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或许是生命最完美的状态-《生命如歌》读后感
以下文章选自《生死学与生死教育研究》
有家 有爱 有关怀
朱明霞 -《生命如歌》
管理學博士
護理教育碩士
碩/博士導師
澳门镜湖护理学院教授
华人生死学与生死教育学会会长
朱明霞教授的研究领域为長者健康及慢性病護理的教育,特別對中國傳統仁愛文化和關懷護理有深入的探討,對生命關懷、臨終護理、生死教育有相關探討。
從2012年開始在澳門大力推動善生善死等大眾生死教育及相關研究。
目前在澳門推動生死教育課程及活動,承擔WHO失智症照顧者線上教育支持平台(iSupport):澳洲和大中華地區多中心合作研究-澳門項目負責人。
《生命如歌》 是朱明霞教授花费多年心血精心编著的一本好书。本书也将作为「安宁疗护」培训的课外必读书籍。
深圳疫情反复,阅读《生命如歌》时,我正在酒店接受7天隔离。因此,利用这段时间好好细读该书并写上读后感正好不过。
作者通过自身经历,采访病人、同事及学生经历后完成该书。
《生命如歌》分了四个章节阐述。
第一章通过澳门医护一线人员前往四川地震后医疗协助和广西儿童之家探访后写出人生感悟。
第二章以采访病人、家属经历过疾病生死后写出来的感悟。
第三章及第四章大多围绕着康宁中心内的故事、学生接受生死教育、死亡体验活动后感悟,写出人生遗嘱。
朱教授的《生命如歌》
我是一名从业18年的护士,任职的科室有肿瘤科、老年科,后转入养老机构做行政管理工作,历经无数的生死。
阅读《生命如歌》的每一个故事,我都回忆起护理生涯中经历的个案。
人生无常,类似的例子总在医院中反复重演。
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我们都总想着以最大的能力救活病人,对于回天乏术的病人,我们也希望他们能走得安详。
如第三章--哀伤的家属一篇,我非常体会编者的心情。
那种一开始对外婆不愿放手,后面外婆离世前各种管道插在身上的不忍,心情五味杂陈,不知怎样形容。
书中的部分内容,立刻引出了我的回忆,同样的情况,我曾参与当中。
白色的 I C U
记得刚参与护理工作第一年,我任职于泌尿内科。
好同学的妹妹刚考上高中到我们宿舍玩,当时我见她面部浮肿,面部两边有红斑,便开玩笑地说:“你妹妹好像我们科室SLE(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人。”当时我朋友说我:“你乱说,她只是刚上高中,伙食好,长胖了”
两周后,她妹妹再次来到我宿舍。因在学校连续发烧一周,请了病假。或许是职业病,我建议同学,把你妹妹带去我科给我们主任看看,我觉得她有可能是SLE。
科室陈主任看她情况后,急查血沉等情况,结果出来后,确诊SLE。
短短半年,我目睹同学不断往返家中及医院,妹妹病情来得急并可怕,身上出现腹水、四肢水肿;双亲能借钱都四处借光了。
在债台高筑、无力医治,同学的妈妈说了一句:“女儿,你别怪妈妈,我已经尽力借完所有钱了。”当时复杂难受的心情,可想而知。
孩子,别怪妈妈
去者善终、留者善别。说起来容易,实现很难。没有人能轻易地放弃自己的亲人,尤其是亲生骨肉。
在中国非常忌讳谈论死亡,生命教育更加缺失。
大多数的家属都不愿意接受亲人的离开,尽管医生已明确告知,挽救结果不如预期,要有心理准备,但大多数家属不惜借钱,都要抢救。
这来源于传统观念,另一个是担心周围人闲话,如果放弃抢救,会背上一个不孝罪名。
在读完《生命如歌》这本书,第二章中--医者,生命的甘霖。同样做为医护人员,让我颇有同感。
文中有几句话我觉得挺好的,特摘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1、求死不得或许是比死亡更痛苦更惨烈的状态。哪怕神医也要遵从自然生长消亡的规律。医者善为先,承认医学力量有限是构建自我认知的小善,肯放手尊重生命的选择则是天地间的大善。
2、从医从来都不是通往荣华富贵锦衣玉食的捷径,相反,这是一条布满荆棘的苦修之路。志存高远,还需自强不息,良医从不曾忘记自己最初的誓言。
3、生命的价值有时什么呢?
我的个人看法是,生命价值应该像一个分数,一横之隔,上面的分子代表您对社会的付出,下面的分布象征您对社会的索取。每个人对社会的付出,奉献越多,越大,其生命价值就越高,每个人对社会的索取、占有越多、越大,其生命价值就越低。
以上3句话,或许同为医护人员,才深有体会。
医护人员,从来都是奉献大于收获,时常面对生死,对生命有敬畏之心。
我们不曾希望过家属理解我们什么,有时抢救无效家属对我们的诋毁,我们只能以宽恕心态面对。
医者对生命有敬畏心
这5年,我转入养老机构从事行政管理,筹备机构内设安宁疗护服务及安宁室。虽不断在机构内对护理人员进行生命教育,安宁疗护等培训课程,但很多护理人员听到以后要尸体料理,开始担心并不能接受。
在进行我机构内第一例安宁疗护时,由于长者离世时间在凌晨,当晚负责尸体料理的其中一名护理员一直在手抖。
我在协助时,为了缓解护理员的紧张,便说:“你又没有对婆婆做过什么坏事,怕什么,像平常护理她一样操作就好了。”
事后,该护理员跟我说,当晚幸好我下来了,跟她一起做护理,她没那么怕。
这件事后,她对生死有了更深的认识。只要不做亏心事,平常对长者好,尽管她离世了,我都可以很平静的去做好尸体护理工作。
为什么护理员会觉得害怕?
我很认同《生命如歌》中编者王艳的一句话:
随着工作的年资增长,我发现自己逐渐发展出适合自己的应对方式,就是所谓Detachment(抽离):让自己尽力不要牵涉进病人的精神感情世界,不要谈论死亡,甚至不要思考死亡。
我认为护理员的害怕,因为她没有抽离。
一个自己照顾了一年多的长者,当她离世,怎样能做好抽离?这个在我日后的工作中,做好护理人员心理建设,将会加入到我们内部的安宁疗护培训课程中。
“职业抽离”是另一种爱
国内安宁疗护起步较晚,目前我在不断学习和探索如何在养老机构中把安宁疗护做得更好。
虽借鉴不少香港、台湾及国外经验,但要做好有我们中国特色的安宁疗护服务是不容易的,可以说是任重道远。
开展安宁疗护服务,深入到群众思想的转变与接受,学生时期便要开展生命教育;要让临终者“好死”,这个沉重的话题不是普罗大众能接受。
最后,套用书中一句话
知足常乐
凡事感恩便是延年益寿的仙丹
生得精彩
死得尊严
这,或许是生命最完满的状态
选自:有家第11期安宁疗护学员读后感
END
图片
图片| 网络
排版| 小乐
更多关于生命教育的知识
可加课程顾问【小依】咨询
有家,有爱,有关怀
为生命教育代言
为安宁疗护发声
有家 有爱 有关怀
朱明霞 -《生命如歌》
管理學博士
護理教育碩士
碩/博士導師
澳门镜湖护理学院教授
华人生死学与生死教育学会会长
朱明霞教授的研究领域为長者健康及慢性病護理的教育,特別對中國傳統仁愛文化和關懷護理有深入的探討,對生命關懷、臨終護理、生死教育有相關探討。
從2012年開始在澳門大力推動善生善死等大眾生死教育及相關研究。
目前在澳門推動生死教育課程及活動,承擔WHO失智症照顧者線上教育支持平台(iSupport):澳洲和大中華地區多中心合作研究-澳門項目負責人。
《生命如歌》 是朱明霞教授花费多年心血精心编著的一本好书。本书也将作为「安宁疗护」培训的课外必读书籍。
深圳疫情反复,阅读《生命如歌》时,我正在酒店接受7天隔离。因此,利用这段时间好好细读该书并写上读后感正好不过。
作者通过自身经历,采访病人、同事及学生经历后完成该书。
《生命如歌》分了四个章节阐述。
第一章通过澳门医护一线人员前往四川地震后医疗协助和广西儿童之家探访后写出人生感悟。
第二章以采访病人、家属经历过疾病生死后写出来的感悟。
第三章及第四章大多围绕着康宁中心内的故事、学生接受生死教育、死亡体验活动后感悟,写出人生遗嘱。
朱教授的《生命如歌》
我是一名从业18年的护士,任职的科室有肿瘤科、老年科,后转入养老机构做行政管理工作,历经无数的生死。
阅读《生命如歌》的每一个故事,我都回忆起护理生涯中经历的个案。
人生无常,类似的例子总在医院中反复重演。
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我们都总想着以最大的能力救活病人,对于回天乏术的病人,我们也希望他们能走得安详。
如第三章--哀伤的家属一篇,我非常体会编者的心情。
那种一开始对外婆不愿放手,后面外婆离世前各种管道插在身上的不忍,心情五味杂陈,不知怎样形容。
书中的部分内容,立刻引出了我的回忆,同样的情况,我曾参与当中。
白色的 I C U
记得刚参与护理工作第一年,我任职于泌尿内科。
好同学的妹妹刚考上高中到我们宿舍玩,当时我见她面部浮肿,面部两边有红斑,便开玩笑地说:“你妹妹好像我们科室SLE(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人。”当时我朋友说我:“你乱说,她只是刚上高中,伙食好,长胖了”
两周后,她妹妹再次来到我宿舍。因在学校连续发烧一周,请了病假。或许是职业病,我建议同学,把你妹妹带去我科给我们主任看看,我觉得她有可能是SLE。
科室陈主任看她情况后,急查血沉等情况,结果出来后,确诊SLE。
短短半年,我目睹同学不断往返家中及医院,妹妹病情来得急并可怕,身上出现腹水、四肢水肿;双亲能借钱都四处借光了。
在债台高筑、无力医治,同学的妈妈说了一句:“女儿,你别怪妈妈,我已经尽力借完所有钱了。”当时复杂难受的心情,可想而知。
孩子,别怪妈妈
去者善终、留者善别。说起来容易,实现很难。没有人能轻易地放弃自己的亲人,尤其是亲生骨肉。
在中国非常忌讳谈论死亡,生命教育更加缺失。
大多数的家属都不愿意接受亲人的离开,尽管医生已明确告知,挽救结果不如预期,要有心理准备,但大多数家属不惜借钱,都要抢救。
这来源于传统观念,另一个是担心周围人闲话,如果放弃抢救,会背上一个不孝罪名。
在读完《生命如歌》这本书,第二章中--医者,生命的甘霖。同样做为医护人员,让我颇有同感。
文中有几句话我觉得挺好的,特摘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1、求死不得或许是比死亡更痛苦更惨烈的状态。哪怕神医也要遵从自然生长消亡的规律。医者善为先,承认医学力量有限是构建自我认知的小善,肯放手尊重生命的选择则是天地间的大善。
2、从医从来都不是通往荣华富贵锦衣玉食的捷径,相反,这是一条布满荆棘的苦修之路。志存高远,还需自强不息,良医从不曾忘记自己最初的誓言。
3、生命的价值有时什么呢?
我的个人看法是,生命价值应该像一个分数,一横之隔,上面的分子代表您对社会的付出,下面的分布象征您对社会的索取。每个人对社会的付出,奉献越多,越大,其生命价值就越高,每个人对社会的索取、占有越多、越大,其生命价值就越低。
以上3句话,或许同为医护人员,才深有体会。
医护人员,从来都是奉献大于收获,时常面对生死,对生命有敬畏之心。
我们不曾希望过家属理解我们什么,有时抢救无效家属对我们的诋毁,我们只能以宽恕心态面对。
医者对生命有敬畏心
这5年,我转入养老机构从事行政管理,筹备机构内设安宁疗护服务及安宁室。虽不断在机构内对护理人员进行生命教育,安宁疗护等培训课程,但很多护理人员听到以后要尸体料理,开始担心并不能接受。
在进行我机构内第一例安宁疗护时,由于长者离世时间在凌晨,当晚负责尸体料理的其中一名护理员一直在手抖。
我在协助时,为了缓解护理员的紧张,便说:“你又没有对婆婆做过什么坏事,怕什么,像平常护理她一样操作就好了。”
事后,该护理员跟我说,当晚幸好我下来了,跟她一起做护理,她没那么怕。
这件事后,她对生死有了更深的认识。只要不做亏心事,平常对长者好,尽管她离世了,我都可以很平静的去做好尸体护理工作。
为什么护理员会觉得害怕?
我很认同《生命如歌》中编者王艳的一句话:
随着工作的年资增长,我发现自己逐渐发展出适合自己的应对方式,就是所谓Detachment(抽离):让自己尽力不要牵涉进病人的精神感情世界,不要谈论死亡,甚至不要思考死亡。
我认为护理员的害怕,因为她没有抽离。
一个自己照顾了一年多的长者,当她离世,怎样能做好抽离?这个在我日后的工作中,做好护理人员心理建设,将会加入到我们内部的安宁疗护培训课程中。
“职业抽离”是另一种爱
国内安宁疗护起步较晚,目前我在不断学习和探索如何在养老机构中把安宁疗护做得更好。
虽借鉴不少香港、台湾及国外经验,但要做好有我们中国特色的安宁疗护服务是不容易的,可以说是任重道远。
开展安宁疗护服务,深入到群众思想的转变与接受,学生时期便要开展生命教育;要让临终者“好死”,这个沉重的话题不是普罗大众能接受。
最后,套用书中一句话
知足常乐
凡事感恩便是延年益寿的仙丹
生得精彩
死得尊严
这,或许是生命最完满的状态
选自:有家第11期安宁疗护学员读后感
END
图片
图片| 网络
排版| 小乐
更多关于生命教育的知识
可加课程顾问【小依】咨询
有家,有爱,有关怀
为生命教育代言
为安宁疗护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