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悟 | 学习,从高强度用脑开始

以下文章选自《李爱云工作室》
 
学习,从高强度用脑开始
 
——《学习的逻辑》读后感
 
“双减”政策正式落地之后的第一个寒假,所有的辅导课程全部取消。在家独自面对青春期的娃,我感觉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很渴望能找到一些针对中学生如何高效学习的书去深度学习研究。智慧的班主任老师似乎已经预测到了家长们的窘境,推荐了一本书《学习的逻辑》给本班家长。假期读完收获颇丰,我仿佛有了“再战一场”的力量。以往市面上类似的书籍要么过于理论化太空泛,看着都困,要么几乎就是“参考”国外的研究,与中国的实际情况脱节,而《学习的逻辑》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关于学习,你是不是常常有这样的疑惑:
 
·我和同桌都在认真学习,为什么他学得比我好,难道是智商的差距?
 
·为什么我对做过的数学题印象很浅,感觉好像总有做不完的新题?
 
·老师讲课时明明都听得懂,为什么自己做题时就不会?
 
·错题本有用吗?我们需要整理错题本吗?
 
·怎样复习才最有效?
 
·琐碎的知识点总是记不住怎么办?
 
·听课效率低该怎么办?
 
·每天的时间该怎么安排才合理?
 
·为什么我总是学习状态很差,无精打采?
 
读完叶修老师的这本书,也许你会有自己的答案。下面我来简单介绍这本书。
 
书籍简介
 
作者叶修(思维方法专家),结合个人多年教学、研究及学生调研经验,在本书中系统论述了中国中学生高效学习的底层逻辑。通过具体学习案例,为你剖析学习的核心原理,详解3种高效思维方法(结构化思维、流程思维、信息循环),解读高效学习的4大策略(记忆策略、时间策略、信息源管理、精力管理),助你在学习之路上不断进阶提升。 
 
我的思考
 
读完这本书,除了书中教授的方法和策略让我收获很多,这本书也回答了很多我以前的疑问。 
 
01
 
一、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习的影响
 
为了解决孩子的学习问题,我曾参加过好几次家庭教育沙龙。与我一样,绝大部分家长谈到孩子的学习都是一部血泪史,都是抱着孩子问题一大堆怎么办的想法来参加沙龙的。当家长们痛诉完孩子们的种种后,在场的专家老师们问了三个问题:在家里你能做好表率作用吗?能做到不把工作等其他方面的情绪带到孩子教育中吗?能在孩子成长时做好同步学习吗?被专家老师们“痛批”一番后,我们才发现孩子们都很正常,不正常的是我们自己。我们常常带着放大镜和有色眼镜找孩子的问题,而实际上最需要改变的首先是我们家长。
 
02
 
二、成绩本身的作用不可忽视
 
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往往是刻意隐藏对成绩的重视,总是喜欢旁敲侧击,或者直接用“别人家的孩子”来对比,美其名曰“用榜样的力量来引导孩子”。其实对于大部分初中学生来说,成绩是最大的情绪源头,任何情绪管理都无法跨过这座大山。如果成绩始终上不去,学生就会没有自信,不论怎么情绪缓解,面对源源不断的负面情绪,最终还是会像过度减肥一样报复性反弹。所以我们应该正视成绩本身,学着去分析成绩,并通过成绩的分析来改变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03
 
三、高强度用脑是学习的关键
 
《学习的逻辑》这本书反复提到一个关键词:高强度用脑。我看到此处就回忆起我和学生们一起做广播体操的情景。若要认认真真把每一个动作做到位,一套广播体操做下来还是非常辛苦的。如果持之以恒,每天两次对身体的锻炼效果也是可观的。而现在,很多学生学生做操都是敷衍了事,胳膊伸不直,腰弯不下去,这样做二十年,也几乎是无效的。学习亦如此,如果没有高强度用脑,坐在课堂二十年,也难以提升。
 
(一)高强度用脑(几乎)是一切高效学习策略的基础。
 
书中举了这么一个例子:同样一道数学题,两个学生花了十分钟都没有做出来。一个学生瞟了一眼题目,觉得不会做且毫无兴趣,然后发发呆转转笔啥的,可能10分钟过去了,他还没有完成题目,然后花10分钟简单看了下答案解析,最终记了下来。而另外一个学生看完题目以后,大脑高速运转着,充斥着各种想法。他可能会想:这道题是旋转问题,是不是可能用到全等三角形或者相似三角形知识点?是不是要做辅助线?辅助线没做出后,他又想会不会用到勾股定理,得设定几个未知数?总之,他大脑里产生很多想法,并把这些想法都进行了尝试和推演,可惜10分钟过去,他也没有做出来,然后他花了10分钟看懂了答案。哪位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效果更好?很明显,肯定是第二位。
 
第一位学生的行为表现用脑强度基本为零,杂乱念头多,信息加工度低,总体学习效果可想而知。第二位则用脑强度显著提升,他的大脑里产生了大量有效思维,多次尝试和推演,大脑一刻不停在高速运转。
 
因此,当第一位学生面对答案基本没啥感觉,即使以后在考试中遇到原题,也是“两两相忘”“望题兴叹”;而第二位面对答案可能会想:天哪,原来是这么做的!怎么想到这样用辅助线的?我刚才怎么没想出来,哪里步骤出错了?.......他的脑海里产生了大量的有效思维,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类似的题目也都能迎刃而解。
 
高强度用脑需要高度专注,有一定的吃力感甚至痛苦感,单位时间内产生大量有效思维。书中也强调它不同于疲惫用脑,疲惫用脑可能因为睡眠不足、饮食混乱或者患病所致,这会让你的学习效率降低。而高强度用脑是指在精神饱满情况下进行大量有效思考,从而可能产生的疲惫和难受的感觉。这就是孔老夫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学习需要大量认真思考,只有用心了,才能真正学进去。
 
(二)人对于提高用脑强度这件事有着本能的抵触。
 
“美团”创始人王兴曾说过: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这就像一个从不锻炼、严重处于亚健康的人开始健身,练习长跑、举重,60%的概率他在一两周内就会放弃。大脑的锻炼就像肌肉锻炼,平时很少被锻炼到的它所感受到的痛苦比一般的肌肉锻炼强烈得多。
 
因此,叶修老师特别提醒两点:首先,用脑强度的提高得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你需要给大脑重构的时间,如同练习长跑一样,一个人很难通过7天训练变成马拉松选手,他需要在漫长时间里一点点加大训练量,才能最终增强自己的身体素质;其次,随着用脑强度的提高,学生们还需注意身体状态对用脑强度影响越来越大。高强度的用脑需要大量的能量,充足的能量供应才能保证高强度用脑的施行。
 
(三)睡眠、运动和饮食是保证高强度用脑的三大法宝。
 
1.睡眠
 
叶修老师所说的那样:学霸们普遍都是睡眠爱好者!保障睡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一部分!你每天延长1小时学习,就相当于一天总学习时长增加约8.3%,但由于晚睡导致精力不足,使得一天学习效率可能下降了7.7%,学习时间延迟效果就基本被抵消了,甚至还会产生副作用。只要你上课因为犯困而课堂上稍微走神三四分钟,漏掉一个小知识点,你的学习效率就会下降10%以上!这还没有考虑即便你没有犯困,但由于睡眠不足导致脑运转效率降低的情况。在精力不足的情况下,你做十道题可能领悟了一两道;而在大脑精力充沛的情况下,你或许全部都领悟了。这种可怕的效率差距,需要多少时间弥补?近年来的脑科学研究也发现:学习的过程不仅发生在人清醒时候,也发生在人睡眠后。人进入深度睡眠后,白天学习新知识时所活跃过的脑区域在此活跃起来,即大脑自发进行信息加工和巩固。如果缺乏这样的过程,当天晚睡熬夜,第二天大脑就会陷入混乱、遗忘。
 
2.运动
 
阳光体育一小时已经在各个中小学实行了很久,当你体能越来越强,学习专注力和效率也越来越高,现在已经是学习要靠“拼”身体的时候了。此外运动还能帮助那些心情烦躁郁闷、完全静不下心来学习的孩子们改善情绪,静下心面对学习。
 
叶修老师在书中也大力提倡孩子们做三项运动:深蹲、跳绳和慢跑。久坐是中学生共性问题(很多成年人也是)。每天坐着听课十多个小时,下肢缺乏活动少,血液循环越来越差。苦读十多年,各种身体问题就会接踵而至,而你的精力也会逐渐透支。所以,别再一味要求孩子成天学习而不重视身体锻炼。运动是学习的大力丸!
 
3.饮食
 
在学校食堂,常常看见孩子们把几乎没怎么动或是草草吃几口的饭菜倒入垃圾桶,然后在油炸食品、蛋糕、奶茶面前流连忘返。人体要耗费大量的能量来消化油炸食品,导致学习的能量锐减,蛋糕、奶茶等甜食的危害就更不用多说了。营养摄入不均衡,导致学习时体能跟不上,学一会儿就容易累,一累就势必容易走神。
 
睡眠、运动和饮食这三项有力后勤保障是身体能够充分进行高效学习的前提,就如汽车要飞速前进要加满油,加好油一样的道理。
 
叶修老师说:在学习这件事情上,我们已经走过了3个时代——天赋红利时代、资源红利时代、努力红利时代。天赋不可复制,资源可以部分复制,努力则很容易复制。而容易复制的努力与可部分复制的资源已经被大规模复制,成了大部分中学生的学习基础装备。而正确的学习策略——策略红利,其实书中绝大多数的学习策略都是老师们反复强调的,最重要的是认同且坚持不懈的实施。唯有如此,现在的中学生们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END
 
RECOMMEND
 
推荐阅读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