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悟 | 为何入读天价国际学校会让英语弱的孩子的英语水平更加弱?

以下文章选自《Multilingual俱乐部》
 
英语教书酱 | 语言爱好者 | 文艺少女
 
英国约克大学TESOL硕士,闲来无事学了4门外语,痴迷阅读和旅行,最爱哈吉斯,是雅思托福SAT三栖教书酱
 
在我的工作中,最常接触到的学生群体,就是国际学校和各大知名公立高中(包括我的母校)的国际部(或称为AP/A-Level)的孩子。但他们的英语水平可以相差十万八千里。好的,早已是高一就托福裸考119;弱的,大概只有托福30-40分的水平,而且有时候会越来越弱。作为号称为学生提供“全英教学全面与国际接轨教育"的国际学校/国际部,为何在收取每年十几万的巨额学费的同时,却没有让“后进生”有长足长进呢?我一直很从根本上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最近我觉得在这方面的探索上好像有了那么一丝进展。
 
最近我在疯狂地看书,以缓解要迎来新家庭成员的一些焦虑。除了复盘自己之前写过的《如果有个孩子,我将这样把他养大》的英语学习规划路线,看看有没有什么要更新迭代的老旧内容以外,我也在积极地寻找一些幼儿英语和语文启蒙的书籍,看看有没有什么新感悟可以来弥补我设计的原有路线的不足。于是,在很偶然的机会下,遇到了盖兆泉老师的《做孩子最好的英语学习规划师》以及申怡老师的《语文高效学习法》(对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会特别担心小孩的语文学不好,可能从职业病的角度出发,感觉英语和语文要是没学好就亏大发了……),加上复盘了二语习得的文献和正在读令人醍醐灌顶的“Critical Thinking”,想了很多东西。最后,除了解锁到一大波超级好看的动画片以外,还意外解开了心中多年郁结--为什么身处国际学校英语还能越学越差。今天我把一些思考写下来,一是想与大家一起探讨,二也为将来如果动了要让小孩进国际学校/国际部的心思时,拿出来复盘思考。
 
语言的“习得”和“学得”
 
在语言学习与教学领域,常常被混淆的两个概念:一是SLA(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二语习得),二是EFL learning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h Language,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和英语作为外语,在学习目标,掌握程度,词汇量,流利度,应用面来说,都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从学习出口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数据看出一些区别:
 
我国新课标英语教材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设计的词汇量:2300词
 
高中毕业生设计的高中阶段词汇量:3500词
 
小结:如果只是跟着学校课本学习,那么我们到高中毕业的时候,词汇量大概是5800词左右
 
托福iBT(被定义为“EFL”考试)要求的词汇量:8000+词
 
SAT考试(设计对象为英语母语者到高三的水平):12000词(但从Alice的教学经验来说,12000词太保守了,15000词才是底线,毕竟大量历史文献里的词并不在常用英语词库里)
 
新版GRE(设计对象为英语母语者到大四的水平):10000词
 
毫无障碍读懂英语小说:9000词
 
搞科研:20000-30000词
 
总结:如果在新课标的系统中学习,我们高中毕业的时候词汇量远不及托福这种“低端出口”考试的要求。而能胜任SAT级别以上的考试,或者想要无障碍阅读英语文学和文献,想加入顶级科研团队搞事业(科研英语是个什么鬼,大家有兴趣的话,Alice可以让家里室友来跟大家聊聊哈哈),需要把英语作为二语来掌握。EFL和SLA两者的出口是相距悬殊的。
 
(数据来自盖兆泉老师的《规划师》,Alice也综合了其他一些数据来确认数据可信度)
 
聊完SLA和EFL学习出口的区别,我们再来总结一下
 
SLA的特点--以“习得”为主
 
1 起步早--大概3岁开始启蒙,最晚不超过10岁
 
2 以隐形学习为主,也就是所谓的“pick up language in daily life”。正如我们学习自己的母语一样,一开始是大量的听力输入,逐渐过渡到“说”,然后才是认字,阅读和写作。通过大量的日常用语,动画片,分级阅读对语言的重复,达到“捡起”语言并应用的程度。
 
3 在晚期才加入“学得”的成分。此阶段开始理性学习语言的运行规则,也就是所谓的“语法”。但是跟纯“学得”不一样,对于“习得”语言的人来说,这时的语法学习不过是自己过去所习得语言现象的总结。所以他们的mindset更多是“哦!原来是这样啊!”,而不是“又多了一条新规则”。
 
EFL--以“学得”为主
 
1 起步晚--从10岁开始
 
2 以理性学习和不断地练习规则来学习语言。“学得”的方法更多是通过先输入语言规则(语法)为主,让学习者先理性认识语言运行规则,然后根据规则去大量练习(drilling),最后达到熟悉规则直到可以变通的程度。
 
3 以“学得”为主来学习语言的学习者,一般阅读会先行,其他三种能力不同程度地落后于阅读。
 
“习得”和“学得”两种方法并没有好坏之分,主要是看学习者的年龄段更适合接受哪种学习方法。对于处于语言敏感期的孩子来说,感性的隐形学习更加无痛和快乐,以兴趣而不是考试工作为目的的他们,更适合“习得”的方式。而面对进入到大学重新学习一门新语言的小语种学生,以及大龄开始学习外语的学习者来说,更有逻辑条理的“学得”方式显然是更加方便的。
 
了解了这些之后,国际学校并没有魔法让大部分英语弱的学习者变成强者的原因就一层层揭开了。
 
错位的学段
 
虽说“习得”和“学得”两种方式本身并没有错,但是他们都有一定的时间先后顺序, 且不可逆。尤其是“习得”,10岁以后这种能力基本就关闭了,一直到12岁(也就是所谓的“critical age”)逐渐衰弱,直到完全失去。“习得”和“学得”的错位是造成大部分家长把英语弱鸡的孩子送入国际学校结果却不得所愿的主要原因。
 
大部分的国际学校(一般是高中)都是外教教学,他们的重点更多是学科知识(比如AP课程或A-Level课程)。这意味着,在公立学校的孩子还在学习语言本身的时候,从新课标初中考入国际学校/国际部的孩子,要突然适应用英语获取信息的阶段。这是完全两个不同的阶段,所需要的能力也是天差地别的。
 
换句话说,国际学校的老师是默认入学的孩子基本都已经过了语言关(虽然各大国际学校那些水水入学考试其实完全不能测试到什么,招生试题也给了外教很多错觉)。也就是说,他们的基本期待是,孩子带着磨好的斧头来上课,老师只要教大家如何砍柴就可以了。
 
刚刚提及,要用英语来无障碍处理信息,词汇量至少在8000+(这都还是处理基本的factual information,还没提到要critical thinking啥的)。要知道AP课程,尤其是文科类,阅读难度大约是美国大一课本的难度,更别提还要写很多材料分析和essays(当然这是正规上课的情况,也有很水的国际学校上课就像小学外教课那样玩一些游戏就过去的,学生睡觉老师也不管的。)这是从3岁开始把英语当做二语来“习得”的孩子才能做到的词汇量,背后是10年如一日的大量英语听力,阅读,看外语视频,这些扎实的童子功。
 
而刚从初中毕业的懵懂孩子,如果还特别听话只在学校课堂学习的话,基本词汇量只有2300左右,基本无法满足国际学校/国际部老师对他们的美好期待。他们即使在中考中拿到英语140+/150分的成绩(况且大多数是没有这个分数的)去国际学校的,也只是一把没有磨好 的“钝斧”,这让他们高中三年的学习异常痛苦。
 
最大的痛苦来源,就是失去了“学得”的机会,却没有“习得”的优势。
 
国际学校的老师基本不讲语法。因为在母语者眼中,一个人如果在人生早期就开始讲英语的话,到了高中阶段,即使没有系统学过语法,也不会在这方面出错了。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快乐“学得”课本中的简单语法的孩子,从此这条路就断了。对于那些在义务教育阶段上课睡觉混过去的小孩更加惨,想通过交天价学费来逆天改命基本不可能了。但他们又没有从小通过大量输入来“习得”英语的机会,因此“语感”这条路基本也断了。失去了学习更高阶的语法的机会,这些孩子处理起长句来,基本是磕磕碰碰,在阅读中都尚是如此,写作就根本不用谈了,连基本的句号和逗号都用不利索。
 
于是最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是,他们在国际学校里听着老师讲高大上的“古典修辞术(Pathos, Ethos, Logos)”,嘴上问着我“老师这样写作不会失去了critical thinking吗”,一边在现实的写作中捉襟见肘。他们所问的问题,与他们的实际能力之间的巨大差距,常让人感觉“为什么你要操心这个呢?先脚踏实地地保证一个句子只有一个谓语不好吗?”这是学段错位的悲哀。
 
在这样的错位下,到了国际学校,英语基础不扎实学生就要一边赶着学校的进度:presentation,parties,recitals一样都不想落下,一边又要埋头苦啃自己落下多年的英语水平,最后很多都是处于破罐子破摔,或者“间歇性打鸡血,持久性躺平”的状态。确实令人心疼,又无能为力。
 
“不负责任”的学校
 
那么学校不可以开设“语法”课程来帮助这些从新课标系统跳过去的学生平稳度过难关吗?
 
实际上,开设“语法课程”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如果是外教来讲解语法,很大可能是学生压根听不懂。如果是中教来上,大家又会觉得不够高大上,毕竟这样人感觉跟普通公立高中并没有什么区别嘛,那我是为什么要付每年十几万的学费来呢?而且语法的进步是长期磨炼的过程,如果每周只有可怜的几次课程,大家可能会因为看不起这样的课程而逃课,睡觉,即使是认真上课的,也会因为课后没有得到很好的练习,最后感到“累而无用”。
 
况且,大部分国际学校的外教对于语言质量这件事情的把控实在是“过于松散”。之前Alice在这篇文章中也给大家看了一个例子。国际学校的外教更多是鼓励式教育,有时候鼓励到你不知道他是在鼓励你,还是懒得理你。每个老师,都只负责自己的科目,他们只要求学生在考试或者写文章的时候,不要搞错学科知识和术语即可,至于坑坑洼洼的写作能力,外教可以用自己高超的“在中国待久了就可以练就的”语言能力读过去,要不就是假装读懂了,要不就是读不懂也没关系。我见过最离谱的事情就是,明明学生4次托福真实考试写作成绩都在14-16分晃荡的,但是学校模考老师都给他写作23-24分的成绩,让小孩觉得自己根本没有任何问题,一只脚已经踏入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名单。
 
我们在语培行业工作的老师,尤其是写作老师,常常收到家长的质问:“我孩子在学校都很优秀的,外教都赞扬得不得了的,怎么到了你这儿就这不行那不行了?是不是你不行?”下次我决定直接把这篇文章甩他们脸上。
 
但我们能说外教们真的不负责任吗?也不能,因为由于学校水水的入学考试给外教的期待本来就是虚高的,而且合同上人家外教也只是来教授学科知识的,语法确实不在他们管辖的范围,不只是语法不在,所有本学科以外的语言知识,都不在教学范围。
 
所以,期待在国际学校(高中阶段)学英语,本来就是不合理的。
 
家长的错误期待
 
承认吧!是家长的错误期待(这方面学校夸张的宣传可能是要一定程度背锅的),误信金钱的力量,期待自己的孩子还能在十几岁的年纪,通过每周那可怜的十小时的所谓“外教沉浸式课堂”,在巨大的学业压力的情况下,在对英语已经从产生厌恶情绪的条件下,还能像孩童一样“习得”语言。
 
但凡家长了解一下自己的孩子,了解一下邻居考了托福118的孩子人家背后付出了什么,了解一下语言学习的机制,孩子的学习幸福感会高很多。
 
入读国际学校并没有错。这样的学校的设立,也是满足大家日益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只是,要对国际学校有清楚的认识和正确的期待。日后我们也会成为某人的家长,在这里我先提醒自己:一定要保持清醒!!!
 
好滴,今日的分享就到此了。我知道咱们号里大多还是大学生,还没有想到生娃养娃的问题,更别说送娃去国际学校的问题。但是从这个小问题,可以看出二语习得的理论和文献对我们语言学习的启示。希望大家都是清醒的学习者,少走弯路,少留遗憾。
 
Multilingual俱乐部
 
公众号:Multilingualclub
 
专注语言学习干货
 
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欢迎分享至朋友圈、关注公众号并推荐给朋友。
 
往期 · 推荐
 
 

相关读后感推荐:

《大雪有多大》读后感500字_《大雪有多大》读后感_《大雪有多大》阅读收获感悟

《如何当好数字时代的父母》读后感500字_《如何当好数字时代的父母》读后感

《请太阳公公帮忙》读后感300字_《请太阳公公帮忙》读后感

《你一年的8760小时》读后感_《你一年的8760小时》读后感100字

《贺超叔叔说西游第1册:上古诸神》读书体会_《贺超叔叔说西游第1册:上古诸神》读书体会500字-800字

《昆虫记》读书感想800字_《昆虫记》读书感想

《我的家风第一课 - 和祖国在一起》读后感300字

《爱弥儿》读书感悟800字_《爱弥儿》读书感悟

《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读后感500字_《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