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患者临床表现纷杂时要想到郁证

以下文章选自《玉一斋》
 
当患者临床表现纷杂时要想到郁证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传统中医科 傅慧婷
 
《寓意草》云:治症必先识病,然后可以议药。今之学医者,议药不议病,叹《内经》《甲乙》无方之书,无人考究。临床识病比用药更难,病证未识明,用药便易错,更别提疗效了。蒋老师《郁证发微》六十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识病视角,假如一个病人从头到脚、从内而外有诸多不适症状,或者纠结于某一个症状的过多细节,往往可能是郁证的躯体化表现。作为医者,要保持清醒头脑,不应被种种症状后面的表里阴阳寒热虚实所囿,要透过现象看到郁证的本质。
 
中医理论认为“心主神志”“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一旦心主神志、出神明的功能受到损害,则五脏六腑的“症状”都有可能出现。
 
《郁证发微》读后感
 
★  开  卷  有  益  ★
 
最近我遇到一则典型病例,患者为中年男性,工地打工人,由于疫情停工,作息紊乱,前来就诊时的症状包括:胸闷、心悸、情绪烦躁、胃胀、纳呆、全身乏力、口咽干燥、喉中自觉有痰、上半身怕热汗出、下半身怕冷足底如冰、头晕、头痛、便秘与腹泻交替、腰酸痛、小便频、夜尿多、夜寐不安。上述种种不适令患者寝食难安,以为自己得了绝症,多处求诊无果,遂收住入院进行全身检查,结果理化检查均未有任何异常提示,而患者的症状持续并愈发严重。
 
这则案例,如果用传统的中医思维去辨证治疗,显然是很难取得效果的。蒋健教授在《郁证发微》指出:当一位患者出现涉及多脏腑、多系统纷繁多彩的临床表现时,要考虑到郁证的可能性。我们意识到以上案例具有典型的郁证表现。于是,一方面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怡情易性,调整作息,一方面适当运用了安神定志、疏肝解郁的治疗原则及其中药,同时配合针灸治疗、给予少量抗焦虑西药,使其好好地睡了三天。然后,就这样,患者五脏六腑相关的各种“症状”便豁然而解了。
 
中医诊治疾病不能仅仅看表面现象,要对产生症状的缘由进行病因病机分析,上述案例提示为七情不遂所致郁证的临床表现,果然采用从郁论治有效。如果我们对郁证的临床特征缺乏认知、不知从郁论治,在治疗用药时就容易被症状本身牵着鼻子走,也许这个症状好转了,另外的症状又出现了。识病难,识证难,需要不断临床实践、反复磨砺,养成对病证本质的洞察力,了然于胸。正如蒋老师所言,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实践出真知。《郁证发微》便是基于临床实践的结晶。
 
《郁证发微》读后感
 
END
 
《郁证发微六十论》
 
扫码购买
 
法 于 经 旨
 
观 象 议 病
 
(图文编辑  李威)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