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原研哉——《为什么设计》读后感(一)
以下文章选自《绘友手绘工作室》
写在前面的话
每年复试班面试的时候,经常会问到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平时都读过什么与设计相关的书没?学生们的回答要么是支支吾吾的说没读过,或者就是与考研相关的《世界现代设计史》《设计概论》等书籍,我想这也是大部分考研学生的现状,这也不难理解,各位在理论答题时候抓耳挠腮,通篇废话。因此,绘友准备不定期分享读书笔记给大家,希望能够帮助各位拓宽设计的知识面,引导大家去更深入地理解设计,热爱设计。
《为什么设计》这本书的背景是原研哉与阿部雅世着眼于日本现代生活的本质,围绕着设计进行对谈的方式而展开的。全书分为“东京篇”与“柏林篇”两个部分,东京篇以原研哉先生接受采访的形式展开,柏林篇则以原研哉先生向阿部雅世提问的形式展开,全书分为7章,1-4章为东京篇,5-7章为柏林篇。章节内容如下,分别为:
东京篇
第一章:如何理解设计
第二章:语言和沟通
第三章:设计的潮流
第四章:设计与生活
柏林篇
第五章:设计与研究会
第六章:欧洲生活文化与欧洲设计的关系
第七章:对设计的兴趣
本次分享第一章内容的读后感,帮助大家走进《为什么设计》这本书,与大家一起来参与设计大师的对话。
第一章 如何理解设计
这一章节总共有12个讨论点:(1)设计的入口(2)创造智慧和想象的容器(3)装饰是力量的象征(4)“精神”的设计(5)平面设计的训练(6)连续不间断(7)为什么在大学教课(8)让人们知道有多少是自己不知道的(9)引领价值观的转变:“舒展”不如“褶皱”(10)创造存在感(11)原研究小组的夏季集训(12)采取有成效的方式
1.设计的入口(出发点)
每个从事设计行业人,都会有属于他自己的入口,自己的出发点。原研哉先生把自己称为“平面造型设计师”,但是他从事设计的动力,并不是缘于对广告或者海报等图像化元素的喜爱,而是“语言和文字”对他的吸引。当时的情境,平面造型设计这个工作,就是利用印刷工艺对视觉素材进行编辑,最终呈现为书的形式。书里面有文字和语言,是知识的载体,也是思想的载体,原研哉先生觉得通过印刷工艺,设计编排,将宝贵的智慧保存下来,是件了不起的事。
对于现今的我们迫于生活的压力,其实对于大部分从业者来说,设计更多的局限在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这并非有错,原研哉先生肯定也有这一部分原因。但,他的眼光并没有局限在这一点上,而是挖掘了自己深层的精神需求,以此为乐趣。各位还处于迷茫期或者工作焦躁期的你,除了眼前的苟且之外,希望你们可以与自己来一场深层次的对话,找寻一下自己关于设计的原动力。
2.创造智慧与想象的容器
人类的设计史,也是一部工具的进化史。传统的设计观念认为,工具的诞生是源于人类扩大自身改变世界的需要,如人类最早使用的棍子。这里原研哉先生提出了工具的另一个起源和原型——容器。他认为工具的雏形有两个——棍子和容器。就如空着手拿棍子是很自然的一件事一样,人到了河边,就会用两只手捧起水来喝,这就是容器的雏形。为此,他将工具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加工和改变世界为目的的“棍棒系统”,另一个是以保存物质和智慧为目的的“容器系统”。这里所谓的“容器系统”包含服装和家居、语言和文字以及承载文字的书等。
作者希望通过增加另一种工具起源的方式,增进我们对于设计本质的理解,拓宽我们关于设计的想象力的边界,同样这种容器不仅仅局限在物质层面,还包括精神层面。他认为想象的来源不是像棍子那样的物质性的东西,而是像两手之间存在的空间那样虚无的东西。
3.装饰是力量的象征
现代设计提倡摆脱装饰,设计出简单合理的东西。人们也一直在讨论设计不是多余的装饰,但作者认为如果冷静地观察人们制造的东西,有百分之九十八都是在多余的装饰上下功夫。透过近代以前的设计史来看,其实装饰才是设计。
为什么需要装饰?古代而言,无论是村落还是国家,人类需要保持一定的向心力,就需要能够维持这一向心力的力量以及展现这一向心力的作品。人们需要通过这样的作品来展现出统治者的威严以及国家的强大。如古代象征权力的青铜器,周身布满了细密的纹样,这些纹样都是技艺高超的工匠们,通过常年累月的打磨才完成的惊世之作。这样的作品能够让大家感受到威严的气势,不由自主地拜倒在地。中国的龙图腾、阿拉伯的伊斯兰几何纹样、哥特教堂的装饰纹样、以及法国巴洛克和洛可可式的纹样,无一不在展示着所拥有的力量。
现代社会是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国家层面已经没有必要通过装饰来互相示威,神权、王权被减弱得几乎不复存在,因此装饰也就不显得那么重要了。现代社会的目标之一就是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对自己负责。作者认为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温和的合理性,是一种简单的知性与感性。现代主义的简约形式正迎合了这样的时代潮流。
4“精神”的设计
作者对于“设计师”就是那些设计家电、设计公寓、设计杯子的人的说法进行了批判,他认为这透露出非常短浅的消费主义的想法。人们对于设计的理解存在巨大偏差,设计不是简单的造物,而是蕴涵在造物中的睿智,是让人认识到事物本质的工作。“精神”的设计,需要透过造物活动去理解其背后的涵义。作者希望通过“精神”的设计,将事物的特征、人们的交流、觉醒的契机和想法的来源,类似于这样的东西带到社会中并保留下来。
通俗地讲,作者的设计本意是想通过设计的手段,以“物质”作为媒介,在人的脑中留下精神性的内容。读到这里的时候,犹如醍醐灌顶。不禁想起佛家所言: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原研哉先生对于设计的理解以及用设计传递物的特征、启发人性的这种格局,不禁让人倾佩。
5平面设计的训练
作者在这里强调了设计基本功的重要性。着重讲了绘图能力。绘画是设计师的语言,是向人们传递信息的手段。设计师需要加强绘图能力的锻炼,不然再好的概念如果不能表达出来都是没有意义的。
6连续不间断
我们在做一项工作的时候,需要深入考虑与该工作相关的内容,使得相关工作保持一种连续不间断的状态。如受委托制作海报时,会想到光制作出一张海报是不会有前途的,要多思考问题,对需要解决的课题多提建议,能让对方理解的话,工作就能顺利、持续地进行下去。
这里作者对“信息传达”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信息的传达不仅仅是做到发布信息吸引顾客就完了。我们必须让接受这个商品的人,大脑不断地进行连锁式的转动,引起他们更大的兴趣,而不是只要被人接受或在脑中消化就行了。所以设计时要考虑如何让对方的大脑持续地转动下去。
7为什么在大学教课
作者觉得大学也许是可以和学生们一起探讨设计问题的地方,所以就接受了武藏野美术大学的邀请。作者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的设想和尝试与各种各样的事物接触,可以不断拓宽自己以及学生们的设计领域。在学生们的心里埋下一颗种子,等到了属于他们的时代,说不定能够长成参天大树。
8让人们知道有多少是自己不知道的
这小节作者提出了一个比较新颖的概念“EX-FORMATION”,也就是信息(IMFORMATION)的反义词。他认为用设计传递信息传递,“让人们了解”不是设计工作的目标,不是使人们掌握了做提供的信息,“‘明白了”就完了。要让人们不安、心跳,产生新的求知欲,想尝试做些事情。最关键一点是要创造一种持续思考这件事的状态,让接收信息的人的脑子变得更加活跃。所以不是要把信息已知化,而是让其未知化。讲的直白点,就是稍微追溯一下信息的根源,然后把它用新鲜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方法就叫EX-FORMATION——让人们知道有多少是自己不知道的。
这让小编不禁想起了电视广告经常用的口头语“你知道吗,你真的知道吗?”以此来吊足观众的胃口,让观众不自觉地深入去了解信息,引发思考。
9引领价值观的的转变:“舒展”不如“褶皱”
“舒展”与“褶皱” 这一对反义词引发的思考,对于设计而言所表达的是有关“新颖”与“陈旧”的价值观念的思考。设计一直以“舒展”为价值观来看待事物,然而,现实的世界是“褶皱”的。对于在新产品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似乎那些留有别人用过的痕迹的东西,反而更有魅力。新一代消费者似乎对于新产品有点腻了,因为什么时候都能买到。
因此部分设计者开始设计“褶皱”的产品。也就是设计出产品被消耗时的状态,正如之前风靡一时的“破洞”牛仔裤。这样的形式已经变成了一种文化,通过设计的手段使得传统观念中被认为是消极因素的“褶皱”一下就变得积极起来了,这也是设计的魅力所在。
其实对于“舒展”和“褶皱”的关系,放在现今语境下,也可翻译成“躺平”与“内卷”同样适用。“躺平”不如“内卷”。各位小伙伴们你们觉得呢~
10创造存在感
这里提到开发产品“次要功能”的想法,赋予产品新的生命力。作者的团队对于胶带的次要功能进行了开发,比如设计出可以垃圾分类的胶带,或者打一排小孔等实用性的功能。当然好的创意也必须要有好的创意表达的形式。比如,这些想法不能停留在讨论、创意的层面,还要制作出实际的模型,如果做不出有说服力的模型的话,就不能表达出创意的真正妙处,随后还要拍照,排版等。
11原研究小组的夏季集训
原研哉先生想让学生们在现实世界中具有独创性的构思,并拥有使之成为现实的强大力量。为此,他每年都会带研究小组去不同的地方进行集训(有点采风的意思),这样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让学生们走出去扩大眼界,同时学生相比与在学校学习来讲,会更加有干劲。
12采取有成效的方式
教育学生,不光是让他们制作东西。虽然研究讨论和技术训练是必需的,但是在大学,引入可以真正取得成效的方案,创造机会让学生们接触到专业水平的工作,是很重要的。特别是要和工作第一线的人保持联系。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同样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也会得到训练。作者举了一个论文报告会的例子,论文报告会中,老师们既是报告会的参与者又是评论者。学生说我要研究这个问题,老师就要马上抓住他的核心,提出建议,比如这个问题在这个方面比较有意思,可以读读这本书等等,必须给出恰当的反馈。当八十人的报告结束后,整个人精疲力尽,但脑子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突然意识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想想研究生阶段论文答辩的时候,虽然我们站在台上被批斗的千疮百孔,但对于老师们来说也是经历了一场磨难,这样一想心理就平衡多了 哈哈~)
《为什么设计》第一章“如何理解设计”内容的读后感就分享到这了,如果大家觉得有所收获,那么小编还会继续和大家分享后续的章节内容的感想!不要忘了点赞、转发、收藏哦!
绘友正在招生班次:限额报名,大家不要错过哦!
绘友2021——2022考研初试成绩榜
1由于条件有限只统计到了近200名学员的分数,下方为专业课成绩各分数段的排布情况;
2、为尊重各位同学的意愿和保护各位同学的隐私,所有学员的名字均采⽤用了⾸字母缩写;
3、此次榜单只统计了初试前在绘友学习过的学员的分数,不包含只是听过绘友网络公开课的学员,并且所有学员后⽅都备注了在绘友学习的班级;
4、以上所有学员成绩全部属实,绝⽆无虚假、改分以及非绘友学员的成绩, 欢迎⼤家监督;
5、感谢大家关注,祝各位新的一年一切顺利;
绘友往届考研成绩榜
绘友往届考研成功学子上岸经验分享
·
写在前面的话
每年复试班面试的时候,经常会问到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平时都读过什么与设计相关的书没?学生们的回答要么是支支吾吾的说没读过,或者就是与考研相关的《世界现代设计史》《设计概论》等书籍,我想这也是大部分考研学生的现状,这也不难理解,各位在理论答题时候抓耳挠腮,通篇废话。因此,绘友准备不定期分享读书笔记给大家,希望能够帮助各位拓宽设计的知识面,引导大家去更深入地理解设计,热爱设计。
《为什么设计》这本书的背景是原研哉与阿部雅世着眼于日本现代生活的本质,围绕着设计进行对谈的方式而展开的。全书分为“东京篇”与“柏林篇”两个部分,东京篇以原研哉先生接受采访的形式展开,柏林篇则以原研哉先生向阿部雅世提问的形式展开,全书分为7章,1-4章为东京篇,5-7章为柏林篇。章节内容如下,分别为:
东京篇
第一章:如何理解设计
第二章:语言和沟通
第三章:设计的潮流
第四章:设计与生活
柏林篇
第五章:设计与研究会
第六章:欧洲生活文化与欧洲设计的关系
第七章:对设计的兴趣
本次分享第一章内容的读后感,帮助大家走进《为什么设计》这本书,与大家一起来参与设计大师的对话。
第一章 如何理解设计
这一章节总共有12个讨论点:(1)设计的入口(2)创造智慧和想象的容器(3)装饰是力量的象征(4)“精神”的设计(5)平面设计的训练(6)连续不间断(7)为什么在大学教课(8)让人们知道有多少是自己不知道的(9)引领价值观的转变:“舒展”不如“褶皱”(10)创造存在感(11)原研究小组的夏季集训(12)采取有成效的方式
1.设计的入口(出发点)
每个从事设计行业人,都会有属于他自己的入口,自己的出发点。原研哉先生把自己称为“平面造型设计师”,但是他从事设计的动力,并不是缘于对广告或者海报等图像化元素的喜爱,而是“语言和文字”对他的吸引。当时的情境,平面造型设计这个工作,就是利用印刷工艺对视觉素材进行编辑,最终呈现为书的形式。书里面有文字和语言,是知识的载体,也是思想的载体,原研哉先生觉得通过印刷工艺,设计编排,将宝贵的智慧保存下来,是件了不起的事。
对于现今的我们迫于生活的压力,其实对于大部分从业者来说,设计更多的局限在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这并非有错,原研哉先生肯定也有这一部分原因。但,他的眼光并没有局限在这一点上,而是挖掘了自己深层的精神需求,以此为乐趣。各位还处于迷茫期或者工作焦躁期的你,除了眼前的苟且之外,希望你们可以与自己来一场深层次的对话,找寻一下自己关于设计的原动力。
2.创造智慧与想象的容器
人类的设计史,也是一部工具的进化史。传统的设计观念认为,工具的诞生是源于人类扩大自身改变世界的需要,如人类最早使用的棍子。这里原研哉先生提出了工具的另一个起源和原型——容器。他认为工具的雏形有两个——棍子和容器。就如空着手拿棍子是很自然的一件事一样,人到了河边,就会用两只手捧起水来喝,这就是容器的雏形。为此,他将工具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加工和改变世界为目的的“棍棒系统”,另一个是以保存物质和智慧为目的的“容器系统”。这里所谓的“容器系统”包含服装和家居、语言和文字以及承载文字的书等。
作者希望通过增加另一种工具起源的方式,增进我们对于设计本质的理解,拓宽我们关于设计的想象力的边界,同样这种容器不仅仅局限在物质层面,还包括精神层面。他认为想象的来源不是像棍子那样的物质性的东西,而是像两手之间存在的空间那样虚无的东西。
3.装饰是力量的象征
现代设计提倡摆脱装饰,设计出简单合理的东西。人们也一直在讨论设计不是多余的装饰,但作者认为如果冷静地观察人们制造的东西,有百分之九十八都是在多余的装饰上下功夫。透过近代以前的设计史来看,其实装饰才是设计。
为什么需要装饰?古代而言,无论是村落还是国家,人类需要保持一定的向心力,就需要能够维持这一向心力的力量以及展现这一向心力的作品。人们需要通过这样的作品来展现出统治者的威严以及国家的强大。如古代象征权力的青铜器,周身布满了细密的纹样,这些纹样都是技艺高超的工匠们,通过常年累月的打磨才完成的惊世之作。这样的作品能够让大家感受到威严的气势,不由自主地拜倒在地。中国的龙图腾、阿拉伯的伊斯兰几何纹样、哥特教堂的装饰纹样、以及法国巴洛克和洛可可式的纹样,无一不在展示着所拥有的力量。
现代社会是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国家层面已经没有必要通过装饰来互相示威,神权、王权被减弱得几乎不复存在,因此装饰也就不显得那么重要了。现代社会的目标之一就是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对自己负责。作者认为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温和的合理性,是一种简单的知性与感性。现代主义的简约形式正迎合了这样的时代潮流。
4“精神”的设计
作者对于“设计师”就是那些设计家电、设计公寓、设计杯子的人的说法进行了批判,他认为这透露出非常短浅的消费主义的想法。人们对于设计的理解存在巨大偏差,设计不是简单的造物,而是蕴涵在造物中的睿智,是让人认识到事物本质的工作。“精神”的设计,需要透过造物活动去理解其背后的涵义。作者希望通过“精神”的设计,将事物的特征、人们的交流、觉醒的契机和想法的来源,类似于这样的东西带到社会中并保留下来。
通俗地讲,作者的设计本意是想通过设计的手段,以“物质”作为媒介,在人的脑中留下精神性的内容。读到这里的时候,犹如醍醐灌顶。不禁想起佛家所言: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原研哉先生对于设计的理解以及用设计传递物的特征、启发人性的这种格局,不禁让人倾佩。
5平面设计的训练
作者在这里强调了设计基本功的重要性。着重讲了绘图能力。绘画是设计师的语言,是向人们传递信息的手段。设计师需要加强绘图能力的锻炼,不然再好的概念如果不能表达出来都是没有意义的。
6连续不间断
我们在做一项工作的时候,需要深入考虑与该工作相关的内容,使得相关工作保持一种连续不间断的状态。如受委托制作海报时,会想到光制作出一张海报是不会有前途的,要多思考问题,对需要解决的课题多提建议,能让对方理解的话,工作就能顺利、持续地进行下去。
这里作者对“信息传达”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信息的传达不仅仅是做到发布信息吸引顾客就完了。我们必须让接受这个商品的人,大脑不断地进行连锁式的转动,引起他们更大的兴趣,而不是只要被人接受或在脑中消化就行了。所以设计时要考虑如何让对方的大脑持续地转动下去。
7为什么在大学教课
作者觉得大学也许是可以和学生们一起探讨设计问题的地方,所以就接受了武藏野美术大学的邀请。作者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的设想和尝试与各种各样的事物接触,可以不断拓宽自己以及学生们的设计领域。在学生们的心里埋下一颗种子,等到了属于他们的时代,说不定能够长成参天大树。
8让人们知道有多少是自己不知道的
这小节作者提出了一个比较新颖的概念“EX-FORMATION”,也就是信息(IMFORMATION)的反义词。他认为用设计传递信息传递,“让人们了解”不是设计工作的目标,不是使人们掌握了做提供的信息,“‘明白了”就完了。要让人们不安、心跳,产生新的求知欲,想尝试做些事情。最关键一点是要创造一种持续思考这件事的状态,让接收信息的人的脑子变得更加活跃。所以不是要把信息已知化,而是让其未知化。讲的直白点,就是稍微追溯一下信息的根源,然后把它用新鲜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方法就叫EX-FORMATION——让人们知道有多少是自己不知道的。
这让小编不禁想起了电视广告经常用的口头语“你知道吗,你真的知道吗?”以此来吊足观众的胃口,让观众不自觉地深入去了解信息,引发思考。
9引领价值观的的转变:“舒展”不如“褶皱”
“舒展”与“褶皱” 这一对反义词引发的思考,对于设计而言所表达的是有关“新颖”与“陈旧”的价值观念的思考。设计一直以“舒展”为价值观来看待事物,然而,现实的世界是“褶皱”的。对于在新产品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似乎那些留有别人用过的痕迹的东西,反而更有魅力。新一代消费者似乎对于新产品有点腻了,因为什么时候都能买到。
因此部分设计者开始设计“褶皱”的产品。也就是设计出产品被消耗时的状态,正如之前风靡一时的“破洞”牛仔裤。这样的形式已经变成了一种文化,通过设计的手段使得传统观念中被认为是消极因素的“褶皱”一下就变得积极起来了,这也是设计的魅力所在。
其实对于“舒展”和“褶皱”的关系,放在现今语境下,也可翻译成“躺平”与“内卷”同样适用。“躺平”不如“内卷”。各位小伙伴们你们觉得呢~
10创造存在感
这里提到开发产品“次要功能”的想法,赋予产品新的生命力。作者的团队对于胶带的次要功能进行了开发,比如设计出可以垃圾分类的胶带,或者打一排小孔等实用性的功能。当然好的创意也必须要有好的创意表达的形式。比如,这些想法不能停留在讨论、创意的层面,还要制作出实际的模型,如果做不出有说服力的模型的话,就不能表达出创意的真正妙处,随后还要拍照,排版等。
11原研究小组的夏季集训
原研哉先生想让学生们在现实世界中具有独创性的构思,并拥有使之成为现实的强大力量。为此,他每年都会带研究小组去不同的地方进行集训(有点采风的意思),这样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让学生们走出去扩大眼界,同时学生相比与在学校学习来讲,会更加有干劲。
12采取有成效的方式
教育学生,不光是让他们制作东西。虽然研究讨论和技术训练是必需的,但是在大学,引入可以真正取得成效的方案,创造机会让学生们接触到专业水平的工作,是很重要的。特别是要和工作第一线的人保持联系。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同样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也会得到训练。作者举了一个论文报告会的例子,论文报告会中,老师们既是报告会的参与者又是评论者。学生说我要研究这个问题,老师就要马上抓住他的核心,提出建议,比如这个问题在这个方面比较有意思,可以读读这本书等等,必须给出恰当的反馈。当八十人的报告结束后,整个人精疲力尽,但脑子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突然意识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想想研究生阶段论文答辩的时候,虽然我们站在台上被批斗的千疮百孔,但对于老师们来说也是经历了一场磨难,这样一想心理就平衡多了 哈哈~)
《为什么设计》第一章“如何理解设计”内容的读后感就分享到这了,如果大家觉得有所收获,那么小编还会继续和大家分享后续的章节内容的感想!不要忘了点赞、转发、收藏哦!
绘友正在招生班次:限额报名,大家不要错过哦!
绘友2021——2022考研初试成绩榜
1由于条件有限只统计到了近200名学员的分数,下方为专业课成绩各分数段的排布情况;
2、为尊重各位同学的意愿和保护各位同学的隐私,所有学员的名字均采⽤用了⾸字母缩写;
3、此次榜单只统计了初试前在绘友学习过的学员的分数,不包含只是听过绘友网络公开课的学员,并且所有学员后⽅都备注了在绘友学习的班级;
4、以上所有学员成绩全部属实,绝⽆无虚假、改分以及非绘友学员的成绩, 欢迎⼤家监督;
5、感谢大家关注,祝各位新的一年一切顺利;
绘友往届考研成绩榜
绘友往届考研成功学子上岸经验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