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效率至上:5 个效率法则,让孩子告别无效努力
以下文章选自《感由侃升》
【为什么孩子抓紧学习的每一分钟成绩越来越差,为什么十分耕耘未必有十分收获,调节动机强度,保持一颗平常心,用科学的方法告别伪勤奋,提升效率是关键。】有句劝学的话叫“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话一点儿没错,没有耕耘,哪来的收获?但这话不能无限推演,十分耕耘,就有十分收获吗?有时未必。一定要分清孩子是真勤奋还是伪勤奋。如果是伪勤奋,就要及时予以纠正。
一、真勤奋 VS 伪勤奋
1.行为表现:真勤奋的行为表现是抓紧学习时的每一分钟,而且“学习时学习,休息时休息,玩耍时玩耍”;伪勤奋的孩子是抓紧每一分钟去学习,除了吃饭睡觉,全部都是学习,并且一再挤压吃饭、睡觉时间。
2.目标指向:真勤奋孩子目标指向是学习效率与效益,有利于提升效率和效益的事就干否则就不干。伪勤奋孩子目标指向是内心的自我安慰,总是用“我尽力了”作为失败借口。
3. 行为特征:真勤奋的行为特征是巧干,也就是遵守客观规律、通过科学的路径实现学习目标;伪勤奋的行为特征是蛮干,拼时间、拼消耗,总之是拼原始资源的投入。
4. 精神状态:真勤奋的精神状态是饱满、高涨的,他们在学习时能体验到满足感与成就感,伪勤奋则是疲惫不堪、心烦意乱的。
二、走出伪勤奋:调节动机强度
1. 动机强度是什么:通常认为,动机强度越高越好。这种思维逻辑是动机强度越高,干劲越大,做的事就越好、越多、越快。但事实并非如此。心理学家耶克斯·多德森发现,动机水平和活动效率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函数关系。真实的情况是,动机水平太低,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而随着动机水平的提高,活动效率也随之而提高,直至达到一个最高点。而到了这个最高点之后,如果动机强度继续提高,活动的效率则会呈下降趋势。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动机强度过高唤起了过多的神经能量,而这些过多的神经能量起到两个负作用, 一是干扰了正常的认知加工,使思维出现混乱;二是破坏了手眼协调,使动作变形。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当然动机强度还和任务难度有关:面对难易适中的任务,中等强度动机最佳;如果任务比较简单,那动机强度偏高些,活动效率较高;如果面临的任务难度比较大,动机强度偏低一些到时候有利于问题的解决。相应的在小学阶段,学习任务比较简单,这时孩子的动机强度偏高一些,学习成绩可能会好一些。到了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可以说是任务难度最大的时候。而且恰恰是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动机水平最高,有伪勤奋倾向的学生动机水平更高。在这样的高动机水平下,很有可能会毁了成绩,也毁了心态。
2. 如何降低动机强度:降低期望值,如果孩子本来觉得进入班上前5名才算成功,那就降成前10名,甚至15名。正确看待成绩的起伏,动机强度过高的孩子不能接受一时的挫折,有一次考试不理想都不行,这不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我们应该让孩子保持平常心,让孩子懂得成绩起伏是正常的。而且考不好正是补短板的机会,我们应该让孩子把目光从结果转向原因,并且拥抱它,不要其被困在成绩的数字中。改变法西斯主义的思维模式,常听有人说:“我必须如何如何……”其实,在心理学中,这种绝对化的思维方式就是理智上的法西斯主义。当然,这种思想的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只有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有这种倾向,才能产生降低动机强度的可能性。
三、走出伪勤奋:保持良好身心状态
1. 坚决保证孩子必要的睡眠时间:睡眠绝非是浪费时间而是充电。累了就去睡,醒来后精力旺盛了就去干。干活的时候一定要精神抖擞,在这种状态下,时间利用的性价比才最高。
2. 主动休息而非被动休息:当感觉到疲劳时,其实疲劳已经积累得相当深了,这样很容易造成身体透支。这时再去休息,就是被动休息。主动休息就是在疲倦到来之前,你已经进行过必要的休息了。民间有句话叫“十赔九不足”。累了以后恢复疲劳,叫补偿;累之前就先休息,叫储备。主动休息,就是在储备之后的精力使用额度。
3. 一定要有必要的放松时刻:弦绷得太紧肯定会断,有张有弛才是大自然基本的法则。虽然学习负担很重,考试压力很大,但还是需要有放松的时刻。每天要有短暂的休整,比如放学回来后跟心爱的小狗玩一玩;家里有浴缸的可以去泡个澡。在考试前高强度的复习阶段,可以让孩子出去玩一玩,散散心。
四、走出伪勤奋:抓住一天的“黄金时段”
生理学家研究发现:人在一天当中头脑最清醒的时间段有四个:清晨起床后,因为一夜的休息前一天的疲劳感消除,孩子的大脑处于最清醒的状态。这时候,无论是背诵诗词、英文单词,还是做题,都能够取得良好效果。早上 8 点到 10 点,是最适合孩子学习的黄金时段。这时候孩子的大脑飞速运转,十分活跃。可以利用这一时间段集中精力,学习一些分析思考性较强的内容。下午 4 点到 6 点是另一个适合孩子学习的黄金时段。孩子可以利用这时间段来复习功课,加深印象,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完成比较复杂的作业。入睡前一小时,孩子可以对自己一天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与回忆,从早上起来到睡觉之前,把所学的知识、所要掌握的重点原理与概念,在头脑中完整回忆一遍。同时问自己: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这段时间记住的东西,通常不容易忘记。当然,这种黄金时段也有个体差异,到了中学阶段,学生是有能力总结、分析自己的特点与偏好的,可以找到自己的最佳时间段。
五、走出伪勤奋:寻求社会支持
1. 交替学习:交替学习是指将各种不同性质的学科交替在一起来学习。比如文、理科穿插复习,这样, 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不仅不会疲劳,还能保持活跃,能有效提升各学科的学习效率。
2. 拉开时间间隔:科学研究表明,面对全新内容的学习,一次耗费长时间学习大量内容,不如将时间打散,拉开间隔的学习效果好。之前要花费一个小时记60个单词,可以将学习时间分割为三个20分钟,每次休息10分钟。这样即便花费的时间是同样的,但学习效率得到了提升, 记忆的内容也能更加长久。
一起探讨你的孩子是否出现过“伪勤奋”的状况?
【为什么孩子抓紧学习的每一分钟成绩越来越差,为什么十分耕耘未必有十分收获,调节动机强度,保持一颗平常心,用科学的方法告别伪勤奋,提升效率是关键。】有句劝学的话叫“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话一点儿没错,没有耕耘,哪来的收获?但这话不能无限推演,十分耕耘,就有十分收获吗?有时未必。一定要分清孩子是真勤奋还是伪勤奋。如果是伪勤奋,就要及时予以纠正。
一、真勤奋 VS 伪勤奋
1.行为表现:真勤奋的行为表现是抓紧学习时的每一分钟,而且“学习时学习,休息时休息,玩耍时玩耍”;伪勤奋的孩子是抓紧每一分钟去学习,除了吃饭睡觉,全部都是学习,并且一再挤压吃饭、睡觉时间。
2.目标指向:真勤奋孩子目标指向是学习效率与效益,有利于提升效率和效益的事就干否则就不干。伪勤奋孩子目标指向是内心的自我安慰,总是用“我尽力了”作为失败借口。
3. 行为特征:真勤奋的行为特征是巧干,也就是遵守客观规律、通过科学的路径实现学习目标;伪勤奋的行为特征是蛮干,拼时间、拼消耗,总之是拼原始资源的投入。
4. 精神状态:真勤奋的精神状态是饱满、高涨的,他们在学习时能体验到满足感与成就感,伪勤奋则是疲惫不堪、心烦意乱的。
二、走出伪勤奋:调节动机强度
1. 动机强度是什么:通常认为,动机强度越高越好。这种思维逻辑是动机强度越高,干劲越大,做的事就越好、越多、越快。但事实并非如此。心理学家耶克斯·多德森发现,动机水平和活动效率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函数关系。真实的情况是,动机水平太低,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而随着动机水平的提高,活动效率也随之而提高,直至达到一个最高点。而到了这个最高点之后,如果动机强度继续提高,活动的效率则会呈下降趋势。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动机强度过高唤起了过多的神经能量,而这些过多的神经能量起到两个负作用, 一是干扰了正常的认知加工,使思维出现混乱;二是破坏了手眼协调,使动作变形。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当然动机强度还和任务难度有关:面对难易适中的任务,中等强度动机最佳;如果任务比较简单,那动机强度偏高些,活动效率较高;如果面临的任务难度比较大,动机强度偏低一些到时候有利于问题的解决。相应的在小学阶段,学习任务比较简单,这时孩子的动机强度偏高一些,学习成绩可能会好一些。到了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可以说是任务难度最大的时候。而且恰恰是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动机水平最高,有伪勤奋倾向的学生动机水平更高。在这样的高动机水平下,很有可能会毁了成绩,也毁了心态。
2. 如何降低动机强度:降低期望值,如果孩子本来觉得进入班上前5名才算成功,那就降成前10名,甚至15名。正确看待成绩的起伏,动机强度过高的孩子不能接受一时的挫折,有一次考试不理想都不行,这不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我们应该让孩子保持平常心,让孩子懂得成绩起伏是正常的。而且考不好正是补短板的机会,我们应该让孩子把目光从结果转向原因,并且拥抱它,不要其被困在成绩的数字中。改变法西斯主义的思维模式,常听有人说:“我必须如何如何……”其实,在心理学中,这种绝对化的思维方式就是理智上的法西斯主义。当然,这种思想的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只有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有这种倾向,才能产生降低动机强度的可能性。
三、走出伪勤奋:保持良好身心状态
1. 坚决保证孩子必要的睡眠时间:睡眠绝非是浪费时间而是充电。累了就去睡,醒来后精力旺盛了就去干。干活的时候一定要精神抖擞,在这种状态下,时间利用的性价比才最高。
2. 主动休息而非被动休息:当感觉到疲劳时,其实疲劳已经积累得相当深了,这样很容易造成身体透支。这时再去休息,就是被动休息。主动休息就是在疲倦到来之前,你已经进行过必要的休息了。民间有句话叫“十赔九不足”。累了以后恢复疲劳,叫补偿;累之前就先休息,叫储备。主动休息,就是在储备之后的精力使用额度。
3. 一定要有必要的放松时刻:弦绷得太紧肯定会断,有张有弛才是大自然基本的法则。虽然学习负担很重,考试压力很大,但还是需要有放松的时刻。每天要有短暂的休整,比如放学回来后跟心爱的小狗玩一玩;家里有浴缸的可以去泡个澡。在考试前高强度的复习阶段,可以让孩子出去玩一玩,散散心。
四、走出伪勤奋:抓住一天的“黄金时段”
生理学家研究发现:人在一天当中头脑最清醒的时间段有四个:清晨起床后,因为一夜的休息前一天的疲劳感消除,孩子的大脑处于最清醒的状态。这时候,无论是背诵诗词、英文单词,还是做题,都能够取得良好效果。早上 8 点到 10 点,是最适合孩子学习的黄金时段。这时候孩子的大脑飞速运转,十分活跃。可以利用这一时间段集中精力,学习一些分析思考性较强的内容。下午 4 点到 6 点是另一个适合孩子学习的黄金时段。孩子可以利用这时间段来复习功课,加深印象,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完成比较复杂的作业。入睡前一小时,孩子可以对自己一天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与回忆,从早上起来到睡觉之前,把所学的知识、所要掌握的重点原理与概念,在头脑中完整回忆一遍。同时问自己: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这段时间记住的东西,通常不容易忘记。当然,这种黄金时段也有个体差异,到了中学阶段,学生是有能力总结、分析自己的特点与偏好的,可以找到自己的最佳时间段。
五、走出伪勤奋:寻求社会支持
1. 交替学习:交替学习是指将各种不同性质的学科交替在一起来学习。比如文、理科穿插复习,这样, 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不仅不会疲劳,还能保持活跃,能有效提升各学科的学习效率。
2. 拉开时间间隔:科学研究表明,面对全新内容的学习,一次耗费长时间学习大量内容,不如将时间打散,拉开间隔的学习效果好。之前要花费一个小时记60个单词,可以将学习时间分割为三个20分钟,每次休息10分钟。这样即便花费的时间是同样的,但学习效率得到了提升, 记忆的内容也能更加长久。
一起探讨你的孩子是否出现过“伪勤奋”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