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城》(第二部)读后感 | 王建福 :真实的《钢的城》
以下文章选自《黄石文学》
真实的《钢的城》
□ 王建福
读完《钢的城》第二部一个多月了,书中的那些钢铁工人兄弟、那些起起落落悲欢离合,却始终在心中縈绕。看来不写几个字,这段心绪难以放下。
记得前年看完第一部,我问日新兄,完了?他说,怎么能完?还有第二部。我跟他击掌:我等着!
我是不甘心《钢的城》第一部的那个结尾。主人翁祝大昌败走江阴,东山再起,是一条钢铁汉子。它也说明改革开放是解放人才的一场革命。“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是人才,走到哪里都是人才。然而,我的临江钢厂呢?一个前身为汉冶萍公司的百年老厂,一个为共和国的建设立下汗马功劳、被共和国引以为骄傲的特种钢厂,就这样一蹶不起,走向消亡?这可不是改革开放的目的。这也决不是我们钢铁工人愿意看到的结果。何况,生活中的临江钢厂,也不是这样的结局!所以,日新兄,你必须写出第二部来。
我没想到《钢的城》第二部出来得这么快!它与第一部之间也就只隔了不到三年吧。日新兄不是专业作家,他有个大公司要经营,他要联系世界各地的客户、生意,他有几百上千号员工要吃饭。他只能用业余时间里的业余时间来写东西。书出来了,他给我打电话,说近期不在黄石,怕我等,让司机给我送来。于是我几乎是在第一时间读到了《钢的城》笫二部。
在没看书之前,我无法预测第二部的人物命运和故事发展走向。看完了书,我又觉得它们正是我所希望那个样。为什么?因为真实。我生活中的钢城,我身边的钢铁人,就是他写的这个样!
先说日新兄笔下真实的临钢。易国新式的改革只是改革的第一版本,随后便因轻视创新迷失市场再入困境。卖给香港财团指望借外资起死回生,谁料外面来的和尚唸的经并不灵验,企业仍然日渐式微。几经探索几经波折,毕竟百年老厂基础扎实,终于熬到国家明白:钢铁工业这个支柱产业,还是得国家支持、内行打理。于是国家收回临钢,委派视野开阔、格局宏大的俞钢为临钢新掌门,实事求是再改革。他恢复特钢传统优势、重整科技队伍、立足产品创新、配合国家战略、瞄准高端市场需求,果然迅速扭转局面重振临钢雄风!一个大型特种钢厂,不是那种目光短浅追求眼前经济效益的资本家驾驭得了的。祝大昌后来在江阴搞成的近亲繁殖家族管理模式,也肯定是死路一条!日新兄所描写的临钢轨迹,与我身边生活中的"临钢"在改革开放中的遭遇、经历,几乎完全一样。可以说,《钢的城》这部作品,最大程度真实地还原了这段国有大型特种钢厂的改革历史。
再说我身边那些真实的钢铁人,我就要感谢日新兄了!我感谢他把我今生今世忘不了的那些好兄弟们,都栩栩如生地写进了他的作品。他作品中那些正直善良、勤劳坚韧、识大体顾大局、关键时刻能舍出命来的钢铁工人,几乎都可以在我的工人兄弟中找到原型:
当我看到书中人物叶老实他们下岗后,走途无路到江北农村去贩曱鱼,就想起我轧钢分厂的一位钳工老大哥。他们两口子是我们家两口子最好的朋友。工厂破产后,为了供两个孩子读书,两口子卖鸡蛋、卖布、卖菜,街头巷尾,到处摆摊,日晒夜露,什么都干过。但是他们从来没叫过苦,从来没找过国家政府的麻烦。直到两个孩子大学毕业,直到熬过改革阵痛,过上了今天的好日子。
当我看到书中下岗人物赖子他们做生意发了财,便想起我们厂的王胖子。他家两口子下岗后,先在单身宿舍一楼开了个小卖部撑着。我从市里去看他,他请我吃个饭,买点卤菜居然要靠赊账!我的眼泪都差点下来。但是我知道这家伙能吃苦,肯动脑子。所以吃完饭我付账后对他说,钢铁工人没孬种,我不相信你会永远穷下去。下回我再来吃饭,你付账。果然,不到半年,他承包一个几百平米的超市,当上好几家啤酒厂在黄石的总代理。两年以后,他有了自己的房,买了自己的车!
当我看到书中描写被俞钢重新请回的三位老工程师,为研发新产品废寝忘食日夜泡在生产现场,便想起一九七五年那个寒冷的冬天,为研发二汽急需的易切削钢,我们二炼钢厂的总工程师老刘,披着一件被钢花烧得千疮百孔的破棉袄,在电炉前连续工作七天七夜。晚上磕睡熬不住了,就靠在刚浇铸完的钢包旁打个盹。错过了食堂开饭时间,就拿两个冷馒头回来在刚脱膜的钢锭上烤一烤充饥。
日新兄笔下的钢铁工人,都是活的。从他们身上,我甚至能看到自己:像俞钢那样出差买不到座位票,拿张报纸垫在车厢过道上,任人从身上跨过来跨过去,一坐一晚上这样的事,我干过;掏光身上的毛票子,买两瓶谷酒点几个小菜,为下岗失业的兄弟送别,喝得泪流满面天昏地暗,这样的事情,我也干过;临钢的兄弟们为保卫珍贵的西总门,冒着开除、甚至坐牢的风险挺身而出,用血肉之躯与大铲车对恃。我和我的兄弟们也曾为了抢修工厂的设备,披着淋湿的麻袋冲进尚有百度以上余温的火热炉膛!
《钢的城》的真实,还在于它忠实地反映人性的多面性,很好地避免了“一好百乖,一丑百歪”的人物塑造脸谱化问题。改革先锋祝大昌善待员工、孝待老母、慈待弟妹、义待朋友,几乎算个完人。可是完人在大是大非面前也有优柔寡断的弱点,最后导致庞大的企业瞬间崩塌;喜欢搞小聪明、搞腐败的聪明人傅家刚,自己把自己玩进了大牢。但是他知错能改,出狱后重新做人也重新赢得了自己的尊严;铁血手段断腕改革,导致几万员工下岗失业,下台后被工人送花圈的易国新,其实是个清正廉洁的好干部,为祝大昌、俞钢等人后期的成功做出了很大贡献;即使是作恶多端的小混混黄毛,也是有人性底线的。倘若没有他守住人性底线,祝大昌一家必定还会有人惨死在疯狂的祝国祥手中......
话说到这里,我就可以正式地向日新兄汇报我读完全部《钢的城》后的评价了:好看!我是以一个有着三十几年工龄的老钢铁工人的眼光来看这部小说的。它能征服我的原因只有两个字:真实。
我刚开始学写小说时,年轻,胆大,上来就写工业题材的短篇小说,因为我就生活在钢厂。以后慢慢成熟一点了,才知道工业题材的小说不好写。《长江文艺》蔡明川老师跟我开玩笑说:“幸亏你生活在钢厂!”道理和运气就尽在其中了。工业题材小说难写,难在它的叙事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工业知识。也正因为如此,要把工业题材的小说写得读者不仅看得懂,而且觉得好看,很难。要把工业题材的长篇小说写得人喜欢看,那就难上加难!读完《钢的城》,我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真是难说。可以称得上工业题材长篇巨著的《钢的城》,罗日新写来似乎不难。他用钢铁工人的良心,怀着对钢铁工业和工人兄弟真挚的感情,去反映我们钢厂波澜壮阔的真实改革历史,讲述改革过程中发生的那些跌宕曲折的真实故事,再现我们自己的故事中那些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真实人物,然后去掉小说不需要的废话。罗日新就这样一路谈生意,一路写下去。从黄石写到江阴,从江阴写到上海,从上海写到库尔勒,从库尔勒写到休斯敦。刻骨铭心的生活经历帮助他构建出坚实的长篇框架,有血有肉的故事细节日渐弥漫成亲切的烟火人间,罗日新就这样成功地建造出《钢的城》。
你干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日新兄!因为是钢铁行业改革历史的真实写照,《钢的城》为中国钢铁行业奉献了一本慷慨悲壮的传记;因为再现了铁血熔炉中钢铁工人的真实形象,《钢的城》为中国钢铁工人筑起了一座血肉充盈的丰碑!
(2022年4月8日)
—END—
本期排版 | 薛俊杰
作者简介|
王建福,武汉人,企业退休职工。年青时曾在《长江文艺》《布谷鸟》《中国故事》《散花》等刊物发表小说故事若干。曾获文化部首届群星奖银奖及省文化厅优秀社文奖。退休后重新拾笔,写点散文随笔自娱娱人。出版有散文集《人间有味》《春花秋拾》。
关注与投稿
真实的《钢的城》
□ 王建福
读完《钢的城》第二部一个多月了,书中的那些钢铁工人兄弟、那些起起落落悲欢离合,却始终在心中縈绕。看来不写几个字,这段心绪难以放下。
记得前年看完第一部,我问日新兄,完了?他说,怎么能完?还有第二部。我跟他击掌:我等着!
我是不甘心《钢的城》第一部的那个结尾。主人翁祝大昌败走江阴,东山再起,是一条钢铁汉子。它也说明改革开放是解放人才的一场革命。“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是人才,走到哪里都是人才。然而,我的临江钢厂呢?一个前身为汉冶萍公司的百年老厂,一个为共和国的建设立下汗马功劳、被共和国引以为骄傲的特种钢厂,就这样一蹶不起,走向消亡?这可不是改革开放的目的。这也决不是我们钢铁工人愿意看到的结果。何况,生活中的临江钢厂,也不是这样的结局!所以,日新兄,你必须写出第二部来。
我没想到《钢的城》第二部出来得这么快!它与第一部之间也就只隔了不到三年吧。日新兄不是专业作家,他有个大公司要经营,他要联系世界各地的客户、生意,他有几百上千号员工要吃饭。他只能用业余时间里的业余时间来写东西。书出来了,他给我打电话,说近期不在黄石,怕我等,让司机给我送来。于是我几乎是在第一时间读到了《钢的城》笫二部。
在没看书之前,我无法预测第二部的人物命运和故事发展走向。看完了书,我又觉得它们正是我所希望那个样。为什么?因为真实。我生活中的钢城,我身边的钢铁人,就是他写的这个样!
先说日新兄笔下真实的临钢。易国新式的改革只是改革的第一版本,随后便因轻视创新迷失市场再入困境。卖给香港财团指望借外资起死回生,谁料外面来的和尚唸的经并不灵验,企业仍然日渐式微。几经探索几经波折,毕竟百年老厂基础扎实,终于熬到国家明白:钢铁工业这个支柱产业,还是得国家支持、内行打理。于是国家收回临钢,委派视野开阔、格局宏大的俞钢为临钢新掌门,实事求是再改革。他恢复特钢传统优势、重整科技队伍、立足产品创新、配合国家战略、瞄准高端市场需求,果然迅速扭转局面重振临钢雄风!一个大型特种钢厂,不是那种目光短浅追求眼前经济效益的资本家驾驭得了的。祝大昌后来在江阴搞成的近亲繁殖家族管理模式,也肯定是死路一条!日新兄所描写的临钢轨迹,与我身边生活中的"临钢"在改革开放中的遭遇、经历,几乎完全一样。可以说,《钢的城》这部作品,最大程度真实地还原了这段国有大型特种钢厂的改革历史。
再说我身边那些真实的钢铁人,我就要感谢日新兄了!我感谢他把我今生今世忘不了的那些好兄弟们,都栩栩如生地写进了他的作品。他作品中那些正直善良、勤劳坚韧、识大体顾大局、关键时刻能舍出命来的钢铁工人,几乎都可以在我的工人兄弟中找到原型:
当我看到书中人物叶老实他们下岗后,走途无路到江北农村去贩曱鱼,就想起我轧钢分厂的一位钳工老大哥。他们两口子是我们家两口子最好的朋友。工厂破产后,为了供两个孩子读书,两口子卖鸡蛋、卖布、卖菜,街头巷尾,到处摆摊,日晒夜露,什么都干过。但是他们从来没叫过苦,从来没找过国家政府的麻烦。直到两个孩子大学毕业,直到熬过改革阵痛,过上了今天的好日子。
当我看到书中下岗人物赖子他们做生意发了财,便想起我们厂的王胖子。他家两口子下岗后,先在单身宿舍一楼开了个小卖部撑着。我从市里去看他,他请我吃个饭,买点卤菜居然要靠赊账!我的眼泪都差点下来。但是我知道这家伙能吃苦,肯动脑子。所以吃完饭我付账后对他说,钢铁工人没孬种,我不相信你会永远穷下去。下回我再来吃饭,你付账。果然,不到半年,他承包一个几百平米的超市,当上好几家啤酒厂在黄石的总代理。两年以后,他有了自己的房,买了自己的车!
当我看到书中描写被俞钢重新请回的三位老工程师,为研发新产品废寝忘食日夜泡在生产现场,便想起一九七五年那个寒冷的冬天,为研发二汽急需的易切削钢,我们二炼钢厂的总工程师老刘,披着一件被钢花烧得千疮百孔的破棉袄,在电炉前连续工作七天七夜。晚上磕睡熬不住了,就靠在刚浇铸完的钢包旁打个盹。错过了食堂开饭时间,就拿两个冷馒头回来在刚脱膜的钢锭上烤一烤充饥。
日新兄笔下的钢铁工人,都是活的。从他们身上,我甚至能看到自己:像俞钢那样出差买不到座位票,拿张报纸垫在车厢过道上,任人从身上跨过来跨过去,一坐一晚上这样的事,我干过;掏光身上的毛票子,买两瓶谷酒点几个小菜,为下岗失业的兄弟送别,喝得泪流满面天昏地暗,这样的事情,我也干过;临钢的兄弟们为保卫珍贵的西总门,冒着开除、甚至坐牢的风险挺身而出,用血肉之躯与大铲车对恃。我和我的兄弟们也曾为了抢修工厂的设备,披着淋湿的麻袋冲进尚有百度以上余温的火热炉膛!
《钢的城》的真实,还在于它忠实地反映人性的多面性,很好地避免了“一好百乖,一丑百歪”的人物塑造脸谱化问题。改革先锋祝大昌善待员工、孝待老母、慈待弟妹、义待朋友,几乎算个完人。可是完人在大是大非面前也有优柔寡断的弱点,最后导致庞大的企业瞬间崩塌;喜欢搞小聪明、搞腐败的聪明人傅家刚,自己把自己玩进了大牢。但是他知错能改,出狱后重新做人也重新赢得了自己的尊严;铁血手段断腕改革,导致几万员工下岗失业,下台后被工人送花圈的易国新,其实是个清正廉洁的好干部,为祝大昌、俞钢等人后期的成功做出了很大贡献;即使是作恶多端的小混混黄毛,也是有人性底线的。倘若没有他守住人性底线,祝大昌一家必定还会有人惨死在疯狂的祝国祥手中......
话说到这里,我就可以正式地向日新兄汇报我读完全部《钢的城》后的评价了:好看!我是以一个有着三十几年工龄的老钢铁工人的眼光来看这部小说的。它能征服我的原因只有两个字:真实。
我刚开始学写小说时,年轻,胆大,上来就写工业题材的短篇小说,因为我就生活在钢厂。以后慢慢成熟一点了,才知道工业题材的小说不好写。《长江文艺》蔡明川老师跟我开玩笑说:“幸亏你生活在钢厂!”道理和运气就尽在其中了。工业题材小说难写,难在它的叙事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工业知识。也正因为如此,要把工业题材的小说写得读者不仅看得懂,而且觉得好看,很难。要把工业题材的长篇小说写得人喜欢看,那就难上加难!读完《钢的城》,我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真是难说。可以称得上工业题材长篇巨著的《钢的城》,罗日新写来似乎不难。他用钢铁工人的良心,怀着对钢铁工业和工人兄弟真挚的感情,去反映我们钢厂波澜壮阔的真实改革历史,讲述改革过程中发生的那些跌宕曲折的真实故事,再现我们自己的故事中那些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真实人物,然后去掉小说不需要的废话。罗日新就这样一路谈生意,一路写下去。从黄石写到江阴,从江阴写到上海,从上海写到库尔勒,从库尔勒写到休斯敦。刻骨铭心的生活经历帮助他构建出坚实的长篇框架,有血有肉的故事细节日渐弥漫成亲切的烟火人间,罗日新就这样成功地建造出《钢的城》。
你干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日新兄!因为是钢铁行业改革历史的真实写照,《钢的城》为中国钢铁行业奉献了一本慷慨悲壮的传记;因为再现了铁血熔炉中钢铁工人的真实形象,《钢的城》为中国钢铁工人筑起了一座血肉充盈的丰碑!
(2022年4月8日)
—END—
本期排版 | 薛俊杰
作者简介|
王建福,武汉人,企业退休职工。年青时曾在《长江文艺》《布谷鸟》《中国故事》《散花》等刊物发表小说故事若干。曾获文化部首届群星奖银奖及省文化厅优秀社文奖。退休后重新拾笔,写点散文随笔自娱娱人。出版有散文集《人间有味》《春花秋拾》。
关注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