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诗刊》读后感丨白尔

以下文章选自《诗刊社》
 
点击上方“诗刊社”可以订阅哦
 
文|青年诗人 白尔
 
新年伊始,又见《诗刊》。上下月刊如同完美双璧,发出耀眼的光芒。
 
《诗刊》1月上半月刊恢弘大气,在“新潮”和“新时代”栏目中,我们可见诗人们对运河、航空、胜利油田等进行的宏大书写,饱含着诗人们的崇高情感。我们也可以看到“方阵”“气象”栏目面向大自然的生态诗歌写作;“每月诗星”推出清新而俏皮,具有独特少女视角的写作;“国际诗坛”的罗杰·罗宾逊更是紧追时代潮流。
 
“新潮”栏目沈苇的《运河剪影》书写了祖国运河的大气概,作品《异乡人的墓园》视角新奇,有包容性,“如果神祗依旧不够/异乡人就和闽越人一起/请来本地的海洋之神:/妈祖、观音、龙王、阴公、吞海……”诗人写出了众神和侨民们在泉州融洽相处的可能,本首诗更是站在文化的角度进行书写,体现了诗人和泉州的博大胸怀。
 
冉冉的《大江去》语言厚重、有力,同时亦有一种轻盈。“凡携带/祝福的,自身也将获赠祝福”,语言凝重如同箴言,“就在那一刻,疏朗的卷积云/分布在天穹高处,太阳将蝉鸣/洒向水面。众鸟咏唱,鱼儿唼喋,/景色一览无余,可造物之秘/依旧深隐……”此处写到的卷积云、天穹、蝉鸣、众鸟、鱼儿,塑造出了一种立体的空间感。“千孔百窍窃窃私语:铺陈阐发,/应和质证,似是为旧雨新知/重新定位赋形,就像演奏家/适时按下琴键,欢腾的浪花/如乐音环绕你的小船。”这里对雨水的书写节奏上孕育着音乐性,仿佛让读者听见水浪的歌唱。《大江去》这首诗不仅仅是宏大的,其中也有日常的元素,“异国红发小伙/成为小酒吧最早的客人。/小店开卖煎饺米糕、炸酱面/现磨豆浆,人们一边享用/一边攀谈”,书写平常生活,使得作者在雄伟和细腻之间游转,诗人把镜头转向平常人:老篾匠、糖人画师、酿酒人、剃头师……“千百个津渡小镇,相似相异”,诗人展现出小镇古代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方阵”栏目呈现了几位成熟诗人的作品,柏桦、庞培、路也、刘春、陈年喜、方舟、灯灯的诗歌写作围绕着大自然的主题,从雨、草原到南山,呈现出祖国的大好风貌。庞培的《雨的声音》更自然,路也的《草原》回荡着歌谣,刘春的《铁》怀念意味更浓,陈年喜《秋雨吟》有几分萧瑟情感,灯灯的《雨夜》则有清透之感。柏桦的《晚祷》系列诗歌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他写少年人成长的历史“他真是一个好难长大的人……//后来,只要依靠一所房间/他就可以守住一种气候”,《问答台静农》中对过往的答复,诗歌萦绕一种时空感。《晚祷》中的“我们是否必须念念不忘/那些曾经带给我们痛苦的人”流露出对伤痛的反思。《读平安朝女性日记·昏灯下》展现出诗人对异域文化的关注。
 
“气象”栏目中桂兴华的《先生,你早!》,展现出了一种亲切的抒情力量,东方涂钦的《断章》,对物质的探讨进入到哲学层面,薄暮的《过冬的问题》写出了农村安静生活的瞬间,“大风将至,早早关好门窗/风起时,静静地坐着/偶尔泡一杯茶。沉默着/思考一些类似过冬的问题”,而最后的结尾 “以为所有的疼痛/都是为了接近命运的秘密” 则如黄金般闪耀,将具体的疼痛转化为和虚无命运的斗争,犹如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
 
“每月诗星”带给人夺目的光亮,诗人夏午并没有采用同质化的句子来写作,而是抓住对大自然刹那的感知力,写下清新淡雅而又俏皮的诗歌。《和植物们在一起生活》恰好体现了她的诗歌观,“活着,仅仅领受大自然/出人意外的安排和丰富的馈赠。”《散步》写出了父亲老年生活之后,对声响的喜爱,“声音是生生不息的河水,能稀释掉/一部分浓稠的黑暗”,而《花园》则展示出她的反叛,“它不为完美而存在”,夏午的诗是新奇的。
 
“国际诗坛”罗杰·罗宾逊写作的主题涉及黑人种族、医生等切近生活的话题,其中的《格蕾丝》是对优秀医生的写照,她的形象如同母亲一般,“她则命令自己的忠诚部下继续给食。‘没有哪个孩子必须/饥肠辘辘地死去。’而后她会坐在黑暗中,摇晃那个喂饱了的孩子”。《论护士》则以独特眼光展示了护士们生活的一天,“我看见他们为下一次轮班熨烫制服,用肥皂清洗双手以至手掌脱皮”,精准而有温情,此处可见《诗刊》选篇的人文关怀精神。
 
 《诗刊》1月下半月刊更关注青年诗人的写作,“发现”栏目的付炜有着稳重的力量,“诗旅美丽中国”的同主题写作,展现出诗人们不同的视角和特质,“银河”更是呈现了璀璨的诗篇,青年诗人的力量不可小觑。
 
“发现”栏目的付炜在《橘树》中将电影学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之中,“朝一棵橘树敞开自身的歧义/它渐渐失焦、褪色,像虚构的镜子/照映出灵魂的枯水期”,并且他能凝视事物的反面,展现出诗歌的张力,“霜冻的某天突然顿悟,一棵橘树的甜/就是我诗歌中的所有不安”,诗人擅长在反义词中进行反转。《凤凰山春行》呈现出一种返回内部的含蓄美,“我决定把古老的事物/再爱上一遍,那结局将会是怎样”,付炜的诗歌有着浓厚的抒情味和古典美,将词语在反义碰撞中,呈现出自身的蓬勃力量。
 
“诗旅美丽中国”栏目则集结了当下诗坛的重要诗人进行同主题的写作,他们的诗歌色彩纷呈,娜夜的《漫山岛》有着温暖的力量,“什么都是远的/只有照在身上的阳光是近的”,面对美丽景色,她只想留住这一切,“路过的人/和神/要问候它”。茱萸的《漫山岛》则展现着他熟练的修辞技艺;徐萧的《漫山岛会饮记》平衡了学院派知识分子写作和口语写作的可能,诗人在流畅的口语中,缓缓道出在漫山岛饮茶时的所思所想;李德武在《在双山岛认水归宗》中让自己从现代文明中解脱出来,归向无限的大自然,“在双山岛我把手机置于静音/我想听听鸟鸣/校对一下失真的听力”。
 
“双子星座”的叶梓有着成熟的力量,无论是长宁驿、斜坡村,还是恭门村和湖,诗人写出了西北内陆和江南两地的地理坐标。青年诗人赵汗青的《遥寄纳兰容若》中使用的词语,如“绿竹猗猗”“佩环叮咚”“雾化的山桃”“对襟的衣橱”等意象,在现代诗歌中融入了古代的用词,显示出诗人的古典修养。她在随笔中写到,她是浪漫主义、唯美主义,并且在用词方面倾向于纤秾。《遥寄纳兰容若》一篇,则是进行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组合尝试。
 
“银河”栏目精彩纷呈,诗人们的句式多样,有短句,也有密集的长句。唐不遇的诗歌语言简练有力,伽蓝的诗歌展示着抒情的特质,赵亚东的诗句短小,有截句的意味……李衔夏的《花瓶》以独特的视角写出花儿坠落的过程,决绝而有力,“我的花儿正以一种/粉身碎骨的壮美仪式/返回大地……”包苞的《蒹葭》以植物本身,引申到女孩子的爱情和婚礼,“他们是另一种蒹葭,遍布老秦人的国土”,体现出了自古至今的血脉传承,无论是写西汉水、秦人、蒹葭……都展示出对古代文化的追溯。童作焉展示着他成熟而密集的句子,并且每首诗歌都有着对特定主题的探讨,其中的《寻鹿记》表现出理想和现实的对峙,“我们溢出我们自身,体内却在生锈”;《采云记》写出了用相遇的云来填满自身,而自己也由探寻者变成指路人,“如果有人问路,/浊雾深深,我只会说白云的去处”;《列梦记》写出了庄周之梦的玄幻,有梦幻、神秘的色彩。
 
“福建青年诗人小辑”有着浓厚的地域性写作特色,他们书写古街、初溪村、灵水村、东山岛、梅口埠……以点的形式呈现出福建的地理风貌,而诗人们的写作又是各具特色的。其中楚鹰的《爱在水云间》,面对着大海的无情,诗篇中洋溢着爱的旋律,在危险和欢乐之间抉择。
 
“校园”栏目呈现出90后和00后的创作风貌,小诗人林梵茵《上学的味道》用简单的词语,营造出冬日上学的空间感,“天上的星星掉到房子和马路上做了灯”,诗人以星星、雪、冰为意象,展开自己的想象力。杨依菲的《好友》中情感的力量掩盖了修辞术,诗歌有一种喷发出来的少年之气。
 
砂丁的《“现实主义”与“当代诗”的再出发》梳理了1990年代诗歌和元诗之间的关系,以及路翎在1980-1990年代给当下新诗提供的可能性出口。砂丁的文章既梳理了当代诗歌概念的由来,又以路翎提供当代诗歌的可能,对当下诗歌的写作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诗刊》上半月刊关注诗坛前沿及走向,下半月刊扶持青年诗人,既有关于祖国山河的宏大叙述,亦有诗人们的个人体悟,可见《诗刊》不拘一格的体例。最后,我愿以童作焉的《寻鹿记》结束这篇文章,“一批批寻鹿的人,匆忙地经过这里。/但如果驻足凝视这露水,露水凝视/你内心深处,无数的星辰将照耀你。”
 
编校:寇硕恒;审核:彭敏;核发:李少君

相关读后感推荐: