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 高翔《小楷学习管见 》读后感

以下文章选自《四海书院USA》
 
高翔原作:
 
文字 | 杨志宏
 
图 | 网络
 
审校 | 陈斌 包子
 
编辑 | 云在
 
一、学习后的批评,思考后的赞同
 
高翔这个主题分享对我练习小楷非常有帮助。过去一年多,对这个系列的七篇文章,我边读边看边写,把它们变成超文本,以帮助我对书法史获得更加深刻和广泛的理解,过程中,也和几位书友讨论过。
 
我以为读文章读到能够写读后感、能够批评的时候才是真的读了。我把读后感汇总在这里。
 
学习书法是一个提高认知的过程。提高认知需要独立思考,需要借助于批判性思维。这种思维不仅是质疑、否定以及对他人的要求,而且是为了帮助提高自己的认知,本质上说与要写好字需要读书的那个读书意义一致。
 
本文不仅是批评,在好几个具体的地方和在根本的意义上是赞同高翔观点的,是思考后的赞同。
 
二、什么是古
 
关于小楷取法问题,我想了很久。小楷历代都有高手。世上目前传为魏晋小楷辗转传刻早已不知道失去了多少光芒。对它的风貌的感觉,主要站在今天对它的角度。如同19世纪的西方人把古希腊的雕像刷得白白的,因为那是想象中的静穆,但实际上那些雕像五颜六色,丰富得很。或如今天看见的青铜器斑驳,但原先人家金光灿烂,如同鲁迅先生写的。今天所有的人写钟王小楷,都只能是出于一种演绎,而无法与墨迹对照。我以为从学习角度,从宋元这样的小楷得到用笔,再去写书家理解中的魏晋古风,或者其他各种风格的,不会太难。
 
我从小楷《道德经》最直接感觉到用笔如锥;然后去看《圣教序》《兰亭序》《千字文》就发现,几乎每一笔如此。从碑刻里很难直接体会到这个。
 
三、大小
 
大小字的问题,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毛笔字越写越大。因此这一段不严谨:“小楷可以看作是中楷和大楷的副产品,而不应该把中楷和大楷作为小楷的副产品,这样就本末倒置。”
 
具体如何表述,值得用科学的态度,认真思考。从个人经验而言,几乎写什么字都在帮助写另外的字。去年上半年主要写小楷(高1cm),下半年主要写《圣教序》(高1.5~2cm);都在互相帮助。再大一点的字还要继续琢磨。
 
四、帖学起源
 
关于帖学起源的论述值得斟酌:“王羲之等东晋名家大幅作品的丢失,导致了中国书法学习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即‘帖学’崛起。宋太宗时,把内府所藏历代名迹整理并刻在枣木上,于是有了中国第一部法帖:《淳化阁帖》。其中以信札为主。从此,非常私人的信札就成了学习中国书法的一个主要途径。”
 
书友米克超曾经与我讨论:从非常私人的信札学习书法,至少从二王时代就开始了啊。从几次丢失损毁到阁帖,中间四五百年,期间有摹帖,也出现了《圣教序》等等碑刻,帖学传统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五、科学态度
 
关于这一段:“有很多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书法爱好者,‍‍经常会‍‍用一种科学严谨的科研思维和态度去学习书法。就我个人的思考,‍‍这可能恰恰是阻止学书者进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这里的问题是:把一些可能不好的人的表现、一些现象归因于科学了,这样并没有抓住科学的态度、科学的实质。不能因为看到了人的问题,而找错批评的对象。要坚决拒绝使用标签和寻求简单化惹的祸。
 
六、求真
 
关于这一段:“被代代学书人奉为宝帖的《宣示表》和《荐季直表》细究起来,竟然都藏着一笔糊涂账,不禁令人唏嘘。如此,我们又何必执着于名帖所谓的真和假呢?”
 
真伪和好坏是两个不同的维度。假的东西也有可能是好的,叫伪好物。在学习的一个具体阶段,个人的学习有重点,有的时候可以搁置真假。但是作为一种一般性的态度,不能因为有可能有伪好物而不去追究真伪。
 
讲安到启功先生头上的故事:某人买了一件字画,去问启功先生真假。启先生先问价钱。一听说这人花了巨大的价钱立马说是真的。启先生说,因为如果是假的要人命岂不是很糟糕吗?启功先生真是富有关怀啊!
 
然而:如果某人是自己收藏永远不卖,这个也还好,如果要拿出来卖,或者计算税什么的,那这个的问题就大了。如果后来的人把假的当成是真的来学,不也麻烦了吗?所以,这样是顾此失彼,为了局部团结,牺牲大局和长远,为了人情和熟人,牺牲大众和艺术。
 
但是,凭什么启先生自己要承担这样那样的责任呢?老派中国人根据传统的观念和价值观行事,宽厚容人。不去想那么多。因此也是非现代的。
 
现在社会花那么多精力建设讲真话的平台和机制,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现代的学术制度,法律制度等等,还有舆论自由,知情同意,等等,这些都不是白白地创造的。所以理想的方式是参与的各方都遵循规范,给对方发言机会,学会互相尊重、和而不同。而非放弃求真这个宗旨。
 
在商业社会,用钱讲话,鉴定收钱负责等等,如果机制弄好也是很合理的途径。怎么做和社会环境有关系,虽然一言难尽,但是值得思考。
 
七、悬肘
 
练字是过程优化。
 
书法对于写字的人来说仅仅是那个图像还是包括那个过程?这个可以是个哲学问题,可以是个审美的问题,但是也是个很感性的问题、个人的问题。当今可以有不同的回答。但是古今的大书法家没有一个人明确地讲过程不重要的,他们或者不发言,那就是说这个问题甚至不是问题,或者明确讲那个过程应该如何准备、应该怎样进行。至于说个人是否接受他们研究的具体答案,要看个人的情况。
 
为什么要讲究写字的姿势?写字动作算法优化 ,手腕自然运动出来,如果试几个《书谱》的字感受就会更深。王字、颜字书写的时候符合逻辑,符合人体工程原理。手腕的动作对了,应该自然能写出来。所以要研究体会手腕怎么自然地动作。
 
例如有些写字录像,写一笔转一笔,每一笔都要转一下,或者每下一笔都要重新定位。这是很基础的问题。写字的状态不应该给人难受的感觉。有可能在录像里教学状态动作变形,但问题仍然很严重,几乎肯定是习惯了。这样子怎么能唱好大戏呢。
 
八、用墨
 
高翔說,如果用墨汁他感觉就像戴手套。我研墨实验一段时间后感触比较深了,确实如此。
 
九、找人批评
 
最近读到一些文章,有人专门找人说自己的好。这大概跟传为怀素的《自叙帖》学的。艺无止境。如果专门收集汇编别人的批评,也许会出来真的创新。写字的人要相信字会说话。真心写的会真的感动人。
 
十、摒弃杂念,一意求好
 
同意结尾最后一句话:“慢慢学吧,不用考虑突破问题,就这样一直写下去。共勉!”
 
试申说之:
 
古今多少人在写自己的字、在创新、求个性这样的追求上栽倒了,前赴后继。
 
假设大王的字就足够好,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字?
 
假设写的每个字都像是大王如果在世能写出来的,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字?
 
假设脑子里没有艺术、没有临摹等等这些概念,纯粹求好,会选择大王的,还是自己得十分之一之后发挥的?
 
如果只有字和它的表现,没有种种人造的观念:没有创新、没有个性、没有自我、没有神似、没有形似、没有名家、null ,忘记进入艺术史,摒弃杂念,只求写出最好的,可能便是自己的。
 
而且我相信大王、智永、欧阳询、颜鲁公等,不一一列举,这样的人他们确实掌握了一些超过个人的、比较普适的规律。
 
也就最近十年学习书法的条件以前的人连做梦都不敢想。
 
每个人手机上的“故宫博物院”app这件事情的意义,不可小觑。
 
今天的人眼光高了,看前人十年二十年四十年写得不好,很正常。看自己几个月以前写得不好,也很正常。
 
有人自问自答:“可是当前书法界并没有比以前高明啊!为什么呢?其实很简单,今人大多急功近利,心气浮躁,不肯入古罢了。无需太多论述。”
 
问这个问题和回答本身已经体现了“太急”。荒郊野佬商量培养就好了。时间到了好东西自然出来。书法资料大量出现到手机上才是十年的事,别着急。等个三十年五十年。
 
参考文献
 
1、鲁迅:《“题未定”草》(七)
 
https://mp.weixin.qq.com/s/owAJhkLlkHXq_yf_g9IQpQ
 
2、《小楷学习管见》 | 高翔
 
https://mp.weixin.qq.com/s/5o9fCN1CADA-cwWOLHr7aw
 
高翔这篇文章确实是值得读的。而且要花点功夫。这是最后一篇,文末有前面六篇的链接。
 
3、《Model−letter Calligraphy and Weng Tonghe》(帖学传统和翁同龢 - 高翔)
 
https://mp.weixin.qq.com/s/G62FubUXJBBbBlmpcV_6jw
 
4、有幸读书|鲁迅先生涉及书法的文字
 
https://mp.weixin.qq.com/s/dpyuFoGaE9d_7N6i-ZjdKQ
 
往期精彩回顾
 
如果您觉得文章好看,请您点个“在看”,
 
让更多朋友看到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