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读后感:我再也不想看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书了……

以下文章选自《嘴说分子》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著
 
范晔 译
 
居家办公的间歇,紧锣密鼓地读完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传奇之作《百年孤独》。听闻身边的朋友不少读完就忘,不禁引起了我的好奇。
 
在读《百年孤独》之前,我先看的是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霍乱时期的爱情》我不太喜欢,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对费尔米娜·达萨终身痴汉般的爱情与我个人的爱情观不符,我实在感动不起来;反倒是书中开头描绘的乌尔比诺医生和费尔米娜·达萨的日常扭捏夫妻生活更显生活趣味。抛开爱情,之所以不太喜欢这本书是觉得马尔克斯笔下的女性除了外表的细致刻画外,显得缺乏灵魂,有性格但单薄,他的女性角色几乎都浮于表面,以至于整本书都给我一种直男癌的感觉。
 
不过,比起《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的文字本身更生动和丰富,也更贴近日常生活,从人物神态反应的内心迅速变化,到年老后心态的演变,这些我们或许都有过接触却鲜少深刻观察。
 
而《百年孤独》中的情节和人物关系,就很难让我们联系生活了,尤其在对于特定神话传说或宗教典故等西方传奇故事缺乏基础了解的情况下,更难以联想与揣测。
 
为了方便看这类冗长、人物关系复杂的小说,我的方法是先找出网友整理分享的人物关系图,对照着看书。但很快我又发现《百年孤独》的人物关系并不简单,于是我对照了好几个不同版本的人物关系图,边看书边不断翻出人物关系,才厘清和看懂了这本小说(可算没看了个寂寞)……
 
个人觉得《百年孤独》后半本更精彩。看似多欲但又异常枯燥乏味的文字下,潜藏了对人性不同层次的观察,以及对时间的超脱感受。我们看不到作者对于不同人物的性格或命运的主观态度,谈不上嘲讽,更像是一种直白的揭露,以一个个事件的发生与结束,让我们自己去对人物和情节做出判断。
 
比如,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他是一个无政府自由派,他战败后通过不停地制作小金鱼来挤占所有时间。而他母亲对此不屑,认为他做小金鱼卖钱不是个好生意,不过是不停地做小金鱼、卖小金鱼、再用卖来的钱去买材料继续做小金鱼,不断循环往复,甚至卖得越多、做得越累。正是读到此处,我顿时有了不同的感悟——《百年孤独》不全是讲这一百多年间七代人相似的孤独,我看到的是他们在抵抗生活和所处环境中不断袭来的烦扰,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应对和处理那些繁杂与枯燥,而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通过制作小金鱼,来让自己无暇思考,以此寻求孤独。
 
《百年孤独》全书以上帝视角带领我们一起破译了羊皮卷,正如书的末尾所写:“羊皮卷上所载一切自永远至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这本书的传奇之处也正在于世界上不会有第二本《百年孤独》。
 
即便如此,整个阅读过程实在让人难以享受。我想,阅读此书的痛苦与难熬,也是这本小说想要传递的一部分。好在世上仅此一本,尚有其他千千万好看的书。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