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绘本阅读的设计理论——移情理论 理论概念 (第五期)

以下文章选自《INSPIRE快乐英语》
 
读书心得
 
绘本阅读的设计理论
 
移情理论
 
1
 
“移情”
 
“移情”源于英文“empathy”,最早由德国美学家费舍尔父子提及 ,含义相继由利普斯 、谷鲁斯等学者在美学 、心理学领域延伸 。弗里德里希·费舍尔在《批评论丛》中把移情定位“审美的象征作用”,意为人把自己投射或浸入到自然对象中去 ,进而形成“对象的人化”。移情是情绪情感的重复表现 、是行为内涵的摹仿和角色的扮演 。移情设计遵循以人为本 ,是优化用户和产品之间的交互关系 ,通过角色扮演 ,以设想模式建立原型 ,对用户使用的场景行为进行再现 ,感受用户的情绪体验 。
 
弗里德里希·费舍尔
 
2
 
移情的四种类型
 
立普斯以移情原理为中心,在他的《美学》一书中对审美经验作了系统的论述。他指出,美的价值是一种客观化的自我价值感,移情是审美欣赏的基本前提。他把移情区分为4种类型:
 
①一般的统觉移情,给普通对象的形式以生命,使线条转化成一种运动或伸延。
 
②经验的或自然的移情,使自然对象拟人化,如风在咆哮、树叶在低语。
 
③氛围移情,使色彩富于性格特征,使音乐富于表现力。
 
④生物感性表现的移情,把人们的外貌作为他们内心生命的表征,使人的音容笑貌充满意蕴。
 
3
 
儿童绘本中的移情
 
儿童绘本中的移情一方面指设计者参与儿童阅读绘本的环境 ,观察儿童在阅读中表现出的行为情绪 ,是移情儿童的一种替代性反应 。
 
另一方面移情体现在儿童和绘本的交互之间 ,儿童在绘本阅读中无意识地代入角色 ,认为角色就是自己 ,进而将自己的经验与绘本的体验相结合 ,就是儿童审美心理学中的移情 。这是儿童认知结构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绘本阅读中帮助儿童理解角色的情感和行为 ,完善儿童的情绪体验 。
 
儿童绘本阅读审美中普遍存在移情现象。儿童阅读绘本时,对无生命的对象生命化的情感投射,将自己情绪情感置入角色,认为绘本中的角色是自己,自己是角色,这就是绘本阅读中的移情现象。移情是儿童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婴儿时期便具备生理基础,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积累,不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提升移情能力。绘本内容吸引儿童时,儿童会无意识自主发生移情,并对产生移情的绘本角色产生偏爱,进而被角色影响。所以疫情绘本的角色设计要设置触发儿童移情的特点,使角色与儿童建立情感链接,吸引儿童产生兴趣。
 
移情消除儿童与绘本角色的边界。儿童2~7岁思维发展的特点之一是主客体不分,这样的状态使他们成为泛灵论者,表现为主观将没有生命特征的物体赋予生命特性。这种思维帮助他们消除自我与外物的隔绝边界,快速融入交流情境,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当儿童阅读绘本时,画面中的角色在儿童观念中便变成真实存在的个体。儿童会对角色灌注情感,也会将角色情感替代为自我情感,散发想象,在脑中产生审美意象,与意象交往中获得审美愉悦,这种愉悦是儿童把自己的情感、意志、思想等投射到绘本中的结果。在这过程中,儿童释放了自我,融合了物我,打破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边界,以丰富、深刻的方式表达了自身愉悦的审美体验。
 
移情表现了儿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当儿童对绘本角色产生移情,与审美对象进行情感交流时,会对角色表现出自己生活中熟悉的经验达到同构,进而产生一种角色和自己一样的满足感、获得感。儿童受经验程度和个体差异的影响,使审美移情带有个体的情绪性想象,通过想象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审美情感、认知体验等移置于客观事物上,赋形于物。移情时儿童会按自己兴趣、审美、意识,以自己为中心自行建构对象,凭借内在的意识自主创造属于自己的审美想象。
 
INSPIRE
 
快乐英语
 
扫一扫关注我们
 
图片|郭子彧
 
文字|郭子彧
 
审核|隋茹钰、黄文懿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