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共享】“恩师相伴,共抗疫情”活动读后感分享——2018级历史学(师范)专业李麟凤
以下文章选自《歷院团委》
读《文明的冲突》有感
李麟凤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国际政治理论家塞缪尔•亨廷顿的代表作,因其倡导的“文明冲突论”享誉全球。掩卷沉思,一幅全新的国际地缘政治地图在我面前徐徐展开。接下来,我将对本书行文进行梳理、我自身对于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批判性思考、反观当下国际局势和中国发展现状,反思亨廷顿的理论范式对于我们当代中国崛起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全书主要按照五大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多文明共存的国际现状出现的背景:冷战结束,世界的冲突逐渐地由意识形态领域转变为文明和文化的领域,美苏两国争霸的结束使得两极格局瓦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明的力量自然凸显出来。世界基本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作者强调西化不等同于现代化,从波士顿矩阵图可以看出:拒绝主义、痛苦过程、改良主义、基马尔主义。比较极端是既西化又现代化的基马尔主义,而既不西化也不现代化是拒绝主义。作者认为现代化的总要因素是文化和宗教复兴。
第二部分展示了变动中的世界。西方文明呈傲慢的衰落趋势,这一前提是权力、文化和宗教的衰落。与之相对应的是其他文明的崛起,其中亚洲的中国文明和印度文明以及伊斯兰文明。思考伊斯兰文明不稳定因素的形成,人口增长这一条件决不可忽视,与人口的急剧增长相伴而生的是好战性、军国主义、移民热潮。西方文明是双核心的同心圆结构,即:以美国为核心国家的政治同心圆和以法德为首的欧盟为核心的政治同心圆,同心圆中的各国因为文化亲缘关系走到一起,核心国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维持秩序、调节利益的作用。然而伊斯兰文明无核心国家,这正是其对其他文明的威胁的根源所在,同时这也意味着谈判往往难以落实,战争也难以休止,符合作者的断层线战争的观点。总之,西方文明与其他文明之间的差距逐渐减小。
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正在形成的文明秩序。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语言和宗教这两个重要因素促使具有文化亲缘关系的国家联合,在其内部,自我认同和自我意识不断提升。以欧盟最为典型。
第四部分主要介绍冲突。具有相同国家利益的国家组成联盟。特别是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联系日渐紧密,但值得注意的是,二者之间的共性甚至还不及与西方文明的共性。但面对共同的对手,双方呈现合作关系,被作者总结为“儒-伊联盟”。西方推行的普世主义在非西方文明眼中与帝国主义无异。引发美国激烈反应的因素可以总结为三个:武器扩散、 人权与民主、移民。均势派被认为是中美冲突的潜在原因和根本分歧。
第五部分展望未来。西方文明的真正价值所在是独特性而非普世性。为了使冲突最小化,我们可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避免原则、共同协调原则、求同原则。
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个人觉得作者的一些观点和角度失之偏颇。比如,作者为了强调文化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重要性,将文化差异视为国际冲突最根本的促进力。然而在我看来,文化差异只是诸多影响因素中的一种。过分突出文明和文化因素未免过于理想化。此外,以儒家传统的等级和专制为理由认为中国崛起后将实行霸权主义的预测也不攻自破。
当代中国应当顺应全球化趋势,在多文明框架下,坚持对话合作、平等协商等方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字:李麟凤
编辑:王子怡
审核:宋洋老师 丛林
读《文明的冲突》有感
李麟凤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国际政治理论家塞缪尔•亨廷顿的代表作,因其倡导的“文明冲突论”享誉全球。掩卷沉思,一幅全新的国际地缘政治地图在我面前徐徐展开。接下来,我将对本书行文进行梳理、我自身对于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批判性思考、反观当下国际局势和中国发展现状,反思亨廷顿的理论范式对于我们当代中国崛起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全书主要按照五大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多文明共存的国际现状出现的背景:冷战结束,世界的冲突逐渐地由意识形态领域转变为文明和文化的领域,美苏两国争霸的结束使得两极格局瓦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明的力量自然凸显出来。世界基本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作者强调西化不等同于现代化,从波士顿矩阵图可以看出:拒绝主义、痛苦过程、改良主义、基马尔主义。比较极端是既西化又现代化的基马尔主义,而既不西化也不现代化是拒绝主义。作者认为现代化的总要因素是文化和宗教复兴。
第二部分展示了变动中的世界。西方文明呈傲慢的衰落趋势,这一前提是权力、文化和宗教的衰落。与之相对应的是其他文明的崛起,其中亚洲的中国文明和印度文明以及伊斯兰文明。思考伊斯兰文明不稳定因素的形成,人口增长这一条件决不可忽视,与人口的急剧增长相伴而生的是好战性、军国主义、移民热潮。西方文明是双核心的同心圆结构,即:以美国为核心国家的政治同心圆和以法德为首的欧盟为核心的政治同心圆,同心圆中的各国因为文化亲缘关系走到一起,核心国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维持秩序、调节利益的作用。然而伊斯兰文明无核心国家,这正是其对其他文明的威胁的根源所在,同时这也意味着谈判往往难以落实,战争也难以休止,符合作者的断层线战争的观点。总之,西方文明与其他文明之间的差距逐渐减小。
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正在形成的文明秩序。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语言和宗教这两个重要因素促使具有文化亲缘关系的国家联合,在其内部,自我认同和自我意识不断提升。以欧盟最为典型。
第四部分主要介绍冲突。具有相同国家利益的国家组成联盟。特别是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联系日渐紧密,但值得注意的是,二者之间的共性甚至还不及与西方文明的共性。但面对共同的对手,双方呈现合作关系,被作者总结为“儒-伊联盟”。西方推行的普世主义在非西方文明眼中与帝国主义无异。引发美国激烈反应的因素可以总结为三个:武器扩散、 人权与民主、移民。均势派被认为是中美冲突的潜在原因和根本分歧。
第五部分展望未来。西方文明的真正价值所在是独特性而非普世性。为了使冲突最小化,我们可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避免原则、共同协调原则、求同原则。
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个人觉得作者的一些观点和角度失之偏颇。比如,作者为了强调文化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重要性,将文化差异视为国际冲突最根本的促进力。然而在我看来,文化差异只是诸多影响因素中的一种。过分突出文明和文化因素未免过于理想化。此外,以儒家传统的等级和专制为理由认为中国崛起后将实行霸权主义的预测也不攻自破。
当代中国应当顺应全球化趋势,在多文明框架下,坚持对话合作、平等协商等方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字:李麟凤
编辑:王子怡
审核:宋洋老师 丛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