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原研哉——《为什么设计》读后感(二)(建议精读+收藏)

以下文章选自《绘友手绘工作室》
 
写在前面的话
 
每年复试班面试的时候,经常会问到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平时都读过什么与设计相关的书没?学生们的回答要么是支支吾吾的说没读过,或者就是与考研相关的《世界现代设计史》《设计概论》等书籍,我想这也是大部分考研学生的现状,这也不难理解,各位在理论答题时候抓耳挠腮,通篇废话。因此,绘友准备不定期分享读书笔记给大家,希望能够帮助各位拓宽设计的知识面,引导大家去更深入地理解设计,热爱设计。
 
《为什么设计》这本书的背景是原研哉与阿部雅世着眼于日本现代生活的本质,围绕着设计进行对谈的方式而展开的。全书分为“东京篇”与“柏林篇”两个部分,东京篇以原研哉先生接受采访的形式展开,柏林篇则以原研哉先生向阿部雅世提问的形式展开,全书分为7章,1-4章为东京篇,5-7章为柏林篇。章节内容如下,分别为:
 
东京篇
 
第一章:如何理解设计
 
第二章:语言和沟通
 
第三章:设计的潮流
 
第四章:设计与生活
 
柏林篇
 
第五章:设计与研究会
 
第六章:欧洲生活文化与欧洲设计的关系
 
第七章:对设计的兴趣
 
第一篇读书笔记分享之后,各位小伙伴们反响还不错。本次继续分享第二、三、四章内容的读后感,帮助大家走进《为什么设计》这本书,与大家一起来参与设计大师的对话。
 
第二章 语言和沟通
 
这一章节总共有12个讨论点:(1)解释的专家(2)企划书和委托书(3)最理想的设计(4)不要随便说“简单”(5)空白(6)日本的富有(7)语言的感受性(8)对内的语言和对外的语言(9)视觉导航(10)快乐的使用说明书(11)提出有价值的问题(12)“体力充沛吗?”
 
第三章 设计的潮流
 
这一章总共有7个讨论点:(1)技术驱动及其立场(2)日本是如何宣传的(3)米兰国际家具设计展(4)所谓米兰展的方法(5)日本的纤细(6)美化欲望的形式(7)“经济”之后
 
第四章 设计与生活
 
这一章总共有16个讨论点:(1)日本和欧洲的百货(2)厨房:设计的集合(3)生活和家用电器(4)“日本车”和组合厨房用品(5)试验:建设家庭(6)在现代中生活(7)同润会:集体公寓的好典型(8)分享比拥有更重要(9)未知的“和”(10)进屋必须脱鞋(11)日本居住方式的规范(12)日本独特的富裕(13)财富:绿色和湿气(14)书院造(15)桐木做的衣柜(16)让我爱上大扫除的家
 
上述三个章节总共35个讨论点,小编在这里筛选出精髓的内容分享给大家,并附上自己的读后感!你们没时间读的书,我替你们读了!
 
第二章 语言和沟通
 
1.解释的专家
 
这里主要强调了与外人沟通,准确传递信息的重要性。阿部雅世基于国内国外的生活经验,总结出:如果习惯于国内(日本)的生活方式,出国与老外交流的时候,由于语言习惯的不同,导致不能够准确地向不了解日本国情的人传达信息。原研哉先生认为要从事设计师这个职业,就必须成为一个解释专家。
 
纯艺术创作与设计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设计要面向不同领域的人,不断地传达自己的意图,消除误解,推动工作的发展。设计要全方位地使用自己的大脑,设计师这个职业的特征,就是要思考非常难解释的问题,思考至今没人想过的问题,向人们提出建议,设计师必须考虑奇特的视觉效果和创意,并对如何才能顺利地把它们运用到广告、促销、活动中去,做出细致入微的说明。创意的好坏和真实性只有设计师才明白。作为新奇故事的创作者,就像作家写小说一样,按照一定的脉络,用语言向众多的人传达……不仅仅是客户,还有摄影师、广告文字撰稿人,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工作人员,要向他们准确地传达出创意的细节、意思和效果。只言片语是不够的,当然也不是说的越多越好。为了让大家正确地理解自己的想法,最好随时准备好准确表达的话语。
 
2 最理想的设计
 
在做设计决策的时候,一定要自发性的向自己提问,一个好的设计不是大致地想一想,感觉这样很漂亮就决定的。比如在摄影拍照时,多问自己几个问题:为什么是黑白的呢?为什么是彩色的呢?为什么照片的尺寸是这个尺寸的呢?为什么要用那么大的胶卷呢?要用多大的焦距?清晰度如何?光来自什么方向?为什么用白色背景呢?为什么是木地板呢?另外,木地板是用有一百年年历史的还是用新的?窗户透进来的阳光是强还是弱的呢?抑或是在晚上呢?是日光灯还是一组灯光呢?抑或是柔和的光线呢?影子是模糊还是清晰呢?对比度是强还是弱呢?是整个脸都微笑还是只眯着眼笑呢……这些都需要有才能的摄影师瞬间作出判断、拍出照片。不光是照片,还要精心考虑在设计的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所有情况。而设计也是对表现过程的精准考虑。
 
这里让人最大的感想就是,日本设计师思考问题的严谨性、全面性,日本的设计精致的特点似乎在这里找到了些许缘由。相较于此,想想平时做的设计方案,还是太年轻了。
 
3不要随便说”简单“
 
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不要随便说什么“简单”,因为“简单”也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做到的。简单就是经过反复地删减,最后剩下的东西。或者是补充补充,添加添加,结果,即使添加了这么多,还是感觉很单一的东西。所以真正的简单,就像物体本身能散发出灵气一样,具有非常大的力量。
 
原研哉先生认为“简单”这个概念得到普及,源于近代以后,人们开始变得不再需要装饰了。绝对权力的支配减弱了,民主化得以实行,装饰的力量从权力中解放出来。随着近代社会的开始,现代主义的兴起,人们意识到了简单的合理性。这里他谈到了日本从室町时代后期开始,伴随着国情文化出现了“冷枯 ”之美(在全然的朴素中领略美,我所理解的应该就是“性冷淡”风格)。
 
这里谈到了“日本的简单”与“欧洲的简单”的不同之处,日本原来就有最简单的白色和最单一的线条,正如他们的茶道文化自古就存在的,因此他们进入近代生活之后能够快速适应。欧洲的文化本来就是扩充的文化,是一种不断叠加的文化,而欧洲的现代主义却要人们去做删减,这无疑是经历了壮士断腕般的革命。两者在风格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日本的“简单”更加扁平化,而欧洲的“简单”更加偏向立体的、厚重的。正如欧洲人的珠宝设计,可以称得上是三维立体的最高境界了。
 
4.空白
 
日本的空白,是指想法被不断地调整、纠正,经过扬弃而产生的空间。空白不是空荡荡的空间,是可以不断往里填充内容的东西。虽然只有很少的内容,但也要和周围紧张的空间相抗衡,是具有存在感的地方。不是为了保持平衡或觉得好看才留出空隙的。
 
日本的“空”的文化,源于它的地理位置与时代背景。日本是善于学习的民族,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东西它都想学习一点,当所有的东西都堆积起来,参杂在一起的时候,就变得杂乱无章。日本人正是由于受到了四面八方、纷繁复杂的影响,才会有把那些东西全部进行扬弃,使它们变得简单的想法。设计中,日本的设计师也把“空白”、“空隙”、“什么都没有”这些东西融入了设计造型中。当然这是需要很高的哲学思考的,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种简单的背后一直存在着混沌,欲望驱使,万物都想拥有,这就不能干脆利落地从中摆脱出来,因此是很难做到简单的。
 
5语言的感受性
 
原研哉先生认为语言能力指的就是重复或是记忆之前的感受性。我个人将“感受性”理解为人们对语言的理解力,这个是以对即将表达的内容的清晰理解为前提的。语言能力表达的精准性,需要伴随着长期思考。
 
关于长期思考而恍然大悟的问题,作者在这里提到了一个“过冷却”的现象——液态水温度下降到零度以下,仍然不结冰,能够一直保持零下几度的状态而不凝固,但一受到声音或外力的冲击时,水会突然之间凝结成冰。这个概念所要引出的是对“顿悟”一词的解释,对于事物的理解需要经过量的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形成的“理解”是让人印象深刻的,这有利于提升我们表达的精准性。
 
设计想法独创性的构思也是扎根于语言的独创性,提升我们语言的感受性不仅有利于提升沟通力,还能使我们的头脑和感觉活跃起来,提升效率。
 
6视觉导航
 
这里主要谈的是设计说明书。作者谈到随着家电智能化,接线和线路的构造都变得更加复杂了。因此,今后的说明书必须更加简单移动才行,设计师需要通过图像或者动画的形式将使用说明解释得十分清楚才行。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充满趣味的形式去普及一些人们平常不太沟通的话题。比如性教育,比如死亡的话题等。这里作者提到了《死亡目录》这本书,它的作者是日本著名设计师寄藤文平。这本书就像是介绍对“死亡”的理解,死亡是现实的问题,但人们几乎很少去谈论关于死亡的话题。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各国人民对于死亡的理解也大相径庭,作者用容易理解的图解方式,来表现各种死,直指问题的关键,让人看了忍不住笑出声来。例如佛教讲究轮回,所以就用圆圈来比喻死亡;而喜欢旅行的吉普赛人的死亡,就像是从排成一列纵队的行进队伍中脱离出来,基督教对死亡的看法也是这样。这样的描绘形式,浅显易懂令人惊喜。
 
作者还特地夸了宜家(IKEA)的说明书。宜家有自己的一套经营方式,组装图做得非常好,宜家的家具基本上都是由顾客自己从仓库取出来,自己运到家,自己进行组装,所以包装里肯定会有组装图。由于同一种商品在很多国家销售,所以说明书里没有文字,只有图画,且宜家的说明书一般都会有多国语言,甚至还用图画描绘了一个指示:“如果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给宜家打电话咨询。”图画特别简单易懂。除此之外,为了说明螺丝的形状,他们有意识地转换着角度画,绝不设计不好辨认的形状。(真的是细节拉满,把产品做到骨子里去了呀!)
 
7.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设计的创造性是和“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绞尽脑汁寻找的是能够用设计解决的独特的“问题。”重要的是如何发现好的问题,作者提到可能好奇心就是一种发现独创性问题的热情,也就是探寻谁都没有思考过的问题。正如伟大的数学家那样,提出问题直到他们死后多年都没有得到解决,留给后人一代代去思考(哥德巴赫猜想就是如此),这无不是给后人留下了一笔财富。原研哉先生也希望如此去探寻问题,这样设计领域就会变得更加宽泛,促进设计的发展。
 
原研哉先生在这里又给各位大学生们提出了一定要求:他认为学生应该尽早知道这些,不能被动接受教育。所谓读大学,就是自己决定自己的兴趣,老师这一角色是给学生进行积极指导的教练。一边和老师谈话,一边找出问题并自己解决,大学应该是这样的场所。自己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办法的能力,应该在大学期间培养出来。即使没有从老师那里学到技术也没有关系。比如,不懂如何使用电脑软件不要紧,重要的是能够判断出使用这个软件有没有必要。如果有必要,你就去学会熟练运用。因为我们不能学会所有东西,所以在大学期间,你必须考虑自己应该学什么。
 
这里小编感触颇多,多年教学下来碰到的学生也有上千个了,大部分未开化的学生,大致可以归为以下三类:1.抱怨型,他们往往指责学校的不作为,本科老师的不作为等等,太以自我为中心,抱怨本科没有学到任何东西,这种典型的就是还没有从之前的填鸭式学习模式的思维方式中转换过来,没有找到自身问题的本源(还有部分学员公主病的现象也可归为这一类)。2.盲目报班型,这一类学生看似是一个积极上进的学霸型学员,什么都学过,各种各样的手绘班,软件班等不知道报了多少,什么东西都想学。这一类学生往往相对自卑,有一定的上进心,但是缺乏独立判断力,往往都是别人说报啥班,就赶紧报一个,容易被忽悠,但是却没有搞清楚自己报班的目的,对于职业长期的规划没有一个核心的主轴,这也是未开化的一类。3.盲目自信型,学了些皮毛就开始洋洋得意,极容易把“简单”一词挂在嘴边,对于人生的规划能够说得头头是道,甚至能够帮助指点别人的发展规划(最典型的特征:我觉得你应该怎么怎么样,怎么怎么样)。这一类学生往往缺乏深入思考的能力,看问题浮于表面,给人一种轻浮的总体印象。
 
(其实大部分学生都是这么过来的,包括小编本人也是,给各位的意见就是赶紧自己度化一下自己,别指望佛祖来度化你,佛祖很忙没空搭理你哈哈哈~)
 
8.“体力充沛吗?”
 
设计师职业往往任务比较繁重,加班熬夜是常有的事,所以各位问问自己“体力充沛吗”“头发多吗?”“保温杯里面放枸杞了吗?”,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如此内卷的情况下,加强体育锻炼还是非常有必要的,设计干不过人家,别身体还不如人家。
 
第三章 设计的潮流
 
1.技术驱动及其立场
 
作者认为现在的世界仍然是技术驱动的世界,在欧洲,只有荷兰紧跟上了时代的潮流。荷兰人填海造陆,自己创建了他们的国土,因此,人们常说“世界是神造的,荷兰却是荷兰人建的。”荷兰人不光填海造陆,还建运河,修堤坝,植树造林,人为创造自然生态。荷兰的设计历史,一言概之就是激进主义。在欧洲的现代主义运动中,荷兰“风格派”的造型运动,是最彻底地追求原则主义的运动。它一直延续到现代,成为荷兰现代主义的传统。它的特点就是过激、冒进、详述原则的意识强烈。作者认为荷兰的设计传统是“充满合理性的感性”,正如蒙德里安的红蓝构图,里特维尔德的红蓝椅,雷姆库哈斯的建筑风格等。
 
荷兰人用人工技术创造土地的生态观与我们这些原本就有山川河流,即使不浇水也能生长出植物来的国家的生态观是完全不同的,这也形成了荷兰人特有的国民性与审美观。他们填海造陆建立国家的构想,与毫不怀疑科技的立场是完全吻合的。因此,荷兰能够设计、修建出富有气势的建筑物,相比而言,德国、意大利这些国家已经逐渐走向成熟稳定,没有像荷兰那样还处于激烈的变化中。
 
最后,原研哉先生也表明自己的立场,荷兰的设计成了时代的宠儿,荷兰特色的东西是很有魅力,而且那种“利落的超脱”引导了国际设计界的潮流。但他提醒大家:拼命努力学习并理解这种设计固然值得欣赏,但认为这就是流行而盲目追风的话,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2日本是如何宣传的
 
这里作者提出了两个词,一个是“HAPTIC”(感觉的觉醒),另一个是“SENSEWARE”(感受体,围绕在人的周围并且能够刺激人的创造性的媒介 )。日本人的感受性是非常纤细的,作者认为不应该把这种纤细暗暗地保留在自己文化的脉络中,而是要把这种安静细腻的力量推向世界文化的舞台。在科技驱动的背景下,他试着把与荷兰特色不同的感受性和审美观准确地表现出来。为此,原研哉先生每年办以“HAPTIC”为主题的巡回展览,出版英文版书籍。同时,作者还借着加入无印良品的设计项目,尝试着让日本的细腻的审美观与世界的生活文化并存。
 
3米兰国际设计展
 
类似于米兰展,巴黎展等几乎把控着世界时尚的风向,日本社会对待设计的态度仍然存在着很深的欧美情结。(中国其实也是如此)世界的这种流行和潮流趋势的背后似乎被一只无形的手控制着。怎么被控制的?法国有专门的流行趋势设定委员会,潮流被完整地“记录”下来。和戏剧一样,潮流也能被记录下来,它被写成无比巧妙的、大家都能理解的感性故事。如果故事的题材几乎是世界上每个人都能共同拥有的话,那么无论什么事物都有可能成为流行的资源。从看似备受世人瞩目的佛像,到医疗用品中的绷带、胶带,甚至是人的衰老中,都可以获得形象创作的源泉,从而诞生出一个个美丽的传说。政府官员、企业高层都是这个委员会的委员。他们制定周密的计划,设计出流行的款式,在这个过程中决定颜色和整体感觉。
 
如服装行业,时尚潮流设定委员发掘出流行的开端,然后生产面料,把面料做成衣服,再把这些服装拿到国际市场上去出售。这样一个流程构造就是所谓的“流行”。如此一来,丝线、面料以及服装这三方面和时尚价值观一道在世界上流通,形成一个整体结构,逐渐走向成熟。米兰展的产品设计和这一流程极其类似。最后再通过媒体来造势,将热度炒上去。由于欧洲最先提出了这种概念,即事物与信息相配套,并在信息的流动上形成上游,由于信息的上游已经形成,无论怎样,日本(其他国家)始终处于信息的下游,处在被动的位置,所以各国的设计师们还是不得不去巴黎、米兰参加发布会,否则就无法及时接收时尚的信息。
 
欧洲人用欧洲式的策略打开了世界的大门,这是他们的方式,能够在巴黎展览会上受到瞩目,在米兰展上得到好评,终归是一件值得兴奋的事。但我们要擦亮眼睛看清其中运作的力量,如果意识不到自己的独创性,就无法对未来做出贡献。
 
4美化欲望形式
 
作者提出在市场交易和设计的尽头,我们到底可以做些什么?也许我们可以做一些对人类欲望有影响力的事情。整个社会都充满欲望,有些欲望逐渐转化为有形物质,出现在世人面前,最终形成环境。我们想美化环境的话,就必须先美化最初的欲望。如果每个人都想开比别人好的车,住比别人高级的宾馆,吃比别人美味的饭菜,整个社会就会变得越来越冷漠。如果对这种冷漠的欲望进行扫描,也就是把它市场化,把扭曲的欲望挖掘出来,就会生产出大量与扭曲的欲望相匹配的商品,从而形成一个循环经济。作者没想到这样的一种情况,就心情不畅。他认为真正的设计,不应该为这些欲望煽风点火,而应该努力去触摸人类生存环境中储藏着的人类睿智。
 
特别是现在的营销广告或者网络媒体,通过一些虚假信息,不断洗脑式地去诱导消费,激发消费者畸形的购买欲望,透支消费,购买一些无用之物。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除了给消费者带来巨大压力之外,还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因此需要从根源上,通过设计的手段去改善这一现象。
 
5“经济”之后
 
二战后,经济发展大大推动了世界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的困扰。二氧化碳大大增加、化石燃料枯竭、非洲发生饥饿问题以及世界贫困人口增长等问题,不断地凸显出来,生态可持续主题应当被重视。原研哉先生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设计思想很重要。可以说,设计能够使世界变得更加和谐、更加合理。设计从它的起源来讲是一种理想主义,埋头钻研思考的态度才是设计的本质。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大家埋头苦干,冥思苦想,思考出越来越多的问题,让更多的人脑子转起来,世界就会朝大家期待的方向发展。设计师启发人思考的强大动力,设计最初的视角就是创造出世界需要的理性以及使世界达到均衡。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希望有尽可能多的人领悟到设计的现实性。
 
第四章 设计与生活
 
1厨房:设计的集合
 
作者认为为了能够做出好的设计,光凭想象是不行的,本人生活的真实感、兴趣、为什么觉得这样的设计会更好等,不断积累这些生活体验是很有必要的。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厨房是一个设计的集合。阿部雅世认为现在很多的设计不是考虑日式还是西式的问题,而是要忽略类型,从如何才能让生活更加便利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这已经成为了全日本的制造商和设计师必须倾注全力加以解决的问题。
 
2生活与家用电器
 
在日本,能够使家里看上去更整洁的收纳性家具,特别是有现代风味的日式壁橱享受欢迎。阿部雅世认为这些东西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只不过作为拼命地隐藏杂物的装置发挥着一点点作用罢了。她称之为“设计的隐藏行为”。而日常生活中这种隐藏行为,最常见的就是拿块布把这些东西盖起来。因为,我们生活中充满了布(窗帘、沙发等),只有将这些家用电器盖起来,才能让人感到整个生活环境的统一感。
 
阿部雅世通过当红点奖评委的经历发现,现有的家用电器或者厨房用品等,在功能上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开发,现在要做的是“把它们融入日常生活中去”。现在欠缺的是从如何和它们一起生活这个视角看问题,单个物品设计得再好,还是很难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去。
 
3组合厨房用品
 
厨房是左右饮食生活的道具,也是饮食生活的一个载体。在世界各种各样的食品都涌进这个载体时,饮食生活太过杂乱,设计师们们从中找不出共同点,搞不清厨房的设计到底该反映些什么,因此很难设计出令人满意的厨房。这就需要建立起现有的饮食哲学,承认饮食多样性这个现状,这样就能设计出一些适合的组合式厨房方案。比如最适合以日式料理为主的家庭的组合厨房、最适合什么料理都喜欢而且孩子很多的家庭的组合厨房、最适合喜欢油炸食品的家庭的组合厨房、最适合几乎不自己做饭的人的组合厨房等。简单的理解就是多样性的饮食生活习惯,配合个性化的组合厨房模型方案,就是一个不错的答案。
 
4在现代中生活
 
无印良品的设计来源就是生活,它最想回答的问题是“如何”在现代中生活”。宜家的国际化原材料工艺系统虽然值得尊重,但是只靠便宜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都市人的生活要求了,它无法给人们的生活提供充实感。都市的混乱,必须以创造性的姿势回答“如何在现代中生活”这个问题。对生活方式的思考将成为打开新局面的源泉。
 
5分享比拥有更重要
 
在日本这个国家,狭小的国土上住着那么多人,与他人分享些什么是使日本变得富足的根本原因。这里提倡的是一种集体公寓式的生活方式,诸如洗衣机、烘干机这些不是每天都要用的东西,可以提供公共洗衣机的形式与大家共享。为整个集体提供一个价格昂贵、质量好、寿命长、可多人分享式的洗衣机比每家每户人手一台便宜货要高级许多。
 
6日本居住方式的规范
 
日本在最近一百年,没有形成关于居住方式的规范。他们找不到可以介绍“如何在现代中生活”的好教科书。房地产的宣传单似乎成了教科书,不断给人灌输“欲望教育”,人们虽然有买下三室一厅房子的欲望,但是好好经营自己生活空间的欲望却稍稍有些淡薄。因此,创造一个理想的生活模型应该是设计应该设计的工作。先不用管类型,创造一个模型,不断征求消费者的意见,细细推敲知道能完全吻合他们的要求。
 
生活方式总是以某种东西为参考进行普及的,所以创造模型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最初的模型水平很高的话,就算被重复使用多次,也不会很快下降,因为模型里包含着设计师的力量。不管怎样,就创造生活方式的原创模型来说,日本处在一个很有意思的地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他们各自的生活方式,都市生活正渐渐成为一种物质文化。不管哪一个大都市大体都是按照同一个规律在运行,所以欧洲生活方式中那些无足轻重的部分里包含着的答案,出现在日本的可能性很大。特别是由于日本各方面条件都非常严格,日本大都市给出的答案,有可能成为世界通用的具有普遍性的答案。
 
7让我爱上大扫除的家
 
原研哉先生生活最基本要求就是能认真地打扫、认真地对待生活。他认为做设计这行,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住在很华丽的家里。但做这行,就必须时时关注崭新的室内装潢和各类生活用品,还必须得到相关信息。朝着能通过感觉一个水龙头的舒适程度,就能想到“世界财富何去何从和资源、创造的未来”这样的想象力。(真是一个活脱脱热爱生活,热爱设计,朝着梦想不断努力的案例!)
 
《为什么设计》第二、三、四章“如何理解设计”内容的读后感就分享到这了,连续几天吐血整理!你们没时间看的书,我替你们看了!免费分享!后面会继续和大家分享《为什么设计》读后感的最终篇:柏林篇(第五、六、七章)  我这么努力的干活,你不点个赞再走吗?
 
绘友正在招生班次:限额报名,大家不要错过哦!
 
绘友往届考研成绩榜
 
绘友往届考研成功学子上岸经验分享
 
·
 
 

相关读后感推荐:

《我的第一本推理侦探书》读后感500字_《我的第一本推理侦探书》读后感

《平常心即道:文徵明画的浅近趣味》读后感500字_《平常心即道:文徵明画的浅近趣味》读后感

《365夜故事:夏》读后感500字_《365夜故事:夏》读后感

《打胜仗》读后感 | 坚定执行,渠道深耕

《诸葛亮传【连环画珍藏版】》读后感500字_《诸葛亮传【连环画珍藏版】》读后感

《童年河》读书体会800字_《童年河》读书体会

《漫画讲透三十六计》读后感500字_《漫画讲透三十六计》读后感

《牧羊犬鲍勃》读后感500字_《牧羊犬鲍勃》读后感

《神奇树屋·故事系列·进阶22:魔术师胡迪尼(中英双语)》读书感悟800字_《神奇树屋·故事系列·进阶22:魔术师胡迪尼(中英双语)》读书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