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展播】书里书外的感动——读《红土地上的寻找》
以下文章选自《湖南民革》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望着桌上这本由全国著名作家阿良(原名徐秋良),耗时四年,怄心沥血撰写的二十多万字的大著,我惊叹作者无与伦比的严谨工作态度和高超的写作水平,更被书中主要人物一一黄公略将军所折服,将军作出的巨大贡献被永远铭记在共和国的史册上,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激励着无数人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最后夺取胜利,从胜利走向胜利。现讲讲我读完三遍后的感动。
一
记得有位名人说过:"人这一辈子,都是在迎来送往中走过的"。这本书中有三个送人的画面,永远定格在我脑海中。
第一个是黄母,一个小脚女人,清晨,天刚蒙蒙亮,站在湘乡桂花高莫冲村口,踮着脚尖,内心依依不舍,挥手送别将军出门求学,去追寻革命道路……这次分别即是永别。
第二个是1930年十月初,己是炮声隆隆,大战在即,黄公略将军毅然把怀孕五个月多的妻子刘玉英送回老家湘乡,临别时,将军嘱咐妻子,自己如果牺牲了,希望她把孩子带大,告诉孩子那一代人,父辈们的牺牲是值得的……女儿黄岁新成遗腹子。
第三个是1931年九月十五日,在东固六渡坳,将军为掩护红八师,吸引敌人飞机,冒死抢过机枪,朝敌机射击,不幸中弹负伤后,临终交代……叫所有人永远跟党走,跟毛政委走。
二
作者徐秋良,是我的良师益友,我最钦佩的人,记得那是早五年前的一天,他激动的对我说,省里宣传部门想挖掘整理黄公略将军的资料,我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可能要去几个省很多地方,你帮我开车吧!
深冬时节,万木萧瑟,昨夜下了一场小雪,我们的第一站是去黄公略故居一一湘乡市桂花乡(现改为中沙镇)高莫冲,过了虞塘镇左拐进山,越往里走,发觉路边积雪越多,在开到高莫冲最大的那个陡坡前,一棵比碗还粗的松树被风吹倒,横卧在道路中间,挡住了我们的去路,我车上又沒工具,怎么办?围上来的人群中,有人听说我们是专门来采访报道黄公略的,突然有个人拿出一把开山斧,咔咔几下,把树砍成几截,拖到路边让我们的车顺利到了将军故居。他是谁,我不知道,但将军故乡人,留给我好印象了。
第二年的夏天,我们驱车一千多公里,先到平江,浏阳采访了三天,后走铜鼓,修水,最后到达吉安东固一一将军牺牲地。我们持釆访工作函,一路上受到沿途当地政府的热情接待,特别是在东固镇,还免费安排我们镇里的招待所住下,每天哪怕我们采访回再晚,镇里总安排一个领导陪我们吃饭和交流,而且每天派一个工作人员带我们下去采访。第一天去将军殒落地一一六渡坳的谢家祠堂采访时,接待我们的是村里谢副主任。说他的外公,当年九岁,那天晚上,趁大人不注意,从大门口旁边的狗洞中,钻进去,看见屋内哭声一片,地上放了几具遗体,其中一个重要人物的遗体,被人整理入殓,哭声徒增。最后有六副棺材同时抬出,朝不同方向,消失在夜幕中……这幢屋是祖产,外公长大后才知道,当晚那个重要人物是黄公略将军。他于是决定将来不管遇到什么变故,也要坚决保存好这幢屋,告诫后人决不能变卖。所以才有我们今天看到的这革命历史文物。
在龙冈当年红三军活捉张辉瓒的山下,绿油油的稻田边立了一个钢制牌子一一"器械收集地",这天我们巧遇一位六十多岁的农民正在除草,闲聊中问他知道将军墓埋在哪里?不晓得,只知道有六副棺材同时出门……到现在我们也不知道真正埋在哪里?他神秘兮兮的又补充说,我小时听有人说陪葬时有一把金驳壳枪,一块金表,还有不少金银财宝……长大后我才知道那不可能的!黄公略虽是军长,但那时红军苦呀!他爱兵如子,……哪来这东西?
三
他是第一个被主席写进诗词的我军将领,赞誉他的丰功伟绩有:"赣南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牺牲时,主席悲痛曰:"堪恨大祸从天而降"。
我认为作者书中的人们,历经几代都在寻找将军魂安何处,墓殉何方;实际上同时也是寻找将军毕生追求的革命道路。
作者:刘晓银(民革湘潭市委雨湖直属支部主委 、 湘潭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来源:民革湘潭市委会推荐
编辑|王卫
审核|冯东旺
湖南民革
信息发布的窗口,对外宣传的名片,理论探讨的园地,学习交流的平台
74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望着桌上这本由全国著名作家阿良(原名徐秋良),耗时四年,怄心沥血撰写的二十多万字的大著,我惊叹作者无与伦比的严谨工作态度和高超的写作水平,更被书中主要人物一一黄公略将军所折服,将军作出的巨大贡献被永远铭记在共和国的史册上,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激励着无数人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最后夺取胜利,从胜利走向胜利。现讲讲我读完三遍后的感动。
一
记得有位名人说过:"人这一辈子,都是在迎来送往中走过的"。这本书中有三个送人的画面,永远定格在我脑海中。
第一个是黄母,一个小脚女人,清晨,天刚蒙蒙亮,站在湘乡桂花高莫冲村口,踮着脚尖,内心依依不舍,挥手送别将军出门求学,去追寻革命道路……这次分别即是永别。
第二个是1930年十月初,己是炮声隆隆,大战在即,黄公略将军毅然把怀孕五个月多的妻子刘玉英送回老家湘乡,临别时,将军嘱咐妻子,自己如果牺牲了,希望她把孩子带大,告诉孩子那一代人,父辈们的牺牲是值得的……女儿黄岁新成遗腹子。
第三个是1931年九月十五日,在东固六渡坳,将军为掩护红八师,吸引敌人飞机,冒死抢过机枪,朝敌机射击,不幸中弹负伤后,临终交代……叫所有人永远跟党走,跟毛政委走。
二
作者徐秋良,是我的良师益友,我最钦佩的人,记得那是早五年前的一天,他激动的对我说,省里宣传部门想挖掘整理黄公略将军的资料,我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可能要去几个省很多地方,你帮我开车吧!
深冬时节,万木萧瑟,昨夜下了一场小雪,我们的第一站是去黄公略故居一一湘乡市桂花乡(现改为中沙镇)高莫冲,过了虞塘镇左拐进山,越往里走,发觉路边积雪越多,在开到高莫冲最大的那个陡坡前,一棵比碗还粗的松树被风吹倒,横卧在道路中间,挡住了我们的去路,我车上又沒工具,怎么办?围上来的人群中,有人听说我们是专门来采访报道黄公略的,突然有个人拿出一把开山斧,咔咔几下,把树砍成几截,拖到路边让我们的车顺利到了将军故居。他是谁,我不知道,但将军故乡人,留给我好印象了。
第二年的夏天,我们驱车一千多公里,先到平江,浏阳采访了三天,后走铜鼓,修水,最后到达吉安东固一一将军牺牲地。我们持釆访工作函,一路上受到沿途当地政府的热情接待,特别是在东固镇,还免费安排我们镇里的招待所住下,每天哪怕我们采访回再晚,镇里总安排一个领导陪我们吃饭和交流,而且每天派一个工作人员带我们下去采访。第一天去将军殒落地一一六渡坳的谢家祠堂采访时,接待我们的是村里谢副主任。说他的外公,当年九岁,那天晚上,趁大人不注意,从大门口旁边的狗洞中,钻进去,看见屋内哭声一片,地上放了几具遗体,其中一个重要人物的遗体,被人整理入殓,哭声徒增。最后有六副棺材同时抬出,朝不同方向,消失在夜幕中……这幢屋是祖产,外公长大后才知道,当晚那个重要人物是黄公略将军。他于是决定将来不管遇到什么变故,也要坚决保存好这幢屋,告诫后人决不能变卖。所以才有我们今天看到的这革命历史文物。
在龙冈当年红三军活捉张辉瓒的山下,绿油油的稻田边立了一个钢制牌子一一"器械收集地",这天我们巧遇一位六十多岁的农民正在除草,闲聊中问他知道将军墓埋在哪里?不晓得,只知道有六副棺材同时出门……到现在我们也不知道真正埋在哪里?他神秘兮兮的又补充说,我小时听有人说陪葬时有一把金驳壳枪,一块金表,还有不少金银财宝……长大后我才知道那不可能的!黄公略虽是军长,但那时红军苦呀!他爱兵如子,……哪来这东西?
三
他是第一个被主席写进诗词的我军将领,赞誉他的丰功伟绩有:"赣南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牺牲时,主席悲痛曰:"堪恨大祸从天而降"。
我认为作者书中的人们,历经几代都在寻找将军魂安何处,墓殉何方;实际上同时也是寻找将军毕生追求的革命道路。
作者:刘晓银(民革湘潭市委雨湖直属支部主委 、 湘潭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来源:民革湘潭市委会推荐
编辑|王卫
审核|冯东旺
湖南民革
信息发布的窗口,对外宣传的名片,理论探讨的园地,学习交流的平台
74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