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世界 ——《疯人说》读后感
以下文章选自《笔墨无声》
世间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的思想看似荒诞又毫无逻辑,他们的视角看似偏执又难以改变,他们的行为看似冲动又无法预测,他们的世界看似悲凉又满目疮痍。他们是我们眼中的“疯人”,是社会人群中的少数异类,是我们唯恐避之不及的存在……
但,这是众人带着偏见的态度站在审判者立场上的妄加揣测,只看到他们身后的阴影如同深渊般的阴冷可怕,却忽视了,如果迎着光前行,他们脸庞也同样会明媚如春风。
任何看似无缘无故的古怪行为背后一定会存在我们还未挖掘到的真相。《疯人说》这本书最震撼人心的地方,不是治愈疾病的过程,而是大胆地揭露病因。或涉及原生家庭,或触碰校园暴力、网络舆情,甚至人性的邪恶面,这些离我们并不遥远的诱因,或许也曾在我们的成长经历中留下伤痛。
一个女孩对任何红色的东西都会产生几乎崩溃的恐惧,甚至连自己嘴唇的颜色都不能接受。本以为是遗传了父母的晕血症进而泛化成对所有红色的恐怖。但意外间发现有晕血症的父亲实为女孩的养父,所以不存在遗传一说。最后通过催眠疗法和绘画疗法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女孩回忆起了有晕血症的养父和行事极端的养母在家暴和报复中让红色成为了整个家的阴霾,让她在一次次创伤刺激中习得了对红色的恐怖。
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创作者,因为在初中时期经历过校园霸凌,在长达十五年的时间里始终走不出阴霾,饱受折磨。曾经的施暴者多年后与受害者巧遇,完全记不起他做过的事,他飞黄腾达,过得顺风顺水。而受害者却永远定格在十五岁挨打的那一刻。
还有为了满足母亲期待、走向人格分裂的小男孩;一个抱着木偶女友走向自杀的男人身后的秘密……作者以现实案例为基础,向我们展示了精神疾病群体的世界。如果曾经因为未知而对他们心生畏惧和嫌弃,那么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想一定会产生更多的理解和同情。
精神类疾病除了遗传因素外,说到底和社会关系是密切相关的。个体生活在群体当中,很难不受到其他人的影响,个体对自我的认知有很大一部分也来源于他人的评价。所以在这个群体出现问题的时候,个体是很难独善其身的。
这个群体往小里说可以是家庭,我们从家庭的角度来看,虽然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已经得到了广泛关注,但仍然会有很多人从满目疮痍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并背负着家庭的烙印,然后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从表面上看,他们有的难以适应环境、有的难以调控自己的情绪,有的会存在奇怪的举止,就像那个恐惧红色的女孩。
根源是机体为了自我保护而启动的心理防御机制引导他们将家庭中经历的创伤记忆压抑在潜意识里。
所以只有帮助他们将潜意识里的东西上升到意识层面,再重新认知评估,才能帮助他们抹掉过去的伤害,抹掉那个深渊。
社会群体往大里说往大里说是可以是学校、单位,甚至整个社会。校园霸凌、职场辱虐、网络暴力都是日渐被关注的话题。
可能有人会觉得,校园中的打打闹闹是孩子们的玩笑,职场中的矛盾也是常有的事。如果我们总抱着这样的态度,那么被迫走向深渊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因为暴力是一瞬间的事,承受暴力却是漫长的。
书中经历校园霸凌的裘非虽然在戏剧治疗中最终将尘封多年的痛苦和悲愤怒吼出来,并找回了失去的勇气和活下去的底气,可过去的经历能当它不存在吗?
一个人作恶之后可能很快就忘记了,却有可能毁掉另一个人的一生。
我们总是怀着偏见去看待精神疾病患者,但是别忘了,也许推他们坠入深渊的就是我们当中的某个人。
社会心理学家曾做过很多实验来论证群体中的个体因为责任分散效应更有可能做出冲动的、冷漠的,甚至失去人性的行为。
在网络这个匿名的平台上,每个人都在去个性化后变成了简短的昵称。于是,任何话题背后,都有无数的观点、评论蜂拥而至。在这个言论自由的时代,每个人都好像可以随便谈两句。但有时正是这样纷纷扬扬、迎面扑来的“雪花”,才会让“雪崩”终将到来。
就像书中快乐王子和痛苦王子那个故事中所说“人们像咬住了勾的饥饿的鱼,欢天喜地地把他往下拽。”疯一般恐怖的行为背后是人性的阴暗和丑陋。到底是谁“疯”了?我突然想起鲁迅先生提到的“人血馒头”……
这本《疯人说》让我们了解到精神疾病患者古怪行为背后的真实情感和无法言说的伤痛,让我们走进他们的世界,感受异常耀眼又温暖的光芒。他们在他们的世界,有他们自己的想法和准则,需要我们放下偏见,极致共情!
世间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的思想看似荒诞又毫无逻辑,他们的视角看似偏执又难以改变,他们的行为看似冲动又无法预测,他们的世界看似悲凉又满目疮痍。他们是我们眼中的“疯人”,是社会人群中的少数异类,是我们唯恐避之不及的存在……
但,这是众人带着偏见的态度站在审判者立场上的妄加揣测,只看到他们身后的阴影如同深渊般的阴冷可怕,却忽视了,如果迎着光前行,他们脸庞也同样会明媚如春风。
任何看似无缘无故的古怪行为背后一定会存在我们还未挖掘到的真相。《疯人说》这本书最震撼人心的地方,不是治愈疾病的过程,而是大胆地揭露病因。或涉及原生家庭,或触碰校园暴力、网络舆情,甚至人性的邪恶面,这些离我们并不遥远的诱因,或许也曾在我们的成长经历中留下伤痛。
一个女孩对任何红色的东西都会产生几乎崩溃的恐惧,甚至连自己嘴唇的颜色都不能接受。本以为是遗传了父母的晕血症进而泛化成对所有红色的恐怖。但意外间发现有晕血症的父亲实为女孩的养父,所以不存在遗传一说。最后通过催眠疗法和绘画疗法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女孩回忆起了有晕血症的养父和行事极端的养母在家暴和报复中让红色成为了整个家的阴霾,让她在一次次创伤刺激中习得了对红色的恐怖。
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创作者,因为在初中时期经历过校园霸凌,在长达十五年的时间里始终走不出阴霾,饱受折磨。曾经的施暴者多年后与受害者巧遇,完全记不起他做过的事,他飞黄腾达,过得顺风顺水。而受害者却永远定格在十五岁挨打的那一刻。
还有为了满足母亲期待、走向人格分裂的小男孩;一个抱着木偶女友走向自杀的男人身后的秘密……作者以现实案例为基础,向我们展示了精神疾病群体的世界。如果曾经因为未知而对他们心生畏惧和嫌弃,那么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想一定会产生更多的理解和同情。
精神类疾病除了遗传因素外,说到底和社会关系是密切相关的。个体生活在群体当中,很难不受到其他人的影响,个体对自我的认知有很大一部分也来源于他人的评价。所以在这个群体出现问题的时候,个体是很难独善其身的。
这个群体往小里说可以是家庭,我们从家庭的角度来看,虽然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已经得到了广泛关注,但仍然会有很多人从满目疮痍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并背负着家庭的烙印,然后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从表面上看,他们有的难以适应环境、有的难以调控自己的情绪,有的会存在奇怪的举止,就像那个恐惧红色的女孩。
根源是机体为了自我保护而启动的心理防御机制引导他们将家庭中经历的创伤记忆压抑在潜意识里。
所以只有帮助他们将潜意识里的东西上升到意识层面,再重新认知评估,才能帮助他们抹掉过去的伤害,抹掉那个深渊。
社会群体往大里说往大里说是可以是学校、单位,甚至整个社会。校园霸凌、职场辱虐、网络暴力都是日渐被关注的话题。
可能有人会觉得,校园中的打打闹闹是孩子们的玩笑,职场中的矛盾也是常有的事。如果我们总抱着这样的态度,那么被迫走向深渊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因为暴力是一瞬间的事,承受暴力却是漫长的。
书中经历校园霸凌的裘非虽然在戏剧治疗中最终将尘封多年的痛苦和悲愤怒吼出来,并找回了失去的勇气和活下去的底气,可过去的经历能当它不存在吗?
一个人作恶之后可能很快就忘记了,却有可能毁掉另一个人的一生。
我们总是怀着偏见去看待精神疾病患者,但是别忘了,也许推他们坠入深渊的就是我们当中的某个人。
社会心理学家曾做过很多实验来论证群体中的个体因为责任分散效应更有可能做出冲动的、冷漠的,甚至失去人性的行为。
在网络这个匿名的平台上,每个人都在去个性化后变成了简短的昵称。于是,任何话题背后,都有无数的观点、评论蜂拥而至。在这个言论自由的时代,每个人都好像可以随便谈两句。但有时正是这样纷纷扬扬、迎面扑来的“雪花”,才会让“雪崩”终将到来。
就像书中快乐王子和痛苦王子那个故事中所说“人们像咬住了勾的饥饿的鱼,欢天喜地地把他往下拽。”疯一般恐怖的行为背后是人性的阴暗和丑陋。到底是谁“疯”了?我突然想起鲁迅先生提到的“人血馒头”……
这本《疯人说》让我们了解到精神疾病患者古怪行为背后的真实情感和无法言说的伤痛,让我们走进他们的世界,感受异常耀眼又温暖的光芒。他们在他们的世界,有他们自己的想法和准则,需要我们放下偏见,极致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