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读读书 | 用脚步丈量,用心感受杜甫的人生轨迹
以下文章选自《东风新闻》
作家聂作平从走出成都去追随杜甫的足迹那天起,就显现了他探寻诗圣心路与人生的信心和创作的雄心。果然,中州古籍出版社2022年4月推出了他的长篇随笔——《天地沙鸥:杜甫的人生地理》。
在我读来,聂作平是从地理角度切入,借助田野调查、文献钩沉、诗文解读等方式来完成此书的。这,与其说是他在诗史中探寻杜甫的人生地理,不如说是他在历史文化叙事的大视野中去建构中国诗史地理美学。
《天地沙鸥:杜甫的人生地理》 聂作平 著 中州古籍出版社供图
擅长历史随笔创作的聂作平,在写本书时一以贯之他历史文化寻根、叙事从容、笔法老到、环环紧扣的创作风格。古人说,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看不得杜诗。事实上,他历时7年之久,循着自己的文学偶像——杜甫的踪迹,先后漫游河南、山东、陕西、四川、湖北、湖南等地,深入考察杜甫一生宦游、行旅的山川城郭、遗址旧迹。为杜甫写传,写活一个有血有肉的杜甫,他的诗传,他的地理志缺一不可,如果能够做到三者有机结合,那无疑是一部优秀的作品。
既然后世尊杜甫为“诗圣”,那意味着他的诗与身世过往都为大家所知。聂作平选择这样一个主题,并且要很好地来完成,必须在文本的选择、史料的打捞、诗文的解读,以及田野调查上下足工夫。书稿完成后,聂作平三易其稿,半年后才改定,从中不难看出他对这部作品的重视,还有对史实考究的认真。欣喜的是,他用《黄土》《少年》《放荡》《朝野》《行役》《黯乡》《曲终》等十二个篇章,真实而深刻地再现了诗圣的生活日常、诗歌创作,以及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的确,“对杜甫的诗,后人的评价应是一致的,他的诗是诗史,人是诗圣”。
我发现,聂作平在书稿中每一个篇章以诗为引子,选择不同的现场切入,不仅对文本进行了探索,在史料挖掘上也有独特的见解。比如,也许是他在叩问杜甫诗人的身份,他放眼考量的却是中外诗人的舞台——杜甫的诗,与白桦、莎士比亚、普鲁斯特、泰戈尔、尼采、纳博科夫等中外诗人一起进入引子。又如,作为正史的《旧唐书》《新唐书》所记杜甫死亡的地点,以至墓地何在,他都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并一一去揭秘。
难能可贵的是,聂作平为帮助读者了解杜甫壮游、漂泊的路线,还手绘了五幅局部行迹图,录入书稿之中。无疑,他就是循着这样的路径,用脚步去丈量,用心去追随感受杜甫人生轨迹,以及产生心灵碰撞的。诗史与历史、地理互鉴,他做到了。
如果说,个人史即时代史,那读《天地沙鸥:杜甫的人生地理》时常会超出唐代的范畴,有时可以直追秦汉,或者更为久远,有时又是当下视角的呼应和现场对接。还有,篇章中更多的人和事都是鲜为人知的:古代“普通话”源自洛阳太学;李白与杜甫一生四次相聚,而最后分别在鲁郡石门山;天宝六载(747)科举考试,由于右相李林甫嫉贤妒能致使无人录取而收场,杜甫因此无缘上榜,等等。
对杜甫一生中的许多答案,聂作平都是从诗史中找到佐证的——
杜甫居于长安城南的乡下,太子家令李炎来访,他写了五言古风《夏日李公见访》,表明是去邻居家借酒来招待客人的。
天宝十四载(755),杜甫反思自己在长安10年“以兹悟生理,独耻事干谒”,对自己这些年干谒深感耻辱。所谓干谒,即把自己的诗文送给有权势,或者有名望的大人物,以引起他们的关注,并向官方推荐自己。最终“残酷的现实证明,杜甫这些干谒诗都白写了”。
那,杜甫后来又是怎样的人生境遇呢?
杜甫家中“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想想,杜甫的妻子寄居异地,当他冒着风雪赶往家中时,小儿子却饿死了,那社会上出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作为诗人的杜甫,他的忧伤与悲愤,只能以自己的方式,在诗中找到出口。
而面对大敌当前,诗人杜甫也只能用诗歌疗伤:“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谁会想到,此时漂泊流亡的杜甫,依然在《春望》中表达他的家国情怀。
聂作平在《天地沙鸥:杜甫的人生地理》中,用四十多万字追问杜甫一生,在他看来“杜甫是不幸的,他在他的时代被冷落于诗坛一个小小角落,半生漂泊,日暮途穷,贫困、疾病和怀才不遇如影随形。但杜甫也是幸运的,在与时间和遗忘抗衡中,他的诗作成功地经受住了检阅。在后人眼里,或许,杜甫凄苦的面容模糊不清,但他作品抵达的高度,却清晰如斯”。
分明,我在他的作品里读到了两个杜甫:一个是前世,一个是今生。
要想解读诗史和杜甫的心路历程,《天地沙鸥:杜甫的人生地理》应是我目前读到的最好的版本。此刻,我将借用诗人育邦的诗句来分享对本书的阅读体验:“大江中,你的眼泪在翻滚/失落的火焰,在水的呜鸣中燃烧……你从渺小的群山走出来,一直走/一直走,走到永久那么久。”
【作者简介】
洪忠佩,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三十三届高研班学员,江西滕王阁文学院特聘作家。
来源 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
编辑 杨阳 夏赛赛
校对 王冰
审核 田震
作家聂作平从走出成都去追随杜甫的足迹那天起,就显现了他探寻诗圣心路与人生的信心和创作的雄心。果然,中州古籍出版社2022年4月推出了他的长篇随笔——《天地沙鸥:杜甫的人生地理》。
在我读来,聂作平是从地理角度切入,借助田野调查、文献钩沉、诗文解读等方式来完成此书的。这,与其说是他在诗史中探寻杜甫的人生地理,不如说是他在历史文化叙事的大视野中去建构中国诗史地理美学。
《天地沙鸥:杜甫的人生地理》 聂作平 著 中州古籍出版社供图
擅长历史随笔创作的聂作平,在写本书时一以贯之他历史文化寻根、叙事从容、笔法老到、环环紧扣的创作风格。古人说,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看不得杜诗。事实上,他历时7年之久,循着自己的文学偶像——杜甫的踪迹,先后漫游河南、山东、陕西、四川、湖北、湖南等地,深入考察杜甫一生宦游、行旅的山川城郭、遗址旧迹。为杜甫写传,写活一个有血有肉的杜甫,他的诗传,他的地理志缺一不可,如果能够做到三者有机结合,那无疑是一部优秀的作品。
既然后世尊杜甫为“诗圣”,那意味着他的诗与身世过往都为大家所知。聂作平选择这样一个主题,并且要很好地来完成,必须在文本的选择、史料的打捞、诗文的解读,以及田野调查上下足工夫。书稿完成后,聂作平三易其稿,半年后才改定,从中不难看出他对这部作品的重视,还有对史实考究的认真。欣喜的是,他用《黄土》《少年》《放荡》《朝野》《行役》《黯乡》《曲终》等十二个篇章,真实而深刻地再现了诗圣的生活日常、诗歌创作,以及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的确,“对杜甫的诗,后人的评价应是一致的,他的诗是诗史,人是诗圣”。
我发现,聂作平在书稿中每一个篇章以诗为引子,选择不同的现场切入,不仅对文本进行了探索,在史料挖掘上也有独特的见解。比如,也许是他在叩问杜甫诗人的身份,他放眼考量的却是中外诗人的舞台——杜甫的诗,与白桦、莎士比亚、普鲁斯特、泰戈尔、尼采、纳博科夫等中外诗人一起进入引子。又如,作为正史的《旧唐书》《新唐书》所记杜甫死亡的地点,以至墓地何在,他都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并一一去揭秘。
难能可贵的是,聂作平为帮助读者了解杜甫壮游、漂泊的路线,还手绘了五幅局部行迹图,录入书稿之中。无疑,他就是循着这样的路径,用脚步去丈量,用心去追随感受杜甫人生轨迹,以及产生心灵碰撞的。诗史与历史、地理互鉴,他做到了。
如果说,个人史即时代史,那读《天地沙鸥:杜甫的人生地理》时常会超出唐代的范畴,有时可以直追秦汉,或者更为久远,有时又是当下视角的呼应和现场对接。还有,篇章中更多的人和事都是鲜为人知的:古代“普通话”源自洛阳太学;李白与杜甫一生四次相聚,而最后分别在鲁郡石门山;天宝六载(747)科举考试,由于右相李林甫嫉贤妒能致使无人录取而收场,杜甫因此无缘上榜,等等。
对杜甫一生中的许多答案,聂作平都是从诗史中找到佐证的——
杜甫居于长安城南的乡下,太子家令李炎来访,他写了五言古风《夏日李公见访》,表明是去邻居家借酒来招待客人的。
天宝十四载(755),杜甫反思自己在长安10年“以兹悟生理,独耻事干谒”,对自己这些年干谒深感耻辱。所谓干谒,即把自己的诗文送给有权势,或者有名望的大人物,以引起他们的关注,并向官方推荐自己。最终“残酷的现实证明,杜甫这些干谒诗都白写了”。
那,杜甫后来又是怎样的人生境遇呢?
杜甫家中“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想想,杜甫的妻子寄居异地,当他冒着风雪赶往家中时,小儿子却饿死了,那社会上出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作为诗人的杜甫,他的忧伤与悲愤,只能以自己的方式,在诗中找到出口。
而面对大敌当前,诗人杜甫也只能用诗歌疗伤:“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谁会想到,此时漂泊流亡的杜甫,依然在《春望》中表达他的家国情怀。
聂作平在《天地沙鸥:杜甫的人生地理》中,用四十多万字追问杜甫一生,在他看来“杜甫是不幸的,他在他的时代被冷落于诗坛一个小小角落,半生漂泊,日暮途穷,贫困、疾病和怀才不遇如影随形。但杜甫也是幸运的,在与时间和遗忘抗衡中,他的诗作成功地经受住了检阅。在后人眼里,或许,杜甫凄苦的面容模糊不清,但他作品抵达的高度,却清晰如斯”。
分明,我在他的作品里读到了两个杜甫:一个是前世,一个是今生。
要想解读诗史和杜甫的心路历程,《天地沙鸥:杜甫的人生地理》应是我目前读到的最好的版本。此刻,我将借用诗人育邦的诗句来分享对本书的阅读体验:“大江中,你的眼泪在翻滚/失落的火焰,在水的呜鸣中燃烧……你从渺小的群山走出来,一直走/一直走,走到永久那么久。”
【作者简介】
洪忠佩,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三十三届高研班学员,江西滕王阁文学院特聘作家。
来源 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
编辑 杨阳 夏赛赛
校对 王冰
审核 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