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社区游学:模式特点与未来展望》读后感
以下文章选自《学习型社会读书小组》
题目:《社区游学:模式特点与未来展望》
作者:孙玫璐,田广原,石桂荣
发文期刊:《终身教育研究》 2022年6月网络首发
关键语段:
①游学项目的开发与实施是一个集活动、基地、 线路、导学以及配套服务等要素为一体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社会部门的沟通与协作,需要实践经验和专业力量的积累和支撑。(P3)
②作为教育实践的社区游学,“游”是方法和过程,“学”是目的和成果。(P4)
③是否植入了有意识的教育目标,是判断游学是否真正成为一种自觉教育实践的最主要标准。(P4)
④游学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最重要的价值在于突破传统“静坐体悟”式的间接知识学习方式,充分利用身体的感知运动来理解世界和生成智慧。(P5)
读后体会:
读研期间,跟随授课老师马启鹏教授去宁波奉化区锦屏街道成人学校(社区学院)调研时,我接触到了社区游学课程——“人文行走”。它是针对本地低龄老年人开发的老年教育课程,涉及的游学内容包括弥勒文化、红色文化、茶文化、美食文化以及山海文化。这是第一次了解到“社区游学”,并有了这样的学习体验,因此自己也对“社区游学”主题的文章产生了兴趣。记得读的第一篇与此相关的文章是四川师大李盛聪教授写的《社区教育游学课程的价值与重构》一文。其实,“社区游学”给我带来的第一重生命体验的回忆是儿时“春游”、“秋游”,那是我最为直接的学习“印记”。不过,二者不可等同。基于这样的学习体验与认识,自己研读该文时,对此并不陌生,反而有“亲切之感”。
文中,作者指出社区游学存在两条依赖路径:一是以普通学校(含高校)积淀的研学经验来开发社区游学;二是通过多种方式以文旅部门的资源利用来运作游学项目。概括言之,两条依赖路径的主要区别在于运作主体的不同——普通学校和政府文旅部门,由此伴随着经验、特点、运作方式的差异。两条依赖路径给社区游学带来的问题是,前者“学味”太浓,缺乏实操性;后者“学味”太淡,忽视个体需求。如何恰当实施社区游学?作者基于教育要素,从教育目标、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展开了针对性的学理阐释,可谓是“鞭辟入里”,让读者能清晰、透彻地认识社区游学之于其他课程的不同。基于此,文中进一步指明,社区游学具有“寓学于游的游憩性、高度选择的自主性、同道相和的分众性、非制度化的灵活性、变熟为生的创新性”等特点,这些具有创新性、实践性的观点给“社区游学”增色不少,也更全面、立体地展现了社区游学的“面貌”。但是任何的“面貌”也有瑕疵之处,社区游学还存在着定位模糊、类型单一、针对性低、受益面小等不足,因此要在“供给上从一元包揽到多元集成,受众上从示范意义到普惠参与,设计上走向专业化,内容上注重针对性、层次性、梯度性、整体性,评价上体现过程性和全面性。”
除却文中的观点梳理,行文让我更多地知晓了当下社区游学的现状,上海、成都、北京(国家开放大学)、苏州等各地的实践案例丰富了读者的认知。基于文中谈到各类特点,我更加真切地认识到了“社区游学是什么样子”。第一,个人认为社区游学是一种真实的“教育存在”,这种“存在”以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交往与对话而得以实现。联想到叶澜教授关于“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的教育思想,社区游学何尝不透露着这样的教育意蕴呢?在人(学习者、导学者、供给者等)、自然(景、物等)、社会(交往、关系等)的交互中,增长人对生命的体悟、自然的认识,以及自我精神力量的成长(尤其是老年人)!第二,作者在分析依赖路径时提到一个很有深意的语词——“学味”,社区教育或者社区学习并非像普通学校教育,“学味”程度是其重要的区别之一,也是社区教育自身发展应该正确把握的。个人认为,“学味”程度如何,关乎社区学院(学校)的教育效果。“学味”太浓,倾向于“普教化”,会让社区学习者乏味,阻滞个体的学习驱动力;“学味”太淡,流于“娱乐化”,会使社区教育难以取得应有的教育成效,掣肘社区学校发展。因此,如何将“学味”把握得当,如何寓学于乐,这是实施社区游学甚至社区教育需要深入思量的。第三,“路线”是社区游学的关键要素,“路线”设计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学习内容的丰富程度、学习者的兴趣高低、学习时间的长短以及学习成效的好坏。在阅读宁波奉化区锦屏街道成人学校(社区学院)“人文行走”课程开发方案时发现,它设计了一条融入多种文化的“路线”,并构建了“线下游”与“云上游”(直播)的“双线”模式,凸显出了课程的独特性。
文中凸显的主要观点:①作者基于丹麦学习理论家克努兹的观点认为,社区游学课程尤其应当特别注重社会性获得维度(社会交往、人与环境及社会之间的互动)的教育目标设计。②当前社区游学项目的内容包括三类:通识内容、特色内容以及热点内容。③社区游学中富含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且契合学习者自身特点、形式简便的教育活动设计,往往就是关键所在。④社区游学的设计应该走专业化道路,在游学各环节的设计上实现精细的专业化。
阅读所“惑”:
①社区游学的定位是什么?社区游学是课程?是实践项目?还是教育模式?
②观之当下,有不少学者从现象学、教育人学、哲学等角度探讨“身体”与“教育”的问题,那么“身体”与“社区游学”除了文中指出的“游学......,充分利用身体的感知运动来理解世界和生成智慧”以外,还应怎样深入地阐释二者间的关系?
稿 | 叶长胜
(END)
题目:《社区游学:模式特点与未来展望》
作者:孙玫璐,田广原,石桂荣
发文期刊:《终身教育研究》 2022年6月网络首发
关键语段:
①游学项目的开发与实施是一个集活动、基地、 线路、导学以及配套服务等要素为一体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社会部门的沟通与协作,需要实践经验和专业力量的积累和支撑。(P3)
②作为教育实践的社区游学,“游”是方法和过程,“学”是目的和成果。(P4)
③是否植入了有意识的教育目标,是判断游学是否真正成为一种自觉教育实践的最主要标准。(P4)
④游学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最重要的价值在于突破传统“静坐体悟”式的间接知识学习方式,充分利用身体的感知运动来理解世界和生成智慧。(P5)
读后体会:
读研期间,跟随授课老师马启鹏教授去宁波奉化区锦屏街道成人学校(社区学院)调研时,我接触到了社区游学课程——“人文行走”。它是针对本地低龄老年人开发的老年教育课程,涉及的游学内容包括弥勒文化、红色文化、茶文化、美食文化以及山海文化。这是第一次了解到“社区游学”,并有了这样的学习体验,因此自己也对“社区游学”主题的文章产生了兴趣。记得读的第一篇与此相关的文章是四川师大李盛聪教授写的《社区教育游学课程的价值与重构》一文。其实,“社区游学”给我带来的第一重生命体验的回忆是儿时“春游”、“秋游”,那是我最为直接的学习“印记”。不过,二者不可等同。基于这样的学习体验与认识,自己研读该文时,对此并不陌生,反而有“亲切之感”。
文中,作者指出社区游学存在两条依赖路径:一是以普通学校(含高校)积淀的研学经验来开发社区游学;二是通过多种方式以文旅部门的资源利用来运作游学项目。概括言之,两条依赖路径的主要区别在于运作主体的不同——普通学校和政府文旅部门,由此伴随着经验、特点、运作方式的差异。两条依赖路径给社区游学带来的问题是,前者“学味”太浓,缺乏实操性;后者“学味”太淡,忽视个体需求。如何恰当实施社区游学?作者基于教育要素,从教育目标、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展开了针对性的学理阐释,可谓是“鞭辟入里”,让读者能清晰、透彻地认识社区游学之于其他课程的不同。基于此,文中进一步指明,社区游学具有“寓学于游的游憩性、高度选择的自主性、同道相和的分众性、非制度化的灵活性、变熟为生的创新性”等特点,这些具有创新性、实践性的观点给“社区游学”增色不少,也更全面、立体地展现了社区游学的“面貌”。但是任何的“面貌”也有瑕疵之处,社区游学还存在着定位模糊、类型单一、针对性低、受益面小等不足,因此要在“供给上从一元包揽到多元集成,受众上从示范意义到普惠参与,设计上走向专业化,内容上注重针对性、层次性、梯度性、整体性,评价上体现过程性和全面性。”
除却文中的观点梳理,行文让我更多地知晓了当下社区游学的现状,上海、成都、北京(国家开放大学)、苏州等各地的实践案例丰富了读者的认知。基于文中谈到各类特点,我更加真切地认识到了“社区游学是什么样子”。第一,个人认为社区游学是一种真实的“教育存在”,这种“存在”以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交往与对话而得以实现。联想到叶澜教授关于“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的教育思想,社区游学何尝不透露着这样的教育意蕴呢?在人(学习者、导学者、供给者等)、自然(景、物等)、社会(交往、关系等)的交互中,增长人对生命的体悟、自然的认识,以及自我精神力量的成长(尤其是老年人)!第二,作者在分析依赖路径时提到一个很有深意的语词——“学味”,社区教育或者社区学习并非像普通学校教育,“学味”程度是其重要的区别之一,也是社区教育自身发展应该正确把握的。个人认为,“学味”程度如何,关乎社区学院(学校)的教育效果。“学味”太浓,倾向于“普教化”,会让社区学习者乏味,阻滞个体的学习驱动力;“学味”太淡,流于“娱乐化”,会使社区教育难以取得应有的教育成效,掣肘社区学校发展。因此,如何将“学味”把握得当,如何寓学于乐,这是实施社区游学甚至社区教育需要深入思量的。第三,“路线”是社区游学的关键要素,“路线”设计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学习内容的丰富程度、学习者的兴趣高低、学习时间的长短以及学习成效的好坏。在阅读宁波奉化区锦屏街道成人学校(社区学院)“人文行走”课程开发方案时发现,它设计了一条融入多种文化的“路线”,并构建了“线下游”与“云上游”(直播)的“双线”模式,凸显出了课程的独特性。
文中凸显的主要观点:①作者基于丹麦学习理论家克努兹的观点认为,社区游学课程尤其应当特别注重社会性获得维度(社会交往、人与环境及社会之间的互动)的教育目标设计。②当前社区游学项目的内容包括三类:通识内容、特色内容以及热点内容。③社区游学中富含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且契合学习者自身特点、形式简便的教育活动设计,往往就是关键所在。④社区游学的设计应该走专业化道路,在游学各环节的设计上实现精细的专业化。
阅读所“惑”:
①社区游学的定位是什么?社区游学是课程?是实践项目?还是教育模式?
②观之当下,有不少学者从现象学、教育人学、哲学等角度探讨“身体”与“教育”的问题,那么“身体”与“社区游学”除了文中指出的“游学......,充分利用身体的感知运动来理解世界和生成智慧”以外,还应怎样深入地阐释二者间的关系?
稿 | 叶长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