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不想读书,告诉他这3句话。

以下文章选自《凯叔讲故事》
 
读书之所以重要,
 
是因为它教会我们坚持、深耕、自律。
 
——凯叔
 
文 |  芒来小姐
 
当孩子不想读书,告诉他这3句话:
 
生活可以休息,但人生没有重来。
 
早早离开学校的孩子,
 
一般会去哪儿呢?
 
纪录片《18岁的流水线》,给出了答案。
 
 这里的工人大多是95后,
 
初中辍学后进厂打工,
 
没学历、没技术,只能从事最廉价的工作。
 
 每天站着工作8小时,还要加班4小时;
 
 手被割破也不能请假,健康得不到保障;
 
 做着高强度体力活,伙食却只有大白菜和咸菜;
 
 迟到旷工会被重罚,连上厕所都没时间;
 
 当记者问这些孩子:
 
你们想回学校读书吗?
 
很多人说“想”,脸上尽是后悔。
 
 曾经,他们嫌弃读书累赘,早早就戳了学;
 
现在,他们吃够苦头,
 
明白哪怕多拿一个文凭,未来都会截然不同。
 
学习不是唯一的出路,
 
但尚未找到别的出路之前,
 
放弃学习,就等于放弃了人生。
 
 对涉世未深的孩子来说,这很难理解。
 
但最好的教育,是感同身受。
 
我们可以试着让他们明白:
 
有时不想读书,你可以休息一会;
 
总是不想读书,就去流水线上看看;
 
 如果铁了心不读书,
 
作为过来人,我有三句话要送给你。
 
 “你现在处于人生最好的时候,
 
一定要抓住机会”
 
 2019年,湖北日报发布了“武汉打工人工资段位”。
 
数据显示:
 
初中学历者,平均月收入只有3000;
 
高中学历者,平均月收入有4000;
 
本科学历者,平均月收入高达7000多。
 
诚然,不读书也有出路,辍学也可能衣锦还乡。
 
但谁能保证它会发生在你身上?
 
 教育学家李玫瑾教授说:
 
辍学是孩子犯罪的主要诱因。
 
 离开校园后,
 
孩子面对花花绿绿的诱惑、纸醉金迷的享受、好逸恶劳的同伴,
 
很可能被同化。
 
 厦门,一群15岁孩子,洗劫了一家电器店。
 
他们都只有小学学历,却梦想一夜暴富。
 
纪录片《三和人才市场》中,
 
大量辍学孩子背井离乡,靠打零工生存。
 
日薪100,干一天,玩三天。
 
吃4元没有营养的素面,住15元潮湿破烂的床位。
 
 做久了,即使想去别处谋生,也不太可能,
 
他们以为,
 
学习限制了自由,丢了它,往后每一天都会更开心;
 
 却没想到,
 
读书是一种生活的好习惯,
 
丢了它,往后每一天都比昨天更糟糕。
 
 “长大后你会发现
 
学历是改变人生的捷径”
 
 还记得14年前那位“高考交白卷”考生徐孟南吗?
 
当年,他可是轰动全国。
 
2008年,徐孟南正值叛逆期,
 
盲信“高考扼杀个性”。
 
他写信给教育部门,石沉大海;
 
 逃课去网吧,成绩飞速下降;
 
高考故意不答题,写满教育理念。
 
他坚信自己是英雄,直到高考成绩公布。
 
徐孟南考了零分,没有被任何大学录取。
 
他原本成绩优秀,
 
因为叛逆冲动,与学业失之交臂。
 
年仅19岁的他,只能跟随父亲到处打工。
 
 这时他才明白:
 
为什么家里那么穷,父亲还是鼓励他上大学。
 
 因为流水线上几乎没有休息日,
 
日复一日重复枯燥工作。
 
迟到要受罚,请假要扣钱,
 
即使身体欠佳,也只能硬撑。
 
 父亲不愿他吃同样的苦,
 
拼尽全力托举他。
 
没想到,
 
孩子自己放弃了唯一的翻身机会。
 
徐孟南后悔地说:
 
“我试着换个好工作,但好工作要高学历,而我只是高中毕业。”
 
 反观那些有本科学历的同学,
 
有人考研,有人出国,有人当白领。
 
哪怕在写字楼里996,
 
和他相比,也体面且轻松。
 
 和徐孟南一样的“白卷”考生,还有很多:
 
2006年高考,蒋多多只写了笔名,零分离场;
 
2007年高考,陈圣章故意不答题,白卷离场;
 
2008年高考,李坚写下即兴作文,零分离场。
 
 这些人后来怎么样了?
 
蒋多多上了技校,因为学历低,薪水微薄,谈及当年悔不当初;
 
陈圣章做过多份底层工作,
 
辗转于流水线上,跨越阶层几乎无望;
 
李坚凭借出色的文笔被翻译学院录取,勉强获得本科文凭。
 
 徐孟南重新参加高考,
 
为了劝告其他考生不要效仿自己,
 
他在10年里发放4000分传单。
 
关于放弃学业,心理学家阿马蒂亚.森说:
 
“孩子们以为,这是靠自我感觉和经验做出的感性选择,
 
实际上,他们是理性化的傻子”。
 
 不读书、交白卷,是个人都会;
 
多读书、考满分,是极少数精英。
 
 所以,“改变世界”的永远是第二种人。
 
 第一种人,总以为自己是热血盎然的英雄,
 
其实,他们只是半途而废的倒霉蛋。
 
因为热血不足以撑起未来,英雄也并非只有热血,更有实力。
 
这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
 
 认清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
 
理解学习的枯燥,依然热爱学习。
 
 如同韩寒说的:
 
学习不分地点环境,无论你在哪里,都要贯彻终身。
 
 高考或许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最好的捷径。
 
因为我们读过的每一页书,最终都会铺成脚下的路。
 
持续吸收,人才能持续向前迈步。
 
 “读书不是为了别人
 
是为了你自己”
 
 其实,成绩好不意味着“万事大吉”。
 
 读书之所以重要,
 
是因为它教会我们坚持、深耕、自律。
 
 强迫孩子读书,
 
不见得能让孩子前程似锦;
 
 从学习中提炼出持之以恒的精神,
 
才是以后安身立命的财富。
 
 北大心理学教授徐凯文说:
 
孩子厌学比率高达30.4%。
 
 他们身体在课堂,
 
心飞到外面,和游戏、足球、KTV作伴。
 
 这些孩子,未必不是学霸的好苗子。
 
只是他们尚未理解,
 
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多么有趣,远胜过打游戏。
 
徐凯文认为:
 
对学习没有兴趣的孩子,容易生出“空心病”。
 
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读书,
 
或者格局狭隘,
 
认为读书是为了父母、为了面子、为了跟别人比较。
 
 其实,读书是为了自己。
 
为了能走出原生家庭的局限性,
 
结束上一代人的艰苦;
 
为了有自信的资本,
 
任何事都学得比同龄人更快、更好;
 
为了有自由的底气,
 
未来能尽情选择自己热爱的工作。
 
 诚然,读书有功利、枯燥、乏味的时候。
 
这个时候,父母的调解和引导非常关键。
 
 姐妹8岁的孩子,
 
因为考试不理想,生出厌学情绪。
 
姐妹提议:
 
既然不想读书,那你去街边卖苹果吧。
 
孩子欢呼雀跃,
 
没多久就垂头丧气,
 
因为卖苹果太辛苦了。
 
他年纪还小,但已经能察觉到:
 
这不是什么体面的工作。
 
 好不容易卖出一个苹果,
 
没有人夸他“卖得不错”。
 
可当他念出“香甜可口”等词汇,
 
就有人夸他“小有文采”。
 
半小时后,孩子放弃卖苹果,仰头说:
 
“妈妈,我想看书。”
 
他亲身体验到了:
 
你所读的每一本书,都会化为财富。
 
卖再多苹果,
 
也比不上多学一句成语带来的成就感。
 
当孩子不想读书,
 
往往是因为尚未明白读书的好处。
 
 所以,讲再多道理,
 
都不如让孩子亲身体会:读书多么有用。
 
比如,闲暇时带孩子卖卖废纸,
 
算算能卖出多少钱。
 
 告诉孩子:
 
若你现在不读书,未来,这就是你好几天的饭钱。
 
 空闲时,
 
带孩子去工作单位,
 
看看本科生、硕士生的工作情况。
 
 告诉孩子:
 
“工作没有三六九等,但收入有高低分层。
 
同样的8小时工作日,读过的书越多,越能把日子过成诗。”
 
 父母尚未说出答案,
 
可孩子该追求什么,一目了然。
 
父母不必拼了命找资源托举孩子,
 
孩子会自己托举自己。
 
 因为他知道:
 
每一本书,都是为自己而读;
 
每一次坚持,都能积累收获。
 
 孩子读书最强动力,
 
不是“我该读”,而是“我想读”,
 
这份对知识和学习的热爱,将成为他人生的指路明灯。
 
别忘了文末【点赞】
 
并把文章【转发】给更多的父母。
 
—— End ——
 
作者:芒来小姐,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深男女观察员,已出版《姑娘,活得大气才够精彩》。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处理,邮箱tougao@ksjgs.com
 
关注【凯叔讲故事】
 
 5000 万用户的共同选择 
 

 
指引孩子”
 
点这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