在确实由于我把每天的目标定的太高,导致根本没有办法坚持下去。
其中还有一句话我非常赞同“理论上讲,一个人积累脂肪花了多长时间,想把这些脂肪消耗掉,大致也要花同样的时间” 。 在现在这个节奏非常快的社会当中,很多人急功近利,总是想要速成,殊不知哪有什么速成的法子,即使有也是有“毒副作用”的,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才会发现自己慢慢已经拥有了“一整片森林”。
后记:有人读这本书觉得收获颇丰,有人则不然,一千个人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本书教会了我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管理好时间,他让我有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为改变——记录自己的时间。我想一本书能够带给我们一个行为改变就应该非常知足了。
本文选自祺言妙语 查看全部
导读:经朋友推荐开始看这本书,初读时总觉所讲太空太虚,不过越读越觉得有味道,作者的思维逻辑十分严谨,论述有理有据,总能看到新鲜的观点,或是一针见血的言辞,又不失可操作性极强的方法。
共耗时8天读完,坚持记录自己的思考,整理与此。
推荐阅读指数:★★★★☆
2017年3月17日
今天开始看《把时间当做朋友》,一开始觉得这本书写的是个啥呀,然后就继续看,看了半天还是觉得这本书写的是个啥呀。
本着学习的精神和态度,在即将掩卷之际,终于让我发现了我想看的部分,书中云“对现状不满、急于摆脱现状,是人们常常不知不觉落入的陷阱。接受现状才是最优策略——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做什么都做好,用什么都用好。不要常常觉得苦,而要想办法在任何情况下找到情趣——快乐是一种本事”
希望后续的章节能够不要只谈理论,也谈点实际的,看这本书有点像一开始看《这本书能让你戒烟》,没有方法,全是理论,一堆的理论洗脑,不过刚刚看完《身边的逻辑学》一书,凡是看到听到的观点和态度都要经过思考再吸收的我,想要被洗脑应该有点难度,因为总要带着批判性思维去阅读书籍,思考了才是真正的成长。现在想想,读书的目的就是要形成独立的思想意识,学会独立思考,否则读书干嘛!?
2017年3月18日
今天继续看《把时间当作朋友》,进入到第三章管理篇,真真太棒了,犀利的观点,实用的方法。
关于及时行动:接受任务之后,什么时候开始执行才好那?答案是“现在就开始”,对于有着强烈拖延症的人,总是预估好时间,不到最后一刻绝不开始执行,到最后总是因为时间不足而不得不放弃一些品质,在这一点上一定要有改进,改了这个点,有了充足的时间作为缓冲,相信一定能够把任务做到接近完美。
“拖延的人并非不做事,他们做事,甚至做很多事。拖延的人也并非不努力,他们会花很长时间去做事,但做的只是很简单的事” 现在回想一下自己之前去完成任务的时候,总是会先挑简单的做完,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直面困难是需要勇气的,并且越有价值的事情,困难越大,因为价值和困难程度是成正比的。
文中提到了时间记录,非常有借鉴价值,金钱的记录和时间的记录同样重要,而比这两个记录本身更加重要的是坚持,无论是记录什么东西,只要坚持一段时间,就能发现其价值,然后不断完善,不断更新,把价值发挥出来,创造更多的价值,进步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形成的。我愿意尝试着去记录时间,既然想让时间成为我的朋友,自然要记录和朋友的点点滴滴,以便于交往了一段时间后,要回忆回忆我和她之间究竟发生过什么奇妙的故事!
判断一项任务是否真的重要其实只需要一个标准:这项任务的完成是否确实对达成目标有益。每个人都喜欢做有趣的事,做的时候往往并不关心这件事情到底有没有用。可是有趣的事不见得有用!(例如玩游戏)无用的事情,哪怕非常有趣,都不应该去做;而有用的事情,哪怕非常无趣,都应该去做。以后我要按照这一条标准来判定是否应该投入花费时间放在这个上面,逐渐向理智方向思考事情是否值得做,而不是随性而做。
关于制定计划:“所有真正执行到底的计划,都是因为其目标现实可行”,人不能好高骛远,我们一定要制定现实可行的目标,这个目标才有价值去实现,否则即使再坚持不懈,最后也只是徒劳无益。(例如目标设定为发明永动机);制定了计划之后,我们发现计划总是被变化打乱,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计划过于长远。先制定一周的计划,执行的不错之后,再制定一个月的,以此类推,最长的计划不要超过一年,我打算现制定一个一周计划,看执行情况来确定后续的计划,试运行一下。
明天接着看。
2017年3月19日
今天看到《学习篇》,“学习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为”。有人不喜欢学习的主要原因,书中明言非常透彻:“第一,拒绝学习就不可能有机会知道学习之后的收获;第二,由于不知道学习之后的收获是什么,也就不可能知道那收获有多好、多大;第三,既然对学习的好处无从了解,自然也就没有学习的动力……”
学习的主要手段包括:试错、观察、阅读、思考。针对思考,我想多说一些。当我们学会用思考的方式进行学习的时候,你会感觉你的世界变得和之前不一样了,一点一滴的改变实实在在在发生。每每接到一项新的任务,我都会先去思考应该如何做会更有效果,如何做会更有效率,我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如何简化一些步骤或者一些事项,可能有的时候通过花费一整天的思考时间仅仅换来的是步骤简化的几秒钟,不过那种喜悦自不为外人道也。
2017年3月20日
今天把第四章学习篇看完了,不过今天的读书心得想写前一章管理篇,关于时间管理的内容,书中介绍了时间管理的理念,书中摘抄出了李敖的“事件日志”,柳比歇夫《奇特的一声》的“事件-时间日志”,以及本书作者李笑来仿照两位大师所做的自己的日志。之前也接触过一些时间管理类的知识,并且也下过一款非常牛的时间管理软件atimelogger2,不过很遗憾的是只是把app下在了手机里,从来都没有用过,通过记账软件,我明白了自己的钱是怎么花的,更有针对性的进行财务的管理,已经初见成效,起码比之前要好的多了。于是这次我下定决心要做出行为改变(只有行为改变才算是真正的改变,想一想谁都会,是否能够去做才是关键),今天算是时间记录的起始,正如我标题中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先坚持7天,看看成效,届时我在和大家分享我记录时间的心得体会,看看是否有可操作性,既然有人能够做成,就意味着这件事是可以做成的,我能不能做成,不一定,但没试过谁又能知道谁行谁不行那!!
学习篇中最后一部分讲自学能力的问题,说得非常好。“本科教育之‘本’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理论上讲,一个人本科毕业之后,应该有能力自学他所需要的任何知识”。
然而经历过本科教育的我绝对有资格来评判一下,大多数本科的学生在毕业之际依然不具备基本的自学能力。可悲可恨可憎。更令人可悲可恨可憎的的在于,有部分家长居然不在乎自己孩子的自学能力的培养,一味的希望老师上课多讲内容,多讲方法,多讲技巧,多做练习题,殊不知,这些在我看来都不是什么教学的核心内容,最核心内容是教会学生自学的能力。而在客观事实中,家长们迫不及待的希望看到学生成绩的突破,哪有那么容易!学习的进展和时间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想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纯属是美丽的扯。这个关系更可能是阶梯状的,学习过程中有很长时间一点进展都没有,但从某一刻开始突飞猛进,而后又是长长的一段平台期。但是很多人往往在只进行了一小段时间后,就因为觉得进展过分缓慢而开始动摇,以至于从来不曾体会过“突飞猛进”的感觉。在其漫长的一生中总会遇到身边的某些人正在“突飞猛进”,那些最终放弃的人会给自己一个貌似合理的解释:“呀,他肯定有诀窍”,殊不知,那些人只是坚持着学习下去了而已,你学你也行,谁让你放弃了。
2017年3月21日
继续看《把时间当作朋友》,本章标题“思考”,“思考”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独立思考,只不过是从别人那里知道一个结论的时候,自己动脑重新推演一遍,看看得出结论的过程有没有漏洞和不合理的地方,衡量一下结论到底有没有道理的过程”。
现在的人真心缺乏思考,尤其是独立思考的能力,究其原因就是太懒,有脑子不用等于没脑子。
拥有逻辑思维能力才会避免沦落到“人家说什么就信什么”的境地。有的时候有些混乱的毫无逻辑可言的观点却可以带来理解上的惊喜。于是无数人不由自主、不加分辨的将其接受,可是就这样接受一个结论(即使是正确的)有什么意义那?举一个例子:比如下面这幅图:

人们总是愿意用这个公式来告诉人们:每天坚持比别人多做一点点,可能一两天并不见成效,但是日子长了,自然效果就明显了。
但是如果我们用逻辑来思考这个公式,不难看出问题,每天多做一点的话是1.01,如果坚持做两天应该是1.01+1.01,并不是1.01*1.01,以此类推,365天之后,应该是1.01*365,并不是1.01的365次方。
虽然结论是正确的,我们也愿意相信这个结论,并且事实也是如此,的确每天坚持比别人多做一点点,日子长了,效果就明显了,但是推导出来这个正确结论的过程却完全不符合逻辑。
学会独立思考(逻辑思维)会让我们避免被不合乎逻辑的事情所误导,我们也就不会那么容易“上当受骗”了,即使“上当受骗”也是自己心甘情愿的。
2017年3月23日
《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阅读已经接近尾声。第七章里面的几个话题我特别喜赞成作者的观点,也想分享一些我自己的观点。
关于兴趣,很多父母强行让孩子参加这样或者那样的兴趣班,孩子一开始不感兴趣,父母美其名曰,慢慢学,兴趣就有了。殊不知,越学越没有兴趣。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搞清楚兴趣和学好之间的关系。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会有兴趣。做家长的,不是仅仅给孩子买架钢琴,买个吉他他们就有兴趣了,而是应该:根据孩子的情况,选出孩子最可能做得比别人好的事情(在这件事情上应该下大工夫花时间和经历去和孩子共同寻找),然后绞尽脑汁让孩子学得会、做得好、做得比一般人好、做得比谁都好,兴趣就自然出现了。
关于方法,作为一名老师,我是不是就会和家长们打交道,家长们总和我说的一句话就是:“王老师啊,我家孩子学习总是没有什么好的方法,考试技巧不足啊……”。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依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尤其针对于语言学习更是如此,坚持其实就是重复,而重复说到底就是时间的投入,准确的说是大量时间投入。有的学生抱怨说单词总是背不下来,或者背下来的一会儿就忘了,在我看来就是下的功夫不够。看看下面一段文字“为了学习英语,我下的功夫是很大的。下面举几个具体的例子:坚持每天听写A4的纸20页,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晚上开会晚了也要补上。从1980年1月31日到1983年2月我调离沈阳为止,3年内写了一柜子的听写记录,用去了圆珠笔芯一把,听坏电子管收音机9部,半导体收录机3部,单放机4部,翻坏词典2本。”你如果能够做到上面的这几点,简单的坚持,简单的重复,每天都做一样的事情,你也一样能把英语学好,那时候就不会去想有什么有什么好的方法?如果下次再有人问我有没有好的方法,我就把上面那段文字告诉他,做到了我包你学好英语,如果做不到就别瞎BB,照着我说的做。
2017年3月24日
今天把《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读完了,收获颇丰,自己做出了最关键的行为改变,开始尝试着记录自己的时间,现在每天晚上睡觉之前都会看一看自己一天都把时间花在了什么地方,一开始的时候,未记录的时间比较多差不多得有6-7个小时都没有记录,还没有适应不太习惯,现在未记录的时间越来越少,今天未记录的时间只有不到3个小时,剩余的时间都有记录,都有案可查。我突然发现一旦开始记录自己每天花费的时间,就会变得格外的“小心”,之前可能会不加节制的玩游戏,或者浪费时间,但是现在需要记录了,感觉把玩游戏的时间记录的太多显得自己太不悟正业了,于是乎间接的就导致“不能玩游戏”的想法产生,而工作和学习的时间明显增加了很多,虽然还没有记录太长时间,对此项举动还没有什么发言权,但我相信一件事情只要坚持下去,它的价值就自然而然的体现出来了。
在本书最后的部分讲到“节奏”,作者以健身房健身为例,详细阐述了“我们应该把自己的生活节奏调整的慢一点”这一观点。我无比赞同。之前有制定过背诵单词的计划,觉得自己是英语老师,已经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了,所以背单词应该不是什么难事,所以给自己制定的计划是每天背诵100个,一开始坚持的并不吃力,但是仅仅坚持了一周逐渐开始发现花费的时间成倍的增长,需要复习的单词太多,有点吃不消了,但又不想违背之前的计划,硬挺着坚持,不过好景不长,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什么时候放弃了这个计划,但总共背诵的单词不会超过2000个,而现在这2000个单词能有多少还依然记得已经无从得知了。“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去做,做很久很久”。其实背诵单词就是一个“值得做的事情”,永无止境,那么我就无需太过着急,因为这件事情我们是要做很久很久的,那么我们不妨把目标定的低一些,每天只背5个,我计算了一下,如果从我进入新东方开始执行这个计划的话,8年的时间,我就已经拥有14600的词汇量了,如果再加上我之前所拥有的词汇量,超过20000不成问题,而如果已经拥有20000词汇量的人,所有跟英语有关的考试和资料都应该不成问题了,但现在确实由于我把每天的目标定的太高,导致根本没有办法坚持下去。
其中还有一句话我非常赞同“理论上讲,一个人积累脂肪花了多长时间,想把这些脂肪消耗掉,大致也要花同样的时间” 。 在现在这个节奏非常快的社会当中,很多人急功近利,总是想要速成,殊不知哪有什么速成的法子,即使有也是有“毒副作用”的,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才会发现自己慢慢已经拥有了“一整片森林”。
后记:有人读这本书觉得收获颇丰,有人则不然,一千个人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本书教会了我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管理好时间,他让我有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为改变——记录自己的时间。我想一本书能够带给我们一个行为改变就应该非常知足了。
本文选自祺言妙语
共耗时8天读完,坚持记录自己的思考,整理与此。
推荐阅读指数:★★★★☆
2017年3月17日
今天开始看《把时间当做朋友》,一开始觉得这本书写的是个啥呀,然后就继续看,看了半天还是觉得这本书写的是个啥呀。
本着学习的精神和态度,在即将掩卷之际,终于让我发现了我想看的部分,书中云“对现状不满、急于摆脱现状,是人们常常不知不觉落入的陷阱。接受现状才是最优策略——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做什么都做好,用什么都用好。不要常常觉得苦,而要想办法在任何情况下找到情趣——快乐是一种本事”
希望后续的章节能够不要只谈理论,也谈点实际的,看这本书有点像一开始看《这本书能让你戒烟》,没有方法,全是理论,一堆的理论洗脑,不过刚刚看完《身边的逻辑学》一书,凡是看到听到的观点和态度都要经过思考再吸收的我,想要被洗脑应该有点难度,因为总要带着批判性思维去阅读书籍,思考了才是真正的成长。现在想想,读书的目的就是要形成独立的思想意识,学会独立思考,否则读书干嘛!?
2017年3月18日
今天继续看《把时间当作朋友》,进入到第三章管理篇,真真太棒了,犀利的观点,实用的方法。
关于及时行动:接受任务之后,什么时候开始执行才好那?答案是“现在就开始”,对于有着强烈拖延症的人,总是预估好时间,不到最后一刻绝不开始执行,到最后总是因为时间不足而不得不放弃一些品质,在这一点上一定要有改进,改了这个点,有了充足的时间作为缓冲,相信一定能够把任务做到接近完美。
“拖延的人并非不做事,他们做事,甚至做很多事。拖延的人也并非不努力,他们会花很长时间去做事,但做的只是很简单的事” 现在回想一下自己之前去完成任务的时候,总是会先挑简单的做完,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直面困难是需要勇气的,并且越有价值的事情,困难越大,因为价值和困难程度是成正比的。
文中提到了时间记录,非常有借鉴价值,金钱的记录和时间的记录同样重要,而比这两个记录本身更加重要的是坚持,无论是记录什么东西,只要坚持一段时间,就能发现其价值,然后不断完善,不断更新,把价值发挥出来,创造更多的价值,进步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形成的。我愿意尝试着去记录时间,既然想让时间成为我的朋友,自然要记录和朋友的点点滴滴,以便于交往了一段时间后,要回忆回忆我和她之间究竟发生过什么奇妙的故事!
判断一项任务是否真的重要其实只需要一个标准:这项任务的完成是否确实对达成目标有益。每个人都喜欢做有趣的事,做的时候往往并不关心这件事情到底有没有用。可是有趣的事不见得有用!(例如玩游戏)无用的事情,哪怕非常有趣,都不应该去做;而有用的事情,哪怕非常无趣,都应该去做。以后我要按照这一条标准来判定是否应该投入花费时间放在这个上面,逐渐向理智方向思考事情是否值得做,而不是随性而做。
关于制定计划:“所有真正执行到底的计划,都是因为其目标现实可行”,人不能好高骛远,我们一定要制定现实可行的目标,这个目标才有价值去实现,否则即使再坚持不懈,最后也只是徒劳无益。(例如目标设定为发明永动机);制定了计划之后,我们发现计划总是被变化打乱,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计划过于长远。先制定一周的计划,执行的不错之后,再制定一个月的,以此类推,最长的计划不要超过一年,我打算现制定一个一周计划,看执行情况来确定后续的计划,试运行一下。
明天接着看。
2017年3月19日
今天看到《学习篇》,“学习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为”。有人不喜欢学习的主要原因,书中明言非常透彻:“第一,拒绝学习就不可能有机会知道学习之后的收获;第二,由于不知道学习之后的收获是什么,也就不可能知道那收获有多好、多大;第三,既然对学习的好处无从了解,自然也就没有学习的动力……”
学习的主要手段包括:试错、观察、阅读、思考。针对思考,我想多说一些。当我们学会用思考的方式进行学习的时候,你会感觉你的世界变得和之前不一样了,一点一滴的改变实实在在在发生。每每接到一项新的任务,我都会先去思考应该如何做会更有效果,如何做会更有效率,我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如何简化一些步骤或者一些事项,可能有的时候通过花费一整天的思考时间仅仅换来的是步骤简化的几秒钟,不过那种喜悦自不为外人道也。
2017年3月20日
今天把第四章学习篇看完了,不过今天的读书心得想写前一章管理篇,关于时间管理的内容,书中介绍了时间管理的理念,书中摘抄出了李敖的“事件日志”,柳比歇夫《奇特的一声》的“事件-时间日志”,以及本书作者李笑来仿照两位大师所做的自己的日志。之前也接触过一些时间管理类的知识,并且也下过一款非常牛的时间管理软件atimelogger2,不过很遗憾的是只是把app下在了手机里,从来都没有用过,通过记账软件,我明白了自己的钱是怎么花的,更有针对性的进行财务的管理,已经初见成效,起码比之前要好的多了。于是这次我下定决心要做出行为改变(只有行为改变才算是真正的改变,想一想谁都会,是否能够去做才是关键),今天算是时间记录的起始,正如我标题中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先坚持7天,看看成效,届时我在和大家分享我记录时间的心得体会,看看是否有可操作性,既然有人能够做成,就意味着这件事是可以做成的,我能不能做成,不一定,但没试过谁又能知道谁行谁不行那!!
学习篇中最后一部分讲自学能力的问题,说得非常好。“本科教育之‘本’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理论上讲,一个人本科毕业之后,应该有能力自学他所需要的任何知识”。
然而经历过本科教育的我绝对有资格来评判一下,大多数本科的学生在毕业之际依然不具备基本的自学能力。可悲可恨可憎。更令人可悲可恨可憎的的在于,有部分家长居然不在乎自己孩子的自学能力的培养,一味的希望老师上课多讲内容,多讲方法,多讲技巧,多做练习题,殊不知,这些在我看来都不是什么教学的核心内容,最核心内容是教会学生自学的能力。而在客观事实中,家长们迫不及待的希望看到学生成绩的突破,哪有那么容易!学习的进展和时间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想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纯属是美丽的扯。这个关系更可能是阶梯状的,学习过程中有很长时间一点进展都没有,但从某一刻开始突飞猛进,而后又是长长的一段平台期。但是很多人往往在只进行了一小段时间后,就因为觉得进展过分缓慢而开始动摇,以至于从来不曾体会过“突飞猛进”的感觉。在其漫长的一生中总会遇到身边的某些人正在“突飞猛进”,那些最终放弃的人会给自己一个貌似合理的解释:“呀,他肯定有诀窍”,殊不知,那些人只是坚持着学习下去了而已,你学你也行,谁让你放弃了。
2017年3月21日
继续看《把时间当作朋友》,本章标题“思考”,“思考”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独立思考,只不过是从别人那里知道一个结论的时候,自己动脑重新推演一遍,看看得出结论的过程有没有漏洞和不合理的地方,衡量一下结论到底有没有道理的过程”。
现在的人真心缺乏思考,尤其是独立思考的能力,究其原因就是太懒,有脑子不用等于没脑子。
拥有逻辑思维能力才会避免沦落到“人家说什么就信什么”的境地。有的时候有些混乱的毫无逻辑可言的观点却可以带来理解上的惊喜。于是无数人不由自主、不加分辨的将其接受,可是就这样接受一个结论(即使是正确的)有什么意义那?举一个例子:比如下面这幅图:

人们总是愿意用这个公式来告诉人们:每天坚持比别人多做一点点,可能一两天并不见成效,但是日子长了,自然效果就明显了。
但是如果我们用逻辑来思考这个公式,不难看出问题,每天多做一点的话是1.01,如果坚持做两天应该是1.01+1.01,并不是1.01*1.01,以此类推,365天之后,应该是1.01*365,并不是1.01的365次方。
虽然结论是正确的,我们也愿意相信这个结论,并且事实也是如此,的确每天坚持比别人多做一点点,日子长了,效果就明显了,但是推导出来这个正确结论的过程却完全不符合逻辑。
学会独立思考(逻辑思维)会让我们避免被不合乎逻辑的事情所误导,我们也就不会那么容易“上当受骗”了,即使“上当受骗”也是自己心甘情愿的。
2017年3月23日
《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阅读已经接近尾声。第七章里面的几个话题我特别喜赞成作者的观点,也想分享一些我自己的观点。
关于兴趣,很多父母强行让孩子参加这样或者那样的兴趣班,孩子一开始不感兴趣,父母美其名曰,慢慢学,兴趣就有了。殊不知,越学越没有兴趣。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搞清楚兴趣和学好之间的关系。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会有兴趣。做家长的,不是仅仅给孩子买架钢琴,买个吉他他们就有兴趣了,而是应该:根据孩子的情况,选出孩子最可能做得比别人好的事情(在这件事情上应该下大工夫花时间和经历去和孩子共同寻找),然后绞尽脑汁让孩子学得会、做得好、做得比一般人好、做得比谁都好,兴趣就自然出现了。
关于方法,作为一名老师,我是不是就会和家长们打交道,家长们总和我说的一句话就是:“王老师啊,我家孩子学习总是没有什么好的方法,考试技巧不足啊……”。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依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尤其针对于语言学习更是如此,坚持其实就是重复,而重复说到底就是时间的投入,准确的说是大量时间投入。有的学生抱怨说单词总是背不下来,或者背下来的一会儿就忘了,在我看来就是下的功夫不够。看看下面一段文字“为了学习英语,我下的功夫是很大的。下面举几个具体的例子:坚持每天听写A4的纸20页,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晚上开会晚了也要补上。从1980年1月31日到1983年2月我调离沈阳为止,3年内写了一柜子的听写记录,用去了圆珠笔芯一把,听坏电子管收音机9部,半导体收录机3部,单放机4部,翻坏词典2本。”你如果能够做到上面的这几点,简单的坚持,简单的重复,每天都做一样的事情,你也一样能把英语学好,那时候就不会去想有什么有什么好的方法?如果下次再有人问我有没有好的方法,我就把上面那段文字告诉他,做到了我包你学好英语,如果做不到就别瞎BB,照着我说的做。
2017年3月24日
今天把《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读完了,收获颇丰,自己做出了最关键的行为改变,开始尝试着记录自己的时间,现在每天晚上睡觉之前都会看一看自己一天都把时间花在了什么地方,一开始的时候,未记录的时间比较多差不多得有6-7个小时都没有记录,还没有适应不太习惯,现在未记录的时间越来越少,今天未记录的时间只有不到3个小时,剩余的时间都有记录,都有案可查。我突然发现一旦开始记录自己每天花费的时间,就会变得格外的“小心”,之前可能会不加节制的玩游戏,或者浪费时间,但是现在需要记录了,感觉把玩游戏的时间记录的太多显得自己太不悟正业了,于是乎间接的就导致“不能玩游戏”的想法产生,而工作和学习的时间明显增加了很多,虽然还没有记录太长时间,对此项举动还没有什么发言权,但我相信一件事情只要坚持下去,它的价值就自然而然的体现出来了。
在本书最后的部分讲到“节奏”,作者以健身房健身为例,详细阐述了“我们应该把自己的生活节奏调整的慢一点”这一观点。我无比赞同。之前有制定过背诵单词的计划,觉得自己是英语老师,已经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了,所以背单词应该不是什么难事,所以给自己制定的计划是每天背诵100个,一开始坚持的并不吃力,但是仅仅坚持了一周逐渐开始发现花费的时间成倍的增长,需要复习的单词太多,有点吃不消了,但又不想违背之前的计划,硬挺着坚持,不过好景不长,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什么时候放弃了这个计划,但总共背诵的单词不会超过2000个,而现在这2000个单词能有多少还依然记得已经无从得知了。“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去做,做很久很久”。其实背诵单词就是一个“值得做的事情”,永无止境,那么我就无需太过着急,因为这件事情我们是要做很久很久的,那么我们不妨把目标定的低一些,每天只背5个,我计算了一下,如果从我进入新东方开始执行这个计划的话,8年的时间,我就已经拥有14600的词汇量了,如果再加上我之前所拥有的词汇量,超过20000不成问题,而如果已经拥有20000词汇量的人,所有跟英语有关的考试和资料都应该不成问题了,但现在确实由于我把每天的目标定的太高,导致根本没有办法坚持下去。
其中还有一句话我非常赞同“理论上讲,一个人积累脂肪花了多长时间,想把这些脂肪消耗掉,大致也要花同样的时间” 。 在现在这个节奏非常快的社会当中,很多人急功近利,总是想要速成,殊不知哪有什么速成的法子,即使有也是有“毒副作用”的,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才会发现自己慢慢已经拥有了“一整片森林”。
后记:有人读这本书觉得收获颇丰,有人则不然,一千个人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本书教会了我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管理好时间,他让我有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为改变——记录自己的时间。我想一本书能够带给我们一个行为改变就应该非常知足了。
本文选自祺言妙语
《美国三部曲》读后感_《美国三部曲》读后感300字
读后感300字 • 读后感_读书笔记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377 次浏览 • 2017-03-28 22:18

于是我找了很多书,其中林达的书让我沉迷,林达是美籍华人夫妇共用的笔名,他们用自己的足迹踏遍美国追溯这个国家形成的历史,从史料,从攀谈寻访中理清历史的脉络。
其中近距离看美国三部曲《总统是靠不住的》、《历史深处忧虑》、《我也有一个梦想》很值得阅读,文字功底深厚,读起来温暖有趣,不像读史书一样枯燥无味,从独立战争到制宪会议,从南北战争到近代美国政治制度,三权如何分立相互制约,法制的发展坎坷崎岖,我在读这几本书的时候经常好像自己也代入情境之中,为几百年前的美国拓荒者们捏了一把汗,很久没有读书读出这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了。所以以上三本书是我强烈推荐的。 查看全部
有一段时间我很想去了解美国的历史,我想知道为什么发育期这么短的一个国度为何能够领跑世界,一个大融合的国家如何处理各个种族的关系,美国人美国特质到底是从哪里传承下来的……
于是我找了很多书,其中林达的书让我沉迷,林达是美籍华人夫妇共用的笔名,他们用自己的足迹踏遍美国追溯这个国家形成的历史,从史料,从攀谈寻访中理清历史的脉络。
其中近距离看美国三部曲《总统是靠不住的》、《历史深处忧虑》、《我也有一个梦想》很值得阅读,文字功底深厚,读起来温暖有趣,不像读史书一样枯燥无味,从独立战争到制宪会议,从南北战争到近代美国政治制度,三权如何分立相互制约,法制的发展坎坷崎岖,我在读这几本书的时候经常好像自己也代入情境之中,为几百年前的美国拓荒者们捏了一把汗,很久没有读书读出这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了。所以以上三本书是我强烈推荐的。
于是我找了很多书,其中林达的书让我沉迷,林达是美籍华人夫妇共用的笔名,他们用自己的足迹踏遍美国追溯这个国家形成的历史,从史料,从攀谈寻访中理清历史的脉络。
其中近距离看美国三部曲《总统是靠不住的》、《历史深处忧虑》、《我也有一个梦想》很值得阅读,文字功底深厚,读起来温暖有趣,不像读史书一样枯燥无味,从独立战争到制宪会议,从南北战争到近代美国政治制度,三权如何分立相互制约,法制的发展坎坷崎岖,我在读这几本书的时候经常好像自己也代入情境之中,为几百年前的美国拓荒者们捏了一把汗,很久没有读书读出这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了。所以以上三本书是我强烈推荐的。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_《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200字
读后感200字 • 读后感_读书笔记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147 次浏览 • 2017-03-27 20:07

对于古文阅读,未必读来全部知晓,但英译版却能得其意,看不懂古文的不妨先看英文翻译,再回头领略原文,读多了理解也会更多。
回看这段话,与其他学者将其解释为人应志存高远不同,辜先生强调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修养。想起《中国人的精神》中,他说:“中国人过着一种精神的生活。”有一脉相承之感,不必非论孰是孰非,读书本是寻习气相近的先贤,在这点上,与辜先生同感。
以上评论来自孙畅老师 查看全部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安求,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最初看到这句话,还以为君子都是食不果腹居无定所呢!(惭愧不已),看了辜鸿铭先生的英文才明白不是那样。
对于古文阅读,未必读来全部知晓,但英译版却能得其意,看不懂古文的不妨先看英文翻译,再回头领略原文,读多了理解也会更多。
回看这段话,与其他学者将其解释为人应志存高远不同,辜先生强调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修养。想起《中国人的精神》中,他说:“中国人过着一种精神的生活。”有一脉相承之感,不必非论孰是孰非,读书本是寻习气相近的先贤,在这点上,与辜先生同感。
以上评论来自孙畅老师
对于古文阅读,未必读来全部知晓,但英译版却能得其意,看不懂古文的不妨先看英文翻译,再回头领略原文,读多了理解也会更多。
回看这段话,与其他学者将其解释为人应志存高远不同,辜先生强调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修养。想起《中国人的精神》中,他说:“中国人过着一种精神的生活。”有一脉相承之感,不必非论孰是孰非,读书本是寻习气相近的先贤,在这点上,与辜先生同感。
以上评论来自孙畅老师
《陈迹 清欢》读后感_《陈迹 清欢》读后感200字
读后感200字 • Alvazhou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894 次浏览 • 2017-03-27 09:14

昨天课上,子萱说起特别喜欢她的文笔,觉着超凡脱俗,我欣赏孩子能主动表达自己的见解,寻来《陈迹 清欢》,早起读前两章,文字里有轮回的味道,言语间自带平静的深情,必是长期修养心性净化灵魂的缘故。
人生有那么多可能,有限和无限的生命中又有那么多榜样,不妨寻投缘的几个,一路同行,虽未必能与他人比肩,但终究使自己脱离原地。
本文作者孙畅老师 查看全部
几次听孩子们提起作家白落梅,她的书被学校列为寒暑假课外必读书目,我只零散看过一些文章。
昨天课上,子萱说起特别喜欢她的文笔,觉着超凡脱俗,我欣赏孩子能主动表达自己的见解,寻来《陈迹 清欢》,早起读前两章,文字里有轮回的味道,言语间自带平静的深情,必是长期修养心性净化灵魂的缘故。
人生有那么多可能,有限和无限的生命中又有那么多榜样,不妨寻投缘的几个,一路同行,虽未必能与他人比肩,但终究使自己脱离原地。
本文作者孙畅老师
昨天课上,子萱说起特别喜欢她的文笔,觉着超凡脱俗,我欣赏孩子能主动表达自己的见解,寻来《陈迹 清欢》,早起读前两章,文字里有轮回的味道,言语间自带平静的深情,必是长期修养心性净化灵魂的缘故。
人生有那么多可能,有限和无限的生命中又有那么多榜样,不妨寻投缘的几个,一路同行,虽未必能与他人比肩,但终究使自己脱离原地。
本文作者孙畅老师
《FBI教你读心术》读后感_《FBI教你读心术》读后感200字
读后感200字 • Alvazhou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086 次浏览 • 2017-03-27 09:07

“快乐脚”的说法实在有趣,很适合观察他人的情绪和态度,以后又多了一种“识人”的途径。简单分享书中的一例:当孩子想出去玩时,即使在饭桌他也会不自觉抖动双腿,还很有可能伸向房门一侧。畅畅实际观察案例:当孩子课堂上抖动双腿,且不自觉哼唱陶醉时,就要警惕,他很有可能fall in love了。换个角度,如果你不想被别人发现内心的想法,那就别让你的腿脚出卖了你,先从不抖腿开始吧。
以上评论选自孙畅老师原创 查看全部
读《FBI教你读心术》得知人身体中最诚实的部分是腿和脚,想着自己曾经写过一篇《胡说八道之从学生抖腿行为看学习状态与性格》,竟有不谋而合之处。
“快乐脚”的说法实在有趣,很适合观察他人的情绪和态度,以后又多了一种“识人”的途径。简单分享书中的一例:当孩子想出去玩时,即使在饭桌他也会不自觉抖动双腿,还很有可能伸向房门一侧。畅畅实际观察案例:当孩子课堂上抖动双腿,且不自觉哼唱陶醉时,就要警惕,他很有可能fall in love了。换个角度,如果你不想被别人发现内心的想法,那就别让你的腿脚出卖了你,先从不抖腿开始吧。
以上评论选自孙畅老师原创
“快乐脚”的说法实在有趣,很适合观察他人的情绪和态度,以后又多了一种“识人”的途径。简单分享书中的一例:当孩子想出去玩时,即使在饭桌他也会不自觉抖动双腿,还很有可能伸向房门一侧。畅畅实际观察案例:当孩子课堂上抖动双腿,且不自觉哼唱陶醉时,就要警惕,他很有可能fall in love了。换个角度,如果你不想被别人发现内心的想法,那就别让你的腿脚出卖了你,先从不抖腿开始吧。
以上评论选自孙畅老师原创
《交互式培训》读后感_《交互式培训》读后感300字
读后感300字 • rebecca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757 次浏览 • 2017-03-26 16:13

(1)朗读/倾听学习内容,做笔记,把每个要点转化为一个问题,不断提问,直到正确理解为止(团队活动);
(2)针对某个材料编写测试问题(或者请学习者来编写测试问题),不断进行测试直到取得完美成绩为止;
(3)培训师做指导,学习者记笔记,可以加入关键词并进行解释和阐述,也可以在空白的表格、矩阵和流程图上填空然后和正确答案对照、学习、重复直至完美掌握;
【反思】以上是对于已经学过的知识做的巩固方案即如何复习“笔记” 。
第一条,让我醍醐灌顶的是“不断提问“学生面对笔记上的知识点不是背,不是讲而是问。这个动作,可以是自己发问;也可以是小组之间,让学生轮流互问,只有通过发问,才会从多角度反思、理解,提前做考场上的提问;
第二条,让学生对待笔记知识,自己出测试题目,在出试题的过程中,也是孩子们自己思考和熟悉知识的过程;
第三条,对待笔记以表格形式展示,对表格内容进行挖空和答案对照。 查看全部
《交互式培训》是一本值得我们教师研究的书。
(1)朗读/倾听学习内容,做笔记,把每个要点转化为一个问题,不断提问,直到正确理解为止(团队活动);
(2)针对某个材料编写测试问题(或者请学习者来编写测试问题),不断进行测试直到取得完美成绩为止;
(3)培训师做指导,学习者记笔记,可以加入关键词并进行解释和阐述,也可以在空白的表格、矩阵和流程图上填空然后和正确答案对照、学习、重复直至完美掌握;
【反思】以上是对于已经学过的知识做的巩固方案即如何复习“笔记” 。
第一条,让我醍醐灌顶的是“不断提问“学生面对笔记上的知识点不是背,不是讲而是问。这个动作,可以是自己发问;也可以是小组之间,让学生轮流互问,只有通过发问,才会从多角度反思、理解,提前做考场上的提问;
第二条,让学生对待笔记知识,自己出测试题目,在出试题的过程中,也是孩子们自己思考和熟悉知识的过程;
第三条,对待笔记以表格形式展示,对表格内容进行挖空和答案对照。
(1)朗读/倾听学习内容,做笔记,把每个要点转化为一个问题,不断提问,直到正确理解为止(团队活动);
(2)针对某个材料编写测试问题(或者请学习者来编写测试问题),不断进行测试直到取得完美成绩为止;
(3)培训师做指导,学习者记笔记,可以加入关键词并进行解释和阐述,也可以在空白的表格、矩阵和流程图上填空然后和正确答案对照、学习、重复直至完美掌握;
【反思】以上是对于已经学过的知识做的巩固方案即如何复习“笔记” 。
第一条,让我醍醐灌顶的是“不断提问“学生面对笔记上的知识点不是背,不是讲而是问。这个动作,可以是自己发问;也可以是小组之间,让学生轮流互问,只有通过发问,才会从多角度反思、理解,提前做考场上的提问;
第二条,让学生对待笔记知识,自己出测试题目,在出试题的过程中,也是孩子们自己思考和熟悉知识的过程;
第三条,对待笔记以表格形式展示,对表格内容进行挖空和答案对照。
《非洲三万里》读后感_《非洲三万里》读后感400字
读后感400字 • Alvazhou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370 次浏览 • 2017-03-26 16:08

其中对人与动物的相处感受颇深,有一段写到作者在堪称世界顶级豪华的非洲森林酒店入住时,晚上和几位游客一起去草原寻找野生动物的探险,夜幕降临时找到一头刚饱餐完毕的非洲猎豹,几辆多越野车围着它看,猎豹竟然毫无反应,酣然入睡。
随行的安全员介绍到,非洲猎豹虽然凶猛且速度很快(时速最高可达120km),可是这个速度只能维持3分钟,否则会因身体过热而死亡,所以猎豹捕食猎物有时需要几个过程,导致体能消耗过大,现在这头猎豹其实很虚弱了。研究发现地球的豹的基因高度相似,基本上是近亲繁殖,而且怀孕的母猎豹也要时刻保持狩猎能力,因为雄猎豹是不会照顾母猎豹的,所以非洲猎豹的存活率很低。
听完安全员的讲解,作者被震撼到了,我也被震撼到了,作者写道:原以为只要人类摈弃利益,与动物和平相处,就会换来大自然的和谐与物种的多样,殊不知还有更强大的命运之手在把控一切。
现在更感觉到我们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无知与渺小,我们能做的,唯有敬畏自然,心怀悲悯! 查看全部
最近一直在读《非洲三万里》,印象中第一次读毕淑敏老师的书。本书也已经进行了大半了,今天写一下近几天阅读的部分的感悟。
其中对人与动物的相处感受颇深,有一段写到作者在堪称世界顶级豪华的非洲森林酒店入住时,晚上和几位游客一起去草原寻找野生动物的探险,夜幕降临时找到一头刚饱餐完毕的非洲猎豹,几辆多越野车围着它看,猎豹竟然毫无反应,酣然入睡。
随行的安全员介绍到,非洲猎豹虽然凶猛且速度很快(时速最高可达120km),可是这个速度只能维持3分钟,否则会因身体过热而死亡,所以猎豹捕食猎物有时需要几个过程,导致体能消耗过大,现在这头猎豹其实很虚弱了。研究发现地球的豹的基因高度相似,基本上是近亲繁殖,而且怀孕的母猎豹也要时刻保持狩猎能力,因为雄猎豹是不会照顾母猎豹的,所以非洲猎豹的存活率很低。
听完安全员的讲解,作者被震撼到了,我也被震撼到了,作者写道:原以为只要人类摈弃利益,与动物和平相处,就会换来大自然的和谐与物种的多样,殊不知还有更强大的命运之手在把控一切。
现在更感觉到我们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无知与渺小,我们能做的,唯有敬畏自然,心怀悲悯!
其中对人与动物的相处感受颇深,有一段写到作者在堪称世界顶级豪华的非洲森林酒店入住时,晚上和几位游客一起去草原寻找野生动物的探险,夜幕降临时找到一头刚饱餐完毕的非洲猎豹,几辆多越野车围着它看,猎豹竟然毫无反应,酣然入睡。
随行的安全员介绍到,非洲猎豹虽然凶猛且速度很快(时速最高可达120km),可是这个速度只能维持3分钟,否则会因身体过热而死亡,所以猎豹捕食猎物有时需要几个过程,导致体能消耗过大,现在这头猎豹其实很虚弱了。研究发现地球的豹的基因高度相似,基本上是近亲繁殖,而且怀孕的母猎豹也要时刻保持狩猎能力,因为雄猎豹是不会照顾母猎豹的,所以非洲猎豹的存活率很低。
听完安全员的讲解,作者被震撼到了,我也被震撼到了,作者写道:原以为只要人类摈弃利益,与动物和平相处,就会换来大自然的和谐与物种的多样,殊不知还有更强大的命运之手在把控一切。
现在更感觉到我们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无知与渺小,我们能做的,唯有敬畏自然,心怀悲悯!
《皮囊》 读后感200字_《皮囊》 读后感怎么写
读后感200字 • 读后感_读书笔记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4091 次浏览 • 2017-03-26 16:06

很多时候,我们只把别人当成了关注点,告诉别人你该如何如何,而往往忽略了自己。
梁溯溟先生曾说过人生有三大问题,而最后一个问题就是要解决的“自己与自己”的问题,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这种探究,蔡崇达也引导了我们去自我思考,这是我们需要的。 查看全部
刚拜读《皮囊》,白岩松提及的“崇达不写遥远的世界与远方的别人,而是在自省中退回到内心,真正直视我们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在书里蔡崇达一直在解剖自我,从一个个他人与自己的过往中解剖自己,他是勇敢的。
很多时候,我们只把别人当成了关注点,告诉别人你该如何如何,而往往忽略了自己。
梁溯溟先生曾说过人生有三大问题,而最后一个问题就是要解决的“自己与自己”的问题,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这种探究,蔡崇达也引导了我们去自我思考,这是我们需要的。
很多时候,我们只把别人当成了关注点,告诉别人你该如何如何,而往往忽略了自己。
梁溯溟先生曾说过人生有三大问题,而最后一个问题就是要解决的“自己与自己”的问题,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这种探究,蔡崇达也引导了我们去自我思考,这是我们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