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尴尬位置:是时候重新探索自己的职业价值了----《营销笔记》读后感

以下文章选自《启视Qisight》
 
小马宋的《营销笔记》读完了—对于现在比较浮躁的我,很难高效率地在短时间内读完一本书。
 
  教了那么多年营销,也学了那么多年营销…深深地感受到营销真的不好学也不好教更不好研究。真正的营销确实应该发生在实践中。天天研究案例,看理论,现在感受到应该去实践中体验、感受营销,而非纸上谈兵。所以像小马宋这样在实践中折腾的会对营销有更多的感悟,而写出来的东西也更让人有顿悟的感觉:哦,是啊,原来是这样。因为在书上、在网上、在办公室、在书桌前,我们看到、学到和研究到的都是已经发生过的、有结论的案例和理论。而当事实经过提炼,往往看不到冰山下是什么?企业真实的商业逻辑是什么?如:小马宋分析的小米定价案例---低价的陷阱,其间的真实商业场景与其对应的逻辑在教学中,实际会有很多的误区(虽然自己从来不认同小米当时的低价策略,但真的是很长时间都没把逻辑搞明白)
 
  只有或者说大多通过书本、课堂、会议研讨学习商业的我们,欠缺的真的是对现实场景的体验,也许就像一个不会游泳的教练在教别人游泳一样:总缺失点什么?
 
  上周CMAU首届市场研究与商业策划大赛的培训,最后一个晚上请了三位业界嘉宾分享,评论区里的一句:“两天的课,今晚最后两小时才是重点,可惜嘉宾分享时间太短了”----(此处应该是深刻的反思吧,至少对我而言)
 
  而过去两天的营销学术会议,也可能要引发我们的深思。实业界很少关心学术界在做什么;学界为了转型,为了更有价值的研究,则需要越来越多地“关注”业界的热点----这种不平衡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界的研究对业界的真实价值在减少…
 
  作为学界的普通老师的我们,如何让自己的研究和教学更有价值,有真正的价值…让学生在实习和课堂中,愿意选择学校的学习或者至少是在没有分数的约束下,有向左还是向右的纠结?让业界可以越来越多地选择关注学校,愿意与学界合作,而非是自己发明越来越多的理论和培训?
 
可能,哦,不是可能是必须应该真的到了去重新探索和发现作为我们真正价值的时候…
 
加一句:这几年看到业界更多的是咨询界的朋友开始出商业管理的书,在对现实的洞察、理论和方法论的提炼与总结上已经越来越有价值,深刻感受到商科的理论和探索真的不是读出来的。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