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的读书感悟和建议,建议家长收藏!

以下文章选自《天津教育报》
 
“读书不觉已春深。”读什么书,怎么读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天津大学的先生们送上一份科学院院士的读书感悟与建议,请注意查收。
 
周恒
 
93岁,中科院院士、著名流体力学专家,发展了流动稳定性理论,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
 
读书感悟:
 
读书有好处,但这不是一个因果关系的“好处”,而是读了书之后,思想更开阔。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看不同的书。
 
周先生年少时,家里有个开书店的朋友,可以经常借来书看,每次借来书小心翼翼地包好书皮,看完后和新的一样,再还回去。
 
“那时我看了许多中国的旧小说,特别是武侠小说。大学生还处在读书的摸索阶段。”周恒说,“我在大学时,也不知道怎么读,我什么书都看,主要是看小说,比如《基督山恩仇记》《飘》《蜀山剑侠传》等。大学里看小说是正常的,但是别着迷。”
 
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和大环境的变化,周恒在浩瀚的书海中且思且读,与时俱进。上世纪50年代的苏联小说和唯物辩证法读物、斯大林的著作,60年代的苏联和国内小说、马列经典著作等,他都大量阅读过。进入21世纪后,周恒重点关注了与教育和科学发展相关的书籍,阅读了钱学森、钱三强、叶启孙、梅贻琦、张伯苓等诸多教育家的传记和故事。
 
周恒曾与师生们分享了关于读书的建议。“读书有好处,但这不是一个因果关系的好处,而是读了书之后,思想更开阔。读书确实是很重要的事。”周恒告诉青年学生们,读经典要“选对书”,建议读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可靠的、与时俱进的经典作品。此外,周恒说,读书要结合个人的兴趣,“比如一个人对音乐有兴趣,那就多看音乐方面的书,包括音乐家的传记、音乐流派等,把音乐欣赏提高到理性认识”。
 
“没有问题做牵引,就不知道读什么书。”周恒建议,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列出书单,再由学校的老师们帮助他们梳理和引导。“我在不同的阶段读不同的书,其实就是在思考不同阶段的问题。”周恒说。
 
姚建铨
 
83岁,中科院院士、中外知名的激光与非线性光学专家,为中国激光技术的发展、新型固体激光及调谐技术做出很大贡献。天津大学精仪学院教授。
 
读书感悟:
 
放下手机,离开那些碎片化的信息,拿起书本,系统地吸取知识。
 
姚建铨先生对科学的畅想是从打谷场开始的。“无锡的夏天很热,晚上屋里太闷,大家纷纷拆下自家的门板到打谷场乘凉,躺在门板上看着天空的星星,我跟表弟经常讨论星空和星空以外的世界。那时就对天文、物理很感兴趣,对相关的书也很感兴趣,看杂志知道了宇宙、银河系这些基本的概念,并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后来上大学我还给《航空知识》杂志做通讯员,写科普文章。”
 
上了中学,学校里的图书馆给了姚建铨博览群书的机会。“那时的我爱看小说,苏州中学图书馆大多数中外名著都看了。《静静的顿河》《羊脂球》《契柯夫小说选》等都是那时看的,中国名家的书也看了不少,鲁迅、丁玲、巴金、老舍这些名家的书我都读。后来对哲学也开始感兴趣,看孔子、老子、庄子的名篇和解读,一度还想找出儒家与道家的区别。”
 
姚建铨先生说:“兴趣的牵引能让读书有的放矢。苏州中学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那时我参加了摄影小组、汽车小组。拆解发动机时,老师会给我们讲循环系统、内燃机原理、转向系统,我们就有意识地去图书馆找力学、空气动力学的书来看,一起讨论。在摄影小组,我们研究如何把跑百米的人照下来,景深、曝光如何配合?怎样构图更美?找了相关书籍和杂志研究、实践。后来我研究光学,可能也是这个爱好潜移默化的影响。”
 
“看书是为了增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手机里那些碎片化、快餐化的信息无法给予的,必须读书,读经典,系统性地学习。做科研要先学会做人,做大项目,要提高自己的科学组织能力,这些都能从书中汲取营养。所以放下手机,去看书吧。行万里路,破万卷书。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姚建铨先生给青年学子提出了建议。
 
作者 | 彭未风 赵晖
 
排版编辑 | 张锦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