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社第十五期》作品集读后感
以下文章选自《香远益清生活随笔》
书香社第十五期合辑已拿到手了,一如既往迫不及待地在两三天时间内读完。这次大家作品的数量和质量赶超以前,再次感受到大家的成长与进步,作品有了深度和温度。每次拿到书香社合辑都有一种满满的成就感,但同时也又有了沉甸甸的压力,开始构思下一本合辑我要写什么,要在哪方面打磨自己的写作内容、技巧,时刻鞭策自己。
本次大家的共读书是M.斯科特的书《少有人走的路》和李一冰的《苏轼新传》,根据社里的要求至少要写一篇关于共读书的读后感。社友们大多选择了《少有人走的路》。通过品读交流分享,我更深刻地认识了这本书,通过大家思想的碰撞,激起的很多的火花,同时也让我开始重新探索自己,审视自己。至于《苏轼新传》,我当时读时,曾在群里吐槽太难懂,由于引用古诗词太多,前面又写了很多关于变法和党争,这些是我不感兴趣的问题,所以有些心理的抗拒和想要屏避的感觉。但还是硬着头皮坚持读完了两本厚厚的《苏轼新传》。后来发现我越读越轻松,理解的也越来越好,看来还是自己阅读量不够。就像做英语阅读理解一样,题刷得多了,能力就上去了,技巧也就有了。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不是一味的为完成阅读任务而读,而是要有自己的思考,做做笔记,写写自己的看法。我也终于转变了认识,读完后写几句是很必要,有些思想是需要沉淀的。能写《苏轼新传》读后感的,我认为是有一定文学造诣的,我不敢轻易下手,害怕自己的观点错误。只有4位老师写了《苏轼新传》的读后感,从不同角度阐释的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让我一遍遍重温作品,加深对苏轼的认识和了解。对于苏轼,我是非常喜欢的,从他的词作到他的为人处事我是十分欣赏的,从坎坷泥泞中走来,练就了旷达与洒脱。
我读书香社的作品辑从来不按顺序来,先根据自己多年来读书香社作品的经验,选取作者,把小清新和轻松、暖心的作品先读了,再读文艺气息,文化造诣深厚的作品。当然有时会先读读自己的,看看自己写的文章放在集子里读起来是什么感觉。参与了十几本书的写作,我也在改变着自己。以前苦于选题,挖空心思,找切入点,到现在随意选话题就能发挥,这可能得益于我对自己的强迫和要求,每天要求自己写一点。尤其是我看了苏书记的几大本子日记后,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她那么能说,那么能写可不是一两天练就的。那一本本厚厚的日记承载着满满的回忆,也就是功底深厚的明证。我不行,写不好,说不成是因为我没写够那么多。再看看苏书记的两篇文章,我更是汗颜,自认为自己很努力了,每天都在抽时间看书,偶尔还在空闲时抽空写点东西不断更新自己的阅读公众号。可是看看书记每天都在干什么,每天有那么多学校工作中的事务,怎么还能抽出那么多的时间看书、写作、追剧…厉害的人总是有原因的。我虽然不可能成为那样的人,但我已有了自己的目标和想法,我也要坚持每天阅读、写作,有时可能会是无病呻吟,但写着写着可能就有感觉了。我很久以前为强迫自己坚持写作,建立了自己的阅读公众号,发了也有七十多篇文章的,关注的人也仅限于我们家那位和几个不知道咋进来的人。我只是想通过这种途径练练笔,每天整理一下自己的思想,让写作对我来说不是困难而是享受。现在虽然能信马由缰的写的,但写作技巧,思维仍混乱,缺乏条理性,只能是散文。我所涉及的话题也变得多了,关注于当下,而不再像以前一样挖空心思去追忆过往,只是回忆了,苦情的东西也渐渐少了。这或许是我的进步,但我还有许许多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我的进步空间还有很大。这次作品里我更多关注了当下的疫情,读书分享,亲情故事,心情小语。作品内容丰富,但质量和技巧上仍然散乱,更像是以日记的形式呈现出来。好在我仍然坚持用真诚将自己的想法诉诸笔端,虽显幼稚,但也打动和吸引了一些读者。
本次作品还有一个特点,大家都在回忆,而且都是那么的美好,让我回到了过去,甚至向往以前的生活。对家,家乡,父母,童年的眷恋一次次触动我的心弦;乡村的孩子,如山如海的父母爱,还有那最美的遇见……我们都在用心用情谱写着自己的生命乐章。
书香社第十五期合辑已拿到手了,一如既往迫不及待地在两三天时间内读完。这次大家作品的数量和质量赶超以前,再次感受到大家的成长与进步,作品有了深度和温度。每次拿到书香社合辑都有一种满满的成就感,但同时也又有了沉甸甸的压力,开始构思下一本合辑我要写什么,要在哪方面打磨自己的写作内容、技巧,时刻鞭策自己。
本次大家的共读书是M.斯科特的书《少有人走的路》和李一冰的《苏轼新传》,根据社里的要求至少要写一篇关于共读书的读后感。社友们大多选择了《少有人走的路》。通过品读交流分享,我更深刻地认识了这本书,通过大家思想的碰撞,激起的很多的火花,同时也让我开始重新探索自己,审视自己。至于《苏轼新传》,我当时读时,曾在群里吐槽太难懂,由于引用古诗词太多,前面又写了很多关于变法和党争,这些是我不感兴趣的问题,所以有些心理的抗拒和想要屏避的感觉。但还是硬着头皮坚持读完了两本厚厚的《苏轼新传》。后来发现我越读越轻松,理解的也越来越好,看来还是自己阅读量不够。就像做英语阅读理解一样,题刷得多了,能力就上去了,技巧也就有了。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不是一味的为完成阅读任务而读,而是要有自己的思考,做做笔记,写写自己的看法。我也终于转变了认识,读完后写几句是很必要,有些思想是需要沉淀的。能写《苏轼新传》读后感的,我认为是有一定文学造诣的,我不敢轻易下手,害怕自己的观点错误。只有4位老师写了《苏轼新传》的读后感,从不同角度阐释的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让我一遍遍重温作品,加深对苏轼的认识和了解。对于苏轼,我是非常喜欢的,从他的词作到他的为人处事我是十分欣赏的,从坎坷泥泞中走来,练就了旷达与洒脱。
我读书香社的作品辑从来不按顺序来,先根据自己多年来读书香社作品的经验,选取作者,把小清新和轻松、暖心的作品先读了,再读文艺气息,文化造诣深厚的作品。当然有时会先读读自己的,看看自己写的文章放在集子里读起来是什么感觉。参与了十几本书的写作,我也在改变着自己。以前苦于选题,挖空心思,找切入点,到现在随意选话题就能发挥,这可能得益于我对自己的强迫和要求,每天要求自己写一点。尤其是我看了苏书记的几大本子日记后,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她那么能说,那么能写可不是一两天练就的。那一本本厚厚的日记承载着满满的回忆,也就是功底深厚的明证。我不行,写不好,说不成是因为我没写够那么多。再看看苏书记的两篇文章,我更是汗颜,自认为自己很努力了,每天都在抽时间看书,偶尔还在空闲时抽空写点东西不断更新自己的阅读公众号。可是看看书记每天都在干什么,每天有那么多学校工作中的事务,怎么还能抽出那么多的时间看书、写作、追剧…厉害的人总是有原因的。我虽然不可能成为那样的人,但我已有了自己的目标和想法,我也要坚持每天阅读、写作,有时可能会是无病呻吟,但写着写着可能就有感觉了。我很久以前为强迫自己坚持写作,建立了自己的阅读公众号,发了也有七十多篇文章的,关注的人也仅限于我们家那位和几个不知道咋进来的人。我只是想通过这种途径练练笔,每天整理一下自己的思想,让写作对我来说不是困难而是享受。现在虽然能信马由缰的写的,但写作技巧,思维仍混乱,缺乏条理性,只能是散文。我所涉及的话题也变得多了,关注于当下,而不再像以前一样挖空心思去追忆过往,只是回忆了,苦情的东西也渐渐少了。这或许是我的进步,但我还有许许多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我的进步空间还有很大。这次作品里我更多关注了当下的疫情,读书分享,亲情故事,心情小语。作品内容丰富,但质量和技巧上仍然散乱,更像是以日记的形式呈现出来。好在我仍然坚持用真诚将自己的想法诉诸笔端,虽显幼稚,但也打动和吸引了一些读者。
本次作品还有一个特点,大家都在回忆,而且都是那么的美好,让我回到了过去,甚至向往以前的生活。对家,家乡,父母,童年的眷恋一次次触动我的心弦;乡村的孩子,如山如海的父母爱,还有那最美的遇见……我们都在用心用情谱写着自己的生命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