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青·书评」条法司冯世杰:《说中国》读书感悟

以下文章选自《财政青年》
 
4.23
 
WORLD
 
BOOK DAY
 
世界读书日
 
编者按:
 
为鼓励青年干部加强学习、建言献策,财政部组织开展了“读看写思”活动,引导青年干部利用假期时间读经典书籍、观看优秀影视作品、写书评影评、思考工作建议。活动得到了各单位高度重视,青年同志踊跃参与,共收到书评影评作品582篇,充分展现了财政青年善学善思的良好作风。
 
值此第27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财政青年公众号将陆续刊发优秀作品,供学习交流。
 
《说中国》
 
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许倬云
 
海纳百川远源流,有容乃大耀中华
 
——《说中国》读书感悟
 
条法司 冯世杰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许倬云先生的《说中国》一书,正如其在书中所述中华内涵那样,也同样包罗万象。从新石器文化的兴衰起伏,到夏商周的核心成形,从春秋战国的族群融合和活力衍生,到秦汉察举制度下人才的选拔和丝绸之路开辟后软实力的自信,从隋唐制度的恢弘包容和外来文化的融合集成,到宋辽夏金元时代的外族征服和暴力扩张,从明代专制皇权下文化精英的屈服和包容气度的丧失,到满清儒学的僵化和民族自信的逝去。
 
这本书从历史的角度,讲述了中国这样一个复杂文化共同体的演变。它将我们是谁,我们来自哪里,我们的称谓究竟是“中国人、汉人、华人”还是“桃花石”等问题,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几个层面来探索,用天文、宗教、制度、思想、风俗、气象、阶级来论证,以文官集团、文化源流、人本思想、族群融合、中西交流等探究来深化。我在此仅对其中印象较深的几个问题进行思考和论述:
 
一、天下无界,方能成其广
 
《说中国》在夏商周核心的形成一段中提到“整个中国是一个天下,天下没有边,也没有界限,只有向远处扩散而逐渐淡化的影响力”。
 
因为这种无界,内无边界限制门槛,外无边界限制疆界,所以才能在秦汉形成政治经济文化三重凝聚,对内聚合成坚实的共同体,对外具备了强大的自卫能力和吸引力。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为中华注入新血液,将中华的文明传播到更远的地域。“天下”应有弹性,可以不断收揽和包容,这种对“天下”的定位有别于民族国家的疆界。因为这种“天下”的无界,大唐的机制才能来者不拒,大开大阖,延展四方。厚实积累的汉朝充实华夏,宏达辽阔的唐代形成“大成”走向巅峰。
 
天下无界,信仰须无边界。既有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也有道家的“大道无为”,更有佛家的“菩提世界”。中华面对各方的宗教和信仰的融入,因其包容,更能充实自身,也能让外来信仰在大中国之内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沃土,能让其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也让更多的民众有了心灵的栖息。
 
天下无界,民族须有气度。元代和清代两代,虽自居为汉唐复兴,却没有了汉唐那样天下帝国的气度。在对待不同民族方面,将不同民族的人分为不同等级,刻意压制其他民族的人才。对待其他国家的人更是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或者一味用暴力征服,终究落了下乘。当暴力的阴影散去,当其他民族的意识觉醒,当其他国家迅速发展,那么丧失了气度和包容力的明清,必然会承受不能承受之痛。
 
二、民族自信,方能成其强
 
《说中国》中讲到,秦汉之所以能够熔铸成坚实的整体,乃是基于文化、政治、经济各项的“软实力”。而正是这种软实力,才对四邻产生持久的吸引力,才将各地的经济纳入中国的大系统中。但是,当文化精神失去活力,当墨守成规成为常态,那么中华民族便失去了自信。而失去了自信的中华,也就不能敞开胸襟来接受新的挑战,不能撑起中华大国的气度了。
 
民族自信,来源于实力的积累。因为有实力,汉代才能发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铿锵之声,直至如今仍在历史的时空中回响不息;因为有实力,唐代才能发出“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的自信之言,才能吸引周边国家纷纷来访,由衷敬服。无论是丝绸之路的开通,还是官家和百姓都能使用的庞大有序的交通网,亦或是其他国家对中华文化的学习和认同,这些都是实力的见证。因为这种实力的沉淀,中华民族才有了自信,才有了成就天下大国的底气,才能在世界中发出我们独有的声音。
 
民族自信,根植于自身的认同。当一个人摒弃自己贫困而卑微的出身,嫌弃自己的父母祖辈时,这个人叫做“忘本”;当一个民族否定自己无论辉煌无论落魄的历史,忘记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明时,这个民族叫做“无根”。一个忘本的人,便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无根的民族,便不再是一个独立的民族。而这种忘本的人,无根的民族,便是从根本上否定了对自身的认同,也失去了根本的自信。一个失去了自信的民族,无论表面上如何光辉,骨子里永远是深深的自卑,也终究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所以,一个民族真正的自信,来自于对自身真正的认同。而这种认同,不是选择性的,而是全方位的认同。是对自身辉煌和成功历史的铭记,勉励自身继续前行;对自身落魄和失败的反思,作为日后行事的警醒;更重要的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对传统民族精神的追溯,对这种传统文化和精神的认同。因其认同,故其自信;因其自信,故其自强;因其自强,故能成就其真正的强大,成就其让别国一致敬服的强大,成就其在世界中无出其右的强大。
 
三、精神不息,方能成其魂
 
《说中国》中提到,将各种地方文化吸纳入中原文化,使“天下”的文化多元而渐变,共存而不排他。这样一个核心,加上其放射的影响力,终于形成了后世的“中国”。“中原”向四周扩散,又不断混合,终于熔铸为一个人数众多的文化、经济、政治共同体。这就是这本书提到的文化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有种精神值得我们敬仰,也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中华生生不息。这就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使命,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追求,是维护着文化的良心、社会的正道、道德的底线的精神之魂。这才是中华的灵魂所在,是面对着暴力的统治仍然勇于谏言,面对着名利的利诱仍然坚守本心,面对着贫困的折磨仍然为天下求索。
 
精神不息,固化奴化的思想不能有。满清帝国的政府,用暴力的统治,驯化了中国的文化精英。《四库全书》的编纂的确还原了经典的原貌,修正了对经典的扭曲,补充了经典的部分散轶。可是,众多的知识分子开始集中在考证和校勘,经典的意义便停留在原地,不再有与时俱进的解释和阐明。因为这种文化的僵化,在艺术界更多在于模仿,少有创新和超越了。所谓社会精英,本身就具有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他们不屈从与暴力,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坚守着这种精神,他们永远保持着独立的灵魂。
 
精神不息,为国为民的初心不能丢。古语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悠悠千载,即使历经极度专制的时期,仍然有那样一批坚守着道德操守的人,用生命维护着人本思想的人,为民众而舍身取义的人。就是这批人,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魂,流传了中华民族的骨气。这些人,用他们毕生的理想平衡着国家的暴力,尽全力维护着民众的利益,为国家为民族求索终生,他们有着高贵的灵魂。
 
财青·微团刊
 
记录财政青年行与思
 
来源:冯世杰
 
图片来源:豆瓣
 
责任编辑:赵梓轩
 
 

相关读后感推荐:

《眼泪鱼》读书心得800字_《眼泪鱼》读书心得

​《大学之路》读后感_​《大学之路》读后感100字

《有温度的手艺:中国手作人的世代传承》读后感500字_《有温度的手艺:中国手作人的世代传承》读后感

《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第八届文津图书奖推荐书目)》读后感500字_《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第八届文津图书奖推荐书目)》读后感

《神探狗狗7:球为谁而滚》读书体会_《神探狗狗7:球为谁而滚》读书体会500字-800字

《父母不焦虑,孩子懂规矩》读后感500字_《父母不焦虑,孩子懂规矩》读后感

《含羞草》读书感想800字_《含羞草》读书感想

【读书心得】韩勇:让书香在爱的教育里徜徉

《寻找鱼王》读后感500字_《寻找鱼王》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