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悟】关于选文策略与比较分析——读《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有感第①辑

以下文章选自《春风弦歌》
 
写 在 前 面
 
《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可以说是一部值得仔细啃读的作品,全书共分为八部分——古代诗词、现代诗歌·散文、小说、古代散文、现代散文、童话·寓言、纪实作品、议论文·小品文。孙教授将文学与哲学联系在一起,用哲学的眼光去审视文本,用哲学的方法去分析文本,给人带来观念、思想和精神上的冲击。全书以独特的视角对不同文体的不同作品进行了详细地分析,文本解读深入而独特,令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也会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关于选文策略与比较分析
 
——读《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有感
 
如怡
 
犹记得之前读过一本书,讲的就是真正优秀的老师准备一节公开课只需要15分钟,但是这么轻松的背后其实是多年积累的阅读。看过孙绍振老师解读作品的过程,我就明白了什么叫优秀的老师都是相似的,尤其是语文老师。只有阅读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只有阅读的视野开阔了,才能有“比较”,才能谈“解读”,才能作“分析”!这里想从“选文策略与对比分析”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个人觉得“选文”与“比较”是相辅相成,互为基础和前提的,因为老师的选文决定了比较的切入点,而比较的切入点也为老师提供了选文的方向,但这些又都基于广博的阅读。这本书中作者就在解读作品时插入了不同的作品进行比较。比如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讲到柳宗元的《童区寄传》和《小石潭记》,就联想到他的《江雪》《渔翁》,讲到外国小说《皇帝的新装》,就能想到我国古典文言小说《崂山道士》《高僧传》;比如不同作者写作对象相似的作品,举了袁宏道和袁中道两兄弟的《游高梁桥记》,同一写作对象却给人以不同的观感;再比如同一题材的作品,像表现革命家崇高精神的“红色经典”作品等;再比如同一体裁的作品,提到《落日》,就想到了另一篇同为新闻特写的关于日本投降的文章,这也让我想到了高中阶段学习的《别了不列颠尼》……这些篇目有的学习过,有的甚至闻所未闻,又何谈比较呢?可见博览群书才能有所参照,才不会发愁找不到好的切入点,找不到贯穿整节课的主线问题!
 
有了文本的选择的方向,我们还要有比较的能力,而两篇甚至是更多篇文章放在一起比较,我们最起码要能找到它们的异同,这些文章因为“同”被聚集到了一起,却要从“异”入手解读和分析。那么该如何寻找这个“异”呢?
 
比如写钱学森的那篇名为《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的文章和李辉的《梁思成的故事》,它们都表现当代学者的精神境界,都以主人公的事迹为主,“但两篇文章的作者在掌握的感性材料方面,却有很大的差别”。除了素材的选择,我们还可以比较语言,比如从文章入手去品味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异同;比较写作手法,比如中外不同的作者对同一手法的作用及效果,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和洛威尔的《池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比较审美效果,同一写作对象的文章,因为结局或者是人物刻画等方面,造成格调的差异,比如《李寄》和《童区寄传》等等。
 
作者说:“阅读不光是为了读懂文字,而且是为了读懂作者和人物的精神、情感和个性。这一切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在非常具体、非常灵活的语言中。”那么作品分析,从哪里开始呢?我们当然还是要回到文本中去——裸读文本,作者在书中为我们细致地诠释了这一理念。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抑或是诗歌,几乎每句分析与解读都有原文做参照,做依据,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们忽视的原文可以这样理解”“这个地方原来有如此深意”。换句话说如果我们仔细钻研,即便达不到像作者这样的深度,相信也可以有所理解和感悟。
 
当然,现在科技如此发达,掌握更丰富的资源一定会让我们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但相比于“直接”去网络寻找现成的,甚至是并不权威的所谓的解读,裸读文本应该会是深入阅读的一个最有效的途径吧!
 
— END —
 
原创作品,转载请标明作者和出处!
 
 

相关读后感推荐:

《兔子坡》读后感300字_《兔子坡》读后感四年级

《莎士比亚全集(纪念版·第10册)》读后感500字_《莎士比亚全集(纪念版·第10册)》读后感

《傅雷家书》读后感300字_《傅雷家书》读后感

《斑马项链》读后感500字_《斑马项链》读后感

《别笑!我的技能很正经》读后感500字_《别笑!我的技能很正经》读后感

《太阳和蜉蝣》读后感370字_《太阳和蜉蝣》读后感

《彼得潘》读书感想800字_《彼得潘》读书感想

《量子少年2:寻找永恒之子》读书有感_《量子少年2:寻找永恒之子》读书有感500字-800字

《刘慈欣中英双语科幻经典(青少版)8:微纪元》读书心得_《刘慈欣中英双语科幻经典(青少版)8:微纪元》读书心得500字-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