渺沧海之一粟-----《生生之门》读后感

以下文章选自《叶浅韵的槿园夏天》
 
《生生之门》读后感
 
《生生之门》读后感
 
一部好作品的诞生,通常都是作者呕心沥血,注入深厚情感,怀着一颗纯粹的悲天悯人之心,赋予它特殊的思想和意义,以及作者对世事独特的洞察能力和对事物敏锐的感知能力。这样的作品堪称灵魂之作。《生生之门》真正地具备了以上特点。
 
对作家叶浅韵的认识,源于2017年在我的朋友圈看到的一篇文章《银杏为什么不叫金杏》。通篇读完此文,就在想原来我们宣威竟有这样优秀的作家,这样有趣的人儿?我居然一直蒙在鼓里,现在才知道,真是相逢恨晚。此后只要是她的文章我必看,不管多忙不论多晚。直到关注了她的公众号——叶浅韵的槿园夏天。就冲着这个美丽充满诗意的名字,我对叶作家的好奇心日益增长,心想,这是怎样的一个女人?
 
《生生之门》我几乎是含泪看完的。都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它真真切切地地触动了我那根心弦。没有经历过悲欢的人不懂得悲欢,没有经历过苦难的人不配谈苦难。这世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但所有的挫折与磨难又都有相同之处。正如作家所说:“每个人都像一片树叶,从来没有完全雷同,但总有太多的相似。”从女人的角度出发,从女人的苦难出发,生生之门是女性对这个“人间地狱”的呐喊,呼吁真正的人格平等,呼吁女性可以得到的尊重和权利。
 
文章从二伯母的生产作为开端,尤其是人们还没有完全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桎梏,重男轻女思想的余毒还在放肆蔓延的年代。女人的“生”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女人的死是那么的“无足轻重”。生的大门打开,死的大门开启,生死一线间,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只有经历过生育的女人才会知道什么叫在鬼门关走了一遭?一只脚踩在地上一只脚踏在阎罗殿。生女儿和生儿子的反差,所受待遇的鲜明对比。在身心受创的女人心上犹如插着一把血淋淋的利刃,每呼吸一下都在疼痛都在滴血。
 
作者对自己生育时的叙述,对身边生育故事的讲述,仿佛我又经历了一次疼痛,疼得心惊,疼得胆寒,疼得彻骨。我很庆幸我选择了剖宫产,否则我可能真的会耐不住疼痛而昏死过去,因为我对疼痛过于敏感,耐受性差。感谢我妈妈的明智,也感谢我婆婆和我先生的支持,他们尊重我的决定,让我有自己做主的权利。我是何其幸运!比起新闻报道上的产妇,因为婆婆和老公坚持让她顺产,在她多次要求剖宫产无果的情况下,实在忍受不了疼痛的她,是怎样的寒心和绝望才会带着未出世的孩子跳楼的?可怜的孩子还没来得及看一眼这人世间,还没来得及投入苦难妈妈的怀抱。愿她们去一个充满希望的温暖的世界,没有寒冷,没有冷漠。
 
“女人们为了拼一个自己或是别人想要的梦,总是母性大发,愿意耗尽一切心血。”,一语道出了母性的伟大和无私;“如果有来世,我真不想做一个人,更不想做一个女人,我只想当一棵树,长在深山老林里,从来不被谁看见,只与雾霭,虹霓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写尽了女人的无奈和对身心自由的向往。作者对身边朋友的经历有很好的共情能力,设身处地,推己及人。悲悯之情处处可见。
 
“医院,永远像一个热闹的生死场,有人在这里新生,有人在这里死亡,永不停歇的生死让人在希望与绝望之间穿行不息。”“于生活而言,个人的悲苦总是微不足道。外面的世界依旧热闹非凡,生老病死每天都在发生。”“我忽然间明白,世间万物,无非是从此地到达彼地。万物向死而生,慈悲为土,又长万物……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了了悟悟,悟悟了了。”多么通透的灵魂才会有这番领悟。生老病死,自然规律,我们不可能逃脱也没办法违背。我们只祈求能够像向日葵一样向阳而生,不屈不挠。看淡生死,坦然接受生活的馈赠,不管是砒霜还是蜜糖,都要尝一尝的。只要不被毒死,一样要笑着走下去,哪怕含着泪。
 
“选择走在绝大多数人所行走的正常轨道上,依然是人们对普通幸福的一种盼望。”“对于一条宽广的河流,每一滴水都是渺小的。但也只有一滴水挨着一滴水的汇聚,才有了溪流,有了江河,有了大海。”。看到这里我内心升腾起一种别样的希望。之于生活,我们有太多的无可奈何,有太多的身不由己;之于命运,我们有权利自己主宰和选择。“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虽然在天地之间每一个人都是渺小的,每一滴水都是渺小的,但是更多的渺小汇入大海将会变得浩瀚无比。
 
女人的命运应该由女人自己来决定,众生平等。女人不是男人的附属品,可以不依附任何人;女人不是家庭的牺牲品,她是被父母叫做“女儿”的掌上明珠;女人更不是生育的工具,她们有血有肉有感情。女人也是人,她不是神。我们不需要神的光环,只需要做一个普通的,自己喜欢的人。如果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和爱护,就使出生平的力气好好爱自己,不顾影自怜,不怨天尤人。这个世界上没有比自己更可靠的人,与其去做一些不讨好的牺牲,不如好好的去爱自己,相信自己,取悦自己,才是一个新时代女性该有的样子。努力地实现精神独立,人格独立,经济独立,不去在意别人的看法,如此就好!
 
作者简介: 宁美仙,云南宣威人,爱爬山,爱看书,爱生活。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