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的孩子》读后感3000字_《星星的孩子》读后感

自闭症患儿被叫做“星星的孩子”,他们就像天上的星星,在遥远而漆黑的夜空中独自闪烁着。2016年的夏天,我遇到了第一颗“小星星”。

元元传承

2017年盛夏,刚入职一年的我闲赋在家看《朗读者》,节目中麦家读信的语调神韵让我想起高中时的语文老师——四十多五十的年纪,微驼的背,浓重湖北口音的普通话,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总有一副慈父般的威严。讲话慢条斯理,走起路却脚下生风。我总是背地里没大没小的直呼他袁某。每逢周五,最期待的是拿到他亲手批改的作文,一字一句或是勉励或是劝慰或是心平气和的交流,总让我有继续写下去,继续把作文写好的期待。当时总在想,要是今后成为语文老师,也该是那样的气定神闲,兢兢业业。

现在,我早已忘记他在课上是怎么解读《阿房宫赋》,也记不清他是怎么剖析柳永的千万种风情。只是记得他在我的毕业赠言上写下了二中精神“元元传承”四个大字。

2016年,大学毕业的我如愿做了一名语文老师,再想起袁某,那时迷妹般的听课态度,如今都融汇成了对学科的热爱。

遇到星星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言传身教、以身示范。作为一名从小在好老师熏陶影响下,如今也走上讲台的教育新手,私以为最好的教育是示以美好,授以希望。

2016年暑假,我顺利申请到了在新东方大班教学的机会。

于是在6月到8月的短短三个月中,我积累了300多个课时。看似每天重复的生活因为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学生而变得有趣,而在此之中,也结识了许多学生家长。感触良多。

8月份,在我即将结束兼职的最后一期初一班级里,我遇到了一个自闭症的孩子。

开课的前一天,他妈妈发信息给我,请求全程在后面旁听。因为孩子有自闭症,需要妈妈课后反复帮助他复习,所以家长只有听课才能更好帮助他。

起初我觉得家长跟从听课压力很大。因为有时候我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提神,会适当扯些段子、讲点野史。但是因为有了家长旁听,这些我可能都要有所舍弃。原本会担心课堂沉闷的我后来发现,当我不再过分注重形式的时候,课堂反而设计得更好。内容统一,体系完整。

第一次见到他时,和其他孩子没什么不一样,甚至要比同班孩子高出一个头,长得很壮实。但是从他走路的姿势,和我交谈的眼神,能明显感觉到他还是和普通孩子有所区别。

教一个自闭症的孩子压力挺大的,特别是抽背系统随机抽,每当抽到他而他背到一半断片的时候总是蜜汁尴尬,尤其是他妈还坐在后面看着。只能说要感谢我几年的主持经验,对付一个断片的孩子就好像对待一个语塞的嘉宾。不仅如此,孩子看文章也总是曲解其意,比如一篇文章,大意是:一个人被人抢了东西,后来有人幸灾乐祸,结果幸灾乐祸之人没有好下场。一般的孩子都能把道理概括出来,而这个孩子却觉得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要保管好自己的东西。

哭笑不得的同时也不知如何是好。更加挫败的是,第一节课的课间我走到他的身边,问他觉得上课好玩吗,他只是略略冷漠轻轻地“嗯”了一声。

对于一个老师来说,学生的反馈尤为重要,学生对我的课堂无感,让我觉得很失败。

微光温暖

因为遇到了这个“星星的孩子”,所以我去查了许多关于自闭症家庭的资料。上面提醒着老师,尽可能少的和孩子的家长谈论他们的孩子,因为大多数的家长压力都比较大。她们比一般的家长更加敏感和焦虑。可能你无所谓的一句话都会对他们造成伤害。鉴于此,我一开始并没有和孩子的妈妈有过多的交流。

课堂上,孩子的妈妈始终坐在最后一排,无论他的孩子在前面分神还是干其他事情,这个妈妈总是无比认真地做着笔记,时不时拿出手机拍ppt。课后的小测验,孩子总是最后一个交卷,最后的思维拓展题更是无一例外束手无策。这时,孩子的妈妈总会趁学生放学后走到孩子座位旁,把题目意思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引导他。我清楚的记得,孩子的妈妈曾一遍一遍的告诉孩子,《陈太丘与友期》的“期”就是约定的意思,比如妈妈答应带你下周去奶奶家,就是我和你的约定,我和你的期……

后来我发现,每一次孩子第二天交上来的作业,尽管所写的答案不是最出彩的,但永远都是最工整,态度最认真的。第二天的课前抽背虽说不上流利,但是断片的情况少了很多。我可以想象得到孩子的妈妈前一晚一定反反复复教了孩子不知多少回……

图:作业以《明日世界》为题,写三个立意角度。

慢慢的,我发现这个孩子出现了些微妙的变化。

可能是课堂比较注重互动,经常冷不丁的让学生回答问题,喜欢拿身边的人做例子,孩子还算能跟得上,而且挺开心的。当我看到他在语文课上笑,能够get到我的点,能够在我问大家:“懂了没?”的时候重重点头时,我竟差点喜极而泣。记得有一次,在教《观沧海》的时候,我设计了“根据诗文画画”这个环节,让学生根据诗中的意象在纸上画图,然后小心机般的把粉笔给了他,让他上黑板画。看到我手中的粉笔他先是一愣,然后笑着来到了黑板前——前一晚,我翻了翻他妈妈的朋友圈,知道这个孩子特别喜欢画画,而且画得还不错。

和孩子相处融洽之后,我开始试着打破常规。

通过和孩子妈妈交流得知,她为了孩子放弃了工作,当了全职太太。孩子的语言能力不好,跟人讲话常常断片,可以用鱼的记忆来形容。因此需要反反复复告诉孩子学的知识,否则就会忘得一干二净,片甲不留。

普通小朋友,你教会他过家门口的红绿灯斑马线,他以后遇到类似的路口时,他会明白要怎么过去;但自闭症的小朋友,你花了好长的时间教会他过家门口的红绿灯斑马线,但是,他依然只会过家门口的这一条斑马线,从路对面过来他不会,下一个路口的他不会,如果这个城市里有1000条斑马线,也许你得依次教会他过2000条斑马线,而且每次都花一样长的时间。孩子之前犯病的时候常常摔东西打人,冷静下来又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经常在纸上写写画画,一开始谁也看不懂……

回想起当初训练儿子的情景,旁人都无法想象那种无数次的重复,更接受不了她如恶妇般的恐怖。但是现在,要她再像以前那样,旁人都看不下去地逼迫孩子改正,学习,她想她再也做不出来了。说这些话的时候她笑了一下,说自己也许上了年纪,心已开始柔软,许多事情包容度也大了。但是仍然很庆幸当年狠下心的教孩子,起码现在基本可以摆脱大部分自闭症孩子的命运。

课堂上我总会安排一些简单的问题互动:游戏、小组竞赛等等……还记得,倒数第二节课我突然兴起,问了个第一节课的知识点,始料未及的是,坐在最后一排的孩子妈妈快速用口型回答了我正确答案。

她是个相信奇迹的妈妈,一直没有放弃。她说她是个“永远做梦”的人,希望儿子有一天能好起来,也许目前现实并不太好,但是也要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尽管家庭给了她很大的压力,但是看她朋友圈一直很积极阳光正能量。几颗肉肉蓬勃而生,精心打理;尽管要照顾儿子和母亲压力很重,但常常给自己打气;每次去旅游都会带上蒙奇奇拍许多照片,我想,大概是她儿子喜欢的缘故。

孩子妈妈和我讲话时一直很客气很谦和,完全不介意我是个新老师。后来我也习惯,有时课后我会和她聊上几句,原本是想看看有没有什么笔记需要补充的,结果那笔记出乎我意料的全面而仔细。有一次,她笑着告诉我,孩子其实很喜欢上我的课,只是不会表达,但是她看得出来呢。那一次《观沧海》的课后,每天晚上他都画一幅古诗的配图,《次北固山下》《春望》画得比插图还好,谢谢你点燃他心中的小火苗……那一刻,我心中是不可名状的感动,但更感动的是,孩子有一个这么好的妈妈,让希望之火生生不息……

孩子的妈妈跟我说孩子语文只求及格就好,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家长会竭力配合老师。

于她,我哪有什么要求提呢,有的只是严要求自己,把每一次的课备好,做到深入浅出。关注每一个孩子,多了解孩子心理和思想。

其实应该说感谢的是我,有这样的母亲身体力行树立着榜样。告诉着我如何爱生,如何爱人,如何示以希望,元元传承。

后记:

后来通过她朋友圈发的一次同学聚会,我得知,原来她曾经是师范专业,曾经也是一名老师。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