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学共•读书感悟】成人比成事更重要

以下文章选自《赤峰学习共同体》
 
成人比成事更重要
 
——读李政涛的《一个人和她的教育改革》有感
 
克旗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岳春艳
 
记得初中时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老师的导语是:“你认为在你的生活中,谁才是最可爱的人?”问到我,我铿锵有力地回答:“是老师”。我还勇敢的说出了自己的理由:老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老师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老师又问我会不会成为一名老师时,我毫不犹豫地说:“会”。或许从那时起便真的埋下了梦想的种子,高考志愿居然全是师范院校,就这样和教育工作结下了美好的缘分,可是即便考入师范院校,对于“教育”的理解也只是从《教育学》这门功课背诵的答案。谈到“教育改革”真是诚惶诚恐,提到“改革”,总害怕哪天真的有人会指令我“真刀真枪”的比划一下,所以,尽管隔空仰望那些教育家、教育改革家,但自己在改革中却一直躲躲闪闪。
 
今年的寒假特殊而漫长,回想起在研修班几个月的日子,通过读书、写作、实践等磨练,对于“教育改革”不再那么恐惧,尤其是读了黄建初老师推荐的李政涛教授撰写的《一个人和她的教育改革》一文,文章的主人公---叶澜教授的改革精神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叶澜教授是“新基础教育”的创始人,她一直致力于新基础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在新基础教育改革中,她不是一帆风顺,她受到排挤、非议、嘲笑,她有时也很无奈,甚至孤独无助,但她不气馁,因为她相信任何改革都是耐心、从容、安静的事业。
 
叶澜教授提出:“价值观是一切改革的起点”,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读到这句话十分汗颜,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成绩分数,哪怕孩子少考一分,我们都会自责很长时间,唯恐是自己的知识点讲授不到位,影响了孩子的分数,老师除了完成学校交给的教学任务之外,便是对知识的狂热追求,我们的教学行为恰恰是叶教授所提到“成事”教育,忽略了他们的生命,没有完成“成人”教育。就这样,他们沦落为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他们也仅是家长殷切的希望(也只限于“希望”两个字),他们已经不再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因为老师早已放弃了他们的“生命”,放弃了他们的尊严,老师已经把教授知识从他们的生命体中抽离。他们不过是盛放知识的“木桶”,谁会去管“木桶”有什么想法,因为它只是盛东西的器皿。老师也曾经试图夸赞他们的潜质,但却只把它用来盛水,它哪敢去盛糖或其他东西,何谈创新,天长日久,泯然众“桶”也!
 
写到此处,十分愧疚,我们是用何等神力把一个个具有潜质的孩子变的“泯然众人矣”的,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长期异化的教育导致孩子心灵和思想世界的枯涩、干瘪。于是,我有了这样的反思:我们在引领学生获取学科知识、提升核心能力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对孩子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让他们明白,“德”是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基础,让他们在本该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年龄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在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同时,获得情感的熏陶、品格的锤炼、精神的洗礼,成为一个爱自己、爱家庭、爱国家的全面发展的人。这样的目标看起来有些虚无,但只要我们老师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率先垂范,注重日常教学的点滴渗透,孩子们就会在不经间被影响、被唤醒。
 
在疫情期间,有个从美国回来避难的人备受关注,他在美国取得了绿卡,却因为在中国得不到免费治疗而大肆咆哮,还口口声声说自己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我们不得不承认,他是个高端人才,可是他的自私自利遮掩了他所有的闪光点。我不禁想,他也许就是我们传统“成事”教育的牺牲品,而像他一样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作为班主任,每每和家长聊天,他们总是说:“现在的孩子特别自私自利,难以管教。管少了,就放任自己,管多了,就顶撞叛逆,对家长、老师很少存有感恩之心。”确实网上辱骂家长,殴打老师的孩子不少。他们任性自我、盲目崇拜,84岁的钟南山院士、73岁的李美娟教授不是他们崇拜的对象,追求的目标,他们反而花重金给王俊凯(一个明星)过生日。每每听到这样的话,看到这样的事,总会引发我这样的思考:是不是我们所忽略的恰恰是孩子们在成长中不能缺少的。我们虽然不能像战士、白衣天使一样冲在前线,但是我们从事的是教书育人的职业,这些孩子是我们民族的希望,通过我们潜移默化的教育, 不能让他们把“学习”狭隘化,成为高分低能的人.让他们明白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还要学会正确的价值取向,学会有尊严的活着。
 
看到这些,哪件不使我们痛心呢?所以身为一线教育人员,我们不能永远仰望别人的教育理论,我们应该躬下身去,在我们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完成创造有生命价值的教育。
 
几年前,我的班级的一个性格内向、孤僻的孩子,因父母离异多年,对父亲产生了深深的怨恨和芥蒂。在他乡奔波多年的父亲回来看望他时,他不愿和父亲见面,甚至在电话中都不愿叫一声爸爸。这位父亲看到孩子对自己如此冷漠,情绪异常激动,一时间丧失了理智,冲进学校。孩子也拿出一拼到底的态度,此刻就想和他拼个你死我活,保安及时的制止了这一恶性行为。但念子心切的父亲仍不死心,他总是徘徊在学校的南大门附近,希望找到与孩子见面的时机。孩子看到这种状况,非常恐惧和焦虑,一个人默默的在班级哭泣。
 
当时见到此景,中午毅然决然的把孩子带回了家。同事劝说:“孩子的父亲太过冲动,这样做很危险。”我笑了笑说:“他不仅是我的学生,也是我的孩子。他遇到了困难,我就是他最坚强的依靠和后盾。”回家后,给孩子做了一桌丰盛的午饭,和他谈起了朱自清和父亲的隔阂,谈起了朱自清《背影》中,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和儿子对父亲深深的歉疚。孩子的抵触心里就这样被慢慢消解,他给父亲打了电话,告诉父亲他能理解这些年来他的辛苦和不易,此时已平静下来的父亲听着孩子安慰的话语,早已泣不成声。
 
之后的一段时间直到毕业,我总是和他谈心,在我的引导下,他渐渐变得开朗、坚韧、宽容,虽然他没有成为众多老师眼里的“好孩子”,但是他的精神是健康的,人格是健全的,他在他自己的位置创造自己的价值。每到年节,收到他问候的短信或电话,我才知道我的成人教育在他身上得到成功的验证,也给我的教育改革之路指明方向,我们应该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之育人的任务。 
 
有人说:“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老师。教师要想成为优秀的教育者,改变自己的教育价值观,必须做最好的读者、作者和育者。要做勤奋的读者,多阅读,扩展自己的视野。要做善思的作者,只有这样,在思与写的过程中才能站在学习者的角度,理解教、理解学,才能真正转变思想。要做睿智的育者。教育者绝不能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他需要不断自我更新,做一个真实的,有信仰的育人者,才能帮助孩子的生命状态更加美好。
 
 文字:岳春艳
 
编审:赤峰学共编辑部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