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有爱》读后感在线试读2022百班千人初三暑假书单

以下文章选自《课外书大全读后感》
 
本文来源:果盛教育课外书阅读网(www.kewaishu.com.cn)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范蠡和西施的故事
 
也许,我们可以给这个故事起一个名字,叫《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的故事》。这个名字虽然恶俗了些,但却很真实。在三个男人中,范蠡毫无疑问是男一号,吴王夫差是男二号,越王勾践虽然只是男三号,却是整个故事里为关键的一个“配角”!
 
我说越王勾践是个为关键的人物,是从情节的发展上来说的。
 
一般人都以为范蠡和西施两个人后泛舟五湖,过上了神仙眷属的生活,其实这个结果应该存有很大的疑问,事实远比人们所能想象的悲惨得多。这一切的关键就在这个第三号男人——勾践的身上。这个我们待会儿再说。
 
如果不从情节上去看,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的故事里,关键的人物当然不应该是那三个男人,而应该是那一个女子,也就是我们故事的主人公——西施。
 
可大多数时候,我们在吴越春秋的时代里所看到的西施,都是一个比较朦胧、比较模糊的形象。我们知道得比较清楚的信息,是她很美,是古代四大美女之首,至今我们还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呢。再一个我们比较清楚的就是,她为了越国的复兴,不惜牺牲色相,来到吴王夫差身边,实在堪称现代“无间道”的春秋版始祖。
 
但除了这两个信息之外,我们对于西施其他方面的信息了解得就比较模糊了。
 
比如说,作为一个弱女子,她是怎样卷入到一场关乎国家存亡的政治斗争里去的?在卷入这场政治斗争的过程中,她自己又是怎样想的?
 
再比如说,这三个男人中,似乎范蠡才是西施的真爱,那么范蠡为什么肯把自己深爱的,同时也是深爱自己的女子贡献出来,去帮助越国完成复国大业呢?要知道,范蠡可不是越国人,他是楚国人!
 
再比如说,西施来到吴王夫差身边是为了毁灭他的,可当这个男人终于如愿以偿地被毁灭的时候,西施是不是真的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呢?
 
还有,看上去越王勾践在西施这场戏中的戏份很少,但他可是西施范蠡这条线终的幕后推手。他复国之后,对西施和范蠡这对英雄伴侣是不是就那么宽容呢?要知道,越王勾践可是一个“狡兔死,走狗烹”的狠主,是一个下得了狠手的人,复国后,另一个起到关键作用的功臣文种不就被他给杀了吗?
 
这些,都是疑问,都是我们去看西施那颗美丽心灵以及她那场美丽爱情时不得不搞清楚的疑问。
 
首先,我们来看看,西施她是怎么卷入到这场政治阴谋里去的,她的爱情又是怎样产生的。
 
古人说“春秋无义战”。吴越两国交恶,那是由来已久的。吴王夫差的爹吴王阖闾就是在和越国的交战中,被越人击成重伤。临死的时候,阖闾对夫差讲:“你要不为我报仇雪恨,我死不瞑目。”这父仇国恨不共戴天,阖闾死后,夫差发愤图强,三年后兴兵伐越,一举扫平越国,并俘虏了越王勾践。
 
你看,这个夫差还是有那么点儿英雄气概的,报仇也不像勾践。夫差报仇靠的是实力,真本事,可不像勾践,喜欢使阴招,献西施、尝大便那都可以算是勾践的阴招。从这点上讲,越王勾践没有吴王夫差光明磊落。女人可都是喜欢光明磊落的好男儿的,所以在对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这两个男人的态度上,我想身处那个时代的女人们,如果不是像我们现代人这样,根据卧薪尝胆的典故出处去片面理解历史的话,对这两个人的取舍应该是可想而知的。
 
也就是说,当时要在什么“好男儿”之类的比赛中,就吴王夫差与越王勾践的真实表现来看,如果只由女性来投票的话,夫差的支持率肯定要比勾践高得多。身在局中的西施对这两个男人的态度应该也是这样,这从后来的发展还是可以看得出来的,这也就埋下了后来一场爱情悲剧的祸根。
 
越王勾践被吴国俘虏了之后,先想着怎么逃出来啊。于是他趁吴王夫差有一次生病的时候,就横下心来,尝了吴王的大便,然后告诉夫差,说大王您的病应该没什么问题了,马上就要好了。夫差也是个心软的主儿,一下子感动得不得了,就把勾践放回国去了。
 
夫差的逻辑是:你看,这种事他都肯做了,还能有什么二心呢?这真叫唯有非常之人方可为非常之事。春秋战国,就是一帮“非常男女”的故事。勾践回国之后,就开始了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一边在暗中积蓄力量,一边使出美人计,让范蠡寻找美女贡献给夫差。
 
这时候,西施出场了。
 
这里要注意,故事的主人公是出场了,但却不是用她自己的名字出场的。
 
西施,是姓西名施吗?
 
肯定不是。
 
那按春秋时称呼人的习惯,是村子西边一个姓施的女子吗?
 
好像有点道理,因为我们都知道一个成语叫“东施效颦”,东施就是一个住在村子东边的施姓女子,那西施当然是住在西边的。
 
但是,早在西施故事出现前两百年左右的时候,管仲,就在他的《管子·小称》中说:“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也就是说,西施早有其人,而且已经成了美女的通称。只是后来这个西施盖过了所有前面的西施,使得人们以为,西施指的就是颠覆了吴越历史的那个西施。我觉得,这既是这个女子的悲哀,因为她为越国做出了那样大的贡献,却连美丽的名字都不能留下;但这又是这个女子伟大的地方,是她让这个名字在中国历史里有了一种不只拘限于形式上的美丽的内涵。
 
其实,据民间传说,西施的名字叫夷光。关于范蠡如何发现西施,民间也有很多传说。《浣纱记》里说,是西施在河边洗衣服时的美丽身姿一举打动了范蠡,以至于他对西施一见钟情。另外一种说法是他看到西施面带愁容,就与她搭话,了解到她是为越国的亡国而哀愁,这让范蠡既感动又钦佩,一下子就爱上了她。
 
还有一种说法是,西施从民间来到宫中,被教授举止礼仪,也就是施行美人计之前的上岗培训,这个培训老师就是范蠡。二人在这个培训的过程中产生了感情,同时也坚定了帮助越国复国的革命理想。
 
我个人比较认同后一种说法。因为按前面的说法,我们就很难理解,为什么范蠡会把自己深爱的西施贡献出来,去帮助越国完成复国大业。
 
正是在计划的准备实施过程中,两个人渐渐产生了爱情,所以,当计划必须实施的时候,这种爱情就必须让步给复国大业的需要,这也为二人爱情历程一开始就抹上了悲剧的色彩。西施被送到吴国去的时候,就有了“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壮烈。
 
当然,有人会说,范蠡可能不是一个爱情至上主义者,他可能是一个事业至上主义者,帮助越国复国可以让他更有成就感。所以相比较而言,他可能在乎复国多些,而在乎西施少一些。这样说似乎有些道理,但如果范蠡真是一个这样的人,他后来就不会取名叫“鸱夷子皮”。
 
说到“鸱夷子皮”这个名字,就要说到第二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这个故事的结局、这场爱情的结局到底是怎样的?
 
申明一下,我们从故事的开始直接跨越到故事的结局,为的是不让故事的过程干扰了我们的视线。西施在吴王夫差身边的十几年,使她对夫差这个男二号到底有怎样的情感,我们也可以在结局时看得更清楚一些。
 
《史记》很奇怪,讲到范蠡的时候,根本没提到有西施这个人。《史记?货殖列传》里说到范蠡的结局时说:“范蠡……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也就是说越国灭掉吴国后,范蠡不辞而别,改名叫“鸱夷子皮”,前往齐国去了。后来他又离开齐国到陶这个地方,也就是今天的山东定陶,这时候他又改姓朱,所以后世又称他陶朱公。问题是他在离开越国的时候,改的这个名字“鸱夷子皮”,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名字呢?难道复姓“鸱夷”,名“子皮”?
 
台湾有个作家叫高阳,他说鸱夷是用牛皮或马皮做的酒囊,用得着时,虚能受物,腹大如鼓;用不着时,不妨掩而藏之。范蠡以此自况,正是君子用行舍藏的意思。另外一种可能是,这个鸱夷就是皮袋子的意思,吴王夫差命他的功臣伍子胥自杀,就用鸱夷这种皮袋子盛了他的遗体,投到江里面,所以范蠡自称鸱夷子皮,就是表示他亦是越王的罪臣。
 
这两种说法都有合理的成分,但看上去都受了《史记》的影响,也就是说,不论怎么样,范蠡的这个名字,这个离开越国的结局根本不关西施什么事。
 
这是让人很难接受的。
 
相比较而言,我更认同另一位学者许晖的看法。他也说鸱夷子皮就是皮袋子的意思,但一个人为什么好好的不叫范蠡呢?而且,他后来不是也改朱了吗?这都是正常的名字,为什么偏偏在他离开越国的时候,叫一个这么奇怪的皮袋子的名字呢?许晖认为,这是因为范蠡是个大情种,他取这个名字,完全是在悼念西施。
 
说悼念西施,很多人会大吃一惊。,西施和范蠡后不是双双归隐了吗?第二,就算是悼念,怎么会用皮袋子这种奇怪的名字来悼念一个人呢?
 
先来看这个,西施和范蠡是不是修成了爱情的正果,双双归隐了呢?
 
民间大多采取这种说法,后世的文人也大多认可这种说法,所以,像范蠡携西施“泛舟五湖去”成了后世很多文人的理想与梦想。当然,这种说法也不是空穴来风。唐朝的《吴地记》转引东汉的《越绝书》就说:“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越绝书》的话毫无疑问支持了这种说法。
 
但同样记载吴越故事的另外一部重要书籍《吴越春秋》却不是这么说的。北齐的《修文殿御览》转引《吴越春秋》的话说: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注意,这里鸱夷出现了,是说越王勾践把西施装在皮袋子里沉江了。后来范蠡悼念西施,才要用鸱夷子皮这个名字,这也可以看出范蠡哀莫大于心死的心境。同样这也是他离开越国、远身避祸时真实的情感状态。
 
如果说,《越绝书》和《吴越春秋》都是后世记载春秋时吴越故事的书,彼此说法矛盾的地方难做一个定论,那么有力的证据来自《墨子》这本书。墨子出生并成长于春秋末期,即吴越故事的尾声阶段,可以说他一定程度上耳闻目睹了吴越故事的壮烈过程,应当是权威的见证人。他在《墨子?亲士》篇中次提到西施的死:他说“西施之沈,其美也”。“沈”是一个通假字,通“沉”。毫无疑问,墨子认为西施是被沉江而死的。而且他还交代了原因:“其美也”——就是因为她的美貌。
 
这就留给我们不尽的遐想了。西施是因为她的美才幻惑了吴王夫差,这正是她使命得以成功的地方,怎么又会成为她死亡的诱因了呢?
 
其实也不难理解,越王勾践把她献给吴王夫差之前,可能不敢染指西施,但在灭吴之后,哪怕他对范蠡西施的爱情清楚得很,他也不会那么轻易地放过西施的美色。
 
有人说,勾践是因为怕重蹈吴王夫差昏君的覆辙,觉得女色误国才把西施给杀了的,这纯属胡说八道。当时越国贡献了两名美女给吴王,也就是范蠡应该训练了两位美女去实行美人计,一个是西施,一个是郑旦。范蠡只和西施产生了爱情,可见他们是真情。而灭吴后,郑旦被勾践收为后宫,这正可以见出勾践的荒淫与好色。他杀西施根本不是什么女色误国,墨子“其美也”三个字透露出的是他的求色而不得。
 
如果是这样,西施的伟大之处就突显出来了。
 
我们可以这样推断,在历经身在吴国十年漫漫的风雨艰难之后,在历经心在范蠡矢志不渝的爱情考验之后,西施这样一个柔弱的女子,拒绝了勾践灭吴、小人得志之后的飞扬跋扈,终导致了“西施之沉”的结局。这也可以明确地看出这个弱小却美丽的女子,在这出戏的后对戏中三个男人明确的态度:
 
她是爱范蠡的。她为了他,不惜用身体和美的青春年华作代价,去帮助他实现他的丰功伟业,去成就他的人生理想。因此,范蠡才会用心如死灰的后半生、用鸱夷子皮这样的怪名字来怀念他美丽的爱人。他们的爱情虽然以悲剧而告终,但却有毫不含糊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第二,她对吴王夫差应该有着很复杂的情感。她来到他的身边就是为了毁灭他的,但夫差对她的钟爱,而且是十年如一日的钟爱,又怎么会让西施这样一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全无感动?虽然夫差确实是个昏君,但当勾践打到吴国,夫差被逼要引剑自刎时,还在为西施的安危呼叫哀伤,这使西施大为动情,泪如雨下。在这泪雨里,西施对夫差这个男人,是不是也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怀呢?
 
第三,她对越王勾践这个决定了情节结局的男三号应该是不屑的。虽然他是王,但西施一定看不起这个曾经靠尝大便逃生、靠女人复国的君王。西施死得早,她没有看到后来文种的被杀和范蠡的退隐自保。她如果看到,她会更加看不起这个男人。政治,或者说王权,会让一个男人失去男人本应有的善良、温暖乃至去拥有爱的情怀。
 
现在,当我们再回首,穿越历史的迷雾,去看那位名叫西施的女子的时候,或许我们看到的形象不再模糊,或许我们不仅能看到她的美丽容颜,还能看到她那颗美丽的心灵。
 
本公众号推荐2022暑假阅读书籍:《中医药文化中小学生读本》
 
果盛教育真正施行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和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响应教育部推动中医药文化教育的政策,把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落到实处。果盛教育是中医药文化教育的先行者和实践者。
 
果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组织编写《中医药文化中小学生读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读本现在已经进入北京、河北、天津、河南、广西、山东等地的近百所中小学校的课堂,学生、教师以及学生家长都对《中医药文化中小学读本》给出了非常高的评价。
 
而且果盛教育公司向合作的中小学分配讲课老师全年授课,以《中医药文化中小学生读本》为载体,录制中医药文化课程视频以及讲课稿。把中医药文化课程做好,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校园课堂文化,更让中医这一传统文化精粹在孩子们心中扎下根。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