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悟】常婷:浅谈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师道

以下文章选自《杏坛书声》
 
浅谈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师道
 
——读《读懂孩子的心》有感
 
我是教育战线上一名普通工作者,工作原因,和新任教师、临退休教师有太多的接触,无论是热情迷茫的新任教师还是平和笃定的临退休教师,对于师道的认识,总有着这样、那样的说法。培养成龙成凤的孩子是天下母亲的夙愿,俗话说的好,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母亲做什么、怎样做才能帮助自己的孩子成人、成才,是母亲的必修课程,这也是我拿起《读懂孩子的心》这本书的缘由。
 
这本书是樊登推荐书目中的一本,语言平铺直叙少有修辞,却被称之为家庭教育的基础篇,从我自身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及做母亲的心得感受出发,参照网络上火爆的家庭教育IP观点,对于“师道”有了新的思考,下面就从三个方面展开分享。
 
一、关于成长的模式
 
在很久以前,网络上流传了这么一件事,引起了大家的热议:一位优秀的班主任妈妈坚决反对自己的女儿嫁给自己曾经的优秀学生,原因很简单,这个孩子的优秀源于成绩好,这个孩子只知道听从安排干好学习一件事,对于其他永远是不入耳、不走心、不作为。生活是多元的,女儿与这样性格的人共度一生,风险太大、幸福指数太低。
 
听闻这个事,不由得想聊聊“听话”的孩子与“调皮”的孩子。听话与调皮最大不同在于孩子对规则和自主性的表现不同。听话的孩子常常畏惧于规则,甚至于不敢诊视反抗规则,他会很好的在规则内生存和应对,其行为动机主要来自于对规则的敬畏,却也缺失了更多的可能性。调皮的孩子对规则的破坏性极强,几乎不会有什么能够让他们乖乖不动地规则生效,与此同时,他对规则的破坏通常情况下都是因为他想要那么去做,其动力主要来自于对自身内心的驱动。现代教育又是借鉴工业化进程在不断优化,以知识传播为目标,把人变成标准化过程中的标准产品,而这个前提就是要“听话”,“听话”的孩子越多,个性化的状况越少,工作效率越高,工作产出越高,故而教育工作者往往更喜欢“听话”的孩子,往往把这些孩子称之为“优秀”的孩子。但是,每位教育工作者都非常清楚,知识并不是成长过程的唯一因素,人是一种综合的个体,他的成长过程中不仅仅有知识,甚至很大部分的内容均与知识无关,比如独立的人格、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坚韧的意志、多种多样的生活技能等等。在学校教育中,我们之所以过度关注知识传授,原因正如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说的那样:“为什么我们习惯用考试来衡量一个学生的水平,因为这是最简单最省力的方式;为什么我们不把品行、操行等方面的考量作为评价的重要的因素,因为太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法标准衡量。”我们在学校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去触及这些问题,原因很简单,触及了会带来评价上的困扰,更会加大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从一个教育打工人的角度来看,这是极其不划算的。
 
每位教育工作者既是教育战线上的一员,同时也是一个真实家庭中的的父母、家长,如果切换至家长的角色,如果自身的孩子变成一个“听话”的孩子,相信我们内心是很不踏实的,喜欢就更谈不上了。当然,如果简单的认为“听话”的孩子身上具有的因素“调皮”的孩子身上一定没有,“调皮”的孩子身上具有的因素“听话”的孩子身上一定没有,那就有失偏颇了。
 
二、关于育人模式
 
中高考结束、大学毕业季,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学生们将陪伴了他们9年、12年、16年的书籍、笔记纷纷撕碎,从楼顶洒落,并大声疾呼:“解放了、终于解放了,再也不用翻这些书了、再也不用考试了!”这样的画面不禁让人感叹道:“我们到底做了什么!”。不可否认,现在的学校几乎都在用同样的方式,用各种规章、制度、纪律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却忽略了学生自身的成长自主性;而学生也在这样的规章、制度和纪律中,因为害怕排名下滑、学分丢失或者其他的各种因素,而压抑自身对这种制度的反抗,直到再也不受这些规章制度的制约,才欢快的将自己的情绪抒发出来,也就绘就了一幕幕考试后漫天飞舞的纸片雪花景。
 
《爱因斯坦》这本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完成同样一件工作对小学生产生的教育方面的影响可能有很大的不同,这取决于使他完成这件工作的内因究竟是害怕受伤害、利己主义的情感,还是获得喜悦和满足感。没有人会坚持认为学校的管理及教师的态度是对塑造小学生的心理基础毫无影响。我觉得最坏的莫过于学校主要用恐吓、暴力和人为的权威等手段工作。这种做法摧毁了小学生健康的感情、真诚和自信。它产生出的是顺从的人。”
 
考试后的纸片雪花景和《爱因斯坦》中的这段话,不禁让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孩子需要的是懂教学的老师还是懂成长的老师?是的,在教学过程中,纪律性和自主性是一体两面的关系,而非取舍关系。我们只是潜意识的延续着父辈的教育形式和自身的经历,以过来人、理所当然的心态在教学关系中与学生相处,期望学生接受自己的想法和意图,对学生不断的施压,收到的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
 
如果将教学过程比喻为松土施肥,那么成长过程就是扎根吸收。若是你面对一个“乐不思蜀”的阿斗,又如何能将他辅佐成一代明君;若是再碰上一个连根都不想扎进土壤里的幼苗,岂不是越松土施肥,就越不生长;若是再拔一拔苗,岂不是更加容易死亡;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本质上也是成长的过程,若能在这个过程中唤醒学生成长的自主性,岂不是事半功倍。若真想唤醒学生的自主性,就要在教学关系中建构起“陪同模式”。
 
教学本就是一个教一个学,在位置上是有差异的。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重教轻学,自然在教的过程中,教师的地位往往高于学生,由此会导致两个问题:一是教师不关注学生的想法,或是恩舍般的征询一下学生意见,往往不能够了解学生心中所想、脑中所思,自然无法对症下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师不重视甚至看轻学生自身的能力,其实相比循规蹈矩多年的成年人,老师们已经习惯了各种规则的约束,反而没有学生的创新能力强,他们仅仅是在某一个方面的经验比较丰富而已。从我们教学工作人员本身而言,我们就一定比学生们成熟、理性吗?去除三尺讲台的外衣,很多人在家里也是受爸爸妈妈照顾的小孩子,很多人也在面对自己家里孩子一筹莫展,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学生在这方面因为没有旧的模式制约,对新的内容有极强的接受能力,反而是教师在这方面的接受度不如学生。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只是单纯教,而是看到学生身上成长的东西,并陪同学生一起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成长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教师,更重要的是这种同等地位的认同感,会极大的鼓舞学生的自主性。这种同等地位、共同成长的模式我称其为“陪同模式”。
 
三、关于学校教育的师道
 
试着在百度上输入“高学历低素养”几个字,你就会看到很多相关的介绍,讲述很多具体的案例,我们暂且不深究这些案例的真伪,只来探寻一下这个现象背后的教育问题,那就是何为师道?
 
《爱因斯坦》这本书中这样说,“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就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其主要训练在于获得细节知识的人来,他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读懂孩子的心》中这样说,“我还认为应当反对把个人作为死的工具。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使青年人在离开它时具有一个和谐的人格,而不是使他成为一个专家。照我的见解,这在某种意义上,即使对技术学校也是正确的,尽管它的学生所要从事的是完全确定的专业。学校始终应当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取得专门知识放在首位。
 
何为师道?那就是不能把学校简单地看作是一种工具,靠着学校来把大量的知识传授给成长中的一代,而忽略了知识是局限性和学生的灵动性。学校应当发展学生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应当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应当帮助他们树立为社会服务的人生最高目标。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模一样的叶子,同样也不会出现两个完全一模一样的人。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因为其先天条件和后天成长环境,都是完全不同的。而其中学生本身的个性因素会成为其成长的重要因素,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父母,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其个性因素的引导,在孩子接受教育的最关键的阶段,能够帮助其塑造有益于社会的品质和才能。我们要相信,一个知识不合格的孩子,若其拥有有益于社会的品质和才能,同样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若只是拥有知识,品质和才能的成长出现问题,会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造成极大的困难。同样的,如果一位学生能够恰好遇到一位引导其品质和才能成长的老师,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
 
 作者简介:常婷,大荔县教育局人事股干部
 
大荔县教育局机关学习平台
 
主办:大荔县教育局行政办
 
投稿:dljyxzb@163.com
 
 

相关读后感推荐:

《雷伊传3:诸神之战》读书心得_《雷伊传3:诸神之战》读书心得500字-800字

《迷你联萌大冒险·迷失梦空间》读后感500字_《迷你联萌大冒险·迷失梦空间》读后感

《淼叔说科技简史》读后感_《淼叔说科技简史》读后感500字-800字

《神奇树屋·故事系列·进阶28:闯入惊险战场(中英双语)》读书感悟800字_《神奇树屋·故事系列·进阶28:闯入惊险战场(中英双语)》读书感悟

《往来皆鸿儒:《白丁会客厅》教育访谈实录一》读后感500字_《往来皆鸿儒:《白丁会客厅》教育访谈实录一》读后感

《好习惯成就男孩一生》读后感500字_《好习惯成就男孩一生》读后感

非遗学习传统绝活心得体会_非遗学习传统绝活心得体会500字

3岁+必看100本绘本,世间所有美好和孩子一起体会 | 附阅读链接

《写给小学生的创意作文课1:学修辞,玩想象》读书有感_《写给小学生的创意作文课1:学修辞,玩想象》读书有感500字-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