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投资实战手册(第二辑)》读后感

以下文章选自《知行成长社》
 
由于疫情原因,物流受阻,从下单到收到《价值投资实战手册(第二辑)》,中间大约有二十余天。但是,这点等待时间与阅读此书时的愉悦相比,忽略不计。价投第一辑看过无数遍,阅读第二辑,依然有不少新的感触与思考,现记录如下。
 
风月宝鉴与剖胆
 
看到第140页的一张图,如下。我不禁乐了,这也太应景了吧。
 
图1. 老唐估值法(《价投(第二辑)》,P140)
 
其实类似的图,在老唐的其它文章中也出现过几次。比如在《低估之后的暴跌是怎么回事,应该如何面对?》(2018.8.8),老唐手绘,将股价的一次完整波动呈现如下。
 
图2. 股价波动图
 
与图2相比,图1的股价是不是上蹿下跳更剧烈?图2显得太过有规律了。不知道老唐是否也是出于如此考虑,在第二辑中换上更接近真实情况的图1。对于旁观者,这也许不过是两张示意图。但对亲历者,光看图1,也能感受到那种惊心动魄。
 
今年3月11日,14日,15日连续大跌三天(中间有两天周末),我的账户三天共计回撤100万,大约相当于两年的工资。第一次经历如此大的亏损,要说不慌,那是骗人的。当时正值俄乌战争焦灼,关于台海局势不稳的传言也甚嚣尘上。股市弥漫着一片悲观气氛。3月15日这天,我看到“集思录”上有个帖子,作者遵从内心的恐惧,清仓离场了。
 
老唐的《我的第一难与你的第一难》我烂熟于心:
 
投资第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面对市场波动,它解决的是赢和亏的问题。一旦真正理解了它,亏损会成为一件反常的事,难以理解的事。对于企业的估值,重要性排在后面,只是解决盈利多少的事儿。
 
当市场剧烈波动真正来临的时候,尽管我的内心无法平静,但理性告诉我,一旦我也遵从内心的恐惧,如2011年大跌的时候一样,清仓离场,那这两年老唐的书和文章我算是白读了,从此不要再奢谈什么价值投资。
 
于是,我按照计划,咬牙在3月15日这天加仓,接了趋势交易者眼中的飞刀。3月16日,股市大涨,当天盈利55万。“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也不足以形容市场先生的癫狂。
 
市场先生就像是红楼梦中的风月宝鉴,它一会照出骷髅恐吓你,一会又照出美女诱惑你。你要是像贾瑞一样一直盯着它看,被它牵着走,早晚金尽人亡。
 
图3. 股市风云之风月宝鉴
 
我在老唐的估值法上加了几张图,是不是很形象?聊供一乐。
 
说来也怪,有了3月这次经历,我对股价波动似乎免疫了,后来即使一天十几,二十万的波动,也几乎无感。4月26、27日,上证指数和沪深300创下近期新低,我已完全镇定自若。
 
这不禁让我想起小时候学游泳的经历,大一点会游的孩子说,呛几口水,剖了胆,不再怕水,你就学会了。回忆起来,的确,我就是这么学会游泳的。
 
*剖胆:四川方言。经历过某事,就不会再怕它的意思。
 
给企业打格子
 
金庸小说《雪山飞狐》里面,有个叫宝树的和尚,早年是个跌打郎中,偶然间得了《胡家刀法》两页纸,依靠习练这两页纸上的武功,后来成了高手。
 
如果把价二比作《胡家刀法》,并且规定只能学习其中某一章某一节,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第13章《应用于实战的快速估值法》的“老唐估值法”。我想,像我等如跌打郎中一样的普通人,认认真真学习“老唐估值法”,在实践中加以应用磨练,即便不成为高手,也不会成韭菜。
 
老唐估值法好就好在他把估值这样的模糊概念清晰的量化了。只有量化才可标准化,只有标准化才具备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
 
企业的估值从来就不是一个精确值,就算是本企业的财务专家也不见得能给出一个大家都认可的估值。2013年戴尔电脑的CEO迈克尔•戴尔欲通过管理层收购的方式实现私有化。交易计划公开后,股东们一直反对。因为双方对戴尔公司的估值相差甚远。双方一度闹上法庭,要求法院裁决。从公开的文件来看,双方的分歧主要在于对企业未来经营的假设不一样,从而导致了估值的差异。而对未来,谁也无法做出精确的估计,所以寻找一个完全公平合理的价格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是,对于企业估值做出量化又极其重要。老唐引用褚时健回答记者那段话,非常经典。记者问,为什么种树苗的坑要规定成这个尺寸?褚时健回答,比这个标准大一点、小一点都没问题,但如果没有这个标准,农民会错得很离谱。
 
如果对于企业估值没有一套合乎逻辑的量化标准,我们在设置买点卖点上也会错得很离谱。老唐估值法就是像褚时健一样对企业打格子,定标准。
 
首先,老唐把合理估值进行了量化和标准化。比如这一段(P145):
 
这个“合理市盈率=1/无风险收益率”,不区分行业特点,也不参考个股历史市盈率波动区间。无论该企业过去波动于50~200倍市盈率,还是2~10倍市盈率,那都是市场先生的出价,没有逻辑支撑。
 
看到这一段,我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我曾经在一本讲价投的书里看到,说是不同的行业合理市盈率不一样,这算是一种行业内的秘密。不同行业的合理市盈率究竟应该是多少呢?书里没有说明。这让我非常困惑,像我们这样的业外人士,是否永远都无法知道这个秘密了?那我们对企业估值就只能靠蒙了?
 
老唐的这段阐述,一扫心中困惑。老唐没有故弄玄虚,而是“平等对待所有资产的自由现金流”。从此,不用再去打探各行各业秘密的合理市盈率,也不用再去瞻前顾后的研究企业的历史市盈率。平等对待不同企业赚取的真金白银。
 
当然,不同的企业面临不同的竞争,以及为了持续获利投入的资本不一样。为了对企业盈利的确定性进行区分,老唐用了两个方法:一是根据无风险收益率是一个范围,从而设定合理市盈率为一个区间。通过取下限、中间值或者上限,反映企业的盈利质量、确定性及成长性;二是估算三年后的合理估值,来确定当前的买点和卖点。而对三年后企业的合理估值,就可以反映投资人对所投企业的确定性与成长性的理解和看法。另外,老唐还特别提醒注意高杠杆企业,对这种企业的估值更加保守一些。
 
把合理估值的标准进行量化之后,买点和卖点的设置就相对简单了。
 
老唐的标准是:三年后合理估值的50%为目前的理想买点。三年后合理估值x 150%或者当年50倍动态市盈率,二者中较低值为一年内卖点。
 
如果你想更稳妥一点,可以采用更保守的设置。比如可以把理想买点和卖点设置得更低一些。有一个公众号,他采用的是三年后合理估值的60%开始买入,每跌5~10%就加仓一次。这显然是老唐估值法的一个变形。从他公开的实盘看,收益也是不错的。
 
可见,只要掌握了老唐估值法的精髓,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灵活运用。
 
另外,我想谈谈对老唐的这句话“要想投资收益率高,并不见得要买在最低点“(非原话,大概是这个意思)的理解。
 
我和两个朋友,都买了分众传媒。我的成本价是7元。一个朋友Z,她在6元附近买入1/3仓位,在5元附近买入1/3仓位,计划在4元附近再买入剩下的1/3。但后来股价上涨,她一直没有机会买入。另一个朋友Y就更保守一些,他在5元附近买入1/3,然后股价上涨,再没有机会买入剩下的2/3。我因为在7元附近就打光了子弹,所以在6元和5元都没有再买入。
 
5元是今年迄今分众的最低点(实际是4.95元),我的两个朋友都抄到了分众的底。但是否他们的收益就一定高于我呢?
 
我们来做一个假设,假设后面分众晃晃悠悠往上涨,一直涨到13.7(今年卖点),为了方便计算,不妨假设今年就到了13.7,该卖了。我的收益率很简单,13.7/7-1=96%。朋友Z的收益率计算稍微复杂一些,她1/3的仓位是13.7/6-1=128%,另外1/3仓位的收益率是13.7/5-1=174%,还有1/3的仓位存银行,收益率为4%。平均下来,朋友Z总资金的收益率为35%。而只在5元买了1/3仓位的朋友,他的这笔收益率为174%,另外2/3仓位存银行,收益率只有4%,综合计算下来,他的总资金的收益率为27%。
 
抄底成功的感觉很好,但收益率却未见得高。主要原因是为了抄底,保留了资金,使得总的资金利用效率变低。
 
老唐估值法就是给企业的价值设定一个锚。脑中有锚,心中不慌。至于是不是要抄到底,或者一定要等到理想买点才开始买,其实并不重要。
 
穿越周期的迷雾
 
学习完理论,接下来就该实践。价二的后半部分,收集了老唐精彩的实战案例。有对著名企业如腾讯、茅台的分析;也有如何从零开始研究一家企业的演示,如福寿园;如何抓住一家企业的基本特点,如上海机场。这其中,我最喜欢阅读的是关于分众传媒和陕西煤业的案例分析。百读不厌,常读常新。这两家企业有个共同点,它们都是周期股。
 
在价一中,其实有一篇对分众传媒的分析文章《梳理分众传媒》,这篇文章也发表于2018年9月5日的《证券市场周刊》。当时老唐刚刚介入分众。然而,随后分众却连续亏损两年。股票短期内亏损并不可怕,市场波动谁也无法准确预测。但是,亏损的原因并不是由于市场的无序波动,而是老唐对分众传媒的认识发生了错误。
 
在价二的第20章,老唐详细的回顾了分众传媒的投资历史,坦承自己最初对分众的错误认识。在2019年4、5月,认识到分众传媒是周期股,并对周期股的估值方法做出新的尝试,最终反败为胜,获得良好收益。
 
在我看来,这篇文章价值千金。我甚至觉得,在老唐发现贵州茅台是A股的bug之后,老唐又发现了A股的另一大bug,那就是周期股。
 
之所以说茅台是A股的bug,是因为茅台当年及后几年的净利润是可以比较准确的预测出来的。在市场需求不存在问题的情况下,茅台酒的营业收入取决于商品酒产量与价格。而茅台的商品酒产量可以从4年前公开的基酒数量推算出来。所以,对茅台的分析,颇有一种“玻璃杯里押宝,看得一清二楚”的感觉。
 
但即便透明如茅台,它的基酒和商品酒的数量对应关系,也是一个范围,比如商品酒可供应量约等于4年前基酒产量的75-85%。
 
对于周期股来说,情况似乎更加简单明了,因为我们无需预测三年后企业的净利润是多少。按照老唐对周期股的估值方法,采用企业10年平均净利润对企业进行估值。这里面唯一不太确定是当年的净利润是多少。但是,根据当年的季报,半年报,做出大差不差的预测并不是很难的事。而且,由于用的是10年平均净利润,当年净利润的波动变化对这个平均值的影响也不会太大。
 
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过去已经公开的数据,对企业的合理价值做出比较准确的估算,从而计算出买点和卖点,无需为三年后的净利润是多少而绞尽脑汁。这是不是也有一种“玻璃杯里押宝,看得一清二楚”的感觉?
 
当然,对企业进行深入的研究,这门功课仍然必不可少,我们得确定这家企业的主营业务会长期存在,只是随着某种宏观经济因素的波动而波动。
 
在价二的第25章,老唐又把这种对周期股的估值方法用在陕西煤业身上,开启一场财富实验。目前为止,收益良好。
 
老唐对周期股的分析与估值,于我而言,打开了股票投资的一扇新的窗户。
 
以前看一些企业,明明盈利状况不错,但市盈率长期处于低位。一直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和奥秘。现在学习了老唐的文章,用周期股的视角再去研究这些企业,感觉一下子豁然开朗。
 
以三一重工为例,讲讲我对周期股的研究心得。
 
三一重工属于工程机械行业,这个行业与宏观经济周期密切相关,属于强周期行业。再看它的净利润情况,如下图。简直就是一个完美的周期波动图,两个波峰之间正好10年。
 
图4. 三一重工历年净利润
 
假设三一重工的主营业务没有问题,财务方面也不存在人为操纵的嫌疑(企业研究这部分我做的功课还不足)。总之,在假设这个企业经营没有任何问题前提下,我们按老唐的周期股估值法,来看看三一重工历史上的买卖点。
 
首先计算十年平均净利润,考虑到三一重工的资本支出比较高,净利润打八折处理。然后乘以合理市盈率25,再打七折作为当年买点,150%作为卖点。计算结果如表1。
 
表1. 三一重工估值及买卖点
 
从表1可以看出,最近10年,三一重工出现过两次买点,分别是2014年和2016年,对应的卖点分别是2015年和2019年。2014年买入2015年卖出,这次交易获利110%。2016年买入2019年卖出,这次交易获利216%,三年平均年化收益46%。两次交易,获利都相当可观。
 
我相信,如果不用老唐对周期股的研究方法,一定会对三一重工这样的企业如何估值,困惑不已。而这样的困惑,我在不少论坛都已看见。现在通过研究,如果我再进一步确信三一重工这家企业经营上没有问题,当它的买点出现,我会毫不犹豫下手的。
 
如果不了解周期股的特性与估值方法,不同的人对同一家企业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争议往往比非周期股大。正如老唐所说:不同的人阐述一通几乎相同的企业特点和未来展望,然后话锋一转,毫无障碍地得出该企业或低估、或正常、或高估三种不同的结论(价二,P308)。
 
比如对于万华化学,也存在类似的争议。
 
万华化学的主要产品聚氨酯(MDI),从历史价格来看,经常大幅波动,而且不可预测。这就决定了万华化学是一只周期股。如果不从周期股的特性来对它进行分析和估值,不可避免会陷入诸多困惑以及不必要的争议中。
 
但是,对于周期股是不是就没有任何疑问了?我喜欢琢磨周期股,在老唐文章下面的留言也常常是关于周期股的。其中一条,是关于陕西煤业的。我写道,按十年净利润平均值模拟近似的“正常”收益,可以预见,如果陕煤2022年净利润超过10年前2012年的净利润64.17亿,2023年净利润超过2013年的净利润34.86亿,2024年净利润超过2014年的净利润9.52亿,2025年净利润超过2015年的净利润-29.89亿,那么它的10年平均净利润就会增加,而这看起来似乎不是很难的事。根据合理估值计算的买点和卖点也会相应增加。如果陕煤不暴涨,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会拿很久,即便是经历一个经营上的下跌期。老唐的回复是,观察,研究,揣摩。
 
看起来,对于周期股的研究即便不是才刚刚开始,也是仍然处于进行中。从这个意义上说,价二不仅仅是一本记载了老唐对投资的深入思考的书,也是一本探索的书,开放的书。期待我们用更多的实战案例去充实老唐的这些理论。
 
结语
 
通过阅读老唐的书与文章,结合自己的实践。深刻感受到,股票投资是一个不断修炼升级的过程。我们永远都在面对新的环境,只有依靠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同时持续的学习、回顾、反思,修正自己,提高自己,才能在不断变化的新的形势下,从容不迫的走好股市投资这条路。在这条路上,我想我会一直揣着《价值投资实战手册(第二辑)》。每当有疑问和困惑的时候,就拿出来学习、思考和研究。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