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共享】“恩师相伴,共抗疫情”活动读后感分享——2018级历史学(师范)专业孙婧雪

以下文章选自《歷院团委》
 
理性的历史——读《天朝的崩溃》后感
 
“历史研究排斥感情的入,强调冷静和客观”。这是书中对我影响较为深刻的一句话,作为一名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在我们了解、探究一个历史现象时都需要注意不能带自己主观想法,要更全面、理性的看待每一个历史事件。茅海建先生在《天朝的崩溃》这本书中为我们较为全面的展现了鸦片战争时期的状况,从琦善是否是卖国贼入手,继而又叙述清英之间悬殊的实力,第二章从林则徐作为切入点详细描写了禁烟的过程以及鸦片战争前的时代。
 
谈及历史,我们免不了探讨成王败寇、家仇国恨等事情。总览此书,不难发现茅海建先生利用当时的历史人物,如琦善、林则徐、道光皇帝、伊里布等人来展现历史的全貌,这种叙述方式似乎照应了文章前面的一句话——曰注重人物命运,曰解释历史现象,此种方法其实是借鉴纪传体史书的优点,从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入手,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书籍。接下来我将浅谈一些读完此书后的感受。
 
首先,关于琦善之人的评判,作者并没有直接下定义,他说“打开史籍,善恶忠奸分明,好人坏人一目了然。”以往我们认为琦善签订了丧权辱国的《穿鼻草约》,是不折不扣的卖国贼,在此书中作者从琦善其人开始叙述,并旁征博引,不光借鉴了《清史稿》、官方等档案,还有一些民间叙述,通过史料的对比分析,让读者借助他的文字来寻求几百年的真相。历史是理性的,是客观的,需要通过大量的史实、材料来解释一个历史现象,评判历史人物,这本书中我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对待历史的态度和观念。
 
其次,历史研究更像是打开上帝视角,坚持理性的分析、对比是掌握更多的史实更为重要的。在第二章研究清朝军事实力上茅海建先生进行中英准确对比,不偏不倚。在中国近代史课上老师曾让我们分析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有无获胜的可能,针对清政府的军事实力我认真看了这一章节,茅海建先生从当时清政府的军队器备、防御设施、军队人员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叙述。
 
白蚁侵蚀一座大桥到坍塌不是朝夕之间的事情,天朝的崩溃也不是瞬间,战争的恶魔是在清王朝全然不知的情况下忽然附身,给它带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厄运。当时人们仍然沉醉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官员腐朽,机制老化,外交闭塞,鸦片源源不断地走私到境内,清朝在世界的开放的洪流中淹没了踪迹。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摇摆不定的道光皇帝、无奈的林则徐、再定义了琦善、为三总兵的牺牲扼腕落泪、见识了沿海人民朴素的爱国情感以及清朝的无知。通过此书,我认识到历史的魅力,学会了理性思维,但同时我也不是完全赞同书中的某些观点,作者说当时清朝官员认为禁烟难的根源是鸦片之间的贿赂、地方官的包庇、贪赃枉法,他们没有认识到英国的阻挠才是禁烟的终极障碍。而我认为,得出这种结论是在我们今天反思清失败后得到的,并不全面,没有从国际观念去考虑,忽略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每一个伟大著作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总结出来的,鸦片战争的事实不可磨灭,通过此书我更了解到历史的理性、严谨。
 
文字:孙婧雪
 
编辑:苏美文
 
审核:宋洋老师  丛林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