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后感2000字_《苏东坡传》读后感

知道东坡,是从他与佛印的猜谜和心中有佛的轶事开始,这两个故事,一个是小时候老爸讲给我的,一个是我稍稍长大后自己读书看到的。
 
这样的故事让我对觉着东坡是个可爱有趣的人,也是我接下来愿意了解他的为人、事迹及作品的主要原因,相当于对他有了一个极佳的第一印象吧。
 
如今,我也常把它们,讲给我的学生和书友们,想让他们感受到东坡的魅力,也希望能把东坡的种子撒在他们心里,等待今后预料不到的时机在他们的生活中生根、发芽甚至长成大树。

东坡的诗词,在初高中课本中见得居多,当时的想法就是:“哈,那个好玩儿的人居然还会写诗词,课本里都选了好几篇”,而每每看到他的名字,我都忍不住在心里说上一句:“我们早就见过,可是老朋友啊!”那篇至今都被广为传诵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老爸有幸得于湜之老人墨宝,在我的恳求下,由他那儿得来专门挂在书桌上面的墙壁,伴我度过无数个求学的夜晚。每每抬头吟诵,都觉内心豪迈,精神为之振奋。

如今年久,墨迹不再清晰,父亲去年还提起:“那幅字,用墨不佳,写得也一般,不是老人的最佳水平。”但于我,好坏都没关系,它依然是我心中最美的《赤壁怀古》。那幅字,在我无数次的深情相望和高声吟诵中,也是我的“怀古”。

后来,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得以了解一个更加完整、真实的东坡:他是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君子圣贤;他是无可救药活出真我的处世达人;他是才华横溢著作等身的创作大家;他是熟谙养生颇有情趣的生活博主;他是孤身泛舟游山玩水的旅行大咖;他是招朋唤友吟诗作赋的文人墨客;他是尝遍美食自创门派的知名老饕;他是打坐参禅心存正念的修行居士;他也是,深受上至皇帝太后欣赏下至酒家渔夫爱戴却屡次遭贬在官场并不得志的东坡……

或许,正是种种这般经历,才造就了这个火了将近1000年也注定继续火下去的超级大明星。

与很多如梵高般过世才被人熟知的艺术家不同,苏轼在世时便受到全国上下的一致追捧,都说人红是非多。这不,在屡次借诗抒怀畅所欲言后,就遭遇了此生最沉重的一次打击----“乌台诗案”。若不是宋朝开国皇帝定下不杀士大夫的铁律外加太后的苦苦求情,他早已命丧黄泉,也就没有后面的东坡了。

之后的被贬受罚使得他难以在一地待到三年以上,身体饱尝奔波之苦,还好心理却泰然不为所扰。就在被贬黄州的路上,他还再次作诗两首,让家人颇感无奈他也自嘲“诗性不改”,这种临危不动、胸怀坦荡的凛然正气,如何不让时人及后人为之动容呢!

当然,他也不是全然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在与弟弟子由的交谈中他坦承送出上神宗皇帝书之后,真怕有生命危险,甚至有朋友(晁端彦)也为此担心。然而,他“饭菜里找出苍蝇非要唾弃”和“太相信人,不管与谁说话,都是畅所欲言”的本性使得他在发现问题后非要“一吐为快”。

在与晁端彦谈及怕被杀害时,晁一言不发,面色极严肃,他的一句“没关系。皇帝若想杀我,我死而无怨。

但有一件,我不愿一身就戮而使你拍手称快”使得二人同时哈哈大笑,进而释怀。

他化尴尬为欢笑的幽默豁达态度,为生活中的我既增添了笑料也树立了榜样。每念及他,都难掩嘴角笑意和心中敬佩,不知不觉中,生活中的“微烦小恼”也就烟消云散压根儿不知从何提起了。而那些“大伤大悲”也因有了他,仿佛得到了包容、理解,跨越近千年的时空,我也深觉被接纳、可共感。

东坡的《江城子》是为悼念亡妻所作,那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读来心生恻隐,眼角也难免潸然,这个平日豪放的词人也显露出多情的色彩。临近三月时,我曾于居住在上海道里一尺花园民宿期间,在东坡写词当日,有感而发,写下《在道里,悟道理》,领略“人间聚散应有时,道是无常最寻常”的道理。我与他,似又多了一层隐秘不可为外人道的联结。

遥想当年,妻子、父亲相继去世,东坡的苦闷无以排解,遂在住地的山坡遍植树木,不出三年,种树万余棵,他的深情与哀痛,深埋土壤,根深蒂固,天地可鉴,草木皆知。一直以来让我介怀的“死别”,在见到他的应对方法后也有了除阅读写作外的排解之法,那份情意,似乎也随树木的生长而得以延续,最终超越人生的极限与天地万物共存。沉思过后内心也多了一份超然释然。

临终前,苏轼留下这样一段遗言,这也是他在人世间,说过的最后一段话: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段话,颇让后人不解,无论从怎样的角度,黄州、惠州、儋州都是苏轼被贬之地,也是人生的至暗时期,但为何,他却说平生功业在此三地呢?或许,在他本人看来,所有的才华、事迹都不足道,而至暗时期所体现的豁达乐观态度才是人性光辉的彰显,也正是这些光辉,才使得他闪耀千年,福泽千古。

回想苏轼一生,他的气、正、真、善、才、情、人、事,就是有这般魔力,不仅在去世后屡次入不同皇帝梦里,使其半夜惊醒,晨起即封赏其子孙后代,也深入近千年后的我的生活,伴我养浩然正气,伴我怡真性深情。如能偶遇“蓑衣舞”的醉渔父,我亦想加入其中与之共舞。历史没有忘记苏轼,想必东坡也不会拒绝我的盛情。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