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共享】“恩师相伴,共抗疫情”活动读后感分享——2017级历史学(师范)专业李娜
以下文章选自《歷院团委》
读《天朝的崩溃》有感
因为这次的特殊超长假期,很有幸在家有时间有资源去仔细阅读这本书。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溃》在我们中国近代史的专业课上,我们老师就推荐过,只不过当时因为我自身的原因只读了一小部分,很感谢能够再次有机会去仔细阅读这本经典之作。
这本书号称“鸦片战争再研究”,包含对以往观点的批判意味,有着作者独特的见解。此书在绪论提出一个很独特的观点,就是关于鸦片战争前期的重要人物琦善,作者对于琦善的评价有不同于前人的独特见解。该书中认为琦善并不是前人所说的在坏人的队伍中,是位卖国贼;也并不认为琦善是蒋廷黻先生所说的那样是位“远超时人”的外交家。作者从琦善的家庭出身、官场履历、政治立场、政治活动及与林则徐的关系多方面分析琦善此人,认为琦善在处理鸦片战争时期的中英关系,不过是一个“天朝”中无知的官员。
该书由对琦善是否卖国问题的讨论,凸显出的问题就是鸦片战争的失败,到底是当时中国社会的落后与保守,还是归结于琦善等人的卖国?而中国的前途究竟是彻底的改弦更张,还是重用林则徐等人顽强抵抗。对于此问题,作者表示历史学家生来具有无可排遣的民族情绪,但不应当演化成历史研究中对本民族的偏袒。我在读到这里时深有感触,平时课上老师对我们教导历史学家应该做到秉笔直书的画面还历历在目。“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我们应该做到以史为鉴,正面错误。在书中,作者也尽最大的努力站在当时人的立场,以当时的背景去思考问题,最大程度的还原历史。
这本书详细的介绍了鸦片战争前期中英两国的军事实力与武器装备,仔细的分析了鸦片战争前英国的政治动向,以及当时中国所呈现出巨大的士兵人员的虚假优势。从清朝的政治角度分析了当时中国的军队以治安管理为主,承担“警察”的角色,表示鸦片战争中国从军事和武器装备上都占劣势,当时官员都是站在“天朝上国”的角度,认为这只是滋事寻衅,并没有给予高度重视。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分析了林则徐重视了禁烟问题,对于战争的到来,并没有预料到。作者并没有去过分的评价某个历史人物,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和政治行为去解读历史,并没有站在已知者的身份去批判历史,而是把如今看来荒谬的行为以显得合理。
历史的长河从未停息,有多少人消逝在这滚滚长河中。书中提到的琦善、林则徐、伊里布、杨芳、奕山……都是当时声名远扬的人物,如今的我们并不能不加思考的去评价他们,给他们盖棺定论。历史是有选择的,在书的终章提到,在鸦片战争的十三年后,日本当时也遇到了与清王朝同样的遭遇,只不过当时的清朝选择的是注定失败的抵抗,而日本则是选择沉默,在沉默中爆发。我们并没有权利去评价当时的种种,只是我们应该会思考,历史不能假设,失败也并不可怕。我们要学会借鉴失败,学习失败的经验教训。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措手不及,强迫的把我们生活的快节奏放慢,让我们更多的去深思,正如茅海建先生在书中末尾问道“中国人应以什么样的姿态进入21世纪?中国人才能赢得这一称号——中国人的世纪?”我们不应苟且眼前的生活,还要着眼更远的未来。
文字:李娜
编辑:周乐淇
审核:宋洋老师 丛林
读《天朝的崩溃》有感
因为这次的特殊超长假期,很有幸在家有时间有资源去仔细阅读这本书。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溃》在我们中国近代史的专业课上,我们老师就推荐过,只不过当时因为我自身的原因只读了一小部分,很感谢能够再次有机会去仔细阅读这本经典之作。
这本书号称“鸦片战争再研究”,包含对以往观点的批判意味,有着作者独特的见解。此书在绪论提出一个很独特的观点,就是关于鸦片战争前期的重要人物琦善,作者对于琦善的评价有不同于前人的独特见解。该书中认为琦善并不是前人所说的在坏人的队伍中,是位卖国贼;也并不认为琦善是蒋廷黻先生所说的那样是位“远超时人”的外交家。作者从琦善的家庭出身、官场履历、政治立场、政治活动及与林则徐的关系多方面分析琦善此人,认为琦善在处理鸦片战争时期的中英关系,不过是一个“天朝”中无知的官员。
该书由对琦善是否卖国问题的讨论,凸显出的问题就是鸦片战争的失败,到底是当时中国社会的落后与保守,还是归结于琦善等人的卖国?而中国的前途究竟是彻底的改弦更张,还是重用林则徐等人顽强抵抗。对于此问题,作者表示历史学家生来具有无可排遣的民族情绪,但不应当演化成历史研究中对本民族的偏袒。我在读到这里时深有感触,平时课上老师对我们教导历史学家应该做到秉笔直书的画面还历历在目。“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我们应该做到以史为鉴,正面错误。在书中,作者也尽最大的努力站在当时人的立场,以当时的背景去思考问题,最大程度的还原历史。
这本书详细的介绍了鸦片战争前期中英两国的军事实力与武器装备,仔细的分析了鸦片战争前英国的政治动向,以及当时中国所呈现出巨大的士兵人员的虚假优势。从清朝的政治角度分析了当时中国的军队以治安管理为主,承担“警察”的角色,表示鸦片战争中国从军事和武器装备上都占劣势,当时官员都是站在“天朝上国”的角度,认为这只是滋事寻衅,并没有给予高度重视。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分析了林则徐重视了禁烟问题,对于战争的到来,并没有预料到。作者并没有去过分的评价某个历史人物,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和政治行为去解读历史,并没有站在已知者的身份去批判历史,而是把如今看来荒谬的行为以显得合理。
历史的长河从未停息,有多少人消逝在这滚滚长河中。书中提到的琦善、林则徐、伊里布、杨芳、奕山……都是当时声名远扬的人物,如今的我们并不能不加思考的去评价他们,给他们盖棺定论。历史是有选择的,在书的终章提到,在鸦片战争的十三年后,日本当时也遇到了与清王朝同样的遭遇,只不过当时的清朝选择的是注定失败的抵抗,而日本则是选择沉默,在沉默中爆发。我们并没有权利去评价当时的种种,只是我们应该会思考,历史不能假设,失败也并不可怕。我们要学会借鉴失败,学习失败的经验教训。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措手不及,强迫的把我们生活的快节奏放慢,让我们更多的去深思,正如茅海建先生在书中末尾问道“中国人应以什么样的姿态进入21世纪?中国人才能赢得这一称号——中国人的世纪?”我们不应苟且眼前的生活,还要着眼更远的未来。
文字:李娜
编辑:周乐淇
审核:宋洋老师 丛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