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成历史,明日未可知——《活在当下》读后感

以下文章选自《爱你的晓女仆》
 
点击“蓝字”关注我吧!
 
笔者按:
 
从上周六早上五点起床奋笔疾书,连续几天如此,晚上还老失眠,总算完成了这篇洋洋洒洒上万字的读书笔记。先生说,你写短点,或者分几次来发?现在的人哪里耐性看你那么长的东西。呵呵……我写东西从来都不是以取悦他人、以提升阅读量为第一要务的,在写作中梳理自己的所得、整理自己的思路,方便日后想起这本书时随时查阅、为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提供更多的指导,方才是目的。当然,如果你能看完,我也将非常感激不尽
 

 

 

 

 
HELLO
 
APRIL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水光浮动着梦中期待的白莲
 
这是人间四月天
 
引子
 
APRIL
 
SPRING
 
好想春游踏青去……
 
上周五白天还在和办公室的同事关注着上海的疫情,担忧着上海的兄弟姐妹们的口粮问题,晚上就接到了全员核酸检测的通知,全体广州人立马进入了全员备战状态。
 
于是,周五一整晚的朋友圈、微信群里,全是做核酸的消息:
 
已经开始测核酸的这圈里,看到的是深夜出门却自觉有序的社区居民、专门为60岁以上老人检测的排队专列、还有认真严谨通宵工作的医护人员居委和民警志愿者们……
 
还没开始核酸的小区的党员志愿者群里,社区居委会人员为大家考虑,自己熬着夜,却说让大家先休息、有消息再通知大家;党员们则说只要一开始随时通知,半夜也没问题……
 
这让人满屏满眼的感动……
 
这种该死的病毒,已经来我们生活中的足足第三年,刚开始大家以为只是一个突发事件、忍忍就过去了,没想到它在这里赖着不走、一拖再拖,时至今日居然成为了生活的一种常态!
 
三月发生东航空难的时候,有人在感叹,好吧,就算疫情当下,能平安活着已算不易,就知足吧!可没想到才过了十几天就发生了上海封城事件,有好些人一下子进入了“吃了上顿愁下顿”连活着都成了一种奢望的匪夷所思的境地……
 
可见这个年头,没有什么是不变的,也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永远不变的,只有“变化”。
 
去年从图书馆借了一本书,是美国芭芭拉.安吉丽斯的一本《活在当下》,如果没记错的话,我已经反复续借了第五次。安吉丽思博士是当代个人成长与灵性成长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导师之一,美国知名的人际关系专家,也是重要的畅销书作家,所著的书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高居榜首。我读过她的这本书后,始终觉得这本书还没有被我读懂弄通、没有被我完全吃透,我始终不舍得将它还回图书馆的“芸芸众书”中,总想让它发挥更大的效用,总算逮着机会将它梳理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些里面的我觉得最受用的内容。
 
精华分享
 
确实,当我们大多数人都是“今日不知明日事”的时候,能够“活在当下”,恐怕真是最好的选择。
 
作者在书中写道,“我的生活里欠缺的更多的是‘真实刹那’,欠缺一些不必急着去哪里、不必急着完成什么的优游时光,欠缺一些我能真正投入和享受的片刻。多年来,我已练就了一身起而行的本事,却十分拙于无所事事,当然也包括了无所事事中的快乐”。
 
的确如此,包括我自己在内、我们大多数人每天都是忙忙碌碌地忙着接下来要做的各种事务性的事情,往往去忘了享受自己当下的事情,即使有时间真的闲下来,即使有时间让自己放空下来发个呆,也会觉得,那都是一件奢侈浪费的事情。
 
于是,作者提议,她要请读者和她一起来到十字路口,问问自己:
 
我快乐吗?
 
我在这儿究竟做了些什么?
 
我正在做的是我所该做的吗?
 
我的生命里拥有足够的真实刹那吗?
 
什么东西能让我快乐?
 
真正快乐的时刻多久出现一次?
 
我怎么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很快乐呢?
 
——你不妨也来问问自己?G
 
“满意不等于快乐”
 
许多事情最多只能让我们满足,令我们得意,却并不能够带给我们快乐。
 
快乐与满意的差别在哪里呢?
 
满意,基本上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它代表着某件你欲有所为的事情,比如说一项计划,一次交谈,把事情顺利的按照预计地完成了;
 
而快乐则是比较倾向于情绪方面的满足,
 
比如说,当我们在书里面某一章写出了自己都叹为观止的语句,我会觉得很快乐;
 
当我看着衣橱里的某件衣服,回想起来曾经穿着它度过的某一个有趣的夜晚,我会觉得很快乐。
 
这些快乐的瞬间,就是真实的刹那。
 
简而言之,满意与快乐并不能划等号。不论我们做过多少件让自己满意的事情,我们却都还要学会创造许许多多“真实的刹那”,只有这样才能拥有真正的快乐。快乐的唯一源头,就是拥有许多生命中的这些刹那。
 
我仔细想想,我有多少快乐的刹那呢?好像真的并不多。更多的时候只是完成一件任务的坦然,可它却并没有带给我足够的快乐……你呢?你的这种“刹那”多吗?
 
“不要不停的找事做”
 
作者说,如何在生活里创造更多真实的刹那呢?其实并不容易,她最大的障碍就是习惯了不停地找事做。
 
她跟先生一起去旅游的时候,总是在不停地计划、不停地列表……试图努力把每件事情都安排得最完美,努力让先生快乐……她这一生都在努力掌控每一件事情的结果,使尽全力去完成每一个目标,她打心眼儿里相信,努力的越多,快乐就越多,可后来,她发现,她的努力居然其实正是她享受喜悦的最重要的阻力,喜悦才是他多年来拼了命想得到的东西……她想让她的先生快乐,可是努力去追求结果的过程,让她并不快乐,也让她身边的人跟着不快乐。
 
这点跟我简直太像了。我自己手机上有一个记事的备忘录,上面总是密密麻麻的记录着每天、每月、甚至每年要做的事情,每天只要一有空就去看上面的记录,总担心有什么事情还没做好。
 
还有许多家庭也是。书中提到的心理学家罗斯门称为“疯狂家庭症候群”的现象,如今也在各大家庭上演:妈妈,爸爸和小孩全像赛跑似的,在约谈、办公室,学校、培训班之间冲来冲去,偶尔会停下来吃点东西,不过也很少能一起吃,家,原本是我们忙碌生活中一个宁静的殿堂,而现在已经变为简陋的休息站,一个供洗澡、睡觉、换衣服的地方,可以随便抓到点吃的,然后赶快冲向下一个任务的地方。
 
我们家没有搬家还在荔湾住时,每天开着车在路上都要浪费一两个小时;每天情形就跟上面所述的一模一样,现在离岗离校近了,我们才慢慢找到一点从容和悠闲的感觉,但把事务排的太满的家庭还是存有如上现象。
 
但,如同作者所说,
 
“这一生引领我走到现在,让我们拥有眼前成就的,是行动的力量;去鞭策,去奋斗,去开创,这不是一种坏的力量;
 
但我们现在需要另一种全新的力量,带领我们走向人生的另一层次,那是一种我不擅长不太了解的技巧,那是单纯的活着的力量”,她通过学习游泳和学习攀山的一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游泳里所需的)全然放松竟和(攀山时所需的)奋力向前一样有力量。
 
打破“停不下来”这个恶循环唯一的方法,就是努力停下,来创造一个个真实刹那发生的机会,给自己一点时间,什么也不做,才能在生活里为真实刹那留出一点空间。
 
什么是“真实的刹那?”
 
要出现更多的给我们带来快乐的“真实的刹那”,必须具备三个要素。
 
第一是意识。真实的刹那,只出现在你有意识的全神贯注于身所处、手所做和心所感的时候,因为你用心,所以能看见不用心时所看不见的事物,用心时意识里除了此刻的体会,别无他物。
 
第二是联系。真实刹那只出现在你与某人或某物灵犀相通的时候。
 
第三则是彻底交出自己。真实刹那只出现在你彻底投入正在经历的事情,并且完全放弃掌控权的时刻,百分百地专注于正在做的事情,不论是散步,烤面包,还是看着孩子们游戏,你全身心的拥抱此刻,而不是抗拒。
 
如果非要列出一个拥有真实刹那的公式,这个公式应该是:
 
全神贯注于当下的经历或感觉;
 
打破个别分开的幻象,和你面对的人、事、物充分联系、交流,
 
然后全然投注于心灵的交流中,现在你应该正在享受真实的刹那了。
 
看到这里,我有些恍然大悟,为什么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富足,获得越来越多,但感觉……快乐却愈来愈少?
 
原来道理在此:现代人越来越多的被各种不同的事情操控着:
 
比如说边在网上处理的工作边还要同时兼顾炒股票、看信息;
 
边在跟男朋友女朋友微信聊着天,还同时追剧在视频,
 
美其名曰我们每个人都是“时间管理大师”,但实际上却让我们错失了许多真实的瞬间,而这些正是快乐的源泉。
 
我们如今从工业时代来到了资讯时代,每天按一下电视遥控器的按钮,刷一下手机上的app,就能亲眼到世界各地所有在我们个人世界里一辈子都不会遇到的惨事、感受到即使用一生的时间都难以抚平的哀伤,这些,让我们如何能够在一天里全部消化呢?
 
所以,现代的人们每天都在忍受着精神溶解、情绪短路的痛苦,每个人的精神领域都受到了卫星电视,传真机、手机的侵犯,能让我们躲起来的地方越来越少。
 
想一想,“我们有一组人被关在一个房间里,墙上十几个喇叭一起放出震天响的音乐,无数台电视机分别闪烁着不同频道的画面,灯光明灭不定,连地板也在振动,用不了多久,大部分人的情绪或行为就会出现很大的变化,他们会变得颓丧、疲倦,而且紧张,再过不久,他们就会露出敌意和攻击性,最后,这些人会变得很暴力,平时温和的人可能会开始互相吼叫,连平常最善解人意的人,也会互相殴打。”
 
每天太多各种信息的刺激让我们的精神状态都已经到了严重超载的地步,自然情绪和行为就会出现很大的变化。试想想,如果我们能够停止各种刺激呢?
 
想想确实也是,记得有一次外出陪娃,手机没电了,被逼着没法刷手机,于是被逼着拿着随身带的书看了一个整整一个下午,没有电话、也没有人打扰,没有那些忍不住就会刷的短视频的狂轰滥炸……那天觉得自己很充实很满足,也很快乐。
 
比如我每个周末的五点的清晨,就像此刻这样,身边万籁俱寂、放一点小音乐在耳边,信马由缰地任思绪驰骋、任文字弥漫整个屏幕,这种快乐也是无与伦比啊……
 
还有一种情况,假如是在过去的时间里,你最大的喜悦总是完全来自于子孙或者是配偶的成功和快乐,那么,你的生命显然缺乏足够的真实刹那,完全是为别人而活。不要让别人成为你生活的重心,而把“自己”丢到一边。
 
这种情况在我们的长辈群里面尤为常见。他们只为子女而活,子女孙辈们是他们唯一爱的源泉,也是造成许多中国家庭缺乏“边界感”的主要因素,父母们要学会放开所爱的人,不要只为他而活,而要为自己掌握更多真实的刹那,寻回自己生活的目标。
 
我自己的母亲就是一样这样典型的人,她总是说,“我过的好不好无所谓,你和明明过得好就好了”,所以她不太关注自己的喜怒哀乐,总是将全副身心和注意力投射到我们的身上来,因此,她活的并不快乐。我跟她性格不太一样,有时候我想“自私点”少做点事、让自己轻松点,反倒会受到她的责备,觉得我做的还不够称职。可是,我并不想活成她那么负累的样子,并不想活的那么沉重和不快乐啊!
 
许多人总是等待快乐由外而来,似乎总是盼望着做完一件宏大的工作、买了一个昂贵的包包,才能引来快乐……其实快乐是发自内心而来,快乐是你在每一刻所做的选择——选择如何体验当下时刻,而不是有一天你会突然到达的一种境地。许多人一心一意只等待快乐大驾光临,却不知其实正在和许许多多真实快乐的时光擦肩而过。
 
学会去完全投入、从心底去充分体会那些真实的刹那,这才是快乐获得的唯一途径。
 
记得上次听樊登讲的那本《心流》,也提到了这种感觉:
 
你是否有过这样一种体验?
 
迎着风慢跑,坏心情随汗液排出了体外;
 
地铁上,读到一本好书,竟然坐过了许多站;
 
某天上班效率奇高,前一天的难题,轻松搞定。
 
当你全身心地投入某件事,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的秩序与安宁时,一种极大的满足感悄悄地潜入了你的心,使你快乐。这就是“心流”的体验。
 
你不信,下来的几天,你做一个试验:全神贯注的去做一件事情,不要有丝毫的分心。
 
这件事可能是在开车时候专心注意身旁的景物,也或是为家人全身心地做一顿美食,你停下匆忙的脚步,抽出时间用心拥抱真实的刹那,你就会面对自己所有的情绪、秘密和以前不曾察觉的真相。
 
——这真不是给你灌鸡汤,不信,你试验试验看看?
 
换一个角度看你的工作
 
作者首先是需要你区分工作与职业:
 
“工作”是我们和家人糊口的保证,它是我们自己的技能,但“职业”,或者说是“天职”,却才是我们的人生目的,我们的目的是:学习如何待人以诚,学习如何自重并包容自己的不完美,学习宽恕,学习勇敢,学习信任和爱
 
一旦我们找到了属于我们的天职,那不管我们在做任何工作时,都能赋予它以丰富的意义。
 
作者在文中举了她的一个在“大公司当经理”的朋友的例子。这位朋友在工作中“每天面对处理不完的公文和开不完的会……觉得没什么成就感,真正能满足他的,是他自称为“外务”的活动——和中低收衣服家庭的儿童在一起,10年来,是无数小男孩的义工大哥哥,每逢周末教低收入的小孩子打篮球,每年不遗余力地为贫穷儿童的露营周筹款”,
 
直到有一天,他向作者说,“正考虑辞职……觉得对公司而言好像是可有可无的,对社会也没有什么贡献……考虑去当个辅导员或者老师,已经37岁了,而我的工作不能给我一点快乐”,可作者反问他:“可是你已经是辅导员、老师、篮球教练了啊……只是你都不曾在这些工作上拿钱而已,如果这些工作是赚钱的,对你而言会有很大的差别吗?”问的他哑口无言。他一直以为“他在那家大公司的职位才是他的正业,而为孩子们做的一切不过是兴趣消遣而已,事实上正好相反——他为孩子们做的一切才是他真正的专业,而白天让他得以谋生的工作不过是业余消遣罢了……”,作者说,你完全可以这么想,“你在公司里的那份差事,是让你有能力维持日常开销,然后可以无后顾之忧地完成你的使命,去做那些孩子的守护天使”。
 
天哪,我看到这里,仿佛茅塞顿开一般: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倘若在工作中找不到存在感和价值感,而是在别处找到的,需要改变的并不是工作,而只是我们的看法。
 
比如我自己,这几年来一边在单位做一个小小的公仆和螺丝钉,一边随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在业余帮了很多家长开读书会育儿、帮了很多优秀男女青年成双结对,我有时候也想,要不要换个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中去,我的想法不就如同文中作者的这位朋友一模一样吗?我们换个视角,无需更换工作,将它视为解决生活上财务问题的途径、认真做好就行,同步则是认识并完成好自己真正的使命,比如我的,就是帮助更多的人组建家庭、和谐家庭、帮助育儿,从而和谐我们整个社会——这也许才是我此生真正的使命啊。
 
学会完成使命
 
这是继找出自己的使命后的第二步。如果能在每天的例行差事中创造出更多的机会去分享人生,我们就能拥有更多的真实刹那。
 
比如我这几年做红娘,过程中经常有弟弟妹妹过来找我讨教在爱情中遇到的沟沟坎坎,前两天还有两个从未谈过恋爱的妹妹跟我请教恋爱经验,还有一个正在谈恋爱谈得欲生欲死、欲罢不能、泪流满面……其实,天空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作为过来人、且红娘经验丰富的我,跟她好好谈心交心、给她出了主意后,她立马破涕为笑、信心满满,看着她从过来时的颓废沮丧、到离开时的浑身轻松,这时候真是感觉自己如同书中所说“完成了天赋的使命”。“在与人沟通的时候,我们用的不是一般表面且肤浅的方式,而是与人真心交往,那我们就更易获得‘真实的刹那’”。
 
作者还说,“可以列出一个能帮助我们实现人生目标切可以融入工作中的各种活动,把这张单子当做备忘录,当你渴求真实刹那时就拿出来,选出其中一项来做,立即创造成就感。建议抄一份随时带在身边,再抄一份贴在案前,不时看一看”。
 
比如作者的单子就是:“与人分享爱的片刻;欣赏周遭环境中美好的事物;学习新知,随时找机会让别人感受他自身的价值;和狗玩耍;花几分钟在院子里观察花草的生长;躺在吊床上让微风轻轻拂过你的脸;停下脚步,想想自己的目的和自己的行为”
 
你也给自己列个单子?
 
我的单子是:
 
与人分享爱的片刻;
 
听着音乐,静静阅读一本喜欢的书;
 
晨起一杯温水,打开电脑开始倾诉内心写公号;
 
听听音乐散散步,欣赏周遭环境中美好的事物;
 
学习新知,随时找机会让别人感受他自身的价值;
 
听周边有需要的人倾诉苦恼并出出主意;
 
花几分钟在院子里观察花草的生长;
 
躺在吊床上让微风轻轻拂过你的脸;
 
停下脚步,想想自己的目的和自己的行为
 
……………………
 
这些,都是提升幸福感的瞬间,你要学会抓住啊。
 
为所爱的人举办一场“生之庆”
 
我们大家都参加过葬礼,往往等一个人死去后,在葬礼上大家才表露出对亡者的爱和赞美,这步骤为何不能提前呢?作者说,“为什么一定要等到我们所爱的人过世了,才来颂扬他们呢?为什么当我们对一个人尽情表达心中的爱和赞美时,那人已无法亲耳听见我们的心声?为什么我们不能在对方还好好活着的时候,以同样深浓的感情来交换彼此最珍惜的故事、回忆和感觉?”
 
前阵子看了一个新闻报道,85年的癌症女孩王越,笑对死亡,在生命来日无多的时候,邀请了天南海北的同学们举办了一次“生前追悼会”,她倔强地说,“他们每个人都代表了我的一段生命,他们都来了,就是我在跟我的整个生命告别,重新回顾我的一生”。
 
确实,如同作者所说,“在你的生命里占有一席之地的人,都真的知道你有多爱他们、多么需要他们吗?别等到他们离开了人世才颂扬他们,别把你赞美的话留到追悼会上才说。爱他们,不要等,不要迟疑,现在就去。为你所爱的人举行一场‘生之庆’吧!邀请他的亲友、家人、邻居,请他们一起来分享对他的赞美和感激吧!”
 
这个主意太棒了!哪怕不能举办这个仪式,找到自己想表达感激和感谢的人,赶紧把你想说的话都说出去!
 
让女性的灵魂自由奔放
 
从书中来看,原来不管美国中国、不管当代过去,全天下的女性真的都是一样一样的——“从小,父母便不断地耳提面命:爱就是要周到地顾虑每一个人的感受……女性在世间一向是扮演付出与滋养的角色——不论从生理基因还是心理养成各方面来看,我们都注定要照顾身旁每一个人……我们总是把取悦别人当成头等大事,却常忽略自己的快乐……对女性来说,花点时间享受真实刹那是攸关心灵成长的大事。如果不这么做,我们迟早会被不断向我们索取的人和事榨干。我们需要为自己腾出一天、一个小时,哪怕只有5分钟也好,专为自己,不为其他任何人。想要不间断地付出而不致心怀怨怼,就得给我们的心灵定期补充燃料:我们需要静默、需要空间,我们需要倾听自己心中的愿望,而不是别人的期望”。
 
这段话说的太好了,女人尤其是母亲,在“自私”这方面表现得很不出色。专为自己做了一些事,就会令我们很不安,会有罪恶感,总觉得自己这么做是背叛了所有的人,我们常常觉得,对自己好一点就觉得亏欠了别人,比如有时候自己放下孩子和老公,单独去跟闺蜜约个半天的下午茶,或是实在没时间做饭了而让家里人去外面吃一顿,都会觉得心中不安,回来还总想着补偿给他们点什么。
 
而男人们呢,在“自私”这方面可以说是得心应手(没有贬低的意思),他们如果想要饭后去睡一觉、或是关上门去看书刷手机,没问题,他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走开,不必抱歉,不必偷窥你的脸色……
 
为什么我们女人们想进修、想充实自己的时候,还得找借口才能抽身呢?为什么在独享片刻真实刹那之后,我们总觉得该对家人、朋友加倍补偿呢?
 
这实在是不公平!
 
作者说,难怪自己隔段时间就会“变得暴躁易怒、厌倦无聊、苛刻挑剔、惶惑不安、浑身无力或有些疯狂的时候。你想吃不该吃的东西;想把孩子送人;想告诉丈夫‘你自己去找你的鬼车要是’;想搬去旅馆住一天,躺在床上享受一顿丰盛的美食,看一晚上浪漫爱情电影……”凡此种种的时候,那就是“应该让自己的灵魂出来遛遛”、“出来喘口气”的时候到了。作者这时就会“为自己休一天假,或写写诗,或出去和女性朋友聚一聚,或去听一场感恩逝者的音乐会,玩个浑然忘我,然后回家。”
 
亲,你、我!咱们都可以这样干!
 
女性如何为自己寻找“真实的刹那”
 
一是寻求独处的时候。
 
我们需要一些安静的时候,安静到只有我们自己的声音是为唯一的声音。因为我们总是习惯于把别人的声音看的比自己的声音还重要,或总是把身边的男性看成自己的心灵导师,大部分的女性都有这种习惯。
 
要给自己一些安静的时候,让我们自己智慧的声音可以浮现。这个声音需要壮大起来,好像自己的灵魂在对自己说话。
 
二是创造新的生命。
 
这个新“生命”不一定是真的生命,不仅限于狭隘的生育下一代,它泛指一切富含创造力的活动,可能是造一个花园、一个蛋糕、工作上的一个妙主意,或是为孩子编的一个睡前故事、写给朋友的一封信或是插出一盆美丽的花、整理出一个干净的厨房,这时,你会感到生命的创造力在你的体内奔流,把我们和大自然紧紧联结在一起。
 
三是与其他女性结伴同行——亦师亦友亦姐妹。
 
“女性需要以女性为镜,才能映照出她们独有的女性美,当我们和其他女性在一起的时候,我们能凝聚整体的力量,能忆起真正的自我,会记起属于我们自己的舞步。”
 
这点我深有体会。经常在生活中感觉自己好像溺水者透不过气、找不到方向时,我就会找一位自己尊敬和信任的女性朋友来好好聊聊,有时聊婚姻、有时聊育儿,再或是自己的健康,每次聊都能有新的收获。而且我发现随着自己年岁的增长,和她们约会的地点从商场餐厅逐步转移到了按摩推拿沐足店,哈哈……心灵获得滋养的同时,顺便一起放松放松身体,身心同时得到养分、岂不快哉!
 
平时在生活中,也要注意留心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智者女性、成长导师,她们可以帮助我们不断找回完整的自我。
 
关于与孩子一同成长的事
 
先照顾好自己,不以自我牺牲取悦他人
 
如今这个时代,真的跟书中所说的美国的彼时一模一样,“诚然也有许多疏忽大意的家长拿电视当电子保姆”,但“大多数父母,(尤其是妈妈们)总是连留一点点时间给自己都会觉得有罪恶感”,“我们一直努力做个超级父母,供给孩子所有的教育机会、娱乐活动和物质享受”,许多父母都很可怜地放弃了自己的需求……”
 
真是这样的啊,从我自己来说,基本上除了上班时间外,所有的时间都是留给了孩子,有时候觉得给自己留点看书或写作的时间都觉得不应该,有时候实在有事出个门,还要跟家里的猪队友交代上一百句娃还没完成的事项,总是各种不放心。
 
其实,“为了儿女而忽略了自己,对孩子没有一点好处。如果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完全不顾自己的需要,那么你教给孩子的只是:如何牺牲自己以取悦他人——这是一个绝对行不通的价值观。”
 
孩子长大后,也绝不会感谢你为了他牺牲了自己的快乐、成长和进步,但“如果你能运用时间丰富自我的心灵,孩子就会学着丰富他们自己的心灵,而不会陷于情感的真空。与其为孩子牺牲自己的生活,不如为他们活出一个值得仿效的典范……孩子会从观察你的生活中学习。如果你懂得为自己拨出时间享受真实的刹那,你的孩子也会学着为自己做同样的事。”
 
我和我先生这几年都帮了很多人、很多家庭做了很多好事,每次我们举办各种读书会和相亲会时候,都把孩子带上,我们希望,我们帮人的善行和用心都能被孩子感知到,让他也能理解并且认同、乃至日后有所效仿我们。
 
我自己要注意的是,确实有时候管娃管的过细、搞的自己很累、娃也很累,要多为自己拨一些时间享受自己的生命,比如经常去跟闺蜜、女性导师去坐坐,你在成长、他也会效仿。
 
孩子稀罕的是爱,不是玩具,要让他知道
 
家长们有个误区,“常企图以物质享受来弥补沟通交流的真实刹那之不足。对许多家长来说,较之于和孩子共享一段真诚的、爱的时光,他们宁可上街去买个新玩具了事。”其实不是的,比起买一个新玩具,你去全心陪他玩一个旧玩具,可能后者带给他的快乐更多。”
 
许多孩子拥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却独缺与父母亲密相守的真实刹那。父母要学会创造和孩子共享亲密时光、灵魂相遇的时间,“要全心全意对待孩子,会令他觉得自己很重要,让他对自己和他想要说的话有信心。用10分钟,把你百分之百的注意力和爱放在孩子身上,胜过你花10个钟头不断换花样逗他,却完全无视他的心意和想法。”
 
这点我庆幸自己从前几年开始就一直在践行。刚开始他还小,没有太多自己的想法,那我们就睡前陪着孩子读书,后来上了幼儿园、上了小学,自己想法越来越多了,我听从一个闺蜜的建议,先是自己学习了一些基础按摩的手法和穴位,每天晚上在他就寝前,大概会有5-10分钟不等的时间,我打开香香的精油,有时候是薰衣草、有时候是玫瑰,轻轻在手心揉搓后,慢慢给他进行手指、手掌、腹部的按摩,边按边跟他交流当天我们各自经历的一些小故事和生活感受,有很多父母说,孩子回家基本不怎么说学校发生的事情,这个问题在我家就还好,他每天絮絮叨叨说都说不完、说到不肯睡觉久而久之,他变成了“不按摩不睡觉”,也成了我一旦晚归家就被他夺命狂呼的“甜蜜的负担”
 
最后几点启发
 
一是要学会独处和静默。其实前面也讲到过这点。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里都少有静默的时刻,以至于面对静默时,会变得手足无措。静默能让你冷眼观察一起,看着自己心智上的垃圾、废物漂过,就好像歇坐在河岸上,看着枯枝朽木在河面上浮浮沉沉、顺流而下。当你沉静独处,便能看到所有干扰你清晰判断、阻碍你找出问题症结的关键之物。
 
现实生活中,如有机会可以去修修“禅修”或者“静默”的课程;如若没有,自己日常学会打坐、自观,观察自己的内心,也是件很棒的事情!
 
宁静之法举例:
 
开车时不要开收音机;
 
在烛光下或者炉火边静静地坐着;
 
和你爱的人静静地散步。
 
二是要布置一块属于自己的“圣地”。
 
比如作者的圣地就是她的写作室,里面有许多陈列出来的自己喜欢的小东西,用来帮助反省自己、记住自己是谁以及为什么在这里。
 
三是要注重仪式感。
 
文中叫“仪典”。“它能花平凡的日子为神圣的世界,带你回归完整无缺憾的生命。在你举行祭奠或某种个人仪式的时候,你会立刻谨慎、庄重起来;你的每一个动作都有一定的意义,那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变得神圣无比……你的心在此得到滋润,你的灵魂在此得到重生。”
 
作者把仪式说的如此的重要,我还真是以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是一个不太注重仪式感的人,包括自己的生日、结婚纪念日、各种日,都不太想去理会,觉得没有太大意义,其实不然。
 
“与地球和谐共存的前人懂得这种神圣仪典的重要性……然而随着历史的演进,人类和地球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我们的生活也从注重心灵的成长转为世俗化的现实。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放弃了许多生活里的仪典,只顾忙着追求更高的成就、满足更多地欲望。我们无暇为各种仪式的铺陈停下脚步,因为我们已习惯于立即可见的效果,对于不能马上见效的仪典,早已失去了耐性。”
 
说的真是太好了,是啊,以前总觉得,过不过这个日子,有多大关系呢?感觉无足轻重,过了不会给生活带来什么立竿见影的变化,反而给自己找了一堆事情要去准备,索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算了,不过了。
 
可其实,
 
仪典,是反省的契机;
 
仪典使生命有节奏感;
 
仪典是为了庆祝重生,使生命从某一个阶段过渡至另一阶段;
 
仪典是为了疗伤与更新。
 
中国的家庭普遍缺乏仪式感,在西方比如文中所举例子的巴厘岛,他们倒是还蛮看重这些。那我们好不容易拾起这个仪式感时,倒是要特别注意,在准备仪典时,“心念重于形式”,千万不要掉进物质的陷阱里,而把真正目的给忘了。
 
最重要的是,“要创造一个灵魂得以重整、意识内涵得以丰富的时刻。你的身旁不必点满蜡烛、香火。不必安排特别的场地,如果你不喜欢,也不必有什么特定的方式或步骤,你所需要的只是一份决心——使你身处的此一时空深刻丰富,使你的这段经历庄严神圣。”
 
比如结婚纪念日,我们家从来没专门过过,在这个日子里,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庆祝你俩在过去一年里共同成长,互相赞美彼此为对方所做的奉献和所付出的爱,肯定伴侣为你所做的改变。为你俩的关系再次许下诺言,更新过时的誓言,为新的一年再订盟约。”
 
甚至休假,其实也是仪典的一种。我们应该“设定个人心灵、精神更新的目标;决心不再把沉重的包袱、绷紧的神经和情感的障蔽给带回来;趁着可以远离尘嚣的休假时间,多多和心爱的人重新培养感情,一起疗伤止痛。”
 
诸如此类,还有很多很多,等待你去发掘专属于你的仪式。
 
最后的话
 
感谢你能够耐心看到这里。这几年身边经历的太多的事情,让我们许多人开始回归到最本我、最初的那个状态。曾经大家总是以地位,财富和成就来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与否,而现在,经历了这许许多多,感到如今许多惯有的概念却被全盘打破,比如“白菜可不止是白菜价”、比如“投行的老总也可能为了一只丢失的老母鸡找遍整个小区”……如今的我们,许多人更看重的是自己是否快乐,是否能够得到心灵的平静。看了这书,更加知道,要多多获得一些属于自己的“真实刹那”,才方才能获得这份快乐。
 
作者在书中最后说,“如果你想要拥有真实的刹那,但怎么也想不起来这些篇章里所说的任何一种方法(哈哈哈……这话真是太了解我们了,经常看了很多书、当时感觉醍醐灌顶,后面就忘得一干二净了),那就专注于感恩的心吧。想一些令你觉得心怀感激的事,让自己全心全意地沉浸其中……不要保留、不要抗拒,就让自己湮没在感恩的洪流里吧,真实刹那就在其中。”
 
要学会随时说“谢谢”,现在就开始行动。
 
好了,啰啰嗦嗦写了这么多,实在是因为感觉这本书写出了我心中一直想说未说、心里一直想寻未得的许许多多的话。疫情还在继续,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不知道自己的第二天会是什么样,那就继续如同作者所说的:
 
“全神贯注于当下——此时,此地
 
去爱,要感恩。
 
每一分、每一秒,都要为生命欢庆、歌颂。”
 
待到春暖花开,咱们春游踏青去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水光浮动着梦中期待的白莲
 
这是人间的四月天
 
点点分享
 
点点赞
 
点点在看
 
  END
 
 

相关读后感推荐:

《“上海衡中”名副其实吗?》的读后感与观点拓展补充

《田小七来啦6:哎呀,又闯祸了》读书心得_《田小七来啦6:哎呀,又闯祸了》读书心得500字-800字

《Tom Sawyer Abroad(汤姆·索亚出国记)》读后感500字_《Tom Sawyer Abroad(汤姆·索亚出国记)》读后感

《小鲤鱼跳龙门》读后感500字_《小鲤鱼跳龙门》读后感

《用显微镜看大象》读后感300字_《用显微镜看大象》读后感

《人生大事》观后感1000字_《人生大事》观后感

《颠覆华尔街的金融奇才: 从行动支付、加密货币到区块链, 一群金融怪杰如何引爆商业与社会的重大革命》读后感5100字

《星空下的童年》读后感500字_《星空下的童年》读后感

恭迎观音菩萨圣诞日 | 读诵《观音菩萨普门品》愿你早得越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