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疫史,增强自信——“粤读心得”传染病专题

以下文章选自《粤关微苑》
 
常态化疫情防控以来,我们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不断提升分区分级差异化精准防控水平,快速有效处置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充分体现了我国防控疫情的坚实实力和强大能力,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3月17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坚持就是胜利。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要深刻认识当前国内外疫情防控的复杂性、艰巨性、反复性,进一步动员起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坚持不懈,抓细抓实各项防疫工作。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3月17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在全球肆虐,境外猴痘等新发传染病疫情接连发生,我国武汉出现霍乱病例,传染病已经成为人们无法回避的热点话题。近日,广东分署读书协会围绕传染病主题组织读书分享会,推动对疫情、疾病和健康的了解认识,消解焦虑,鼓舞士气,现选取部分读后感予以分享。
 
分享会在广东分中心图书室举行
 
本期读书心得分享作者:丘剑锋、王宇杰、卜海龙
 
01
 
开启疫病的史学视野
 
——《瘟疫与人》读后感
 
广东分中心
 
丘剑锋
 
威廉∙麦克尼尔的史学名著《瘟疫与人》,首次以病理学与历史学结合起来,重新解释人类行为,也是传染病第一次被列入历史重心。在新冠疫情的第三年,阅读此书意义非常,获益匪浅。
 
对个人而言,增长了知识和学习技能。《瘟疫与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观察人类历史的坐标,即“病菌的微寄生”和“大型天敌的巨寄生”,二者的平衡左右了人类历史发展。以唯物史观来看,“微寄生”与生产力密切相关,“巨寄生”则主要关联生产关系,把大型天敌、政治、军事、宗教及其他力量包含其中,颇有创见。读后深感瘟疫同样是观察人类历史不可或缺的部分,是除了传统的思想史、制度史、器物史之外的一个独特视角。我国历史上对疫病有明确年份的文献记录,通过作者的分析梳理,对于理解我华夏先民开发土地筚路蓝缕、文化历久弥新很有帮助,对于透视大航海时代等诸多人类行为,增长了知识,拓宽了思维。
 
对社会而言,利于思考探索有效治理。伍连德医生的故事与加缪《鼠疫》有共同点:抗击疫情,以人为本。而相比西方中世纪,中国则一直以来并不缺乏医学专业理性和群众智慧,尤其是明朝晚期甚至更早时间贡献了防治天花的人工种痘法。麦克尼尔讲述了人类历史上瘟疫塑造了不同文明的特色,中国则摆脱了宗教迷信束缚,在农耕文明基础上,重视强有力的中央政权和家庭人口秩序,不断积攒抗疫历史经验。我国历史上,三国以后开发江南,清以后下南洋过台湾垦荒,走西口闯关东,这些历史细节纹理之中,无不充满抗疫斗争精神。当今,疫情防控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大考验。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参与,是治理的基本条件。把统筹协调的事情留给政府,专业的事情交给医生,全体基层干部群众密切配合,从而治理的重大责任分解到所有参与主体,凝聚了伟大抗疫精神。大国治疫,举重若轻,动态清零,举轻若重。
 
对国家而言,讲好中国故事,要改善工作方法。1963年,麦克尼尔以一部《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一举成名,在全球史方面与斯宾格勒、汤因比齐名。在《瘟疫与人》中,“微寄生”和“巨寄生”的概念及推理,具有跨文化跨学科跨地域的特点,规避了立场争论,讲故事的能力和水平值得借鉴。然而,西方在逻辑语言上的优势,我们若照搬,却如无源之水。我们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及相关概念,融通中西智慧,化斗争为共存,寻找最大公约数,体现了文明底蕴和大国担当,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改善新时代中国的国际话语环境。
 
作者说,在疫病面前,人类始终是脆弱的,人类在“微寄生”和“巨寄生”的动态平衡中向前。了解疫病历史,理解文明,开启新视野,可以让我们更深入领会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更好地把握政策,应对大环境的挑战。
 
 分享读书体会
 
02
 
人类健康共同体的历史演进
 
 ——《传染病与人类历史》读后感
 
 检验检疫工作处
 
卜海龙
 
在全球新冠疫情愈演愈烈的当下,读书协会开展传染病主题的读书分享会,让人有更深刻更直观的感受,可谓是正当其时。世纪疫情的冲击,尤其是疫情直接影响着不少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不免使人产生或多或少的焦虑情绪。所谓开卷有益,阅读不仅让人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调适自我、消除焦虑和提振信心的方法。
 
《传染病与人类历史》一书,仅看书后长达37页的注释、索引,就能感受到其专业和严谨。医学书籍往往是难啃的,我的策略就是慢看细品,有空就看一点,这样能理解得更深,记得更牢。加上全书情节起伏,故事性挺强,越看越觉得耐读。关键细节不忘做个标记,回头延伸拓展一下,不知不觉对一些重要历史细节又通过传染病的独特视角重新回顾,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更加立体化了。
 
该书叙述了从文明起源到21世纪对人类影响深远的10种传染疾病,长镜头似的逐一叙述,直至该传染病近况、展望和遗留问题。全书视野开阔,从古罗马帝国衰落到基督教兴起,从奥斯曼帝国东进到欧洲大航海时代,从非洲、美洲到大洋洲的传染病传播到相关的民俗,从中世纪三十年战争到拿破仑征伐莫斯科、一战、二战等,融合了政治、军事、宗教、哲学等各种过程,覆盖面非常广。最后描述了古老的接种法,以及疫苗的产生与推广的曲折历程,并展望了传染病的未来,让人产生诸多思考。全书贯穿着“传染病是决定人类历史走向的重要因素之一”、“人类的历史就是和传染病斗争的历史”等观点,并警示“人类离全球灾难只差一场传染病的距离”,发人深省。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回顾历史,就是要善于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力量。读完这本传染病的“史记”,最深的感悟就是不管是人类、生命还是自然,都还有太多的未知等我们去探索。诚然,医学的发展进步使人类在与传染病斗争中看似更为主动,但这不应是助长人类挑战自然的理由。面对世纪疫情,我们也不必过于恐慌,从历史上看,人类终将能克服重重困难,战胜各种疫情。因此,我们要坚定信心,团结一致,科学防治,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争取尽早取得新冠疫情防控战的最终胜利!同时,面对自然、面对生命,也应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努力寻找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之道,共同构建人类健康共同体。
 
检验检疫处卜海龙分享读书体会
 
03
 
仿佛有了一个有趣的医生朋友
 
——《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读后感
 
 广东分中心   王宇杰
 
最近在读《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深深感受到理工男如果加上人文修养,还真是升华了啊。作者和我的朋友扁鹊一样,既能治病又能治书,作为一个ICU急救医生,把医学这个专业门槛极高的领域知识解读得既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又触及灵魂、发人深省。
 
首先,作者提出人体是一种生态系统,具有伟大的自我修复能力,当自我修复能力得以恢复时,许多疾病也有了治疗的希望。作者指出重建生态的核心,是激发生态本身的自我修复能力。以扁鹊来说,他身处先秦时代,医药知识和器械还很落后,中医四诊望闻问切还是经他手整理的雏形,所以以“针砭”之术将虢国太子起死回生这种传说级医案,其实倚靠的还是激发病者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一个人的身体如此,一个组织,一个单位也是如此,当正气和自我革新的能力占据优势地位时,就能在不断斗争中消除腐坏的肌体,焕发勃勃生机,这也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一位原因,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物必自腐而后虫生,诚哉斯言。
 
其次,作者认为疾病不是突然发生,而是被突然发现的。生活的一些细枝末节,可能就决定了我们何时去医院,通过干预这些细节,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把自己挡在去医院的路上,如避免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肥胖、熬夜等高危因素,保证睡眠和适量运动等可以降低患病风险;但即使按照上述所有建议去做也不能完全避免基因损伤带来的衰老和疾病,这时候就要进行疾病的早期筛查,早发现早治疗。不能讳疾忌医,也不能相信久病成良医,因为存在幸存者偏差,错误的经验重复一千遍也是错误。
 
最后,日常生活中要把健康管理提到更优先的位置。作者贡献了许多精彩的金句,如“症状是人体的智慧,不过度干预症状同样也是一种治疗。”阅读过程,刷新了我们对疾病、医生、治疗、疫苗、医患关系等概念的认识。对于“医学存在的终极理由:生命第一”,不禁让人想起一句“善医者无赫赫之名”。先秦典籍《鹖冠子》有一段关于扁鹊对自己三兄弟治病能力的评价:“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扁鹊阐述的“良医治未病”的哲理,与我们处理好“病树”与“森林”的关系,正确运用“四种形态”,关口前移,深化全面从严治党亦有异曲同工之妙。分类处置、层层防治的方法论,既充分体现了党组织对党员干部的严格要求和关心爱护,又充分体现了对犯错误的同志包括违法犯罪党员干部的教育、帮助和挽救。这和健康管理的观点颇为相近。身体健康,既要自己做好健康管理,扶正辟邪,也要医生及时干预,妙手回春。一个组织,一个集体的健康发展亦如是之啊!
 
让我们做好自己和家人健康的守护者。
 
读书会员纷纷畅谈读书体会
 
分署读书协会坚持以书会友,共享知识与价值。欢迎书友们踊跃参与,共建书香分署!
 
— END —
 
文字:分署读书协会
 
图片:沙婉文、黄永科
 
编辑:卜海龙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