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读书分享专栏】寻“学为中心” 变“最美课堂”——山阳区李波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第二分室秦明读书感悟

以下文章选自《捕捉蒲公英的梦》
 
扫码二维码
 
编辑拖拽自定义布局
 
缕缕 
 
书香
 
个人风采
 
秦明,女,本科学历,中小学二级教师,中共党员,山阳区骨干教师。曾获得山阳区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教学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工作中,认真努力,尽心尽责。教学中,有热情,有追求,有思考,能关注学生需求,用爱心、耐心、细心去鼓励和赏识每个孩子,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愿与孩子们一起努力“向上生长”,共同成为更好的自己。
 
教育理念:用“爱”履行责任,“心”承载教育。
 
寻变 
 
读着贲友林老师的书,聆听着他的课堂,就像是听一个个有趣而有意义的数学故事。在以“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善于倾听,敢于质疑,充满主见又不失“童趣”与“深刻性”地争辩,一个个“小精灵”都是知识、思想、方法的“生产者”,课堂中的“没想到”层出不穷,“意外”和“惊喜”一路生花,课堂也因此有了“故事”,而老师就是那个帮助学生去“创造”故事的人……
 
简介
 
贲友林,江苏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第三届“全人教育奖”提名奖获得者。参与课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编写与修订,曾获全国小学数学优化课堂教学观摩课评比一等奖。著有《此岸与彼岸》《现场与背后》等专著。
 
《寻变》这本书呈现了12节课堂案例,集中展示了10年贲友林老师对“学为中心”数学课堂的探索。全书分为两辑,每则教学实例以“课堂实录+教学思考”的方式呈现,课课有反思,处处有回顾。不但真实再现课堂的活动进程、师生的思考状态,而且积极地交流匠心独运,展示他的数学教学课堂为什么要这么教,辩解如此处理有什么依据。
 
贲友林
 
我的感悟
 
寻变,是对贲友林老师数学教学的高度概括,是设计课堂教学的一种思维方式,更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价值追求,但不变得的是“学为中心”,直抵教学的本质和核心,教学就是要实现“真正的学”。
 
一、学为中心——多生对话的精彩
 
在沉淀的岁月长河中,贲老师一次次与自己同课异构,演说了自己课堂的发展历程,从“教师在前,学生紧密跟随其后”走向了“教师放手,让学生往前走,学生在课堂中央”的教学样态,当学生前进的方向出现大的偏差时,教师才跑到学生前面引一引、指一指,随后又退到学生中间或后面,甚至做坐在路边为学生鼓掌的人。从师生一问一答到学生与学生之间逐步形成“多维”“多向”的互动模式。而学生在这样互动学习的过程中,态度更主动,思考更深入。
 
贲老师充分给予了儿童以时空,提供平台和机会任其展示,学生是主动地学习着、思考着、追寻着的,以思考表现为快乐,以参与知识建构为荣耀,以发现和生成为满足,这种课堂生态是儿童的一种幸福生活。这样的课堂无不令人向往!
 
二、教师智慧——滋润课堂的艺术
 
1.重视学情,善于“倾听”——读懂学生的想法
 
贲友林老师的课堂,总是站在儿童立场,找到学生的认知起点;倾听儿童,听学生真实的声音、背后的思考;站在儿童的视角,读懂学生真实的想法。课堂中,贲老师让学生建立“每一种想法都是有价值的”观念。善于发现学生回答中的合理之处,所以课堂就多了开放性,学生的学习就多了一份别样的精彩。
 
回想我们组教师在“学名师筑课堂”活动中执教《找规律》一课,引导学生观察汉堡包、酸奶的排列规律,一生脱口而出:规律是“AB重复出现”。多次试课中没有出现的状况,老师心里嘀咕:一年级的学生怎么会用字母来表示呢?因不在预设之中,没做回应。如果老师读懂学生的想法,适时追问A、B表示什么?再引申“AB重复出现”还可以表示哪些事物的规律呢?肯定学生回答的合理之处,升华学生的认识,那就会多一份动态生成的课堂精彩。
 
2.提醒建议,巧妙“引导”——从“学会”走向“会学”
 
课堂,不仅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如何让学生“会学”?
 
“刚才两位小朋友的发言,你能听出他们发言有一样的地方吗?又有什么不同呢?”
 
“你们听了他们的发言,应该有想法!”
 
“对不对?如果不对,问题在哪?如果没听懂,就告诉老师或大家,请他再说一遍!”
 
“你可以先表扬再提醒!”
 
“我有一个建议,第三句话用问题问出来就更好了!”
 
……
 
学生的数学语言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像贲老师那样正确地引导和训练,在一次次磨砺中,教师不越俎代庖,给予学生较多感悟的时间和机会,学生才终会“破茧成蝶!
 
以前,我也总对学生说“上课要认真听讲”,可是“学生在上课真的会听吗”?看了这本书后,我也在不断地反思,吸取经验。教师善于从学生不同的表述中,组织、引导学生发现相同与不同的地方。引导与指导的指向,是让学生在听的过程,首先听明白同学的想法,然后对同学的不同想法进行比较,并与自己的想法进行对照,听和想,听和说,紧密结合在一起。如此日积月累,学生在课堂中也就慢慢学会怎样听、怎样说、怎样想。
 
这本书赋予了我行动的力量,一年级的课堂上,我带着学生也在悄悄地改变着,同学们慢慢地倾听不同学生的回答,课堂上不断涌现新的声音——我有疑问!我来补充!我还有不同的方法!我觉得这样说更好!
 
3.明知故问,“追问”到底——探求知识“本质”
 
贲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在交流中互相补充、修正、完善,老师穿插于其中引导和追问,促使学生的认识走向深入。
 
“刚才他说了什么?”
 
“你怎么看出来的?”
 
“为什么?”
 
“怎么前面的问题能写两个算式,这个问题就写了一个算式?”
 
……
 
教师适时的追问、引导,促进了学生深度地学,发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了能力。
 
4.善于发现,放大“赞美”——正向肯定,“强化”行为
 
“我听到了大家鼓励的掌声,在他发言之后,有小朋友有想法,继续举手,真好!”
 
虽然学生的回答有不完美的地方,但孩子们仍然送来了掌声,再加上老师的语言暗示,对学生的成长来说何尝不是一次更好的引导呢?
 
5.时时回顾,注重“反思”——“教”是否为了更好地“学”  
 
“学生的学习真的发生了吗?”,贲老师指出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了什么,更要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如何,从而促进学生获得全面的、生动的、积极的、和谐的发展。
 
“在学习过程中,教是否真正支持、促进学生的学”。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的介入性点拨与指导,是否对学生精彩想法进行了“放大”?是否对学生表达不清处进行了“明晰”?是否对学习内容中重点、难点、关键处进行了“聚焦”?是否凸显了“方法的提炼”、“思想的感悟”?
 
使我感触特别深的是贲友林老师《角的度量》一课,惊讶地发现:怎么学生不知不觉就会了?原来教师,要有所不为,有所为。教师之为,是充分展示学生的“学”;教师更应该反思的是——可以不做什么?那么课堂就会发生一些变化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状态、学习效果,也会发生美妙的变化!做个反思型教师,才能收获成长。
 
三、共同成长——互教互学同成长
 
贲友林老师多年来潜心深耕课堂,坚持反思,笔耕不辍,正是他的勤奋努力,对课堂孜孜不倦的追求与积极主动的寻変,让他拥有了远行的力量。
 
在他的课堂上,学生尽情生长,蓬勃向上!课堂中,师生在生机勃勃、兴趣盎然中共同感受到了成长的气息!
 
贲友林老师发自内心的热爱,专注于课堂改革,专情于学生成长,这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学工作者学习。我们要以他为榜样,立足课堂,善于反思,让自己的教学也拥有远行的力量!
 
撰稿:秦  明
 
编辑:程  样
 
校对:姚玲玲   秦丽平
 
审核:李   波
 
 

相关读后感推荐:

《林良童心绘本 - 我有两条腿》读后感_《林良童心绘本 - 我有两条腿》读后感500字-800字

《卢姗-来飞毛腿星球过新年》读后感_《卢姗-来飞毛腿星球过新年》读后感500字-800字

《作家榜名著:绿野仙踪》读书感想_《作家榜名著:绿野仙踪》读书感想500字-800字

《我的自由我做主》读后感300字_《我的自由我做主》读后感

《警犬汉克历险记成长特辑7:大黄蜂施毒案》读书感想_《警犬汉克历险记成长特辑7:大黄蜂施毒案》读书感想500字-800字

《绿山墙的安妮》读后感(二)|小馬兒[读书笔记]⑨

【投票】读书会|最佳读书心得评选投票

《半小时漫画科学百科·昆虫》读后感500字_《半小时漫画科学百科·昆虫》读后感

《花,开了》读后感_《花,开了》读后感500字-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