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顺应学生发展逻辑,营造课堂“安全感”
以下文章选自《株洲八达小学》
翻开莫国夫老师的《优秀教师的成长逻辑》序言,就被其中文字吸引,文字功底彰显纸上,精准、简洁、朴实、实用。深入阅读引发了我一个又一个的思考,没有用旁观者视角堆砌的专业词汇,而是深入一线年轻教师的现状,写出了我们的困境,解开了些迷惑,也指点了方向。
在第二章《研究课堂的逻辑》内容的学习中,我特别在意其中的一个词“安全感”。作为一个成年人,我的安全感来自于高质量的睡眠和安心的银行卡余额。作为一个教师,我的安全感来自于学生的信任和专业的成长。每个阶段每个角色,都对“安全感”有着不同的要求。我想,如果我是一名学生,我的安全感,应该是来自于老师的信任与肯定,来自于可以随意发挥所思所想的课堂,来自于关系很铁的小伙伴,来自于一间温暖有归属感的教室。总而言之,安全感是一种可以让自己自信起来的东西。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五个层次,它们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书中写道:“安全感”和“生理需要”是同一层次的需要;然而成人与儿童的交往中往往有意无意忽视这一基本事实,我们努力追求把知识教得准确,但很少去研究和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我们努力成为一名学科代言人,但是往往忽略了我们面对的是完整的,又各有差异的学生。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学生时代,我是一个课堂上的“胆小鬼”,一个坐在靠前却从不敢轻易举手回答或提问的“胆小鬼”,那时候的我想必是缺少一定的安全感吧。由此,我开始反思自己作为教师时的课堂,我是否只顾着钻研科学知识,忘记了关注他们精彩的内心世界呢?我是否一味的只管把复杂知识讲通讲透,而缺少让他们展现自我的机会呢?我是否给予了40几位学生“安全感”呢?
这给了我新的思考。
一、以情感联结建立有安全感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高效促进学生的学习。我将付出更多的情感,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权威管理者,而是关系平等的能够相互交流讨论的老友。建立这样的安全关系,我不认为是要讨好学生,或者是上课讲笑话,做游戏之类的让他们开心即可,而应该进行情感联结,语言作为传达信息的一种方式,可以感情化处理再交流。在学生有不当行为时,不带着指责语气说“你又...................”,不妨先示弱告诉他这样做会怎样影响到你的感受,比方说你上课做小动作会影响老师的注意力,重新找回思路很困难。学生受到了关注,知道自己被“抓包”了,老师没有指责的提醒让他产生歉疚感,从而回归课堂认真听课。因为关系平等的人,在他做错事的时候不会第一时间先是指责,而是先交流沟通。老师的语言表达是很重要的工具,能幽默风趣最好,多储存赞美词汇,不要吝啬自己夸奖和表扬,点名表扬并且表扬到具体某一个细节上,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关注,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提前进教室,不但能提醒学生马上要上课了,快点做好课前准备,也能跟学生聊一聊,熟悉熟悉,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建立情感联结,这不仅仅是感情的投入,也是一门技术。小学阶段的孩子都是10岁左右的孩子,他们的世界并不复杂,他们感受得到有爱的学习环境中所带来的的安全感,再回馈老师们所同样需要的安全感。
二、以倾听关系建设有安全感的课堂
莫国夫老师表示在课堂中,“倾听比发表更重要”。何为倾听?倾表示直观上的意愿,当其他学生或是老师在进行讲课等表达时,学生自愿主动积极的想要进行听;听指的是学生需要用耳用心用眼用脑等全方位协调。在这个听的过程中,不是简单的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是左右耳朵双进之后,在大脑中将听到的内容与自己脑袋里的内容进行选择比较,最终形成优化的最优方案。所以我们八达小学的每一间教室都贴着校风:善于倾听,乐于思考。可见教育者们中对学生的要求首先是要做一个善于倾听的人。
教室里有两种身份,学生和教师。倾听就发生在这两者之间,不仅仅是生生,还有师生,且方向是双向的。师生之间,教师希望学生能全心贯注的听自己教授知识,那么学生述说自己的看法时,无论他的想法是对还是错,教师也要认真倾听。种种原因下部分老师会直接指出错误,但并不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应该给一个机会让学生表达自己并让其他学生保持对他的尊重。而生生之间,老师要在日常训练好倾听习惯------怎么听。一、听发言小朋友的思路和你相同吗?如果相同,仔细听他们用的词语或方法时不时比自己的更准确。二、如果不同,更要仔细听他们的思路是什么,相比之下谁的更好?好在哪里?可不可以利用他的方法来调整我的方法。如果可以调整,应该怎样调整......。认真、细心听取,才能完善自己所思所想,这是让杜绝浅表学习,让学习真正称为学习的重要行为。相互倾听的课堂是润泽的,是相互促进的。倾听的本质是尊重,所产生的首先是安全、安心的课堂氛围,人只有感觉到安全,才会打开心灵,让自己的认知触觉灵敏起来。
三、规范自身行为保护学生的精神世界
莫国夫老师提到“教师的一个不合适的眼神或者小小的行为,都会给学生带来情绪上的波动,当学生感觉到不安全感,会自然的关闭自己与外界的联系,由此,课堂中一本正经的虚假学习就这样产生了”。我深以为然,或许自己在教学中曾多次犯下自己都不知道的错误。在《优秀教师的成长逻辑》第一章中,我读到了一个片段,是莫国夫老师曾经观的一堂课《小雨点》,孩子们积极表现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奖励贴纸,课程中老师不小心掉了几次贴纸,孩子都很乖巧的捡起来还给了老师,最后贴纸再一次掉在地上时,这次老师没有是收下而是轻飘飘的一句“不要了”。面对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孩子怔了,作为读者的我也怔了。单纯的孩子哪怕再想要也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表现得到小贴纸,因为它象征着自己的优秀,突然间却发现这个“冠冕”被老师随意的丢弃了,那个孩子的心里一定是充满了矛盾和不解。教师的有意或无意的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素质,为人师表,持之以恒,不在细微之处放松。
四、创设具有积极影响和安全感的学习环境
具有积极影响的教室环境布置,能激励学生阔步前进。因此,教师在美化教室环境时,要以学生具有安全感为基础,学生在优美的教室环境中学习,更能激发学习热情,感受人文关怀。师生处于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中,如此一来,学生在课堂上就不可能会感到压抑、沉闷,缺乏安全感。
学生各有自己天赋和成长的节奏,就像莫国夫老师所说的“教育似农业,教师似农夫”,教育本应是缓慢而安静的,恰如作物的正常生长,不应“拔苗助长”。教育是有节奏的,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不管用怎样的方式,我们都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心神安定,拥有足够的“安全感”,学生才会被学习本身吸引。教师就是农夫,热爱土地和田野,扎根教室和课堂,日不间断劳作,只有悉心呵护用情感浇灌的小苗才定能茁壮成长!
END
文|焦星
编辑|程柳
一审|邓念
二审|李蓉晖
翻开莫国夫老师的《优秀教师的成长逻辑》序言,就被其中文字吸引,文字功底彰显纸上,精准、简洁、朴实、实用。深入阅读引发了我一个又一个的思考,没有用旁观者视角堆砌的专业词汇,而是深入一线年轻教师的现状,写出了我们的困境,解开了些迷惑,也指点了方向。
在第二章《研究课堂的逻辑》内容的学习中,我特别在意其中的一个词“安全感”。作为一个成年人,我的安全感来自于高质量的睡眠和安心的银行卡余额。作为一个教师,我的安全感来自于学生的信任和专业的成长。每个阶段每个角色,都对“安全感”有着不同的要求。我想,如果我是一名学生,我的安全感,应该是来自于老师的信任与肯定,来自于可以随意发挥所思所想的课堂,来自于关系很铁的小伙伴,来自于一间温暖有归属感的教室。总而言之,安全感是一种可以让自己自信起来的东西。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五个层次,它们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书中写道:“安全感”和“生理需要”是同一层次的需要;然而成人与儿童的交往中往往有意无意忽视这一基本事实,我们努力追求把知识教得准确,但很少去研究和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我们努力成为一名学科代言人,但是往往忽略了我们面对的是完整的,又各有差异的学生。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学生时代,我是一个课堂上的“胆小鬼”,一个坐在靠前却从不敢轻易举手回答或提问的“胆小鬼”,那时候的我想必是缺少一定的安全感吧。由此,我开始反思自己作为教师时的课堂,我是否只顾着钻研科学知识,忘记了关注他们精彩的内心世界呢?我是否一味的只管把复杂知识讲通讲透,而缺少让他们展现自我的机会呢?我是否给予了40几位学生“安全感”呢?
这给了我新的思考。
一、以情感联结建立有安全感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高效促进学生的学习。我将付出更多的情感,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权威管理者,而是关系平等的能够相互交流讨论的老友。建立这样的安全关系,我不认为是要讨好学生,或者是上课讲笑话,做游戏之类的让他们开心即可,而应该进行情感联结,语言作为传达信息的一种方式,可以感情化处理再交流。在学生有不当行为时,不带着指责语气说“你又...................”,不妨先示弱告诉他这样做会怎样影响到你的感受,比方说你上课做小动作会影响老师的注意力,重新找回思路很困难。学生受到了关注,知道自己被“抓包”了,老师没有指责的提醒让他产生歉疚感,从而回归课堂认真听课。因为关系平等的人,在他做错事的时候不会第一时间先是指责,而是先交流沟通。老师的语言表达是很重要的工具,能幽默风趣最好,多储存赞美词汇,不要吝啬自己夸奖和表扬,点名表扬并且表扬到具体某一个细节上,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关注,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提前进教室,不但能提醒学生马上要上课了,快点做好课前准备,也能跟学生聊一聊,熟悉熟悉,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建立情感联结,这不仅仅是感情的投入,也是一门技术。小学阶段的孩子都是10岁左右的孩子,他们的世界并不复杂,他们感受得到有爱的学习环境中所带来的的安全感,再回馈老师们所同样需要的安全感。
二、以倾听关系建设有安全感的课堂
莫国夫老师表示在课堂中,“倾听比发表更重要”。何为倾听?倾表示直观上的意愿,当其他学生或是老师在进行讲课等表达时,学生自愿主动积极的想要进行听;听指的是学生需要用耳用心用眼用脑等全方位协调。在这个听的过程中,不是简单的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是左右耳朵双进之后,在大脑中将听到的内容与自己脑袋里的内容进行选择比较,最终形成优化的最优方案。所以我们八达小学的每一间教室都贴着校风:善于倾听,乐于思考。可见教育者们中对学生的要求首先是要做一个善于倾听的人。
教室里有两种身份,学生和教师。倾听就发生在这两者之间,不仅仅是生生,还有师生,且方向是双向的。师生之间,教师希望学生能全心贯注的听自己教授知识,那么学生述说自己的看法时,无论他的想法是对还是错,教师也要认真倾听。种种原因下部分老师会直接指出错误,但并不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应该给一个机会让学生表达自己并让其他学生保持对他的尊重。而生生之间,老师要在日常训练好倾听习惯------怎么听。一、听发言小朋友的思路和你相同吗?如果相同,仔细听他们用的词语或方法时不时比自己的更准确。二、如果不同,更要仔细听他们的思路是什么,相比之下谁的更好?好在哪里?可不可以利用他的方法来调整我的方法。如果可以调整,应该怎样调整......。认真、细心听取,才能完善自己所思所想,这是让杜绝浅表学习,让学习真正称为学习的重要行为。相互倾听的课堂是润泽的,是相互促进的。倾听的本质是尊重,所产生的首先是安全、安心的课堂氛围,人只有感觉到安全,才会打开心灵,让自己的认知触觉灵敏起来。
三、规范自身行为保护学生的精神世界
莫国夫老师提到“教师的一个不合适的眼神或者小小的行为,都会给学生带来情绪上的波动,当学生感觉到不安全感,会自然的关闭自己与外界的联系,由此,课堂中一本正经的虚假学习就这样产生了”。我深以为然,或许自己在教学中曾多次犯下自己都不知道的错误。在《优秀教师的成长逻辑》第一章中,我读到了一个片段,是莫国夫老师曾经观的一堂课《小雨点》,孩子们积极表现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奖励贴纸,课程中老师不小心掉了几次贴纸,孩子都很乖巧的捡起来还给了老师,最后贴纸再一次掉在地上时,这次老师没有是收下而是轻飘飘的一句“不要了”。面对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孩子怔了,作为读者的我也怔了。单纯的孩子哪怕再想要也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表现得到小贴纸,因为它象征着自己的优秀,突然间却发现这个“冠冕”被老师随意的丢弃了,那个孩子的心里一定是充满了矛盾和不解。教师的有意或无意的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素质,为人师表,持之以恒,不在细微之处放松。
四、创设具有积极影响和安全感的学习环境
具有积极影响的教室环境布置,能激励学生阔步前进。因此,教师在美化教室环境时,要以学生具有安全感为基础,学生在优美的教室环境中学习,更能激发学习热情,感受人文关怀。师生处于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中,如此一来,学生在课堂上就不可能会感到压抑、沉闷,缺乏安全感。
学生各有自己天赋和成长的节奏,就像莫国夫老师所说的“教育似农业,教师似农夫”,教育本应是缓慢而安静的,恰如作物的正常生长,不应“拔苗助长”。教育是有节奏的,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不管用怎样的方式,我们都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心神安定,拥有足够的“安全感”,学生才会被学习本身吸引。教师就是农夫,热爱土地和田野,扎根教室和课堂,日不间断劳作,只有悉心呵护用情感浇灌的小苗才定能茁壮成长!
END
文|焦星
编辑|程柳
一审|邓念
二审|李蓉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