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金融》和《贫困与饥荒》读后感

以下文章选自《普天之下》
 
一、两本书
 
近日,读完了两本书。一本是黄益平教授和的王勋博士的《读懂中国金融——金融改革的经济学分析》。一本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的《贫困与饥荒》。按照惯例,笔者在读完书之后简单写点读后感。
 
二、《读懂中国金融》速记
 
黄益平教授与王勋博士合著的《读懂中国金融——金融改革的经济学分析》,是一本比较基础(侧重其对学科的作用,不是认为其简单)的经济学书籍。比较凑巧的是,在笔者买到这本书之后未正式开读这本书之前,黄老师恰好搞了一个远程学术讲座,介绍了他关于中国金融现象的观点和这本书。笔者恰好听了他的讲座。
 
黄益平老师在他的视频关于中国金融总结为4个特点:
 
1)规模大;
 
2)银行主导;
 
3)管制多;
 
4)监管弱。
 
《读懂中国金——金融改革的经济学分析》也从这几个方面展开。黄老师其实在书中提出了中国金融改革的方向是:1)改革金融结构,使金融结构适合中国经济发展;2)弱化管制,而加强监管(管制注重事前,而管制则事前不那么死板,但事中和事后都有严格的流程);3)金融科技由于能克服信息不对称,在中国金融改革发展中会发挥重要作用。
 
三、《贫困与饥荒》的研究方法
 
《贫困与饥荒》打动我的,是这本书的研究方法。阿马蒂亚·森在书的扉页就致谢自己的老师阿米亚·达斯哥布塔,感谢其把他带入经济学殿堂,并认识了经济学的本质。在后面的篇幅中,阿马蒂亚·森用经济学方法阐述了他的研究。
 
《贫困与饥荒》是一本经济学著作,阿马蒂亚·森的研究方法如下:
 
1)提出了基本的经济学观点和假设。阿马蒂亚·森首先提出了基本经济学观点和假设:(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产和交换的权利,以及其他获得物权的权利。(2)交换权利足够重要,和贫困、饥荒紧密相关。随后,阿马蒂亚·森基于事实验证自己的观点。
 
2)案例法进行实证研究。经济学是一门非常现实的学科,经济学研究也通常需要从从实证出发。阿马蒂亚·森也是从实证出发,验证自己的观点和假设。当然,阿马蒂亚·森的研究,起点其实是案例,而不是统计材料。
 
3)数据检验结果。有合适材料之后,阿马蒂亚·森进行实际检验自己的观点。阿马蒂亚·森通过事实证明:孟加拉、埃塞俄比亚、萨赫勒等地区发生大饥荒时,确实可能存在一点程度的食物产量下降,但其实产量下降并没有那么厉害;发生饥荒的真正原因是受灾的人没法实现交换权利。值得一提的是,阿马蒂亚·森进行研究并不注重统计方法和计量方法的精妙和繁琐,而注意方法的一般性;这种方法确实取得了成功。这种成功和思考方式值得借鉴。
 
4)普适性的结论。阿马蒂亚·森最后得出一个普适性的结论:能否实现交换权利是饥荒是否发生的最重要原因。阿马蒂亚·森的结论的推论其实是:好的制度才能防止饥饿与贫困。
 
四、杂感
 
好的书籍确实值得反复读。现实值得努力。
 
2022年7月18日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