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理解“理解为先”,重塑教学设计 ——《理解为先模式》读后感
以下文章选自《裴戈地理工作室》
阅读了《理解为先模式——单元教学设计指南(一)》一书,触动很大,对如今的教学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书的内容较专业,需要多次阅读方能理解作者的意图,多次阅读才能把书中好的模式熟练地修正我们的教学设计,才能完善我们的课堂,真正让学生的学习是长效的。
1、理解“理解为先”
“理解为先”即UbD,UbD理论认为;当教师的教学旨在使学习者理解可迁移的概念和过程,给其提供更多机会将理解的内容应用到有意义(即真实的情景)的情境时,才更能获得长期的成就。故“理解为先”是我们的教学是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真正的吸收新知,而不只是复述或者套用模板,最终达到在没有外界干预的情况下学生能顺利的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新情境中的现实问题。理解为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或者“呈现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样才能证明学生已经获得理解并进行了迁移。理解有六个维度:解释、释义、应用、洞察、移情、自知,这个六个维度是进阶的,我们在制定理解意义目标的时候学会应用这几个维度来阐述目标。总之,我们的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的“理解为先”进行预期结果、提供证据、学习计划的设计。
2、UbD修正目前的教学设计
目前我们的教学设计偏重学生的勤学苦练、死记硬背、建模套模板、教材内容全覆盖、刷题提高成绩、碎片化讲解等错误的观念,更多的围绕教材内容进行学习目标的确定和授课顺序的安排,站位较低,只注重知识和技能落实,而对于更高级别的目标关注甚少,甚至地理的四大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提及较少。
理解为先的教学设计强调:学生要从勤学苦练转变为注重理解和运用知识的有效学习;要从死记硬背到概括性原理来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广泛应用;要从公式或模板套用到用核心概念、原理、规律来解决问题;要从覆盖教材内容教学转变为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教学评估要多元化,不是简单重复性刷题。所以教学设计要改变,要以学生的理解为先来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是我们课堂的总指挥,目标的确定尤为关键。下面按照UbD模板试着设计“地球上的水”一章预期学习目标内容。
阶段一:明确预期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1.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2.绘制示意图,解释各类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习迁移
学生能自主地将所学运用到……
1.学生能自主地用水循环的过程来认识地球,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2.学生会从区域认知的角度,采用综合思维的方法,分析该地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否达到人地协调。
理解意义
深入持久的理解
核心问题
学生将会理解……
1.学生会阐释水循环的过程。
2.学生会应用水循环的原理解释地球上的一些自然现象,如沼泽的形成、黄河断流……。
3.学生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角度(综合思维)来分析水循环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
4.学生会分析某区域水资源的状况(区域认知)并会寻求解决某区域水资源问题的措施。
5.树立水资源的忧患意识,节约用水。
学生将不断思考……
1.学生将不断思考水循环的过程对环境要素及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
2.学习过程中四大核心素养思维养成。
掌握知能
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是……
1.看图说出水圈的构成。
2.运用示意图分析各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的关系。
3.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各环节及水循环的类型。
4.通过实例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产生的影响。
5.用水循环原理分析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措施。
学生应该形成的技能是……
1.从图中或者教材文字中获取信息并解读信息的能力。
2.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目标制定准确且切合实际,我们的教学过程才能有的放矢,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方式方法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问题链条的设计、活动的设计,才能避免全覆盖教材内容的教学,才能避免活动设计只为课堂活跃而不是学生思维的建构及长效深入的学习。
3.UbD利于核心素养的落实
UbD设计思路为“以始为终”的逆向设计,包括三个环节:预期结果、提供证据、学习计划。预期结果就是目标的制定,目标的制定有三个层次:学习迁移、理解意义、掌握知能。这一大目标的制定要围绕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四层”(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来制定。其中学习迁移是最高层次的目标,是长期目标,用地理的四大核心素养来指导这一高级目标的制定。“我在砌砖”和“我在盖房子”这是同一个行为的两个不同回答,说明俩人的目标不同,一个是为了熟练砌砖,是知能目标,一个砌砖为了盖一座漂亮的房子,是迁移目标,迁移目标的实现才是最终利于学生发展的素养。
学习计划设计时,教师重在问题链的设计和学生活动的设计,这些设计需要用地理的学科素养来引导,每一个活动和问题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什么样的素养,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又收获了什么。学习计划设计要把学生放在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深度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
《理解为先模式——单元教学设计指南(一)》一书是教学设计的“字典”,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遇到问题,可以打开这本书进行查找自己所需。这本书有很多观点给人一种醍醐灌顶之感觉,仿佛似曾相识,但理解尚未到位,还需要多次阅读解读才行。
作者:员利平(三门峡市外国语高级中学)
编辑:李蔚
审核:裴戈
阅读了《理解为先模式——单元教学设计指南(一)》一书,触动很大,对如今的教学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书的内容较专业,需要多次阅读方能理解作者的意图,多次阅读才能把书中好的模式熟练地修正我们的教学设计,才能完善我们的课堂,真正让学生的学习是长效的。
1、理解“理解为先”
“理解为先”即UbD,UbD理论认为;当教师的教学旨在使学习者理解可迁移的概念和过程,给其提供更多机会将理解的内容应用到有意义(即真实的情景)的情境时,才更能获得长期的成就。故“理解为先”是我们的教学是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真正的吸收新知,而不只是复述或者套用模板,最终达到在没有外界干预的情况下学生能顺利的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新情境中的现实问题。理解为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或者“呈现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样才能证明学生已经获得理解并进行了迁移。理解有六个维度:解释、释义、应用、洞察、移情、自知,这个六个维度是进阶的,我们在制定理解意义目标的时候学会应用这几个维度来阐述目标。总之,我们的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的“理解为先”进行预期结果、提供证据、学习计划的设计。
2、UbD修正目前的教学设计
目前我们的教学设计偏重学生的勤学苦练、死记硬背、建模套模板、教材内容全覆盖、刷题提高成绩、碎片化讲解等错误的观念,更多的围绕教材内容进行学习目标的确定和授课顺序的安排,站位较低,只注重知识和技能落实,而对于更高级别的目标关注甚少,甚至地理的四大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提及较少。
理解为先的教学设计强调:学生要从勤学苦练转变为注重理解和运用知识的有效学习;要从死记硬背到概括性原理来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广泛应用;要从公式或模板套用到用核心概念、原理、规律来解决问题;要从覆盖教材内容教学转变为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教学评估要多元化,不是简单重复性刷题。所以教学设计要改变,要以学生的理解为先来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是我们课堂的总指挥,目标的确定尤为关键。下面按照UbD模板试着设计“地球上的水”一章预期学习目标内容。
阶段一:明确预期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1.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2.绘制示意图,解释各类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习迁移
学生能自主地将所学运用到……
1.学生能自主地用水循环的过程来认识地球,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2.学生会从区域认知的角度,采用综合思维的方法,分析该地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否达到人地协调。
理解意义
深入持久的理解
核心问题
学生将会理解……
1.学生会阐释水循环的过程。
2.学生会应用水循环的原理解释地球上的一些自然现象,如沼泽的形成、黄河断流……。
3.学生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角度(综合思维)来分析水循环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
4.学生会分析某区域水资源的状况(区域认知)并会寻求解决某区域水资源问题的措施。
5.树立水资源的忧患意识,节约用水。
学生将不断思考……
1.学生将不断思考水循环的过程对环境要素及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
2.学习过程中四大核心素养思维养成。
掌握知能
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是……
1.看图说出水圈的构成。
2.运用示意图分析各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的关系。
3.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各环节及水循环的类型。
4.通过实例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产生的影响。
5.用水循环原理分析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措施。
学生应该形成的技能是……
1.从图中或者教材文字中获取信息并解读信息的能力。
2.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目标制定准确且切合实际,我们的教学过程才能有的放矢,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方式方法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问题链条的设计、活动的设计,才能避免全覆盖教材内容的教学,才能避免活动设计只为课堂活跃而不是学生思维的建构及长效深入的学习。
3.UbD利于核心素养的落实
UbD设计思路为“以始为终”的逆向设计,包括三个环节:预期结果、提供证据、学习计划。预期结果就是目标的制定,目标的制定有三个层次:学习迁移、理解意义、掌握知能。这一大目标的制定要围绕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四层”(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来制定。其中学习迁移是最高层次的目标,是长期目标,用地理的四大核心素养来指导这一高级目标的制定。“我在砌砖”和“我在盖房子”这是同一个行为的两个不同回答,说明俩人的目标不同,一个是为了熟练砌砖,是知能目标,一个砌砖为了盖一座漂亮的房子,是迁移目标,迁移目标的实现才是最终利于学生发展的素养。
学习计划设计时,教师重在问题链的设计和学生活动的设计,这些设计需要用地理的学科素养来引导,每一个活动和问题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什么样的素养,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又收获了什么。学习计划设计要把学生放在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深度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
《理解为先模式——单元教学设计指南(一)》一书是教学设计的“字典”,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遇到问题,可以打开这本书进行查找自己所需。这本书有很多观点给人一种醍醐灌顶之感觉,仿佛似曾相识,但理解尚未到位,还需要多次阅读解读才行。
作者:员利平(三门峡市外国语高级中学)
编辑:李蔚
审核:裴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