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悟 | 《一个戴灰帽子的人》读后感

以下文章选自《微山湖党建》
 
编者按:为进一步引导年轻干部养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升素质能力,县委组织部探索建立年轻干部读书学习制度。通过每天自学1小时,每月阅读1本书和撰写1篇学习心得体会文章等方式,帮助年轻干部逐步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精神追求,涵养境界和格局。特开设“学而思”专栏,持续对年轻干部的优秀学习体会文章进行刊发,供学习借鉴。学出坚定信仰,涵养公仆情怀,催生使命担当。
 
《一个戴灰帽子的人》读后感
 
县法院 左凯旋
 
 这是一本回忆录,作者是邵燕祥,书中回顾了1960至1965年期间的人生经历,所谓的“灰帽子”,是指他本人在被划为右派,在渤海边的某农场劳动两年之后的1959年10月,摘掉了右派帽子,幸运地回到北京,重返先前的工作岗位,既已摘掉右派“黑帽子”,但依然是犯过错误的人,所以无权拥有无产阶级的“红帽子”,那么,只能算是戴着“灰帽子”。“帽子”曾经是中国当代政治文化语境中一个非常敏感的词语,它意味着一个人的身份,社会角色以及政治生命的“异类”状态,一般而言,“戴帽子”代表贬义,大体指称处于正常社会秩序及主流结构之外的 “非我族类”的身份标识,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岁月,一旦头顶“帽子”,注定精神上要遭受屈辱、歧视与冷遇,生活经历颠簸、曲折乃至沉沦。
 
57年的中箭落马者,各有各的原因,但就像邵燕祥这样成长于人民共和国的青年知识分子,大多有着强烈的民族国家认同意识,是基于自己的国家更健康发展的初衷坦诚吐露了内心真实的想法,他们无俗虑,少世故,可能有点恃才傲物,有点过于尊重内心的骄傲,因此走入人生逆旅,所付出的代价是不是也太过沉重了。
 
《一个戴灰帽子的人》虽是个人回忆录,但留存的绝非私人记忆,因为高度体制化的社会任何个人的精神都会留下时代的擦痕。在回忆录涉及的年份,邵燕祥供职文艺部门,与当时的文艺政策和动向关联密切,所以,他的回忆中,一叶知秋,知微见著,也可隐约看出60年代初期中国文艺界的探索、困惑与曲折。
 
1963年,邵燕祥所在剧团按“三三制”的比例排演剧目,即外国的、经典的、现实的三部剧作,外国的选择了苏联卫国战争题材的剧目《花园》,经典剧目是曹禺的《北京人》,现实题材的剧目是根据胡正同名小说改编的《汾水长流》,邵燕祥参与了《汾水长流》的改编创作,以当时流行的“两条路线斗争”的理念组织情节冲突。排演完成,剧团赴各地巡演,结果对合作化主流叙事进行图解的《汾水长流》不过是“认认真真走过场”,反响平平,而《北京人》却长盛不衰。由此,邵燕祥感觉《北京人》对北京古老宅院暝色四垂氛围的渲染固然迷人,更重要的是,在强调斗争、决裂、戒备、警惕而缺少同情、怜爱、体贴的环境中,《北京人》唤醒了观众高贵的却已显得陌生的情感。邵燕祥还推荐初学写作者可以仔细阅读曹禺剧作中的场景提示,看看大师是如何融情于境,烘托氛围的。
 
这本书帮助我了解了那段历史的幽暗,带给我理性的思考,任何时候都不会用犬儒讥诮的心态看待一切;另一方面,在以现在的工作状态下,可以始终坚持自己内心的理想国,相信法治能够带给我们相对的确定性,可以始终相信正义与良善。
 
 

相关读后感推荐:

《加一点点魔法》读后感500字_《加一点点魔法》读后感

《大熊医生粉丝团》读后感_《大熊医生粉丝团》读后感500字-800字

《唐诗洛阳记:千年古都的文学史话》读后感500字_《唐诗洛阳记:千年古都的文学史话》读后感

《医护书籍》读后感800字_《医护书籍》读后感

《思考的艺术》读后感800字_《思考的艺术》读后感

五年级语文下册《猴王出世》读后感范文4篇,给孩子们保存!

《企鹅兰登口袋本·见字如面:太空(中英双语)》读后感500字_《企鹅兰登口袋本·见字如面:太空(中英双语)》读后感

《三言二拍·初刻拍案惊奇》读后感500字_《三言二拍·初刻拍案惊奇》读后感

宁阳县检察院举办以“不忘使命辉煌,牢记使命担当”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