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苏轼警世名句(三)

以下文章选自《无知一熊》
 
7)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出自《稼说》,广泛阅读而取其精华,丰富积累而慢慢使用;成语“厚积薄发”即出于此处。
 
苏轼借“稼说”加以发挥,论古人善养后用,长期加强学养,“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至足,是及其充足;溢,水满才外溢;持满,是把弓箭拉倒极大限度;者都用来说明要等到才学非常成熟,到了非用不可和用之必定成功的时候才能使用,不成熟则不轻率用之以求功名。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体现出一种博学、约取、厚积、慎用的态度和思想,教育人们博览群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此来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再以此为基础,谨慎使用,以免误人、误事和误世。
 
8)浮云何有,脱屣如遗
 
出自《王安石赠太傅》,(王安石)把富贵视为浮云,放弃高官如同脱去鞋子一样。
 
王安石曾两次罢相,能上能下,泰然处之,而且,万年罢相后归隐山林,与渔夫和柴夫打成一片,与麋鹿安然相处,“进退之美雍容可观”。“浮云何有”典出《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比喻王安石把荣华富贵堪称浮云,任其飘散,而不去刻意地追逐。“脱屣如遗”典出《淮南子·主术》:“尧举天下而传之舜,犹却行脱屣也。”借尧舜的故事说明王安石不贪念高官厚禄,罢去相位好像脱掉鞋子一样容易而毫不可惜,与那些死抓权势不放的“官迷”和“蹲着茅坑不拉屎”的尸位素餐者完全不一样。
 
“浮云何有”是中国人的安心片。一句“浮云何有”,任何得失、怨祸都可随风而去。左宗棠看到胡雪岩破产时一句“大道如浮云,随风各消散”,既道出了胡雪岩破产并非偶然,也道出了左公无力帮助胡雪岩起死回生的无奈。作为安心片,让人遇事拿得起放得下,进退自如,“浮云何有”是有救人安世的积极作用的。但如果视万事如浮云,不去积极作为,那“浮云何有”便具有麻痹人的斗志的消极作用。
 
9)惜名器而待有功
 
出自《乞校正陆贽奏议上进札子》,名位爵禄是国家重器,不能乱给赏赐而只应该赏给对国家有功的人员。
 
苏轼身为翰林侍读,借前朝陆贽奏议以代自己之口教育哲宗皇帝“惜名器以待有功”,恐非空穴来风。事实上,苏轼在进献这篇《乞校正陆贽奏议上进札子》后的第二年,便被哲宗长期放逐,再也没有起用,可怜苏轼仕宦40余年,却流放了33年,宋轻名器莫此为甚。
 
10)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
 
出自《议学校贡举状》,得到人才的方法,在于去了解人;了解一个人,在于去看他的史记行动,看看是否名副其实。
 
“知人”和“责实(求实)”是选人用人的“远者大者”,兴贤育才必须做好知人、责实两关。
 
另,学校也须抓好知人、责实两关,因人施教,知行合一;现在把办学当成一个产业,只管招生收费,不问知人责实,能为国家培养出贤才?
 
11)治道去泰甚耳
 
出自《续欧阳子朋党论》,治理之道在去除过甚之处。这句名言体现出了苏轼的对立面相反相成的辩证思想。治理就是理顺关系,让对立的双方都不要过分,从而实现相反相成;上升到哲学高度,治理就是用好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一次推动事物发展的规律。
 
中国传统文化善用相反相成和相生相克,并因此主张中庸之道。《易经》用阴阳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解释事务的发展变化;《道德经》提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概括了矛盾的存在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苏轼在《续欧阳子朋党论》中提出君子和小人相反相成论点,主张“惩处首恶而宽恕其他忍,使才者不失富贵,不才者无所致憾,将为吾用之不暇”“慎,无扰狱市”,并告诫力取威胜者将被反噬。
 
12)士患不刚耳,折不折,天也,非刚之罪
 
出自《刚说》,士缺阳刚之气,是否遭遇挫折,在天意而非刚正。这是苏轼病逝前几月,发出的豪迈感慨。
 
刚者必仁。刚者敢于坚持正确的行事准则,正直仗义的言行,一定富有仁爱精神,必善良;世上只见过犹豫寡断、阿谀奉承的人不仁却没见过刚正的人不仁,两相比较便更加相信刚者必仁。但善良之人却未必有阳刚之气,世人缺就缺阳刚之气。
 
所谓“太刚则折”,就是胡扯。是因为很多人养不成阳刚之气,便借“太刚则折”来诋毁刚正和自我安慰。因刚而折的例子固然不少,但未必多于不刚而折的例子。凡人都会遇到挫折,独刚者乎!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