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 ¦ 感悟和体会 系列(三)

以下文章选自《红色文昌》
 
戴口罩 勤洗手 少聚集 多锻炼 爱学习 共成长
 

 

 
开卷有益
 
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高谈阔论之中,处世判事之际。
 
欲成“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必须爱读书、常读书、读好书。为此,文昌教育督导站倡导片区各校组织教师利用暑假掀起读书高潮,并持之以恒。
 
为此,红色文昌将陆续刊出片区学校班子和教师读书感悟与心得文章。现在推出第三篇。
 
小酌经典文化“三培养”
 
作者:李建平
 
(苍溪县白山乡小学校 校长 )
 
中国经典文化泛指在中国大地上能影响中华民族灵魂的精神内涵,蕴涵着中华民族基本精神的一切产物的文化大综合。它受儒道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的影响,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兴替与演进,文质兼美,博大精深,具有长久的耐挫性、深厚的基础性、高度的浓缩性三个典型的特点。
 
笔者从事语文教学30年来,尤其喜欢中国的古代经典作品,常常陶醉于字里行间,吟诵于课堂内外。现将点滴体会流露与笔端纸砚,以俟志同道合者切磋小酌。
 
1、培养学生完美人格。让学生在学习经典的漫长过程中培养他们的美性,潜移默化中以审美的情感去启动他们的心灵,净化塑造他们高尚的情操,这样就避免了旧式的强制德育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因为纯粹的德育活动往往从道德认知开始甚至仅仅停留于认知阶段。这时道德主体可能由于对伦理规范所要求的个体与群体和谐的认可走向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行为,也可能由于群体与个体利益上的矛盾在理智上认可,但在情感行动上拒斥。所以其结果是隔靴搔痒,表面上是道德胜利了,实际上人们却自欺欺人,给个人欲望穿上了道德晚礼服,于是就有了伪君子的出现。而经典文化基础的深厚性却可以扬长避短,培养了人们宽广的胸怀,坚强的意志,也为人们提供了永久的精神支持。例如古代经典作品《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何等宽广的胸怀,何等高尚的人文情怀。尤其是当今世界,我们当代人要抵制各种诱惑,以家国己任,天下为先。又如《散步》一文中两对母子的和谐,美好家庭担当意识,正是当今社会年轻人缺乏家庭责任的有力应对。还有中国的“士大夫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这些都为历代中国人提供了永久的精神支持,成为培养学生完美人格的最佳范本。
 
2、培养学生艺术修养。艺术修养不是一两天就形成的,而要经过长时间的艺术熏染和陶冶。古人一提“书香门第”是个字,便让人肃然起敬,因为他们从小就受到了文化艺术的耳濡目染,家庭成员整体艺术修养都较高的缘故。通常说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因为长时期大量读书,会使人潜移默化地提高文化艺术的修养,而通过经典文化教育去培养学生艺术修养就贵在自然,持久,有如春风拂面,春雨润物,是不带有约束性,强制性的艺术教育,是在自然而然,非常愉快的气氛下实现的。比如,郭沫若从小就背诵过很多唐宋人的绝句。茅盾很小就跟长辈读《三字经》《千家诗》等。《诫子书》、《傅雷家书》的谆谆教诲,更让我们感到拳拳爱子之心。因此让学生早期学习经典,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进而潜移默化的形成较高的艺术修养。
 
3、提高学生未来生活质量。在学习经典的同时,从美的角度出发去提升其精神境界,使学习经典活动本身成为一种人生境界的达成过程。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当代人类面临的却是精神的空虚,人格的扭曲,分裂,本能的压制等等。工作的压力稍大,很多人抑郁,烦躁,憔悴。其实不妨多读读经典,多看看古人的人生哲学,多和古代名人谈谈生活,自觉提升生活抗挫折能力。不是吗?一代文豪苏东坡多次被贬,却豪放而不沉沦。刘禹锡一反常态,秋天的悲凉枯寂荡然无存。柳宗元寄情山水却成就《永州八记》这部文学瑰宝,人生因简单而有趣。司马迁、张骞、郑和……永远的与生活斗争,不屈不挠,例子多了,不胜枚举。如果让学生多学习这些经典文化,多同古代先贤交流感悟,培养他们的抗挫折能力,他们踏入社会后就敢承受种种压力,按经典去做,个人成功率高,更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妙无穷。
 
“人之初,性本善”。学习经典,传承文化,培养美性,日积月累,当代李白,现代岳飞,未来司马光就在这经典阅读活动中产生,全社会审美水平就会提高,人与自然,社会就能和谐发展。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