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教育学名词批注:学科知识

以下文章选自《星火之语》
 
《人是如何学习的》指出:教师必须深度地教授一些学科知识,提供相同的概念在其中运作的许多范例和提供事实性知识的坚实基础。那么何谓学科知识?如何深度教授?带着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扩展阅读。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中提到,现代认知心理学把学科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类。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原理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为什么”或“怎么做”的知识,包括方法性知识、过程性知识和操作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是关于“怎么思维和认知”的知识,即元认知。如果说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是知识,那么,策略性知识则是知识的知识。如果不好理解,以做菜为例,请看下图:
 
认知心理学的这一分类更适合于科学领域,而不完全适合于人文领域。虽然在人文学科知识中也有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但是,人文学科知识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情感性和价值性的知识因素,特别是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却很难划归这三类。为此,知识的分类还要结合学科的特点和性质。
 
不过,语文学科中的写作教学是可以按照上述知识来进行分类操作的。比如我上过一节写作观摩课,教学生用“象征”的手法来写作,那么关于“象征”的概念性知识是要教给学生的。明确了概念之后,如何去象征,这就涉及到程序性知识,我引导学生从事物的形、声、色、态等方面去找相似点,然后进行象征写作。最后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作品,相互评价,并修改自己写得不好的地方,这就属于策略性知识。
 
如何深度教授?新学习科学认为必须有足够数量的深度研究案例,而且学生要携带这些观念超过一个学年,才有可能将非正规的“前概念”转变为正规概念,也就是将日常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这些理论可能更适合理科教学。
 
语文学科的深度教授,我觉得从构筑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来看更容易理解。第一重境界是落实有效教学框架,为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的内在魅力;第三重境界是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
 
第三重境界可以看作深度教授。我读过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和《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书中的教学案例篇篇都是经典,这完全取决于干老师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是他全部教育素养的体现。我知道,不是所有的课都能达到第三重境界的,这是建立在最近发展区上的最高层次的教学。虽曰不能,心向往之。以我教学的《愚公移山》为例,解读文本、设计教学,经过几次打磨,我觉得无论从课程角度、学科特点、编者意图,还是教出“这一篇”,教学目标都已达成。但是我追问自己,能不能再向前走一步?就是这一问,让我再次进行深度备课,我研读了干老师有关论神话寓言的文章,他说:“一类文体就是一种编码,一套神话就是一组民族精神的密码。”然后设计了联读《开天劈地》《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同一类型的文言文,引导学生去理解“民族的精神密码”这一人文概念,这一问使得这节课的教学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明显的深度和高度。
 
星火之语
 
爱阅读、爱文字,记录点滴思考。即便微如星火,也可向光而行。
 
151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