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量极低的两个月,读后感写得不那么顺畅的四本书

以下文章选自《SharkNotebook》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更多精彩
 
三、四月份
 
 读书报告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作者:[日]上野千鹤子,[日]田房永子
 
译者:吕灵芝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21-9-1
 
阅读时长:7h9min
 
阅读方式:微信读书
 
最开始对女性主义感兴趣,大概是在几年前看了一本《天空的另一半》。看完之后大受震撼,都21世纪了,世界上居然还有那么多未开化的角落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在残害女性的身体,荼毒女性的精神世界。本以为我从小生活的小村庄里对女性的道德要求已经够令人无法忍受的了,没想到在其他贫穷的国家,女性困境更甚,更令人压抑,可悲的是很多女性身处于其中却蒙昧无知,幸运的是也有一些勇敢的人走出自我觉醒的第一步,这是后话了。
 
2月份的时候,看完了那不勒斯四部曲,阅读过程中脑海中一直浮现一个词——“雌竞“,在女性之间,无论是闺蜜朋友还是母女之间婆媳之间甚或是互不相识的同性伙伴之间,总是会围绕着异性展开竞争,这让我很想深究其内在原因,想搞清楚为什么。再加上2月底,“小花梅”的事件引发了极大的关注,我也在关注着,觉得痛心疾首之余,也开始把阅读女性主义的书籍提上了日程。试图去书中找答案,是我在面对一些残酷现实惯用的逃避手段。
 
写了好多题外话,现在言归正传,《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确实文如其名,本书以上野千鹤子和田房永子的对话形式展开,从零开始讲述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和涉及女性主义的相关议题,语言比较日常化,非常容易读懂。
 
本书从母女关系的矛盾、女性需要平衡家庭与工作、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地位、对女权的偏见等等方面,科普了女性主义的基本理论。
 
在以往传统的父权制的社会中,人们对女性的要求只有当好贤妻良母这一条,甚至出去工作的女性都会被看不起,在那种社会下,“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深入人心,女性被压迫而不自知。而在现代社会中,女性要平衡好工作和家庭,才是好妻子好母亲的标准,一旦她们奋起反抗,就会被冠上“拳师”的污名。
 
拖了那么久才来写读后感,也是有好处的。若是刚开始就写 大概会对这本书批判大过于客观看待。刚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上野千鹤子和田房永子有些阴阳怪气,无论是“毒母”的说法还是“一人一杀”的说法,看得都有点生气,只觉得至于吗,又不是所有人都是一个样,至于一棍子打死一帮人吗?现在回过头再去看,发现是我自己陷入了误区,她们讨论的本就是那类人,“一棍子打死一帮人”的人是我自己。还有就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我也终于能清楚明白,当初我看书的愤慨来自何处——书里的部分观点挑战了我从小到大被灌输的思想,推翻了我长此以往的的认知,从而生出了不适感。
 
最近唐人打人事件闹得沸沸扬扬,看完完整版视频我也气愤,女性力量在暴力面前太弱了,分分钟被碾压,女性到底该如何自我保护……
 

 
《厌女》
 
作者:[日]上野千鹤子
 
译者:王兰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5-1
 
阅读时长:10h51min
 
阅读方式:微信读书
 
《厌女》相比与《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就难懂得多了,一部分原因是有很多没接触到过的专业术语,另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对日本文化政治等诸多方面的不了解。
 
不过,这本书提出的很多观点对我来说很新颖也很受启发——
 
“厌女症就是绝不将女人视为与自己同等的性的主体,而是将女人客体化、他者化,更直接地说,就是歧视、蔑视。”
 
男性的厌女症表现在贬低女性,却又不得不通过征服女性来证明自己的魅力所在,而获得女性的青睐是为了显示他们在男人世界的最高评价。
 
女性的厌女症表现在“自我厌恶”,比如对在两性关系中处于劣势的同性表现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态,以及希望母亲对女儿的压迫(“对于女儿,厌女症总是包括母亲在内的自我厌恶”)等等。
 
时至今日,“男女平等”的口号喊了这么久,男女之间真的平等了吗?我看未必。无论是现实生活中,还是在网络上,看到的现象都是,男性可以随意嘲弄学识、地位比他低的女性,以此来显示自己的优越感,确立自己的自我身份认同感,反之却不然,女性学识高会被说“学历高/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还不是嫁不出去”,好像得到男人的青睐,嫁了个条件好的男人,女性的自我价值才得以实现。这种观念一日不消除,男女之间的地位就不可能对等。
 
再者,在书中谈到“女性的厌女症”时我常常想到“雌竞”这个词,作者也提到“只要女人还是被置于围绕男人(被男人选上)的潜在竞争关系之中,女性之间的同性社会性纽带,即使存在,也是很脆弱的吧。这正可以解释,女人的嫉妒,为什么不是对背叛了自己的男人,而是指向同性的女人。”,我一直很厌恶这种两女争一男还争得你死我活的戏码,就算在求偶这件事上处于竞争关系,也可以在其他问题上同仇敌忾,共同对抗不公的待遇,而不是站在对立面,仅仅为了一个男人而从好闺蜜好朋友闹得鱼死网破老死不相往来。
 
以上就先说这么多了,对于女性主义,我可能还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肤浅认知上,没有一个系统的认知,需要补充的知识还有好多,那就先这样吧。
 

 
《重生:桑塔格日记》
 
作者:[美]苏珊·桑塔格
 
译者:姚君伟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4
 
阅读时长:10h39min
 
阅读方式:纸质书
 
《重生:桑塔格日记》是苏珊·桑塔格日记的卷一,是她从十五岁到三十五岁之间写的日记,内容涵盖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过着墨最多的还是读书时的所思所感以及她混乱且敏感的感情生活。
 
首先谈谈她的感情生活吧,虽然十几岁的时候就嫁给了她的教授菲利普且有了一个孩子,但我总觉得她对他并非因为爱,不然缘何长达十几二十年的日记中,有关菲利普的内容只有寥寥数句,反而是对她的其中一个同性恋人H,写得比较多,有感性的自我反思也有忿忿不平的控诉,总之太不像一个拥有智慧的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女性,反而像在恋爱中为了得到另一半的心而委曲求全的小女人。看得我目瞪口呆,她好歹也是在文化界能和西蒙·波伏娃、汉娜·阿伦特并驾齐驱的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啊,怎么还为了情爱而低到尘埃里呢。
 
再说说她记的有关读书的内容,她十几岁就开始看那些我至今看来仍旧觉得高深莫测的书,比如——托马斯·曼的《魔山》、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她看完一些书之后写的读后感,虽然简短但是却很有见地,常常不乏有充满智性的言论,令人拍案叫绝。看到自己不认可的,她也会在日记中直言“什么垃圾!”
 
大部分作家好像都有记日记的习惯,看了一些作家的日记,我才发现作家的日记居然这么随心所欲的,什么都往上记,苏珊·桑塔格记录读书感想和感情生活之外,还记录了一些零碎的东西,比如待购/待读书单、构思小说的灵感、一些新结识的人的基本情况、一些词语、甚至还有吃喝拉撒睡那些事儿。零碎的想法、碎片化的记录,看似凌乱,但却是她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著名知识分子的积累。写日记就不该拘泥于内容和形式,想记什么就记什么,夏目簌石可是连拉的屎是什么形状都往日记上写了。
 

 
《中国在梁庄》
 
作者:梁鸿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1
 
 阅读时长:15h7min
 
阅读方式:微信读书
 
梁庄三部曲是我在《但是,还有书籍》这个纪录片里被种草的——“第一代外出打工的人到老干不动了,就被城市吐回农村”,多么充满深深无奈的一句话,乡村与城市的相对立,有可能消除吗?城乡发展有可能趋于一致吗?带着这问题我开始阅读梁庄三部曲。
 
梁庄三部曲的第一部《中国在梁庄》,主要写了生活在梁庄的父老乡亲的故事,作者以一个似是局中人又似局外人的视角写下来梁庄人的生活点滴和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
 
这本书我比较喜欢梁庄人的自述那部分内容,虽然逻辑思维可能不那么严谨,不像知识分子那样有什么深刻的见解,但是足够真实,这里的“真实”是说讲述者的精神面貌而非他们所讲述的内容(当然也没有说他们所说的内容不真实的意思),阅读这部分的内容就好像回到我回到家乡听爸妈或者乡里八亲讲村里发生的事讲村里又发生了哪些变化一样,很亲切。
 
阅读这本书唯一的不适来自于作者所发出的感慨,作者的有些观点我不敢苟同,太感情用事,介入太多个人情感,不够客观,导致读起来有些别扭。不过,作者也说过,她是土生土长的梁庄人,梁庄是她从小到大成长的地方,梁庄的父老乡亲都是她的亲人,她对梁庄带有本能的情感反应,她不可能不带任何情感色彩地客观地看待梁庄以及梁庄人。这一点我很认同,对于作者的感性表述也就此释怀了。
 
“我们的阅读,永远不要只读自己喜欢读的,我们要读挑战我们的书籍,如果一本书不能够挑战我们,我们为什么要去读它,如果一本书不能够挑战我们,我们如何去走出自己的狭隘、自己的偏见。”——罗翔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和《厌女》这两本书就属于是挑战我的书,由于我很厌恶极端,讨厌动不动就搞男女对立的女拳,导致我对正常的女权有了偏见,在我的认知里,女权跟女性主义是两种不一样的事物,女权激进,女性主义比较客观。所以在看这两本关于女权的书时,我是有偏见的,觉得上野千鹤子的表达太私人情绪化了,太激进了,我并不喜欢她的表达,看完我是很想给它们打差评的。现在再看,确实是我狭隘了。我也是带着情绪化去阅读的,看不到书里精彩的表述,而这些才是更重要的内容。
 
借此警醒自己,多看多思考,做一个合格的读者。
 
-END-
 
文/沙子
 
图/网络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