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作品】《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
以下文章选自《黄泛区JY》
这学期,南坡小学语文教研组在组长的带领下下,完成了于永正老师的《我是怎样教语文》的共读活动,这本书它和那些国外大教育学家的著作不一样,这是名家作为一线教师立足生本课堂积累下来的最朴素又最难得的实战经验。于老师文中提到的语文教学的观点很平实,很接地气,它没有高深的理论,有的只是平实的例子,有效的方法。句段篇章,从俗不从雅,从易不从难,行文之浅显如涓涓之细流沁入心田。
于老将自己从教以来的点滴感悟简单的分成了四部分呈现在这本书中,第一辑写的是语文教育,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第二辑写教语文,其实很简单;第三辑写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第四辑是关于作文教学的。四辑都是用叙事方式写的,现场感非常地强。
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于永正老师的回答是,留下语言,积累了词汇;留下了较好的语感,能缀字成文;留下了认识和情感;留下了初步的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留下了兴趣和习惯。我觉得这是说出了语文教育的真谛,也就是说明白了语文教学应该做什么的问题。
其中有关朗读和错别字的论述给就让我受益匪浅,因为这两个问题困扰我已经很久了。今年带的这届学生着实令人头疼:已经是四年级的孩子了,却不能正确流利地读好一篇课文;答起题,写起作文错别字连篇。
语文的本质,说到底是读和写。读既包括默默地阅读,也包括大声地朗读。于老师说,语文教学的“保底工程”,就是每个学生都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连学过的课文都读不流畅的'学生,语文水平百分之百的低下,究其原因:因为他的语感不好。文中于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一个男生刚转到于老师班时,语文水平很差,一个长句子他要分三次才能读完。后来,于老师给他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每天读课外书,要大声读,每天坚持半个小时。不到一年,大见成效。
联系到班级学生的朗读情况:每次提问学生读课文,不是加字、减字,就是读错字。如果不看他读的内容,单听他朗读你根本不知道他读的内容的到底是什么。我还发现这些不会读书的孩子都是背书困难户。即使会背了,也是结结巴巴漏字添字。他们并没有理解意思,只是在背一些文字的累积。我一直认为是因为孩子识字量不足,看书太少,所以不断强调多认字,多看书,结果还是收效甚微。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白纸黑字、清清楚楚,他们作为四年级学生居然把文章读的支离破碎?现在我才明白:他们是语感不好造成的,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大声读书,培养语感。语感强了理解能力也随之提高,背书速度慢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字词方面的教学中很多老师更包括我都奇怪:如果孩子下功夫的话,一个词一个词地默写,错别字不多,可是一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运用字词时,就会写出成串的错别字。好多错别字往往也是老师们的反复强调的字词。
于老师认为,主要是由于小学生的字学得多而且快,而实践太少的缘故。面对这个问题,于老师一方面教育学生看书写字时要细心;另一方面则采取了别样的听写方法:每节语文课都利用五六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听写几句话,这些句子中含有学生易错易混淆的字。每次听写完了,让同桌之间互相检查,允许争论,实在拿不准的,向书本或老师请教,这样得出来的正确答案,印象特别深。显然,这种融词于语境、互为人师、争论、探究的方法不失为一种简易高效的好方法,这在我们教学生甚至教育自己孩子时都能用得上。
其次,作文教学也是平时工作中最棘手的问题,学生没有素材,写不出优美文段,没有真情实感等,读了第四辑后,也有所顿悟。
第一点,老师喜欢作文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在的。于老师在书中谈到:我没有什么“造诣”,只是喜欢作文教学,喜欢在这方面动脑筋而已。我的学生的确先喜欢上我的作文课。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因为我喜欢作文。经常动笔写点东西,对作文是怎么一回事句感悟的多一点,因而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就得心应手一点。其次,老师发现得多,为学生提供的素材就多;老师的思路开阔,学生的思路就会开阔,
第二点,要重视作文批改和作文讲评。批改的过程就是发现亮点的过程;评讲呢,则是“放大”闪光点。学生用了一个传神的词,写了一句有意思的话,就做上记号,加上横批。到了评讲课,便大讲它如何好,好在哪里。这就叫“放大”闪光点。学生取得成功,而且被老师发现了、表扬了,兴趣就会慢慢产生,就逐渐喜欢作文了。
第三点,要遵循写作规律。
1.多读书,大量的阅读,会使人的语言不断丰富,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文字的搭配组合、情感的表达,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和生命力;
2.多积累生活和感受(包括情感),要开展多种活动,要把学生带到社会中、大自然中去,但仅仅带去还不够,还要给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好奇心,并让学生在“感受”中学会“感受”。在活动中,老师要善于发现,老师要有一颗好奇心,带学生去感受感动了你的事物,把你的感受描述给学生听。
3.多做。坚持写日记或周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一周之内,得有一篇较长一点、像一篇作文的。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高尚的人谈话。语文很简单,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时时刻刻,来源于社会的方方面面。于老师这些让我们拍案叫绝的语文教法似乎也没有太高深。教之能力需要自己去修炼,教之方法,还需自己去参透。(南坡小学 南李辉)
关注科教文旅服务中心公众号,关注更多精彩内容
这学期,南坡小学语文教研组在组长的带领下下,完成了于永正老师的《我是怎样教语文》的共读活动,这本书它和那些国外大教育学家的著作不一样,这是名家作为一线教师立足生本课堂积累下来的最朴素又最难得的实战经验。于老师文中提到的语文教学的观点很平实,很接地气,它没有高深的理论,有的只是平实的例子,有效的方法。句段篇章,从俗不从雅,从易不从难,行文之浅显如涓涓之细流沁入心田。
于老将自己从教以来的点滴感悟简单的分成了四部分呈现在这本书中,第一辑写的是语文教育,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第二辑写教语文,其实很简单;第三辑写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第四辑是关于作文教学的。四辑都是用叙事方式写的,现场感非常地强。
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于永正老师的回答是,留下语言,积累了词汇;留下了较好的语感,能缀字成文;留下了认识和情感;留下了初步的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留下了兴趣和习惯。我觉得这是说出了语文教育的真谛,也就是说明白了语文教学应该做什么的问题。
其中有关朗读和错别字的论述给就让我受益匪浅,因为这两个问题困扰我已经很久了。今年带的这届学生着实令人头疼:已经是四年级的孩子了,却不能正确流利地读好一篇课文;答起题,写起作文错别字连篇。
语文的本质,说到底是读和写。读既包括默默地阅读,也包括大声地朗读。于老师说,语文教学的“保底工程”,就是每个学生都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连学过的课文都读不流畅的'学生,语文水平百分之百的低下,究其原因:因为他的语感不好。文中于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一个男生刚转到于老师班时,语文水平很差,一个长句子他要分三次才能读完。后来,于老师给他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每天读课外书,要大声读,每天坚持半个小时。不到一年,大见成效。
联系到班级学生的朗读情况:每次提问学生读课文,不是加字、减字,就是读错字。如果不看他读的内容,单听他朗读你根本不知道他读的内容的到底是什么。我还发现这些不会读书的孩子都是背书困难户。即使会背了,也是结结巴巴漏字添字。他们并没有理解意思,只是在背一些文字的累积。我一直认为是因为孩子识字量不足,看书太少,所以不断强调多认字,多看书,结果还是收效甚微。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白纸黑字、清清楚楚,他们作为四年级学生居然把文章读的支离破碎?现在我才明白:他们是语感不好造成的,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大声读书,培养语感。语感强了理解能力也随之提高,背书速度慢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字词方面的教学中很多老师更包括我都奇怪:如果孩子下功夫的话,一个词一个词地默写,错别字不多,可是一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运用字词时,就会写出成串的错别字。好多错别字往往也是老师们的反复强调的字词。
于老师认为,主要是由于小学生的字学得多而且快,而实践太少的缘故。面对这个问题,于老师一方面教育学生看书写字时要细心;另一方面则采取了别样的听写方法:每节语文课都利用五六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听写几句话,这些句子中含有学生易错易混淆的字。每次听写完了,让同桌之间互相检查,允许争论,实在拿不准的,向书本或老师请教,这样得出来的正确答案,印象特别深。显然,这种融词于语境、互为人师、争论、探究的方法不失为一种简易高效的好方法,这在我们教学生甚至教育自己孩子时都能用得上。
其次,作文教学也是平时工作中最棘手的问题,学生没有素材,写不出优美文段,没有真情实感等,读了第四辑后,也有所顿悟。
第一点,老师喜欢作文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在的。于老师在书中谈到:我没有什么“造诣”,只是喜欢作文教学,喜欢在这方面动脑筋而已。我的学生的确先喜欢上我的作文课。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因为我喜欢作文。经常动笔写点东西,对作文是怎么一回事句感悟的多一点,因而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就得心应手一点。其次,老师发现得多,为学生提供的素材就多;老师的思路开阔,学生的思路就会开阔,
第二点,要重视作文批改和作文讲评。批改的过程就是发现亮点的过程;评讲呢,则是“放大”闪光点。学生用了一个传神的词,写了一句有意思的话,就做上记号,加上横批。到了评讲课,便大讲它如何好,好在哪里。这就叫“放大”闪光点。学生取得成功,而且被老师发现了、表扬了,兴趣就会慢慢产生,就逐渐喜欢作文了。
第三点,要遵循写作规律。
1.多读书,大量的阅读,会使人的语言不断丰富,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文字的搭配组合、情感的表达,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和生命力;
2.多积累生活和感受(包括情感),要开展多种活动,要把学生带到社会中、大自然中去,但仅仅带去还不够,还要给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好奇心,并让学生在“感受”中学会“感受”。在活动中,老师要善于发现,老师要有一颗好奇心,带学生去感受感动了你的事物,把你的感受描述给学生听。
3.多做。坚持写日记或周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一周之内,得有一篇较长一点、像一篇作文的。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高尚的人谈话。语文很简单,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时时刻刻,来源于社会的方方面面。于老师这些让我们拍案叫绝的语文教法似乎也没有太高深。教之能力需要自己去修炼,教之方法,还需自己去参透。(南坡小学 南李辉)
关注科教文旅服务中心公众号,关注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