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读后感_《农历》读后感1000字

以下文章选自《课外书大全读后感》
 
【内容简介】
 
著名作家郭文斌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以“五月”“六月”两个孩子的视角,用平和的语言讲述了在一个近乎纯净的年代,黄土高原上一个四口之家日常生活中温馨有趣的小事件,通过生活流的方式,将一年内这个家庭和他们所在的小村庄里发生的故事与大自然的变化从容呈现。
 
全书以“小说节日史”的方式呈现中国文化的根基和潜流,展示中华民族经典化的民间传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有深远意义。
 
【作者简介】
 
郭文斌,代表作《寻找安详》、《郭文斌精选集》等。长篇小说《农历》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在后一轮投票中名列第七;短篇《吉祥如意》先后获“人民文学奖”、“小说选刊奖”、“鲁迅文学奖”;短篇《冬至》获“北京文学奖”;散文《永远的堡子》获“冰心散文奖”。作品签约20多个国家。
 
曾任央视八集大型纪录片《中国年俗》、央视540集纪录片《记住乡愁》文字统筹、撰稿、策划;观众到达170亿人次,被中宣部领导誉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接地气的精品力作。提出安详生活观、安全阅读观、底线出版观、祝福性文学观;受邀到北师大、北大、清华、复旦等高校及多省市演讲,受到欢迎;由海口电视台录制的52集人文节目《郭文斌解读弟子规》被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播出,被学习强国推送。
 
现任宁夏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银川市文联主席、《黄河文学》主编、宁夏大学和宁夏师范学院客座教授;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塞上英才”称号,被评为“60年感动宁夏人物”。
 
【关于书和作者,他们这样说】
 
中国文学向来重视对人的教化,小说、戏曲等通俗的文体兴起之后,文学的教化功能更为强大,所发挥的作用也更为强烈。后来因为受西方影响,加上某种功利因素的作用,中国文学所固有的这种潜意识的教化,似乎逐渐为有意识的思考所取代,同时也由无形的浸染,逐渐为有形的模仿所代替。文学的教化功能由是日衰,教化的作用由是渐弱。
 
在郭文斌的《农历》中,似乎又看到了文学这种潜移默化、浸润无形的教化作用,在逐渐复苏。
 
随着岁时节令的推移,让你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通过世代传承的风俗,一点一滴地去体验生存的滋味和乐趣,一点一滴地去体味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它不指点你最终的去处,一切只在过程之中,也不预支未来的祸福,一切只在生之欢乐。这样的理念,也许就是郭文斌所倡导的“安详”哲学。
 
——武汉大学教授、评论家於可训
 
初读这部作品,以为是献给孩子们的农事诗。掩卷之余才知道,最应该阅读这本书的恰恰是我们,因为它只是借助儿童的视角,来呈现人性的本质与救赎……”
 
——著名文学评论家张燕玲
 
【编辑推荐】
 
以中国农历中的节日和节气作为每个片段的标识,每一个节日都有其特殊的意义,每一个节日都有儿童心中对它期望的美。
 
在孩子们的眼中,每一个节气都积淀传承着中国父老乡亲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于自然的敬重,每一个节气中都伴随着相生相伴的饮食、稼穑、仪式、故事、心理、事件,它们看似独立,却又有着更为宏观的温暖联系。
 
在乡村生活的点滴中,在传统的仪式与民俗中,在大自然春夏秋冬的四季里,都令读者领悟和寻找到传统文化中那些质朴而厚重的传承。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