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乘研学之风 行育人之舟 ——读《地理眼+实践力》有感

以下文章选自《裴戈地理工作室》
 
在工作室的统一安排下,我拿到了《地理眼+实践力》这本书。随手翻阅,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吸引了我;深入研读,一段段神奇的经历震撼着我。大自然的神奇与研学者的执着让我对研学充满了向往。全书分为“研学的遇见”“旅行的视角”“地理的味道”“实践的力量”四部分,既有研学的实践,又有旅行的描述;既有实际观察,又有思考和感悟。它把自然与人为有机结合、把教学与生活实践融为一体,告诉了广大地理教师如何组织开展研学旅行、设计规划活动,是一本值得细品的好书。通过本书的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研学旅行的魅力。
 
1
 
落实核心素养,实现育人价值
 
地理核心素养包含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是新课标中出现的热词,是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为能力。这是地理学科独有的教育理念,是学生获取第一手资料,研究现实世界人地关系的钥匙。研学是地理实践力落地生根的重要方式。在研究学习中行走,在行走中学习合作、求真、修身,研学能让学生在开放性的集体活动中开阔眼界、拓展思维,获得生存、做事、为人的能力,获得个人丰富的体验感受,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探究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研学旅行是教育部门践行立德树人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新举措。首先它能帮助师生了解社会、感悟自然。学到什么还不足以“立德树人”,做得如何才是“立德树人”的有效体现。研学旅行是师生校外的实践活动,必然要接触社会和自然,这个过程会让师生对社会和自然有所感悟,把象牙塔中虚构的社会和自然影像与现实世界对比思考。师生们走进乡野村庄、城镇厂矿、历史文化景区等,通过这些了解身边的生活环境的真实情况。再者,研学旅行有助于让学生明白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过程,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研学旅行是校外的实践活动,它对师生的身心健康和自我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时间管理、规划研究、线路设计、财物安全、人际交往、食宿安排等。
 
教师是研学旅行的组织者和规划者,扮演了重要角色。研学线路的选择、活动的规划组织、与课程的融合、研学评价考量机制等都需要教师的参与,教师对研学有深入的体验和思考,研学旅行的实施和方案就更体系化。因此地理教师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研学的作用,还要参与到研学的规划和实践中。
 
2
 
激发学习兴趣,感受学科魅力
 
研学的主体对象主要是中小学生,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只有激发一个人内在深层次的动力才会使一个人对一件事感兴趣,才会去慢慢的接触研究它。就学生而言,很多时候传统教育是根据教学大纲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属于被动学习,孩子的兴趣不大。那研学旅行如何激发孩子的兴趣呢?首先是在环境上,研学将课堂搬到了大自然、博物馆等更有趣味性、更有意义的地方,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孩子在精心准备的环境中,进行视觉、听觉、感觉的充分体验激发主动学习探究的兴趣。其次是在活动形式上,开展活动的不再是传统课堂里的老师,而是由受过专业训练的研学旅行辅导师(国家暂未正式定义该职业)精心设计和组织活动。如何让孩子们耳目一新充满兴趣地自主学习更多的知识?学习目标如何达成?教学反馈是否令人满意等问题都对研学辅导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用心观察世界,敢于提出质疑
 
《一错百年,海上开看轮船》一文使我的感触颇深。我在讲授地球是椭球体时和大多数老师一样展示这样的情景:一个人站在海边眺望远处航行的轮船,常常会发现远处海面上先出现桅杆,后出现帆船。对此我并没有产生什么疑问。但是看了这篇文章,作者通过观察、证明的方式推翻了这一论据。这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地理教学真的应该培养学生敢于发问、勇于探索的精神。对于司空见惯的事情敢于问问什么并运用一定的知识与方法去求证,这种尊重事实的科学探索精神对孩子们的成长与发展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这一点我体会颇深,是因为之前我带领孩子查阅资料,做一些地理学的模拟小实验,但是实践的过程中发现了结果与理论不符的情况,这就促使我们反复实践、寻找原因,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生成性的问题也成了我们宝贵的教学资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旅行,是地理教师最好的学科实践,是地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的深度融合。我们教师带领学生走出去就是将学生从课堂的有限空间带到广阔的自然世界和社会生活中,通过实践、探究、合作、反思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研学旅行是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教师要积极行动起来,切实有效地组织、计划研学方案,并付诸行动。
 
作者:梁娟娟
 
(三门峡市陕州区陕州一高)
 
编辑:李   蔚
 
审核:裴   戈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