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 贝文力:读书感言

以下文章选自《ECNU学工在线》
 
经典阅读校园主题活动
 
读书
 
感言
 
贝文力
 
尽管生活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但书籍、尤其是经典名著,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居于无比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在实用与功利凸显的时代,书籍能激发我们的幻想与憧憬,使我们的情感变得丰富细腻。阅读的时候,我们会停下匆忙的脚步、搁置纷繁的心绪——这在当下是如此的奢侈。书籍给我们带来各种体验,让我们欢笑、让我们流泪,使我们相信奇迹。当一本有意思的书即将读完的时候,我们会依依不舍,甚至会感到惆怅,如同要与一位亲密无间的朋友别离。
 
书籍给予我们知识,帮助我们思考。我们在书中穿越时空,触摸历史的年轮,感受时代的风貌。通过阅读经典,我们在精神上更加富有,思想上更加深刻,我们的意志更加坚强。
 
常说演员是幸福的,因为他们在舞台上扮演各种角色、体验各种经历,从而增加了人生的长度。也常说学习外语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他们通过新的语言更便捷地进入到一个个新的文化世界,从而拓展了人生的宽度。按照这样的逻辑和比喻,我们可以说,喜欢读书的人是最幸福的,因为阅读,其人生的长度和宽度始终在得到延申和拓展。
 
我们时常会被问起:哪本书对你的影响最大。我一直觉得这个问题不大好回答。不同时期、不同情形,不同的书发挥过不同的影响。但说到与读书有关的故事,我想,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不少。
 
和很多朋友一样,我也从小就喜欢读书。最初看的是连环画。那时,每到星期天,妈妈总要带我去新华书店。我人还没有柜台高,识字也不多,但只要在琳琅满目的书架上出现新的连环画,我总能一下就认出来。每出一本,妈妈就为我买一本。有一段时间,报纸上连载图版《智取威虎山》,我很喜欢。但书店还没有出售单行本。于是,妈妈每天把连载剪下,贴在裁成条状的铅画纸上。连载结束后,妈妈把厚厚的一叠剪报,用粗线装订起来,还配了封面。我至今都清晰地记得妈妈剪贴和装订的情形。这是我小时候得到的最独特的一本书。我常常翻看。刘旦宅、戴敦邦等名家画的图,把我带到遥远年代的林海雪原之中,一个长长的、惊心动魄的故事,形象地进入到了我的脑海中。
 
上小学的时候,有位同学送给了我一本绘图版俄语启蒙,那是一本薄薄的、已经翻旧了的小书,应该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国际书店销售的普及读物。同学说,那是他父亲以前学习时用的。这本小册子是我得到的第一本原版外语书。我们那时刚开始学俄语,觉得很枯燥。但小册子使情形发生了变化:书里描绘人物和场景的彩色图片,把我引进了一个尽管陌生、但可以触感的天地,课上所教的东西,变得鲜活、立体起来了。于是,学习俄语的兴趣日益提高。对文图关联的兴趣也由此形成。图像与文字一起,一直同步作用于我的认知。
 
后来,我进入我们华东师大俄罗斯语言文学专业学习。再后来,有机会去俄罗斯进修,书本上所学的知识一下变成了眼前所见的真实。留学期间,阅读、购买了许多书籍。我注意到,大量文化艺术类专著和文学名著,都配有数量可观的图片。令我印象深刻的有莫伊谢依·卡甘的《俄罗斯文化史中的彼得之城》和所罗门·沃尔科夫的《圣彼得堡文化史》,两本书内容丰富、见解深刻,与此同时,又都图文并茂:文本和图像结合,将论述的事件和人物“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还有一本是1911年出的插图版普希金名作《黑桃皇后》的复制版。插图由俄罗斯白银时代著名画家亚历山大·别努阿创作,与普希金无与伦比的文字对应,还原了19世纪30年代的场景。读者在阅读文本的同时,观赏插图,有身临其境之感,也因而能更全面透彻地感受和理解普希金著作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图像是人类认知的基础性手段,是文化具象、直接、可信的体现形式。图像也是文本,承载包罗万象的信息,与文字文本相辅相成。而两种文本的结合,对于全面、准确地了解、理解和把握对象——尤其是这一对象与我们在物理时空上有间隔的时候,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会强调说:如果要读懂《安娜·卡列宁娜》,必须能够想象19世纪中叶一列从莫斯科开往彼得堡的火车的样子。
 
在教学和写作时,我都尝试运用文图结合的方式,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这样的工作我会继续做下去。
 
对喜爱读书的人来说,相互间分享阅读体会,推荐阅读书目,是一件非常愉快和有益的事情。
 
系列作品,我想向朋友们推荐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名家通识讲座系列书丛”。这套书系涵盖文、史、哲、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主要学科领域,以“十五讲”为名,如《中国古代诗学十五讲》、《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审美阅读十五讲》、《戏剧艺术十五讲、》《西方文学十五讲》、《心理学十五讲》、《医学史十五讲》,等等,由各领域权威专家主持撰写,结合传统积累和学科前沿,采用学术讲座的形式,有“讲”的现场感。每本书都有独立的学科范围和相应的知识系统,同时又深入浅出,尤其适合本专业之外的希望扩展学术视野、提高综合素养的受众阅读。
 
单本著作,我想推荐的是奥兰多·费吉斯撰写的《娜塔莎之舞:俄罗斯文化史》(郭丹杰、曾小楚译,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费吉斯是当今西欧俄罗斯研究的著名学者。在这本厚达819页的著作里,作者继续其一贯的将史学的求实与文学的想象有机结合的写作风格,在铺展宏大时代背景的基础上,介绍分析了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柴科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文学家、艺术家的生平和创作,通过描述和分析俄罗斯文化中欧洲文明和民间元素间的分歧、“文明”和“本土”两个俄罗斯间的对立以及贵族上流社会和底层普通民众间的分裂,揭示宗教、习俗、社会观念等因素对俄罗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探讨俄罗斯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剖析“俄罗斯灵魂”、“俄罗斯性”的建构和表现。
 
►►►
 
推荐理由
 
这套书系涵盖文、史、哲、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主要学科领域,以“十五讲”为名,如《中国古代诗学十五讲》、《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审美阅读十五讲》、《戏剧艺术十五讲、》《西方文学十五讲》、《心理学十五讲》、《医学史十五讲》,等等,由各领域权威专家主持撰写,结合传统积累和学科前沿,采用学术讲座的形式,有“讲”的现场感。每本书都有独立的学科范围和相应的知识系统,同时又深入浅出,尤其适合本专业之外的希望扩展学术视野、提高综合素养的受众阅读。
 
►►►
 
推荐理由
 
费吉斯是当今西欧俄罗斯研究的著名学者。在这本厚达819页的著作里,作者继续其一贯的将史学的求实与文学的想象有机结合的写作风格,在铺展宏大时代背景的基础上,介绍分析了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柴科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文学家、艺术家的生平和创作,通过描述和分析俄罗斯文化中欧洲文明和民间元素间的分歧、“文明”和“本土”两个俄罗斯间的对立以及贵族上流社会和底层普通民众间的分裂,揭示宗教、习俗、社会观念等因素对俄罗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探讨俄罗斯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剖析“俄罗斯灵魂”、“俄罗斯性”的建构和表现。
 
作者介绍
 
贝文力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华东师大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华东师大白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理事,上海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常务理事,上海翻译家协会常务理事。普希金俄语学院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方向:俄罗斯文化艺术、白俄罗斯文化艺术。开设课程:俄罗斯文化研究、各国文化与跨文化交流和俄罗斯文学、艺术精品赏析等。主持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备案中心课题、国家开发银行委托课题各一项,参与教育部课题五项。
 
出版专著《转型时期的俄罗斯文化艺术》、《大剧院的故事》,译著《彼得堡的冬天》、《莫斯科佬》、《永恒的瞬间》,教材《俄语高级口译技能训练与实战演练教程》。发表论文《俄国社会文化图景上决斗影像的描绘》、《双城记——莫斯科与彼得堡》、《作家的真正信条是反映善良》、《经典文学与俄罗斯芭蕾》、《镜头后的风云》、《白俄罗斯思想政治和思想文化探微》、《白俄罗斯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中白教育合作:现状与前景》、《悲壮史篇的形象记述》。翻译《普希金——最后的决斗》、《绘画大师列宾》、《柴科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等俄罗斯文艺片。
 
参加在北京、上海、莫斯科、明斯克、基辅等地举办的国际学术活动。获白俄罗斯教育部“中白教育发展突出贡献奖”(2019)、华东师范大学“学生心目中最优秀教师”奖(2019)、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卓越育人奖(2021)。
 
【经典读书季 一起读好书】
 
ECNU学工在线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