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价值投资的系列书籍”读后感分享

以下文章选自《一品二三事》
 
Hi,尊敬的读者朋友们,非常感谢你的关注,很高兴与你同行~让我们一起跟随着文字,分享和探讨生活与书籍中的哲理与学问吧!
 
以下为近期阅读的价值投资经典著作《巴菲特之道》,《巴菲特致股东的公开信》、《穷查理宝典:查理芒格智慧箴言录》、《查理芒格的投资思想》和《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的读后感梳理。
 
(图片为原创)
 
引言
 
投资既是认知能力的变现,也是心理和意志力的博弈,由于内心目标感和信念感的缺失,大多数人会过分迷信完美的预测、精准的量化模型、华尔街公认的绝佳机会、身边的投资老手的认同。
 
但是一些投资大师却能笃定地秉承着一套逻辑法则和世界观,坚守自己拥有竞争优势的领域,临波动而不惧,理性研判思考,并善用人类情绪和心理上的线索,必要时采用反直觉的思考技巧,正面反面反复推敲。他们既不会对能力圈外的世界过分好奇,也不对能力圈内的世界过分拘泥,必要时采用多元跨学科的模型完善自己的决策链条。他们从不吝啬于“等待”,仿佛耐心的捕猎者,潜伏在草丛中,等待一击必杀的机会。
 
成功的投资哲学与多个学科,乃至生活的学问相通。投资大师们保持谦卑,从不停下学习和前进的脚步,选择诚信能干的合作伙伴,秉持正直坦诚的做事原则。乔治·约翰逊在他的书《心中的火焰》中写道:“在现实和虚幻之间,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想发现一种模式,以整合无序的世界。” 投资之道和生活之道一样,与我们是什么样的人,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信仰什么样的哲学思想息息相关。这些想法和对事物的认知即是每个人的道。那最终如何去选择和决策呢?我想,选择忠于自己内心之道就是正道。
 
(图片来自于网络)
 
Chapter One: 普世智慧
 
01. 终生学习
 
“我从不让上学影响我学习。” — 马克吐温
 
终生的学习和思考可以算是贯穿《穷查理年鉴》始终的重要观点,芒格引用了多位古代先贤的例子和经典语录诠释这一观点 — 爱比克泰德(古罗马最著名的斯多葛学派哲学家)的道德观中指出,“智者不为他缺少的东西悲哀,而为他所拥有的东西高兴。如果你想要进步,别在意别人觉得你很愚蠢。” 同样,西塞罗(罗马共和国晚期的哲学家、政治家、律师、作家、雄辩家)认为,只要一息尚存,就应该不断学习,自我提高,试图解决基本问题的哲学研究是一种理想活动,适合所有年纪的人,哪怕是行将就木的老年人。
 
巴菲特和芒格即使在90岁高龄仍在不断进步,并轻松打败了那些认为他们已经落伍的互联网一代。德国谚语说道:“我们老得太快,聪明得太迟。” 智者对世界的未知永远充满了求知欲,这种心态赐予了他们一种使命感和紧迫感,让他们十年如一日的保持初心,保持谦卑。
 
02. 跨学科思维
 
“当我们试图理解一样看似独立存在的东西,我们将会发现它和宇宙间的其他一切都有联系。” — 查理芒格
 
芒格认为单学科学习是一种致命的自闭,并引发“铁锤人综合症”的可怕后果(“手里只有锤子的人,看到的任何问题都是钉子”),然而不幸的是,这类闭塞的思维方式却广泛存在于学术界、企业商界和现实社会中。
 
芒格认为人们应当掌握和学习各个学科的杰出思想和方法模型,包括来自历史学、心理学、生物学、数学、工程学、物理学、化学、统计学、经济学的100种框架和模型工具(比如工程学的冗余备份模型,数学的复利模型,物理学和化学的临界点,倾覆力矩,自我催化模型,生物学的现代达尔文的综合模型,以及心理学的认知误判模型等)
 
这些跨学科的知识应当如何消化和应用呢?芒格的建议是,人们需要的是在头脑里形成一个由各种思维模型构成的框架,灵活运用于实际经验和间接经验之上,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加深对现实的认知。这样的思维框架有助于帮人们应对真正的大效应和复杂棘手的“lollapalooza效应”,这一效应通常在几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会出现,因此也需要不止一种单调的方案去解决。
 
03. 选对导师和伙伴
 
“头脑不是需要填充的容器,而是需要被激发点燃的木头。” — 普鲁塔克
 
沃伦·巴菲特在投资哲学上的教育源自三个非凡人物的心智结合,选对导师将对人生起到塑造性的作用:
 
本杰明·格雷厄姆:在巴菲特的投资生涯早期,他一直遵循老师格雷厄姆的投资理念,即 “价格低廉的烟蒂股,维持较高的安全边际”
 
菲利普·费雪:1969年后,巴菲特的理念逐渐转移向费雪的“成长型价值投资”的理念上
 
查理·芒格:巴菲特重要的生意伙伴,两人一起共事的将近40年里,芒格的“广泛视野和关注真正的大生意的投资智慧”,帮助巴菲特创造了跨越数十年的财富帝国
 
选对事业伙伴:“无论你们多么聪明,总有一些更聪明的人,如果他们真的想骗你们,你们就会上当。所以,要确定与你们共事的聪明人值得你们信赖。” 芒格和巴菲特这对黄金搭档创造了有史以来最优秀的投资纪录,两人在事业和生活中能够彼此欣赏,互相成就。
 
和‘已逝的伟人’交朋友:芒格认为,阅读可以让人们和‘已逝的伟人’交朋友,聆听他们的杰出思想和教诲,从而过上更好的生活。他本人十分推崇富兰克林的人生哲学和生活习惯,他们不乏很多共同点(自学成才、自律的品格),并且都利用这些特性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图片来自于网络)
 
Chapter Two: 投资智慧
 
01. 理性思考与独立思考
 
“你是正确的或错误的,并不取决于大家是否同意你。你是正确的,是因为你的资料和推理是正确的。” — 格雷厄姆
 
《穷查理年鉴》的编撰者考夫曼评价芒格,“他就像一名国际象棋特级大师,通过逻辑、本能和直觉决定最具前景的投资棋步。” 芒格在这一点上与巴菲特高度类似,巴菲特的个人优势之一便是“能够自动地根据决策树理论和基本的排列组合原理来思考问题” 。
 
人类实际上是一种懒惰的思考者,总是会倾向于选择更容易、更表面的方式,从而呈现出不合逻辑和非理性的思考方式和解决方案(系统1)。而理性的思考者通常是非常勤奋的,他们秉持着坚定的信念,思维清晰且并不止步于先前的答案(系统2)。具体到投资领域,芒格认为 “系统1” 思维下的人们浅尝辄止,仅仅简单看看PE等财务指标,而 “系统2” 思维下的理性思考者则仔细阅读公司及其竞争对手的年报、做各类折现分析、研究管理层长期的资产配置策略、费时费力地给朋友、同事、顾问打电话并询问他们的看法,因此他们所呈现出来的是内在的努力与专注,自然能够得到更丰厚的回报,而这与高智商无关。
 
当然,投资不仅仅是属于专业投资人的游戏。彼得林奇认为,业余投资者不应该对华尔街抱有一种迷信心理,要用一种适当怀疑的眼光来审视专业投资人。因为通常行业里弥漫的这种“只有与大家一起选择相同的股票,自己的饭碗才会更加安全有保证”的心态,会导致大多数投资经理毫不犹豫地放弃赚大钱的可能性而选择亏小钱的确定性。股市中赚钱的机会属于极少数人,而这些人无一例外都能够避开“集体思考”和“盲从”的陷阱。
 
02. 逆向思维
 
“世界经济史是一部基于假象和谎言的连续剧。要获得财富,做法就是认清其假象,投入其中,然后在假象被公众认识之前退出游戏。” — 索罗斯
 
美国《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曾做过的一项调查显示,当人类的智商越高,反而对那些无须判断的简单事物越发迟钝,而专家称此现象为“认知偏倚”。著名的心理学教授斯蒂芬·格林斯潘出版了《人类轻信行为大赏:为什么我们会上当受骗以及如何避免受骗》一书,却在庞氏骗局中损失了30%的退休积蓄。这正是由于我们的大脑经常希望用默认的方式看待世界所导致的。
 
在《反直觉》一书中,作者莫布森指出:人们做出糟糕的决策,是因为受到视野狭窄、认知偏差、情境控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更糟的是,很多人对自己受到的影响一无所知。因此,那些犯下极其严重错误的往往是那些非常聪明的人,那些让我们栽大跟头的事情往往都是些看似不错的主意,在过度自信的催化下变成了巨大的灾难。
 
避免掉入直觉陷阱的应对方法是不断进行逆向、反直觉思考。巴菲特总说的一句话是,“别人贪婪时恐惧,别人恐惧时贪婪”,这里面蕴含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层是心里要有坚定的信念作为定海神针,市场因人们的情绪起伏波动时不盲从,第二层是敢于在逆流时出手的决断力。在致股东的公开信上,巴菲特提到,“我们欢迎下跌,因为这可以让我们有机会在新的、恐慌的价格上,买进更多的股票。我们喜欢在悲观的环境中做生意,不是因为我们喜欢悲观主义,而是因为我们喜欢悲观主义带来的价格。对于理性的买家而言,乐观主义才是敌人。”
 
古代数学家雅克比说,“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达尔文终身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逆向思考,不断证伪他自己最爱的、历经千辛万苦才得到的理论。芒格也提到,得到正确判断的方法,通常是收集错误判断的例子,把这些失败的原因排列成正确决策的检查清单,从而不犯重大错误。
 
03. 虚假的精确
 
“一切尽可能简单,但不能过于简单。” — 爱因斯坦
 
14世纪英格兰的逻辑学家奥卡姆的威廉提出奥卡姆剃刀原则,称“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即“将对现象的最简单解释称为好的规律”,然而任何定律均有其应用的边界和条件,一刀切的理解或做法常常会让“好事”变质。
 
芒格提到经济和金融的专业领域中一种叫做“物理嫉妒”的现象,指的是大家总是期望理论最终像物理学一样,能透过数学模型的方式加以解释或呈现,实现完美的标准量化。但是投资因为通常都涉及到人性和心理反应,很多时候不仅不能,也不适合被数据化,因此强行套用格式去解释金融现象,只会让结果看起来简洁又漂亮,却毫无实用意义。
 
“宁要模糊的正确,不要精确的错误”,是巴菲特1986年致股东们的信中的一句话。他认为基于贝塔值的风险衡量模型精确却不正确,而且无法衡量企业之间存在巨大差异的内在经营风险。在分散化的投资中,投资者并没有将自己视为企业所有者,对个体组成部分做出足够坚实的判断。在巴菲特和芒格众多投资中,并不是没有过任何错误,但是战术性的错误再多也不致命,而战略性的决策失误却可能带来的是毁灭性打击。
 
芒格在哈佛毕业典礼的演讲上引用过一个小故事,乡下人说:“要是知道我会死在哪里就好了,我将永远不会去那个地方。” 仔细想想,这句话并不可笑。那些被人嘲笑的、朴素的、平实的也可能是智慧,而华丽繁复的形式主义也可能是莫大的糖衣陷阱。
 
04. 固守能力圈
 
“知道不知道什么比成为聪明人更有用,承认无知是智慧的开始” — 芒格
 
巴菲特和芒格的投资智慧中最重要的一条是能力圈原则。“投资人真正需要具备的是对所选择的企业进行正确评估的能力,请特别注意‘所选择’(selected)这个词,你并不需要成为一个通晓每一家或者许多家公司的专家。你只需要能够评估在你能力圈范围之内的几家公司就足够了。如果说我们有什么本事的话,那就是我们能够弄清楚我们什么时候在能力圈的中心运作,什么时候正在向边缘靠近。”
 
和企业一样,每个人也需要有自己的护城河。在有限的生命中,一个人很难在各个领域优于对手,因此选择自己的竞争优势领域并积极构筑壁垒,比闷头努力向前更重要,这些壁垒可能是专业技术、渠道资源、普世智慧、通用能力等等的任何一种或多种的组合。多数竞争优势都建立在极其细分的领域里,正所谓 “术业有专攻”。
 
和企业设计一样,一个人也需要有和自己风格相符的“顶层设计”,投资方式、生活习惯、性格偏好尽可能步调一致,相辅相成,一条主线原则贯彻到底。这里蕴含两个核心步骤:1)找准自己的核心算法,2)在优势领域重复动作,就可以在不确定性中最大化其确定性。可惜大多数人依旧按照情绪化的方式行事,因而无法直面自己的真实感受。凯恩斯说:“介绍新观念倒不是很难,难的是清除那些旧观念。不自欺的精神是你能拥有的最好的精神。”
 
彼得林奇认为,很多优秀的公司就在投资者身边,无论是他们的职业(让他们拥有领先的信息优势)或是他们消费的品牌(对品牌的消费经验),这样的一手信息让他们对所了解领域内的股票拥有了先发/竞争优势。遗憾的是,我们所看到的事实情况却完全相反。投资者总是远离那些就在自己日常生活中能够近距离观察到的公司的股票,反而费尽心机寻找那些生产的产品让人根本无法了解的公司的股票。真正能够守住本心,在能力圈内作业的投资者数量并不多。
 
05. 长期持有和集中投资
 
“天下勇士中,最为强大者莫过于两种——时间和耐心。” —《战争与和平》列夫·托尔斯泰
 
关于时间:“当我们拥有具备杰出管理层的杰出企业的股份时,我们喜欢的持有时间是永远。” 一方面,巴菲特和芒格深刻认识到“复利”能够创造的奇迹,因此若非必要,不会轻易打断它。“时间是优秀企业的朋友,是平庸企业的敌人。” 他们在优质投资项目的复利增长中实现难以想象的财富价值。另一方面,由于“摩擦”成本的存在,他们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交易成本的损耗,尽可能保有应得的企业盈利。在他们看来,为交易而交易是愚蠢的做法,不啻于“轻易地卖出皇冠上的宝石”。
 
关于耐心:泰德威廉姆斯是过去70年来唯一一个单个赛季打出400次安打的棒球运动员,他成功的秘诀在于,把击打区划分为77个棒球那么大的格子。只有当球落在他的“最佳”格子时,他才会挥棒,在大多数时候,他什么也不用做,只要看着就好了。同理,扑克老手只有当具有极大赢面时,才会下大注,其余的时间里,他们做的仅仅是等待。芒格对于投资的游戏的描绘则是,“当好项目出现时,我们必须能够认出来,并且出重手,因为好项目并不会经常出现,而机会只眷顾有准备的人。”
 
关于押注:从巴菲特、芒格、林奇、鲁安到辛普森,这类超级投资家们拥有一个共同的投资主线,就是相信拥有数量有限的、高利润率的股票,不仅能降低风险,而且能提供远高于市场的回报。巴菲特认为,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应当有足够的笃信,至少将10%的身家放在那只股票上。分散化地投资于不了解的企业之上,是极度自负和自卑的混合表现,最终这种盲目多元化的结果就是回报的平庸。
 
(图片来自于网络)
 
06. 价值与价格
 
“你要寻找的是标错赔率的赌局。你必须拥有足够多的知识,才能知道赌局的赔率是不是标错了。这就是价值投资的本质。” — 芒格
 
格雷厄姆编撰了著名的“市场先生”寓言,寓言讲道,“市场先生是一个情绪起伏不定的人,每天一定会提出一个购买股票或卖出的价格,在有些日子市场先生很快活,就会报出很高的价格,其他日子却相当懊丧,报出的价格很低。另外市场先生还有一个可爱的特点,他不介意被人冷落,如果市场先生所说的话被人忽略了,他明天还会回来同时提出他的新报价。”
 
华尔街从不缺乏羊群效应,价格受情绪的影响,或是贪婪,或是恐惧,股价经常是莫名其妙的。格雷厄姆说:“真正的投资者几乎从不被迫出售其股份,也不会天天关心股票行情。” 财经作家诺塞拉指出,如今的基金行业都在逐渐演化成以短期业绩表现来衡量的短线游戏,基金行业内在的压力,令基金经理们无法不关注短线的业绩表现。普通的投资者更需要付出额外的努力,才能与可怕的心理惯性抗衡,遏制住自己“拔掉鲜花,浇灌野草,频繁交易,本能决策”的冲动。
 
与之相反,行业翘楚如巴菲特和芒格在股市波动前表现得自信且冷静,他们持有的股票只会以自己的运营结果说话,因此不需要每天、甚至每年的市场牌价告诉他们投资是否成功。巴菲特提出,“价格是你所付出的,价值是你所得到的。这两样很少完全相等”。短期而言,股市是台“投票机”,买的多了,就会上涨,卖的多了,就会下跌;长期而言,股市是台“称重器”,上市公司的业绩和基本面,终将在股市这台秤上回归真实的价值。
 
07. 股票等于企业所有权
 
“最成功的投资必定是最像生意的投资。投资者购买股票应该像购买日用品——而不是像购买香水。” — 本杰明·格雷厄姆
 
股票市场中,很多人投资就像整夜玩牌却从不看牌的人。巴菲特对此给出的建议是,“在你没有将股票首先(以及总是)考虑为一个企业的一部分时,不要进入股市。”
 
视买股票如同买整个企业的一部分是巴菲特投资的经典理念之一。他认为,投资需要立足分享伟大企业的商业模式,每个投资者需要准备好勤奋地研究所投资的公司、它们的竞争对手,以至于达到一种状态,那就是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这个公司,甚至这个行业。
 
对于每一支投资的股票,巴菲特和芒格都会完成系统严密的投资工程,在尽可能多的信息上做出理由充分的投资决断,认真筛选好行业、好企业、好价格,并且做到长期持有、适当分散。
 
伯克希尔眼中的“好公司”具有如下特征:
 
模式简单,特点稳定,能力圈内,提高判断的准确性
 
具有良好的长期前景和潜力,包括深厚的护城河(比如特许经营权、家喻户晓的品牌、细分领域的利基等),以及充足的的股东盈余(净利润,加上折旧、损耗、摊销,减去资本支出和其他必需的营运资本)
 
具有诚实且能干的管理层,包括秉持节俭之道并提升利润率,根据“一美元原则”合理使用富余资产(或回购、或投资、或分红),准确诚实地披露信息
 
能以非常有吸引力的价格买到(股价低迷时出手,以折扣价买入优质资产,创造安全边际)
 
巴菲特和芒格既是成功的投资人,也深谙公司治理和运营之道,这帮助他们在投资所有权方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巴菲特和芒格在CEO层面创造强有力的伍登效应,把权力分散到几乎全面退位的程度,让CEO享有简单纯粹的工作环境,设计出公平合理的高管薪酬和董事会激励机制,不在乎伯克希尔在股市上的短期价格,力图吸引长期、理性、有相似观点的投资人。
 
08. 对不同类型的股票进行区别对待
 
“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被吹捧成下一个的公司几乎从来都不会真正成为它的楷模那样卓越非凡的明星” — 彼得林奇
 
林奇整体秉持着和巴菲特、芒格等人高度类似的投资理念:偏爱他所熟知的、低杠杆、高评级的股票,选择有稳定历史、深厚利基/护城河的公司,认真挑选研究每一支股票并将股票视作所有权,购买便宜的、低市盈率的股票,避开“多元恶化”(把盈余浪费在非必要的并购上)的公司。然而,与巴菲特和芒格有一点不同的是,他喜欢选择低速增长行业中不知名的、被华尔街忽视的小股票,避开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并从中寻找那些“黑马” —十倍增长潜力的机会。
 
林奇将股票划分为6种基本类型:缓慢增长型、稳定增长型、快速增长型、周期型、困境反转型以及隐蔽资产型,针对每一种类型的股票研制对应的投资要点,进行区别分析:
 
缓慢增长型:1. 长期派发股息的能力 2. 研究股息占收益的比例,如果过高,可能存在较大派发风险
 
稳定增长型:1.买入价格是否优惠(市盈率) 2. 长期增长率和增长势头 3. 经济衰退时期抗跌情况
 
周期型:1. 存货变化、供需平衡、新增对手进入 2. 了解行业周期,留意周期信号,提前预判和反应
 
快速增长型:1. 足够便宜,市盈率等于或低于增长率 2. 小众,非热门,少数人关注 3. 扩张速度加快,仍有增长空间
 
困难反转型:1. 存活率 2. 债务结构 3. 重振旗鼓的策略(时代公司卖掉分公司、大幅削减成本) 4. 是否在好转
 
隐蔽资产型:1. 资产扣除债务后的盈余 2. 是否有袭击并购者对公司感兴趣(有利于提升估值)
 
09. 双轨分析 & 心理学的跨学科应用
 
“一盎司的预防比一磅的治疗更值钱。” — 富兰克林
 
决定行为的是决策者的潜在激励机制,因此剖析决策者思维的背后逻辑和动因无比重要。股市受情绪比之理性的影响更显著,恐惧和贪婪常常是股价或高或低的背后推手,因此芒格十分推崇双轨分析的决策方法,一方面觉察自己潜意识的想法以及他们所引发的失灵的结论,二是得动用理性思维,梳理那些控制实际利益的真正因素。
 
芒格提出25条人类误判心理学,一系列人们可控或不可控的心理倾向,包括奖励和惩罚超级反应倾向、喜欢/热爱倾向、讨厌/憎恨倾向、避免怀疑倾向、避免lollapalooza倾向(数种心理倾向共同作用造成极端后果的倾向不一致性倾向)、好奇心倾向、康德式公平倾向、艳羡/妒忌倾向、回馈倾向、受简单联想影响的倾向、简单的、避免痛苦的心理否认、自视过高的倾向、过度乐观倾向、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社会认同倾向、对比错误反应倾向、压力影响倾向、错误衡量易得性倾向、不用就忘倾向、化学物质错误影响倾向、衰老的错误影响倾向)、权威的错误影响倾向、废话倾向、重视理由倾向、lollapalooza倾向(数种心理倾向共同作用造成极端后果的倾向)。
 
了解心理倾向是利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的第一步。芒格认为避免数种心理倾向共同作用造成极端后果的最佳方式包括:
 
大量地采用逆向思维
 
详尽地描绘心理学系统,让它能够像检查清单那样发挥更好的作用
 
特别强调多种心理倾向共同发挥作用时产生的效应
 
芒格用可口可乐举例说明,如何利用心理倾向,通过创造和维持条件反射,成功塑造驰名世界的商标。可口可乐最终选择了红酒般的质地,让人上瘾的糖和咖啡因,因为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味道、口感和香气会在人类神经系统的影响下,刺激人们的消费行为。可口可乐大肆宣传秘方,因为这会加强巴甫洛夫效应。可口可乐的广告有着激情活力的色彩定位和高贵优雅的字体和版式,他们成功被定位成“那个漂亮女人手里拿着的高端饮料”,因为这会加强社会认同。终于,当他们的竞争对手有能力实现类似的口感和配方时,可口可乐的品牌已经有了绝对的领先优势,牢牢把握住了用户心智,再难超越了。
 
10. 衍生品和杠杆
 
“这就像华尔街上那些经常上演的游戏一样,聪明人玩开头,傻瓜玩结尾,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 巴菲特
 
巴菲特和芒格对于金融衍生品以及衍生品交易活动整体是比较警惕的,将其视为定时炸弹,无论是对交易的双方,还是对于整个经济体系。巴菲特指出衍生品非但不能消除系统性风险,反而可能具有完全相反的效果。它们变动频繁,难以估值,而且在各个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易合约盘根错节,相互关联,让大量的信用风险集中到相对有限的几家衍生品交易商手中,形成了链式传导效应。
 
更为恐怖的是,对于那些雄心勃勃的,累积了大量债务杠杆,以及巨额的高深莫测的衍生品合约账目的公司,生存的第一法则是:一般的错误无人理会,只有犯下那些令人难以置信的错误才能得到政府的援助(正所谓 “大而不倒” )。正是这样的心态引发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
 
芒格则提出了“捞灰金”效应的概念,这一概念来自于哈佛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加尔布雷斯,指在尚未败露的贪污中得到的金钱(aka“黑金”),对消费有非常强烈的刺激作用,因为那个钱被贪污的家伙以为他仍然像从前那么富裕,于是延续原来的消费方式,而那个贪污的家伙则增加了购买力。
 
芒格认为有些“捞灰金”行为就出现在投资管理业,只要股市继续上涨,即便是提供有害的投资建议的投资顾问也不会被发现,正所谓“尚未败露的贪污”,而那些被浪费掉管理费的投资者也没有感觉,因为他看到的是股票价格正稳定上升。这样的情况会让经济呈现出一种非理性繁荣(泡沫),在他看来,过于庞大、复杂的金融系统可能会由于人们不考虑后果的后果,最终演变成一场“疯帽匠的茶话会”。
 
(图片为原创)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