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力》《刻意练习》读后感2000字_《驱动力》《刻意练习》读后感
1
有个网友分享了一件事。
她家房子刚装修好的时候,妈妈让她选卧室,她选了次卧。
她觉得自己是个孩子,平时上学又不常在家,住个小点的次卧足够了,而且爸爸妈妈是一家之主,理应住主卧,她一点都不觉得委屈。
但是妈妈不同意,说她上高中了,要以她为主,主卧阳光充足,又大又宽敞,书也有地方摆放。
拗不过妈妈,她就搬到了主卧。
然后,她的噩梦开始了。
只要考试没考好,她妈妈就开始碎碎念:“真是没良心,也不知道你天天咋学的,你对得起我吗?为了你,我和你爸挤次卧,把主卧留给你,你就这样报答我?”
只要一开始考试,她妈妈又开始了:“一家人都围着你,以你为中心,明明知道你一个人住不了那么大的主卧,我和你爸还是为了让你有个更好的环境学习让给你。”
弄得她一进房间心里就布满阴影,恨不得赶紧考上大学离开家。
生活中这样的妈妈不少啊,她们用实际行动实力演绎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我为什么不跟你爸离婚?还不是为了你?
我为什么省吃俭用?还不是为了你?
我为什么给孩子穿那么厚,还不是怕他冷?
我为什么喂孩子那么多饭,还不是怕他饿着?
我为什么处处管着你,还不是为了你好?我怎么不管别人?
反正她就是要让你觉得,你就该感恩戴德,你就该一切都让她满意。
这样的绑架,真的很让人窒息。
网友妈妈这样的人,是奉献癌,他们把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绑缚在他人的感激涕零之上,用貌似无私的施恩来强行索取他人的感恩戴德,用“自己好伟大,别人都离不开我”这样的假象来填补内心的不甘与不平。
这是一种极端不成熟的心理,这也是一种极端不自由的心理。
对别人的控制和绑架,是自己心理脆弱的表现,是对自己的奴役。
2
时代发展到现在,人们几乎不会受到什么生命威胁了,也通常不会有必须得做才能活下去的事儿。人越来越自由,越来越可以不受驱使。
但还有一个最能直接驱使人们的东西,那就是别人的认可。
所以,如果你处处为了别人的认可而活,你就处处受到驱使,你就是不自由的,你就会很难受。
同样,感激也是,如果你做什么事都想得到别人的感恩戴德,那么,别人稍不如你意就会被定义为“没良心”,他对你没良心你就会痛苦,你就会碎碎念。
生活中就有很多帮倒忙的事儿,有时候你以为你是在做贡献,其实在别人看来只是负担。
一个朋友跟我分享了她和婆婆之间的事情。
他们家有栋别墅,婆婆公公住一楼,她夫妻俩住二楼。
每个周末,当朋友想尽情享受周末的休闲多赖赖床的时候,她婆婆就把早饭端上楼来了。
一大早就敲门,还要大声说着“不要晚起,早上要吃饭,不吃胃不好,你们不想下去我就给你们端上来”之类的话。
让习惯了周末自然醒的她苦不堪言,多次跟老人说不要这样,要吃我们自己去吃,你端来早饭让我们怎么好意思?
但老太太不听,一直照旧。朋友受不了了,干脆回娘家过周末。
这边老太太更是委屈:我一大早起来做饭,你不想下来吃,那我给你端上去啊,端给你都不行?哪点对不起你?
仔细想想,有时候所谓奉献,哪里是奉献,分明就是控制。如果儿子儿媳都很听话,让什么时候起床就什么时候起床,让什么时候吃饭就什么时候吃饭,老太太应该就会觉得很幸福。
因为人的幸福,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对生活的掌控感。
所以,对工作已经不起什么作用的老年人,又面对已经硬了翅膀的孩子,心里失落,觉得自己没用,有时候陷入自我价值的否定而情绪低落,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作为年轻人,适当的依靠他们,表示很需要他们,这是一种尊重,但千万不要做啃老族。
作为老年人,参与年轻人的生活要适当,不要去掌控,更不要去道德绑架。保持边界感,才是真正的爱。
真的好希望朋友的婆婆别那么无私,多为自己考虑,早上起来,出去溜溜弯散散步,既有自己的生活,儿子儿媳还可以睡懒觉,多好。
papi酱说她的妈妈,以前也是个没有自我的奉献型的人,变了之后,母慈女孝,互不干扰,人生各自安好。
人与人之间有一种尊重,就叫不打扰,亲人之间也是如此。
以自以为是的好心,会造成对他人的困扰,实则是对别人的控制,也是对自己的奴役。
3
年事渐长,人就应该变得冷漠些。
别人的事不要问更不要管,也不要尝试去做一个太热情的人;不管别人需不需要都兴兴头头的去帮忙,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吃力不讨好。
当然,也不用在乎别人的热情或者冷漠,或者评价,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你在别人嘴里是什么样的人,有多优秀,或者有多不堪。
哪怕你清白如水,在别人嘴里可能只是矫情;明明是正常的交流,也可能被人认为是别有所图;因为每个人站的角度不同,对事情的定义不一致。
有些人做事,总是希望别人说个好,于是心力交瘁力求做到八面玲珑。
别傻了,委屈从来都不能求全,按自己的方式做事,才是对自己的成全。
所以,过度渴望别人的认可,也是对自己的奴役。
人真正的自由,从来都不是控制别人,而是自我掌控。
4
卢梭说,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这个枷锁,有时候是别人给的,比如都需要遵循的法律法规或者起约束作用的道德伦理,我们无法改变,需要顺从,也恰恰是这种顺从,体现出人的理性。
而有些枷锁,却是人们自己预设的。
别人的感激,眼光,赞美,自己对别人的控制……只要有所祈求,便是枷锁。
这些枷锁,一旦掉进去,就像爬不出的深渊,将人越拖越深。
人对自由的追求,应该从打破自己设计的枷锁开始。
庆山说:成年人的标志是,他开始发现,自己在情感上逐渐不需要别人。
其中特别不需要的,就是别人的各种看法。
有个网友分享了一件事。
她家房子刚装修好的时候,妈妈让她选卧室,她选了次卧。
她觉得自己是个孩子,平时上学又不常在家,住个小点的次卧足够了,而且爸爸妈妈是一家之主,理应住主卧,她一点都不觉得委屈。
但是妈妈不同意,说她上高中了,要以她为主,主卧阳光充足,又大又宽敞,书也有地方摆放。
拗不过妈妈,她就搬到了主卧。
然后,她的噩梦开始了。
只要考试没考好,她妈妈就开始碎碎念:“真是没良心,也不知道你天天咋学的,你对得起我吗?为了你,我和你爸挤次卧,把主卧留给你,你就这样报答我?”
只要一开始考试,她妈妈又开始了:“一家人都围着你,以你为中心,明明知道你一个人住不了那么大的主卧,我和你爸还是为了让你有个更好的环境学习让给你。”
弄得她一进房间心里就布满阴影,恨不得赶紧考上大学离开家。
生活中这样的妈妈不少啊,她们用实际行动实力演绎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我为什么不跟你爸离婚?还不是为了你?
我为什么省吃俭用?还不是为了你?
我为什么给孩子穿那么厚,还不是怕他冷?
我为什么喂孩子那么多饭,还不是怕他饿着?
我为什么处处管着你,还不是为了你好?我怎么不管别人?
反正她就是要让你觉得,你就该感恩戴德,你就该一切都让她满意。
这样的绑架,真的很让人窒息。
网友妈妈这样的人,是奉献癌,他们把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绑缚在他人的感激涕零之上,用貌似无私的施恩来强行索取他人的感恩戴德,用“自己好伟大,别人都离不开我”这样的假象来填补内心的不甘与不平。
这是一种极端不成熟的心理,这也是一种极端不自由的心理。
对别人的控制和绑架,是自己心理脆弱的表现,是对自己的奴役。
2
时代发展到现在,人们几乎不会受到什么生命威胁了,也通常不会有必须得做才能活下去的事儿。人越来越自由,越来越可以不受驱使。
但还有一个最能直接驱使人们的东西,那就是别人的认可。
所以,如果你处处为了别人的认可而活,你就处处受到驱使,你就是不自由的,你就会很难受。
同样,感激也是,如果你做什么事都想得到别人的感恩戴德,那么,别人稍不如你意就会被定义为“没良心”,他对你没良心你就会痛苦,你就会碎碎念。
生活中就有很多帮倒忙的事儿,有时候你以为你是在做贡献,其实在别人看来只是负担。
一个朋友跟我分享了她和婆婆之间的事情。
他们家有栋别墅,婆婆公公住一楼,她夫妻俩住二楼。
每个周末,当朋友想尽情享受周末的休闲多赖赖床的时候,她婆婆就把早饭端上楼来了。
一大早就敲门,还要大声说着“不要晚起,早上要吃饭,不吃胃不好,你们不想下去我就给你们端上来”之类的话。
让习惯了周末自然醒的她苦不堪言,多次跟老人说不要这样,要吃我们自己去吃,你端来早饭让我们怎么好意思?
但老太太不听,一直照旧。朋友受不了了,干脆回娘家过周末。
这边老太太更是委屈:我一大早起来做饭,你不想下来吃,那我给你端上去啊,端给你都不行?哪点对不起你?
仔细想想,有时候所谓奉献,哪里是奉献,分明就是控制。如果儿子儿媳都很听话,让什么时候起床就什么时候起床,让什么时候吃饭就什么时候吃饭,老太太应该就会觉得很幸福。
因为人的幸福,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对生活的掌控感。
所以,对工作已经不起什么作用的老年人,又面对已经硬了翅膀的孩子,心里失落,觉得自己没用,有时候陷入自我价值的否定而情绪低落,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作为年轻人,适当的依靠他们,表示很需要他们,这是一种尊重,但千万不要做啃老族。
作为老年人,参与年轻人的生活要适当,不要去掌控,更不要去道德绑架。保持边界感,才是真正的爱。
真的好希望朋友的婆婆别那么无私,多为自己考虑,早上起来,出去溜溜弯散散步,既有自己的生活,儿子儿媳还可以睡懒觉,多好。
papi酱说她的妈妈,以前也是个没有自我的奉献型的人,变了之后,母慈女孝,互不干扰,人生各自安好。
人与人之间有一种尊重,就叫不打扰,亲人之间也是如此。
以自以为是的好心,会造成对他人的困扰,实则是对别人的控制,也是对自己的奴役。
3
年事渐长,人就应该变得冷漠些。
别人的事不要问更不要管,也不要尝试去做一个太热情的人;不管别人需不需要都兴兴头头的去帮忙,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吃力不讨好。
当然,也不用在乎别人的热情或者冷漠,或者评价,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你在别人嘴里是什么样的人,有多优秀,或者有多不堪。
哪怕你清白如水,在别人嘴里可能只是矫情;明明是正常的交流,也可能被人认为是别有所图;因为每个人站的角度不同,对事情的定义不一致。
有些人做事,总是希望别人说个好,于是心力交瘁力求做到八面玲珑。
别傻了,委屈从来都不能求全,按自己的方式做事,才是对自己的成全。
所以,过度渴望别人的认可,也是对自己的奴役。
人真正的自由,从来都不是控制别人,而是自我掌控。
4
卢梭说,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这个枷锁,有时候是别人给的,比如都需要遵循的法律法规或者起约束作用的道德伦理,我们无法改变,需要顺从,也恰恰是这种顺从,体现出人的理性。
而有些枷锁,却是人们自己预设的。
别人的感激,眼光,赞美,自己对别人的控制……只要有所祈求,便是枷锁。
这些枷锁,一旦掉进去,就像爬不出的深渊,将人越拖越深。
人对自由的追求,应该从打破自己设计的枷锁开始。
庆山说:成年人的标志是,他开始发现,自己在情感上逐渐不需要别人。
其中特别不需要的,就是别人的各种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